編輯推薦
本書改編自中央電視颱大型文獻紀錄片《鐵在燒》。
60多年前,在韓國鐵原,中國軍人的生命像燃燒的鋼鐵,為瞭保衛新生的共和國,他們毅然決然地付齣瞭生命的代價。
內容簡介
《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是一部根據同名大型文獻紀錄片改編的紀實文學作品,本書將鏡頭聚焦緊鄰三八綫的韓國鐵原地區,選取1951年誌願軍入朝作戰時期第63軍為保障誌願軍主力部隊完成撤離和重鑄防綫任務,奉命阻擊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浴血鏖戰13天的過程,將一段不為人所熟知的戰鬥曆程全景式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風起鐵原 001
第二章臨危受命 031
第三章生死抉擇 073
第四章最後防綫 111
第五章東方精神 147
附錄編導手記 177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風起鐵原
韓國鐵原,一個大多數中國人沒有聽說過的地名。然而,這裏卻塵封著一段有關中國軍人為國徵戰的曆史往事。這段往事關乎尊嚴、榮譽、生死,更寫就瞭一支部隊的英雄傳奇……2014年,為探究這段曆史真相,中國攝製組奔赴鄰邦韓國北部江原道鐵原郡,在緊鄰三八綫的鐵原地區展開大規模拍攝。
金榮奎?韓國鐵原郡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這裏原來是擁有兩萬人口的城市,現在如您所見都不存在瞭。
金榮奎,韓國鐵原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從小在這裏長大的他,對於自己傢鄉的曆史有著十分深入的研究。當他得知中國攝製組正在探尋鐵原地區戰鬥曆史真相時,專程帶領我們來到瞭這處著名的朝鮮戰爭遺跡。由於身處戰略交通要地,這裏曾是交戰雙方矚目的焦點。
金榮奎?韓國鐵原郡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這個是1935年的照片,這邊是北。這兒就是這條路,這兒原來有個市場。鐵原站就在這兒,往上走一點,這一片兒當時是比較富裕的人聚居的地方。總之,原先那個擁有眾多人口的城市已經不復存在瞭。
韓國曆史文化研究學者金榮奎手中的這張曆史圖片,呈現齣鐵原城當年的繁華景象。這座位於朝鮮半島肚臍部位的小城,是韓國與朝鮮之間的鐵路樞紐和著名糧食産區。南通韓國政治中心首爾,北達朝鮮首都平壤,可謂朝鮮半島交通大動脈的匯集點。
辛珠柏?韓國延世大學朝鮮研究學院教授
鐵原,如果你看朝鮮半島地圖的話,位於朝鮮半島的最中央,是人和物資進入首爾的必經之地,朝鮮戰爭時的中國部隊與朝鮮部隊的軍需物資有一段時間都是在鐵原集結的。如果打開鐵原這個通道,那麼對於韓國軍隊和美軍來說非常不利,換句話說首爾就會處於危險境地。
齊德學?軍事科學院原戰爭理論與戰略研究部副部長
那麼同樣,由於鐵原所處位置非常關鍵,瞭解朝鮮地理的人都知道,從南往北穿過鐵原、平康所處的山區,就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也就是說,如果敵人占領鐵原、平康地區,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將會失去天然屏障,就會危及朝鮮首都平壤的安全。
由於身處重要的戰略要衝,小小鐵原成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竭盡全力爭奪之地。而一場僅僅持續瞭13天的戰鬥,更是讓照片中的繁華鐵原成為一片廢墟。
金榮奎?韓國鐵原郡曆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剛纔我說的原鐵原的中心,是一個擁有2萬人的城市。因為曾經是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根據地,因為是根據地,美軍就對此地進行瞭無數次的轟炸。
然而,以美軍為首的聯閤國軍大規模轟炸鐵原,除瞭鐵原囤積著中國人民誌願軍大量的後勤物資之外,更有著對無法前進的憤怒。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被牢牢阻擊在瞭鐵原城外的大山之中,傷亡慘重。
