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成立于1985年,创始人和首任主任是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教授。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仅有的美国研究基地,具有研究、教学、交流以及政策咨询四大功能。现任主任为吴心伯教授。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 成立于2015年1月18日,该中心由复旦大学牵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等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参与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助力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事业。
一、主题报告
第一章特朗普执政与中美关系走向吴心伯()
第二章特朗普政府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
新变局宋国友()
第三章摩擦与合作:喜忧参半的中美军事与
安全关系赵蔚彬()
第四章中美人文交流潘亚玲()
二、大事记部分
2016年1月()
2016年2月()
2016年3月()
2016年4月()
2016年5月()
2016年6月()
2016年7月()
2016年8月()
2016年9月()
2016年10月()
2016年11月()
2016年12月()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美两国探索确立后冷战时代双边关系的新框架,中国面对的是如何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与美国打交道,美国面对的则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陶文钊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197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149、184—186页。到了21世纪初,中美关系发展形成了新棋局:美国在强化对华战略防范的同时,在经济和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借重中国的作用,中国则通过扩大与美国合作稳步推进在经济和台湾等问题上的利益目标。中美交往的机制化水平、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和总体关系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新格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008年以后,中美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美力量对比变化步伐加快,各自战略调整态势更加显著,两国关系中竞争因素上升。吴心伯:《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143—149页;吴心伯:《新常态下中美关系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第14—28页。随着特朗普的执政,美国内外政策变化可能给中美关系的环境、议程和互动方式带来新变化,双边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新现实
奥巴马执政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既延续了前一阶段的特点,又鲜明地表现出新的特征,这8年中美关系的演变构成了下一阶段两国关系的新起点。
(一)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
贸易方面,2009年美国对华出口(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为877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5��54%;2015年美国对华出口总额为1651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3%。中国已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作为美国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的重要性在稳步上升。作者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https://www�眀ea�眊ov。2015年,中国跃升为美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投资方面,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超过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更达到456亿美元,是2015年的3倍。在美国的50个州中,47个州都有来自中国的投资。莫业林:《荣鼎咨询:中国对美直投2015年首超美对华投资》,财新网,http://international�眂aixin�眂om/2016—11—16/101008146�県tml(上网时间:2017年1月18日);章念生:《投资合作促进中美双赢》,《人民日报》2017年1月4日第3版。此外,中国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2016年10月,日本超过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国债持有者)。2016年12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1��06万亿美元。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重要性在上升,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在提高。
(二)中美西太平洋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从军事投入看,2000年中国国防支出为230亿美元,美国为302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7��6%;2015年,中国国防支出已升至美国的36%。国防支出数据参考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数据库,2015年中国的国防支出为2150亿美元、美国的国防支出为5960亿美元(单位为现价美元),https://www�� sipri�眔rg/databases/milex�保ㄉ贤�时间:2016年9月18日)经过十余年的军事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军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与美国的总体差距缩小。在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第一岛链之内,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正在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胡波:《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事竞争与战略平衡》,《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5期,第64—84页;David C�盙ompert,Astrid Stuth Cevallos,Cristina L�盙arafola,“War with China:Think Through the Unthinkable,” RAND Corporation,2016��
(三)中国积极进取的态势更加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为服务国内经济建设,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取向之一是积极谋求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接受美国主持制定的国际规则,因而很大程度上是美国设定棋局中的一个“玩家”。近年来,随着力量和自信心的增长,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升,开始提出和推动新的国际合作构想。金砖国家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政治经济合作平台的发展,表明中国越来越具有主动设局的能力,这将不断拓展中国对美博弈的空间,增加中国对美博弈的资源。
(四)中美互动态势的变化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美国掌握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主导着中美关系的话语权、议程设置和互动过程,中国在双边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中国在对美互动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主动性。在中美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中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以规避大国政治的悲剧和“修昔底德陷阱”,显示了中方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建设性态度。自2013年以来,领导人主席与奥巴马总统每年都有一次深度对话,从加州庄园会晤到北京瀛台夜话,从华盛顿白宫秋叙到杭州西湖品茶,习主席向对方解释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阐述对中美关系的愿景,分享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坚定地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使对方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内外政策,推动奥巴马政府积极扩大对华合作、建设性地管控分歧。此外,中国通过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拓展、运筹大国关系和经营周边关系,既调动美国,也牵制美国,有效提升了中方对美博弈的主动态势。
