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克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方剂学
  • 中医经典
  • 中医教材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方剂
  • 伤寒论
  • 温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3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2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是由卫生部组织各有关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金匮要略方论序”,并用“附录”列杂疗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李克光,四川省成都市人。1939年高中毕业后,随父李斯炽学医,颇得真传。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于1949年悬壶为医,1956年被聘为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师。1963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1987年晋升教授。1985年调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1987年任该院名誉院长。

目录

1.金匮要略方论序
2.绪言
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4.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5.百合狐惑阴阳病毒病脉症治第三
6.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中风历节 病脉证并治第五
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9.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
10.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1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九
12.覆满寒疝宿食病脉症治第十
1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治第十一
14.痰饮咳嗽病脉症治第十二
15.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症治第十三
16.水气病脉症治第十四
17.黄疸病脉症治第十五
18.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治第十六
19.呕吐哕下利病脉症治第十七
20.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治第十八
21.趺厥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症治第十九
22.妇人妊娠病脉症治第二十
23.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第二十一
24.妇人杂二十二
附录 病脉症治第


《金匮要略》—— 传承千年的温病辨治法门与杂病治疗要略 编撰背景与价值: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由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在前人经验和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杂病和妇科疾病的辨证纲领、治则治法以及具体方药。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面广,论述精炼,是历代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经典。其医学思想和方药运用,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方书之祖”,是学习中医临床必备的教材。 核心内容概述: 《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分为上、中、下三卷(或称三篇)。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将疾病按照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等环节层层剖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体系。 一、 伤寒例(或杂病总论): 虽然《金匮要略》以杂病为主,但其开篇的“伤寒例”部分,虽然篇幅不长,却为理解后续的杂病辨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铺垫。此部分并非详细论述伤寒六经辨证,而是借用伤寒的理论框架,强调外感温热病与内伤杂病的相互关联,以及疾病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它提示我们,无论何种疾病,其发生、发展、传变都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而理解这些逻辑,对于准确辨证至关重要。 二、 脏腑辨证与杂病治疗: 《金匮要略》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对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上。张仲景将内科杂病归纳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并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病证。 心病辨治: 详细阐述了“胸痹”(即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药。例如,文中对胸痹的“虚”与“实”、“寒”与“热”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如栝蒌薤白汤、当归芍药汤等经典方剂,至今仍是治疗胸痹的主方之一。此外,还涉及心悸、失眠等病症的论述。 肺病辨治: 重点在于“咳嗽”、“喘证”等呼吸系统疾病。书中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虚寒咳嗽等,都有详细的辨证要点和相应的治疗方药。如,止嗽散用于风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定喘汤用于痰饮壅盛引起的哮喘。 脾胃病辨治: 关注“腹满”、“痞满”、“呕吐”、“泄泻”、“黄疸”等消化系统疾病。《金匮要略》将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作为许多杂病的重要病机。例如,对“霍乱”的辨证论治,强调其虚实寒热之别,并针对性地提出如霍乱吐利方、干姜附子汤等。对“黄疸”的辨证,也细致地分型,包括阳黄、阴黄等,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肝胆病辨治: 对“胁痛”、“黄疸”等病证有深入的论述。胁痛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胆郁滞、湿热蕴结等有关,书中也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思路和方剂。 肾病辨治: 涉及到“水肿”、“淋证”、“腰痛”等泌尿系统和腰部相关病症。《金匮要略》对水肿的辨证,根据水肿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提出了如五苓散、真武汤等治疗方剂。对于腰痛,也根据其寒、湿、虚、瘀等不同病因,给予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其他杂病: 除了上述主要的脏腑系统疾病,《金匮要略》还广泛涉及了“消渴”(类似糖尿病)、“血痹”(早期心血管疾病)、“痹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狂病”、“疟疾”等多种杂病。 三、 妇科疾病的经典论述: 《金匮要略》在妇科领域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专门辟出篇幅论述妇科疾病,开创了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妇科治疗先河。 月经病: 对“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方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血虚”月经后期、“血瘀”月经后期,各有其独特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剂,如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构成了妇科调经的基础方。 带下病: 对白带、赤带等带下异常的辨证,强调其与湿热、脾虚、肾虚等的关系,并提供了如温经汤、易黄散等治疗方剂。 妊娠与产后病: 涉及“妊娠呕吐”、“妊娠水肿”、“妊娠腹痛”以及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产后腹痛”等。例如,书中对产后腹痛的辨证,细致地分为血虚、血瘀、寒凝等不同类型,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药。 子宫疾病: 对“癥瘕”(现代医学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的论述,虽然当时的认识局限于中医的范畴,但其辨证和治疗原则,如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对后世妇科治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 治疗原则与方剂特色: 《金匮要略》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精炼而深刻的治疗原则和独特的方剂运用。 辨证论治的精髓: 全书贯穿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思想。即,病名相同,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而病名不同,但病机相似,治疗方法则可以相同。这种辨证的深度和治疗的灵活性,是《金匮要略》超越前人的关键。 方药精炼,立法严谨: 书中所载方剂,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一首方剂都脍炙人口,疗效卓著,成为后世方剂的典范。例如,温经汤、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真武汤、肾气丸等等,它们不仅剂量准确,配伍精当,而且药性平和,体现了张仲景“用药如用兵”的谨慎态度。 治则的多样性: 《金匮要略》的治疗原则,既有扶正祛邪,也有标本兼治。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灵活运用补法、泻法、温法、凉法、开法、收法、散法、收法等,达到“审因施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境界。 五、 汲取与启示: 《金匮要略》并非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所蕴含的辨证思维、治疗原则和方药运用,不仅为历代中医临床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指导临床实践: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和临床医师而言,《金匮要略》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实践指南。