薩蘇?抗美援朝戰爭研究學者
鐵原呢,應該說是毀在瞭朝鮮戰爭之中,但實際上鐵原城裏麵當時並沒有怎麼發生戰鬥。因為當時中國人民誌願軍阻擊美軍的地點主要是在鐵原以南。那麼誌願軍的這場阻擊戰使美軍寸步難行,美軍一直打不過來,因為其目標最後是要攻占鐵原,打不下來也很著急,那麼美軍怎麼辦呢,就是不斷用炮火重炮猛轟鐵原,最後就把整個鐵原城毀掉瞭。所以當我們現在要到鐵原去的時候,基本找不到(當時的)完整的建築。
麵對小小鐵原城,武裝到牙齒的“聯閤國軍”卻奈何不得。而阻擋在他們麵前的除瞭連綿起伏的大山,還有一支鋼筋鐵骨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這支部隊在鐵原城外,為瞭掩護參加第五次戰役的數十萬誌願軍主力轉移休整,硬是用血肉之軀阻擋著“聯閤國軍”鋼鐵長龍的推進。這場持續13天的翻滾廝殺,在抗美援朝戰史中被稱之為“鐵原阻擊戰”。
那麼,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鬥?鐵原城外的生死對決又因何而來?這一切要從“聯閤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剋阿瑟的一個戰爭陰謀說起。
1950年6月25日,朝鮮大規模內戰全麵爆發。美國政府立即做齣瞭武裝乾預朝鮮內戰的決定。與此同時,又操縱聯閤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組織“聯閤國軍”奔赴朝鮮參戰。時任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的麥剋阿瑟被任命為“聯閤國軍”總司令。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批準派遣第七艦隊入侵中國颱灣海峽。此後,侵朝美軍越過三八綫,迅速將戰火燒到中國東北鴨綠江畔,並齣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城市和鄉村,直接威脅到新中國的國傢安全。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毅然做齣“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戰略決策,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任命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0年10月19日夜,上任僅僅12天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統帥彭德懷,率領誌願軍部隊,秘密開赴朝鮮戰場。
楊鳳安?時任彭德懷軍事秘書
要是從戰爭那會兒(說起),我和彭老總坐一個吉普車在部隊前麵入朝談起,咱們幾天幾夜我也談不完,是不是?
時年26歲的楊鳳安擔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軍事秘書。
此後的6個月時間裏,中國人民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與以美國為首的“聯閤國軍”進行瞭四次大規模戰役,將“聯閤國軍”從鴨綠江畔打迴到三八綫。
1951年4月初,在距離鐵原城不遠的金化上甘嶺中國人民誌願軍指揮部中,一次重要的秘密軍事會議緊急召開。
楊鳳安?時任彭德懷軍事秘書
誌願軍在金化,就是現在上甘嶺那個地方,誌願軍的指揮所在那裏,開誌願軍黨委會。所有的兵團的領導,19兵團、3兵團、9兵團都去瞭。開的是黨委會,確定第四次戰役結束的防綫,以及第五次戰役開始的時間和部署。
《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記述載此次會議的內容:“會議認為,戰爭仍處於艱苦緊張的階段。各方情報及種種跡象錶明,敵軍進駐三八綫以後還要繼續北進,並且從側後登陸配閤正麵進攻的可能性為大。”
情報顯示“聯閤國軍”在朝鮮戰場上將要展開大動作。那麼當時的朝鮮戰場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態勢呢?
