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黄达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黄达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融学
  • 货币银行学
  • 金融
  • 银行
  • 货币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黄达
  • 张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黄达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号:13107225871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商品毛重:400.00g
货号:J9787300243306/243306/39.8

具体描述

书    名: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

作  者:黄达 张杰 编著

出版时间:2017-05-31字  数:507 千字
书  号:243306ISBN:978-7-300-24330-6
开  本:16包  装:平   装
印  次:4-1定    价:¥39.80


本书是国家“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黄达教授主编的《金融学》(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大学生的教学需要,取其精要,进行了压缩和整合。本教材继续保持上一版修订教材四篇二十章的结构,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增删,在数据资料上有所更新。本版新增及扩展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三节有关“数字货币”的内容;第二章第一节的“特里芬悖论”和“关于超主权货币”;第六章第四节的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七章第五节的“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第九节的“商业银行的ROA和ROE”;第九章第五节的“行为金融学”;第十章第五节的“资本结构”;第十一章第五节的“互联网金融”;第十六章第一节的“泰勒规则”;第十八章第四节的“普惠金融”和第五节的“2013年以来的中国金融改革”。以上增补使得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整体结构也有所改善。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价格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张杰,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制度金融学以及中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天圆地方的困惑——中国货币历史文化之总考察》(1993年)、《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98年)、《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制度金融学导论》(2017年)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2014年)、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首届“金融学杰出教师奖”(2015年)等。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 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3 
第一节 初识货币 / 3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 4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 5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 8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 11 
第六节 货币制度 / 13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 17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 / 17 
第二节 外汇与外汇管理 / 20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 23 
第四节 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 / 26 
第五节 汇率的决定 / 27 

第三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 30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 30 
第二节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 32 
第三节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 34 
第四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 36 

第四章 利率及其决定 / 41 
第一节 利 息 / 41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 43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 46 
第四节 利率的作用 / 49 
第五节 利率的度量 / 49 
第六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 52 
第七节 利率期限结构 / 54 

第五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 58 
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 58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 / 60 
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界定 / 62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 65 
第六章 金融中介体系 / 67 
第一节 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范围 / 67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 68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 / 70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 78 

第七章 存款货币银行 / 83 
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83 
第二节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 85 
第三节 金融创新 / 87 
第四节 不良债权 / 90 
第五节 存款保险制度 / 93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 95 
第七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 97 
第八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 99 
第九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 100 

第八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基础设施 / 106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 106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 108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 112 
第四节 金融基础设施 / 113 
第五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体系 / 114 
第六节 金融业标准 / 116 

第九章 金融市场 / 120 
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 120 
第二节 货币市场 / 123 
第三节 资本市场 / 127 
第四节 证券价格与证券价格指数 / 131 
第五节 资本市场的效率 / 132 
第六节 衍生工具市场 / 133 
第七节 投资基金 / 136 
第八节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 / 138 
第九节 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 141 
第十节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 142 

第十章 资产组合、资产定价与资本结构 / 146 
第一节 风险与资产组合 / 146 
第二节 证券价值评估 / 150 
第三节 资产定价模型 / 152 
第四节 期权定价模型 / 156 
第五节 资本结构 / 159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 163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 163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 165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 166 
第四节 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 / 168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 / 170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 173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 175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 175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 176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 184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 189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 192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192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 197 
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 / 198 
第四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 199 
第五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 201 
第六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 204 
第七节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 209 
第八节 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 / 210 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利率 
第九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 211 
第十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 215 

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 220 
第一节 国际收支 / 220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 223 
第三节 国际储备 / 225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 227 
第五节 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 / 230 
第六节 对外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 233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236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 236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 238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 241 
第四节 通货紧缩 / 244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 / 247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 247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 / 252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应 / 256 
第四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 259 
第五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 261 
第六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 / 263 
第七节 汇率政策 / 267 
第八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和政策协调 / 271 

第四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 275 
第十七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 277 
第一节 两分框架 / 277 
第二节 虚拟资本 / 278 
第三节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 / 280 

第十八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284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增长 / 284 
第二节 金融压抑 / 287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 / 288 
第四节 普惠金融 / 290 
第五节 中国金融改革 / 293 

第十九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 298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 / 298 
第二节 金融危机 / 299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 302 

第二十章 金融监管 / 305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 / 305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 308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 309 
第四节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 310