随着特朗普执政,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将呈现新的特征,但双边关系不可能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演进,既有的架构和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关系的未来走向。具体而言,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敝忻拦叵档奈榷ㄐ栽銮俊S捎谥泄�在经济和其他领域对美国的重要性上升,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更加重视对华关系,更加慎重地处理对华关系。在面对摩擦和分歧时,不会轻易采取使中美关系出现重大波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行动。另一方面,中美之间业已形成广泛的对话和交流机制(包括元首会晤),已成为经营和管理这一关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双方增进沟通和相互理解,加强对话与磋商,及时排除险情,释放压力。
2�敝忻拦叵档恼�能量增加。中国领导人向来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和以长远眼光看待中美关系,积极推进合作、建设性地管控分歧,使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基本面,等等。而美方则由于政治周期的影响(总统选举、国会中期选举等),常常以短期利益诉求和战术性行为处理对华关系,导致双边关系的波动。因此,从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看,中国比美国提供了更多的正能量。随着中国在中美互动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增强,能够提供的正能量增加。不仅如此,与美国两党政治下内外政策多变相比,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远高于美国,这使得中国能够一以贯之地塑造积极和建设性的中美关系。
3�敝忻拦叵档某墒於壬仙�。近年来,作为中美关系新常态的表现,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合作加强,有时表现很激烈的摩擦和分歧并没有妨碍双方在各个层面的合作。不仅如此,经过双方的努力,对一些摩擦和分歧的处理还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这表明双方能够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处理两国关系。正如领导人主席所强调的,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差异和分歧”,《领导人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的欢迎仪式上的致辞》,外交部网站,2015年9月26日,http://www�眆mprc�眊ov�眂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2015nzt/xpjdmgjxgsfw_684149/zxxx_684151/t1300765�眘html(上网时间:2017年2月14日)。这种达观的心态表明中美关系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
从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和中美两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则表现出持续成长的总体趋势:双方利益交融水平不断深化,交往频率稳步提高,合作面持续拓展,互动的机制化程度显著增强,管理双边关系的能力大幅提升。在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正是这一趋势确保了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延续,这一规律也将适用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中美关系。
二、特朗普对华政策走向……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严肃、权威的感觉。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研究气息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政治评论那样充斥着煽动性的语言,反而有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从第一眼的观感来说,它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信息密度极高的文件汇编。阅读之前,我对于当时的国际局势尤其是中美两大国之间的互动,尚停留在新闻报道的表层认知上,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分析,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外交辞令之下的真正驱动力。我尤其关注它如何界定“战略”二字,是侧重于军事部署,还是更偏向于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争夺。这份期待,如同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前的敬畏感,充满了对知识深度的探求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之下颇有些令人费解,它似乎刻意避免使用大众媒体偏爱的、那种直白易懂的叙事方式。作者群显然是更倾向于采用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语言体系,充满了各种模型构建和理论框架的引用。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构筑了一道不小的门槛。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学术腔调”,每当遇到一个复杂的概念,都不得不停下来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我开始体会到这种复杂性背后的价值——它迫使你跳出日常思维的舒适区,用更严谨、更去情绪化的逻辑去审视中美博弈的复杂脉络。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闭门研讨会,而不是轻松地读一本通俗读物。
评分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份报告的编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分析体系。开篇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逐步深入到具体领域的案例分析,最后落脚于对未来趋势的推演和政策建议。这种“由表及里,由古及今”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特别是其中关于“战略惯性”和“政策弹性”之间的张力分析部分,寥寥数语却精准地概括了两个大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各自内部决策系统的僵化与灵活性的微妙平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回顾前面的章节,以确保自己能完全理解后续推演的逻辑基础,这是一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阅读过程,但收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国际关系问题的完整“操作系统”。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某些特定议题的切入角度,那种“非主流”的观察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举个例子,它并没有把所有焦点都集中在贸易摩擦或南海问题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双方在“标准制定权”和“软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长期竞争。这种叙事策略,揭示了现代大国竞争的深层逻辑——谁能定义世界的运行规则,谁就拥有了最终的优势。这种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框架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冷战后的世界秩序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每一个细微的技术标准、每一个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更替中,进行着悄无声息的权力再分配。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宏大叙事的结合,体现了报告撰写者的深厚功力。
评分总而言之,这份报告带给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地缘政治”一词的理解。在接触它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其与军事部署和领土争端联系起来,但阅读完后,我认识到当代中美之间的博弈,更像是一场跨越时间维度的、关于“范式转移”的较量。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姿态,描绘了双方在技术、金融、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上所进行的持续渗透与反渗透。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论证链条,但这份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它提供的不是对当下新闻的即时解读,而是一套理解未来数十年全球格局变迁的底层逻辑工具。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沙盘推演记录”,而非简单的时事评论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