2013年10月25日,美國華盛頓州一所退役軍人療養院中,96歲高齡的退役將軍愛德華·羅尼得知中國攝製組前來采訪,特意讓助手為自己準備瞭一件紅色外套,在我們麵前用陪伴他多年的口琴演奏瞭一首《阿裏郎》。
愛德華·羅尼?時任麥剋阿瑟新聞發言人
1949年底,我被調往麥剋阿瑟將軍位於東京的參謀部工作。所以我在麥剋阿瑟將軍的參謀部工作。在1950年初,除瞭作為參謀的工作外,我還是他(麥剋阿瑟)的新聞發言人。作為新聞發言人,我主要(工作)是在東京每天舉行一場新聞發布會,迴答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不是我唯一的工作,我同時還是他(麥剋阿瑟)的參謀。
1951年初,作為“聯閤國軍”總司令麥剋阿瑟新聞發言人的愛德華·羅尼掌握著最全麵的戰場態勢。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4月的6個月時間裏,“聯閤國軍”並沒有完成戰爭之初製定的全麵占領北朝鮮的企圖,而是以傷亡148800餘人的代價,深陷其中。
愛德華·羅尼?時任麥剋阿瑟新聞發言人
我們撤迴釜山環行防禦圈以後,在1951年新年之後,我們又嚮北進攻,中國又派來更多的部隊,在三八綫附近阻擊我們。我們發起進攻,他們(中國軍隊)將我們擊退,我們又進入防禦,我們在釜山組織防禦。所以在1951年的大多數時候,雙方都在三八綫附近進行拉鋸戰。
這樣的戰爭局麵並不是時任“聯閤國軍”總司令麥剋阿瑟希望看到的。為扭轉戰場上的被動,野心勃勃的麥剋阿瑟想要擴大朝鮮戰局,而他心中正在策劃著一項可以用“瘋狂”來形容的軍事部署。
2013年10月21日,中國攝製組驅車前往位於美國東部弗吉尼亞州的麥剋阿瑟紀念館,這裏收錄瞭麥剋阿瑟生平所有的資料檔案。檔案保管員詹姆斯·索維爾接待瞭我們。
詹姆斯·索維爾?麥剋阿瑟紀念館檔案保管員
這裏有《麥剋阿瑟迴憶錄》嗎?
是的,你想看嗎?
是的。
你們看,沒有任何橡皮擦過的痕跡,幾乎沒有什麼塗改,很少的修正。
在索維爾的協助下,我們找到瞭《麥剋阿瑟迴憶錄》手稿。透過一頁頁手稿,麥剋阿瑟工整的字跡背後,卻隱藏著他從1951年初第二次戰役結束之後就在盤算的一個大陰謀。
《麥剋阿瑟迴憶錄》
如果我還沒有被允許攻擊通過鴨綠江增援的中國軍隊,或者摧毀他們的橋梁,那麼我將會用一種放射性的核廢物來切斷從滿洲裏到朝鮮的中國軍隊的主要補給綫路……如果我被允許使用它們,那麼我將在北朝鮮的上部實施一次登陸,同時配閤空降部隊,這樣我們會讓中國軍隊餓死或者投降。這很像仁川登陸,但是比那一次的規模要大很多。
陳兼?美國康奈爾大學曆史係教授?中美關係史研究講座教授
麥剋阿瑟反復地提齣,他說我作為軍人,我的職責就在於利用我所有的一切手段爭取勝利。我不管戰爭用什麼手段,我不管戰爭打到哪裏,隻要能夠取得勝利,我就要用,我就要打,所以他主張要把戰爭打到中國。那還是第四次戰役的時候,他就提齣必須要用空軍轟炸共産黨中國的工業基地、戰略基地、沿海港口。他說不然這個仗怎麼打法,沒有辦法打。
這便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軍事會議提到的“聯閤國軍”可能實施的大動作。由於接連打敗仗,麥剋阿瑟開始改變瞭最初對中國軍隊的認識,他悲觀地認為,隻有將整個美國的力量用來與中國對抗,甚至動用核武器,從北朝鮮北端東西兩岸登陸包抄誌願軍,實施第二次“仁川登陸”,纔能挽救失敗的命運。
為瞭粉碎麥剋阿瑟這一瘋狂作戰企圖和防止美國因四次戰役失敗後鋌而走險,已經在朝鮮戰場上浴血拼殺瞭6個月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決定發起遏製敵人從我側翼登陸以及建立新防綫的第五次戰役。
……
前言/序言
尋找“鐵原阻擊戰”的永恒價值
《鐵在燒》總撰稿?魏紀奎
----------------------------------------
兩年前的初夏時節,為拍攝5集文獻紀錄片《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中國攝製組來到依然處於戰爭狀態的朝韓38綫,在隨處都能見到韓美大兵演習車隊匆匆行過的韓國鐵原郡,我們開始瞭“鐵原阻擊戰”的尋訪之旅。這場短短13天的慘烈戰鬥,近萬中國人民誌願軍將士倒在瞭異國的土地上。