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方法,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熟练运用经典方剂解决临床问题。 医学研究的宝库: 《金匮要略》中的许多病证和方剂,至今仍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以及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妇科疾病的深入探索,都离不开《金匮要略》提供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 传承与创新: 《金匮要略》的价值在于其经典性和生命力。在继承其辨证论治思想和方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是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的重要途径。 结语: 《金匮要略》以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精炼独特的方药,为后世中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中医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临床实践、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基石。深入研读《金匮要略》,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中医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更能深刻理解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中医学子案头必备的瑰宝,它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讲解。初读《金匮要略》原著,许多医理药理都如隔层纱,晦涩难懂,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病症时,更是感到力不从心。但有了这本《金匮要略讲义》,一切豁然开朗。讲义的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不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原文的精髓,更将历代名家的临床经验融会贯通,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梳理和阐述。书中的条文解读详尽,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挖掘了其背后的病机、治法、方药的相互关系。例如,在讲到“血痹”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其虚、寒、瘀、阻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具体的方剂,如踧踧桂枝五物汤,阐述了活血通痹、温阳散寒的治法。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医案,这些医案生动地展示了《金匮要略》方剂的临床应用,让我看到了经典方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强大生命力。读完这些医案,我仿佛亲临临床,与古人一同辨证论治,受益匪浅。而且,讲义的编排也很合理,每一章节都由原文、注释、讲义、医案组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非常适合系统学习。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指引我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医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金匮要略讲义》在我中医学习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启示。在很多中医著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死记硬背”的困境,而这本书则完全打破了这一模式。它鼓励我们“理解”而非“记忆”。书中对于每一个方剂的讲解,都不仅仅停留在“主治”和“方歌”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理”。例如,在讲解“奔豚汤”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治疗“肾虚肝寒,气冲上而作奔豚”的病机,并结合“肾阳虚弱,寒气上逆”的生理病理,解释了为何使用“当归”、“芍药”、“附子”、“甘草”等药物来温阳散寒、平冲降逆。这种深入的“理”的讲解,让我能够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病情,也能凭借对病机的理解,推断出可能的治法和方药。此外,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书中穿插的许多医案,都是从历代名家文献中精选而来,这些医案不仅展示了方剂的实际应用,更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通过阅读这些医案,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临床场景,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进行望闻问切,如何辨证施治。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金匮要略讲义》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想着不过是市面上众多讲解类书籍中的一本罢了。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却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金匮要略》原文的“拆解”和“重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以一种非常“考古”的精神,追溯了条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张仲景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临床难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金匮要略》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每一个方剂的讲解,都如同庖丁解牛,细致入微。它不仅分析了君臣佐使的配伍意义,还深入探讨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它们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讲义中还引用了许多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来佐证中医理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当我看到书中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解读,详细分析了其治疗“伤寒八九日,腹泻,胸胁满,心下悸,胁下结,口苦,咽干”等症的方理,并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对“情志不舒”的认识,我真的觉得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保留了中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学术思想,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承古启新”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阅读《金匮要略》原著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地方难以理解其深意。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这本《金匮要略讲义》,它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这一困难。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化繁为简”的能力。作者将《金匮要略》中庞杂的条文和方剂,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病机或症候群展开,将相关的条文和方剂集中讲解,便于我们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比如,在学习“咳嗽”这一章节时,书中不仅列举了《金匮要略》中关于咳嗽的各种条文,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咳嗽的病因病机,如风寒、风热、痰饮、伏饮等,并逐一介绍了相应的代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五味子汤”等,并且对每种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导我们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剂,调整剂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加减化裁”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中医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娓娓道来,让我学起来轻松愉快,收效显著。

评分

在翻阅市面上众多的《金匮要略》讲解书籍后,这本《金匮要略讲义》无疑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解读了这部古老的中医经典。书中对于《金匮要略》的编排逻辑和思想体系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将《金匮要略》视为一本孤立的医学典籍,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医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探讨了其与《伤寒论》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在后世中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在学习具体条文和方剂时,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对每一个病证的分析,都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它不仅关注疾病的“形”(症状、体征),更深入探讨其“神”(内在的病机、生理病理变化)。例如,在讲解“黄疸”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湿热、寒湿、瘀血等不同原因引起的黄疸,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不同的治法和方剂,如“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科学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魅力,并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