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黄达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旨在提供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入门读物的作品。它所侧重的内容,更多地在于对黄达、张杰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的精要梳理与深度剖析。换言之,本书并非独立成体系的金融学教材,而是以已有的、结构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提炼、扩展和专题化研究的辅助性读物。 核心价值与定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精编”的特性,意味着它并非简单复述原著,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组织和再阐述,将原著中最为关键、最具代表性、最富洞察力的内容进行集中展现。其定位并非面向初学金融学的学生,而是更倾向于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基础,希望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或备考相关专业课程的读者提供帮助。 内容聚焦与深化 本书并非包罗万象的金融学百科全书。它严格围绕黄达、张杰《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化。因此,书中出现的任何概念、理论、模型或分析,都将是原著中重点阐述的范畴,并可能通过引入更具前沿性的学术观点、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拓宽读者的视野。 原著框架下的体系构建 黄达、张杰的《货币银行学(第六版)》在货币银行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本书将严格遵循原著的章节划分和知识点逻辑,力求在精编的过程中,保留原著的学术严谨性和系统性。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货币与银行体系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理论分析的深入 本书将不仅仅满足于对原著中理论的简单呈现,而是会尝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例如,对于货币的起源与演进、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功能与风险、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监管等核心议题,本书将可能引入相关的学术争鸣,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结合最新的经济现象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帮助读者建立起更全面、更批判性的理论认知。 模型与工具的解析 货币银行学研究中常常运用各种模型和分析工具,如IS-LM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乘数模型等。本书在精编的过程中,将对这些模型进行详细的解析,说明其假设条件、推导过程以及在解释经济现象时的局限性。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如果原著中有涉及,本书也会进行相应的梳理和介绍,帮助读者掌握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策视角与现实关照 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与现实经济运行息息相关。本书将高度重视政策层面的分析,深入探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以及金融稳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金融改革措施及其成效,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金融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以及政策制定者在面临复杂经济环境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权衡。 前沿性与时代性 金融领域发展迅速,新的理论、新的产品、新的风险不断涌现。本书在精编原著内容的同时,也会适时引入金融学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和最新的经济实践。例如,数字货币、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对传统货币银行体系的冲击,全球金融风险的演变与防范,以及可持续金融等议题,都可能在本书的阐述中有所体现,以保证本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并非基础入门读物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书的“精编”特性,决定了其并非一本面向零基础读者的金融学入门教材。它假定读者已经对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银行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直接阅读本书可能会感到吃力。它更适合作为学习黄达、张杰《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的辅助读物,或者用于专业课的深入复习和研究。 潜在读者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 特别是金融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黄达、张杰《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的过程中,本书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解读和更丰富的拓展。 考研学生: 针对报考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考生,本书可以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考试重点,深化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金融从业人员: 希望系统梳理和深化货币银行学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当前金融市场运行和政策变化的金融从业者。 学术研究者: 对货币银行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可以从本书的精编内容中获取灵感,并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本书的阅读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 1. 深化对黄达、张杰《货币银行学(第六版)》核心内容的理解: 精炼的讲解能够帮助读者抓住关键,克服理解上的难点。 2. 构建更系统、更完整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体系: 章节之间的逻辑梳理和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 提升理论分析和模型应用能力: 对模型和工具的深入解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运用它们来分析经济现象。 4. 紧跟金融领域的前沿发展: 对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引入,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行业动态。 5.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所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开展更复杂研究的良好起点。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的全景式介绍,而是对特定权威著作进行精编与深化的产物。它是一种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旨在服务于那些有志于在货币银行学领域进行更专业、更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的书名就足够吸引眼球。首先,“金融学”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而“精编版”的副标题则预示着它将对金融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化,而不是简单罗列。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将“货币银行学”单独拿出来,并且是“第六版”,这表明作者在货币银行学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更新,内容一定紧随时代步伐。我对货币银行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现代货币的产生机制、信用货币的运作方式,以及中央银行如何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这些都是我渴望深入理解的方面。这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由黄达、张杰两位知名学者编著,这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能结合中国实际,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上“金融学”几个大字庄重地占据了醒目的位置,下方则是“精编版”的字样,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再往下,括号里是“货币银行学”的标题,字体稍小但同样清晰,并标注了“第六版”,这让我对内容的时效性有了初步的信心。作者姓名“黄达 张杰”以及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代表了这本书的权威性,毕竟人大社在财经类书籍出版方面一直享有盛誉,而黄达教授更是货币银行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单从外观来看,这本书就散发出一种严谨、专业的气息,仿佛一本沉甸甸的知识宝库,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尤其期待它在货币银行学这个分支上的深入讲解,毕竟这是金融体系的基石,理解其运行机制对把握宏观经济至关重要。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货币的产生、流通、管理,以及银行体系的运作规律,并能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页码就知道内容绝对充实,绝非泛泛而谈。扉页上的“精编版”三个字,更是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一直对金融学这个领域充满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这本“精编版”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学习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像它的名字一样,“精”选最核心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货币银行学”这个部分,我非常想深入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以及不同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同时,对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运营模式,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也期待有详尽的阐述。考虑到作者黄达教授在货币银行学界的地位,我坚信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学术严谨性上定能达到极高的水准,希望能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

评分

入手这本书,首先是被它严谨而专业的书名所吸引。《金融学(第四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六版)】》——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份承诺,承诺将金融学的核心要义,特别是货币银行学这一关键分支,以精炼、深入的方式呈现。第四版和第六版这样的标注,直接打消了我对内容时效性的顾虑,让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进展和经济现实。我对货币的本质、流通方式、以及它如何与银行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宏观经济的脉搏,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解答我心中的疑问,例如,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价值从何而来?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中央银行又有哪些“法宝”来稳定物价、促进增长?黄达和张杰教授的著作,加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背书,更是为这本书的品质增添了双重保险。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现代金融体系、洞察经济运行规律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权威。封面上“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字样清晰醒目,而“精编版”的标注则让人对内容质量充满期待,暗示着其知识的精华所在。“第四版”和“第六版”的字样则说明了其内容的不断迭代和更新,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黄达、张杰这两位作者的名字,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出品,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有了很高的信心。我一直对金融学的宏观层面,特别是货币和银行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感到好奇,而货币银行学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系统地介绍货币的起源、演变,不同类型的货币,以及银行体系的功能和重要性。同时,我也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对经济的传导效应,帮助我理解央行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利率和就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