鐵原初夏的夜晚仍然寒意襲人,近處星星點點的燈火是後來新建的城市。而遠處,那一片夜色籠罩的地帶,就是當年被戰爭摧毀的鐵原城。60多年過去,當年被炮彈削平的山丘已經被林木覆蓋,在黑暗中,連綿起伏的山嶺巍然矗立,荒涼而寂靜。自從那場戰爭結束以來,這裏便一直是韓國的前沿地帶,少有人煙。
對於發生在60多年前的那場改變瞭曆史進程的著名阻擊戰,我們想要找到一種不同於以往曆史的講述方式。它應該不僅僅是戰略傢的縱橫捭闔,不僅僅是指揮員們的殺伐決斷,甚至也不應該僅僅是前綫將士們的浴血拼殺。我們想要發掘的,埋藏在曆史塵埃中的遺産,一定要有超越曆史的永恒價值存在。然而,當我們來到鐵原,我們想要找的答案卻像這些模糊的遠山一樣,似乎就在眼前,卻看不真切。曆史事實倒是十分清晰而簡單:1951年5月27日,為掩護剛剛完成第五次戰役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主力迴撤休整,誌願軍第63軍24000多名將士接到死守鐵原15到20天的命令。13天時間裏,誌願軍第63軍在寬25公裏、縱深20公裏的防綫頑強阻擊,破解瞭“聯閤國軍”快速殲滅誌願軍迴撤休整部隊的圖謀。
然而,隔著60多年的曆史塵霧,我們該怎樣去理解和把握這次戰役的意義,怎樣去觸摸和感受當年的63軍將士在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感召下,麵對敵人的鋼鐵戰車和傾瀉而下的炮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一次次頑強地阻擊強大敵人的進攻?戰場的硝煙已經消散,軍事禁區銹跡斑斑的鐵絲網,殘留的樹樁,炮彈碎片,這些也隻能拼接成那場戰爭的模糊印象,資料館裏的戰爭檔案,也隻是為那場慘烈的戰鬥提供不甚詳盡的索引和注腳而已。在鐵原初夏的寒意中,看著殘陽漸漸隱入霧靄後的山巒,腳下這片土地上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們拋灑熱血激蕩起的曆史迴聲似乎還不夠洶湧澎湃。
2013年10月17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偏僻鄉村裏,中國攝製組找到瞭曾親曆這場戰事的美國老兵貝文。1951年6月中旬,貝文作為美國陸軍戰史分遣隊的一名戰地觀察員,攜帶一部照相機,開著吉普車踏上瞭朝鮮半島這片韆瘡百孔的戰場。60多年後,麵對中國攝製組,這位美國老兵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軍人的尊敬,他說“毫無疑問,他們打敗瞭美國,這個是非常瞭不起的”。在華盛頓,老兵沃倫·維德漢多年來一直沒有忘記當年的對手,“因為我跟他們打過仗,較量過後當然知道他們實力不凡,我知道他們很齣色”。曆史在這裏猛然被掀開瞭一角,在采訪中,我們多次被美國老兵對中國誌願軍發自內心的尊崇所震撼。似乎,原本那些有些模糊的單薄背影在當年武裝到牙齒的強悍對手眼裏更加清楚起來。
采訪九死一生歸來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63軍老兵賈文岐時,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越來越清晰瞭。老人用質樸的話語娓娓道齣瞭一代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情感源泉:“我們在朝鮮有一個信念,我們中國遭到日本鬼子燒殺搶掠,受過這個罪。我們就有一個信念,這種慘狀不能在我們祖國再重演,所以我們就是死也要把敵人頂迴去。”
當年對手的首肯心摺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我們的曆史,而依舊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情感有瞭更多的感受。至此,鐵原舊戰場上那些殘存的遺跡、檔案館裏的資料和數據逐漸鮮活生動起來,他們開始呼吸,說話,那些沉睡在地下多年的戰士們蘇醒過來,嚮我們訴說著那場戰爭的慘烈,那些為瞭愛與自由付齣的犧牲,那些未曾說齣永難瞑目的熱望和期待。
所有這些,凝聚成瞭這部厚重的影像曆史。它不是宣傳和說教,它是在迴溯,迴溯到一個民族剛剛從苦難中掙紮齣來時的真實感受,“遭受瞭百年屈辱的中國人太想保護自己的傢園瞭”。的確,還有什麼比保護好自己的母親更重要的呢?60多年前,在韓國鐵原,中國軍人的生命像燃燒的鋼鐵,為瞭保衛新生的共和國,他們毅然決然地付齣瞭生命的代價。那麼,今天的人們,看看我們的先輩是如何與強敵殊死戰鬥的,或許就是本片永恒的價值所在。
2015年12月25日
《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 一、 戰爭的背景與戰略抉擇 《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並非一部簡單描繪戰役過程的書籍,它更深刻地揭示瞭朝鮮戰爭這一宏大曆史背景下,戰略決策如何影響前綫戰局,以及在極端艱苦條件下,一支軍隊如何憑藉頑強的意誌和高昂的士氣,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朝鮮戰爭,爆發於1950年,最初的戰火席捲瞭朝鮮半島,迅速演變成一場牽動兩大陣營的國際衝突。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入朝參戰,徹底改變瞭戰爭的走嚮。然而,戰爭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戰略上的博弈貫穿始終。特彆是當戰綫被推移至朝鮮北部,特彆是被稱為“鐵原”的地區時,戰略態勢變得異常嚴峻。 鐵原,並非一座普通的城鎮,它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戰略要地。在朝鮮戰爭的特定階段,它成為瞭連接朝鮮北部與中朝邊境的咽喉。控製鐵原,意味著掌握瞭戰場的主動權,反之,則可能麵臨被分割、被孤立的危險。 對於誌願軍而言,在戰爭的某一關鍵時期,如何穩定戰綫,阻擋住敵人的攻勢,保衛戰略後方,成為瞭一個刻不容緩的難題。此時,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後勤補給的壓力,以及戰爭的政治目標,都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復雜的戰略棋局。 《鐵在燒》正是從這樣的宏觀視角齣發,將誌願軍第63軍在鐵原地區所經曆的戰鬥,置於整個朝鮮戰爭的大戰略背景下進行審視。它並非隻關注某一場具體的戰鬥,而是通過63軍的行動,摺射齣當時誌願軍高層所麵臨的戰略睏境,以及他們如何在高強度的軍事對抗中,做齣艱難而關鍵的戰略抉擇。 書中會詳細闡述,在何種戰略背景下,誌願軍決定在鐵原地區構建防綫?這一決定背後,是怎樣的軍事考量?敵人當時又在進行怎樣的戰略部署?63軍被賦予的使命,究竟有多麼重要,又有多麼危險?這些問題,構成瞭本書敘事的宏大起點。通過對這些戰略層麵的剖析,讀者能夠理解,為什麼鐵原的戰役,會被提升到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 二、 戰前準備與部隊動員 在嚴峻的戰場形勢麵前,任何一場成功的戰役,都離不開充分的戰前準備和高效的部隊動員。《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將詳盡地展現,誌願軍第63軍在接到任務後,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展開各項戰前工作的。 戰前準備,絕非僅僅是簡單的武器裝備的調配。它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首先,是情報的收集與分析。誌願軍需要準確地瞭解敵人的兵力部署、武器裝備、戰術意圖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動。這些情報的準確性,直接關係到作戰計劃的製定和戰役的成敗。書中可能會描繪,偵察部隊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敵後,獲取寶貴信息的。 其次,是部隊的集結與部署。第63軍是如何從分散的駐地,迅速集結到指定區域?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復雜的行軍和部署任務?在極端寒冷、物資匱乏的朝鮮鼕季,這種集結和部署的難度可想而知。書中會細緻地描述,部隊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的行軍過程,以及如何在復雜的地形中,構築工事,布置陣地。 再者,是戰術的製定與演練。基於情報分析和戰場態勢,63軍的指揮員們是如何製定齣一套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在那個時代,有限的通信手段和技術條件下,如何進行有效的戰術指揮和協同?書中可能會展現,指揮員們是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召開軍事會議,分析地圖,研究戰術,並與各級部隊進行溝通。同時,也會描繪部隊是如何進行戰術演練,熟悉各自的任務,磨閤協同動作。 更重要的是,是部隊的思想動員和政治工作。在這樣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士兵們的士氣和鬥誌,是至關重要的精神支柱。書中會深入描寫,是如何通過政治宣傳、英模報告、思想教育等多種形式,提升全體指戰員的戰鬥意誌,堅定他們為保傢衛國而戰的信念。這種精神層麵的動員,往往比物質準備更能決定一場戰役的最終走嚮。 此外,後勤保障的準備也是重中之重。在朝鮮戰場,誌願軍麵臨著巨大的後勤壓力。彈藥、糧食、被服、醫療用品等,都必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綫。書中會揭示,後勤部隊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冒著敵人的轟炸,將急需的物資送到63軍的陣地上。 總而言之,《鐵在燒》不會忽略任何一個細節,它將細緻入微地展現,在戰役打響之前,第63軍所進行的每一個環節的準備工作,以及這些準備工作如何為即將到來的血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鐵原阻擊:一場史詩般的防禦戰 《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的核心部分,無疑是關於第63軍在鐵原地區所進行的驚心動魄的阻擊戰。這並非一場單純的陣地攻防,而是一場關乎全局、關乎意誌、關乎生命的多重較量。 在嚴峻的戰略態勢下,誌願軍高層做齣瞭一個極其大膽且關鍵的戰略決策:在鐵原地區,由第63軍承擔起阻擊敵人的重任。這支部隊,被寄予厚望,要像一塊堅不可摧的鋼鐵壁壘,死死地扼住敵人的咽喉,為整個戰綫的穩定爭取寶貴的時間。 本書將詳細描繪,當敵人傾巢而齣,發起猛烈進攻時,第63軍是如何在鐵原的崇山峻嶺中,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這場戰鬥的殘酷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敵我雙方的兵力與火力的懸殊對比。敵人擁有強大的空中優勢和壓倒性的炮火支援,他們的坦剋和裝甲部隊也給誌願軍帶來瞭巨大的挑戰。在這樣的條件下,第63軍的將士們,隻能依靠簡陋的工事、手中的輕武器,以及他們鋼鐵般的意誌,去對抗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書中會生動地描繪,在敵人炮火的洗禮下,陣地如何被夷為平川,又如何在廢墟上迅速重建;在敵人坦剋的衝擊下,戰士們如何以血肉之軀,阻擋鋼鐵洪流。 其次,是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朝鮮的鼕季,嚴寒刺骨,大雪封山,給戰鬥和後勤保障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睏難。戰士們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手腳被凍僵,卻依然堅守陣地。書中會刻畫,在極度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戰士們如何依靠頑強的毅力,剋服生理上的極限,完成作戰任務。 再者,是戰鬥的慘烈程度。鐵原阻擊戰,是一場消耗戰,也是一場意誌的較量。書中將不避諱地展現戰爭的殘酷,描繪戰士們在炮火紛飛中,前僕後繼,用生命去填補戰綫的缺口。每一個陣地,每一次衝鋒,每一次近距離的搏殺,都充滿瞭悲壯色彩。書中會以細膩的筆觸,刻畫那些普通士兵的英雄事跡,他們的呐喊,他們的犧牲,他們的戰友之情,將構成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麵。 本書將不僅僅局限於描寫戰鬥的宏觀場麵,更會深入到戰鬥的每一個細節。例如,一個班的戰士是如何協同作戰,如何利用地形優勢,如何與敵人進行近距離的搏殺;一個炮兵連是如何在敵人的火力壓製下,堅持炮擊;一個偵察兵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為部隊提供關鍵情報。 《鐵在燒》會通過大量真實的史料、采訪和細節,還原這場戰役的真實麵貌。它將展現,在鐵原,誌願軍第63軍的將士們,是如何以血肉之軀,鑄就瞭共和國的鋼鐵長城,他們用生命和鮮血,為戰略後方的安全,為整個戰爭的走嚮,贏得瞭寶貴的時間,他們證明瞭,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意誌是不可戰勝的。 四、 戰役的意義與深遠影響 《鐵在燒:誌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並非僅僅停留在對一場具體戰役的記錄,它更緻力於挖掘這場戰役背後所蘊含的深遠意義,以及它對整個朝鮮戰爭乃至後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首先,從軍事戰略層麵來看,鐵原阻擊戰的勝利,是誌願軍實施戰略反攻的關鍵一步。在戰爭初期,誌願軍通過一係列的戰役,成功地將戰綫推移到“三八綫”附近。然而,敵人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企圖發動大規模反撲,將戰綫再次推嚮北方。此時,如果鐵原防綫被突破,整個誌願軍的戰綫將麵臨被分割和瓦解的危險,戰略主動權將拱手相讓。 第63軍在鐵原的堅守,成功地遏製瞭敵人的攻勢,粉碎瞭他們試圖將戰綫大幅度推進的戰略企圖。他們以巨大的犧牲,為誌願軍贏得瞭寶貴的時間,使得誌願軍得以穩定戰綫,重新集結部隊,並為後來的戰略反攻奠定瞭基礎。可以說,鐵原阻擊戰,是朝鮮戰爭由運動戰轉嚮陣地戰,並最終走嚮持久戰的關鍵轉摺點之一。 其次,從政治和外交層麵來看,鐵原阻擊戰的勝利,極大地提升瞭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國際聲譽。在與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的較量中,誌願軍展現齣瞭驚人的戰鬥意誌和頑強的戰鬥精神,他們贏得瞭包括許多西方國傢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廣泛尊重。這種勝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更是政治和道義上的。它證明瞭新中國在維護國傢主權和民族尊嚴方麵的決心和能力,也為後來停戰談判的順利進行,創造瞭有利的條件。 再者,從精神層麵來看,鐵原阻擊戰所展現齣的英雄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鐵在燒》將深入挖掘,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第63軍的指戰員們所錶現齣的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瞭一麯麯悲壯的英雄贊歌。這種精神,激勵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民族復興道路上寶貴的精神動力。 書中還會探討,這場戰役的經驗教訓。例如,在劣勢裝備下如何發揮人的能動性,如何通過高昂的士氣和頑強的意誌彌補物質上的差距,如何進行有效的戰術協同和指揮,這些都是值得後人深入研究和藉鑒的。 《鐵在燒》將通過對鐵原阻擊戰的詳盡敘述,以及對其戰略、政治、精神意義的深刻剖析,讓讀者深刻理解這場戰役在朝鮮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對塑造中國現代史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是對英雄的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