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10×10:改變人類的100個科學發現

科學10×10:改變人類的100個科學發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麗莎·簡·吉萊斯皮 著,鄧逗逗 譯
圖書標籤:
  • 科學
  • 科普
  • 發現
  • 曆史
  • 知識
  • 技術
  • 創新
  • 人類
  • 思維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70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9662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64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7-14歲

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機械、沒有醫學、沒有電力的世界,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75萬年前,人類還沒有發明簡單機械。

公元前460年,希波剋拉底剛剛確立現代醫學的基本原則。

19世紀80年代,交流電纔被發現。

今天我們隻能假想的狀況,卻是過去的人們真實經曆的生活。

今天我們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一切,並不是原本就存在的。

為瞭解決問題,改善條件,創造美好,人類在科學之路上不斷探索。很多偉大的科學成果,正是在這種探索中被發現、被創造。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科學怎樣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普圖畫書。全書選取瞭太空、輪子、數字、光等十個科學領域,每個領域按照曆史路徑和重要性,各選取十個子領域,總共介紹瞭100個改變人類的偉大科學發現。

從古代前輩繪製星空圖,到近代科學傢開發電力,再到現代納米材料的普及,讀者能從中感受到人類對創造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能深刻體會到科學對人類的偉大意義。

作者簡介

麗莎·簡·吉萊斯皮(LisaJaneGillespie)齣生於愛爾蘭,現居英國倫敦,是一位經驗豐富童書編輯,同時也是多部童書齣版物的作者。

杜鈺凱(YuKaiDu),中國新銳插畫藝術傢,現居英國倫敦。研究生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其動畫作品《齣口》曾入選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荷蘭國際動畫節等數十個國際級動畫節。她的其他作品也獲得Adobe設計奬(動畫類),3x3插畫展(學生類)至佳作品奬,英國D&AD;新人奬等。

繪者用獨特抽象手繪風格,配以艷麗的背景顔色,設置一個穿白大褂的人物穿越韆年,栩栩如生地展示瞭人類各時期的智慧成果,使得讀者既有迴到過去的身臨其境之感,又對這些科學發明一目瞭然。

精彩書評

吉萊斯皮按照時間順序全麵概括瞭科學十大領域的突破與發展,展現瞭內容豐富的科學發展史,涵蓋瞭宇宙、輪子、數字、光、聲、粒子、醫藥、能量和生命等多重主題。插畫師杜則以寶藍色和橘色的鮮明基調和低調剋製的畫風清晰刻畫齣時代背景和科學流程,使得生澀的科學概念變得更好理解,例如發電站是如何發電的畫麵。

——《齣版人周刊》


《科學10×10》從10大領域詳細講述瞭科學發展曆程中各類科學概念的發展進程,例如簡單機械和滑輪是如何演變成水磨坊和風電場的……關於科學史的、充實有料的內容,以及賞心悅目的大幅插圖,足以讓各大學校圖書館考慮購買此書。

——Thomas Jonte, 學校圖書館期刊


目錄

目錄

1太空(P4)

繪製星空圖

記錄時間

利用星空進行

航海定位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陽係

晝夜交替

四季更替

地心引力和潮汐

宇宙大爆炸

太空探索

2輪子(P10)

原木滾輪

輪軸

水車

古代科技

簡單機械

傳動裝置

發動機

渦輪機

可再生能源

3數字(P16)

計算

數字符號

測量時間

算術

零和負數!

十進製

幾何

代數

計算機

現代計算機

4光(P22)

視覺

光學

透鏡

望嚮遠方

分光

電磁波譜

光速

波、粒子和光子

捕捉光綫

光縴通信

5聲音(P28)

聲波

聲學

音速

測量聲音

通訊

錄音

無綫電波

突破音障

迴聲定位

超聲成像

6粒子(P32)

原子

元素

分子、化閤

物和混閤物

元素周期錶

亞原子粒子

原子模型

放射性

核裂變

核聚變

更小的粒子

7醫學(P38)

古老的治療者

早期醫學

解剖學

外科手術

止痛藥

麻醉學

細菌

抗生素

疫苗

DNA

8材料(P42)

材料與化學物質

材料的屬性

金屬

玻璃

化學

爆炸

民用化工

塑料

迴收利用

納米技術

9能量(P48)

能量的種類

能量轉化

發動機

靜電

直流電

交流電

發電

電磁學

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

10生命(P54)

生物

分類

進化論

人類的起源

細胞

微生物

基因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

生態學

環境保護主義


《科學10×10:改變人類的100個科學發現》這本書,不是一本傳統的科學史教科書,它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宏大旅程,一次對人類智慧最璀璨結晶的深度探索。本書並未意圖羅列枯燥的定理公式,也非簡單陳述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捕捉那些劃時代的科學突破,它們如同點亮黑暗的火種,一經燃起,便徹底重塑瞭我們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 想象一下,我們從宇宙的黎明齣發,見證原子核的奧秘被層層揭開;我們踏足生命起源的神秘之地,探尋DNA雙螺鏇結構所蘊含的生命密碼;我們徘徊於古老的星辰之間,感受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普適之美;我們潛入微觀世界,窺探量子力學如何顛覆我們對實在的認知。本書的宏大敘事,將帶領讀者穿越幾個世紀的智慧洪流,從古希臘哲學傢的思辨,到文藝復興的科學革命,再到20世紀的物理學和生物學革命,直至今日仍在不斷演進的尖端領域。 這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其“10×10”的結構。它精選齣10個關鍵的科學領域,每個領域再深入挖掘10個最具代錶性和影響力的科學發現。這種精心設計的框架,使得讀者在係統性地瞭解科學發展脈絡的同時,又能對每一個具體的發現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物理學”這一領域下,我們可能迴溯到亞裏士多德的運動觀念,然後躍遷至伽利略的實驗科學,繼而深入到牛頓的經典力學體係,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革命中的一係列關鍵人物和理論。每一個發現,都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或一個公式,而是背後無數科學傢艱辛的探索、大膽的猜想、以及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 本書的文字,拒絕冰冷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來展開。它將科學發現的過程,化為跌宕起伏的傳奇,讓讀者仿佛親身參與其中。例如,在講述DNA結構的發現時,我們將看到弗朗西斯·剋裏剋和詹姆斯·沃森在劍橋的實驗室裏,日以繼夜地構建分子模型,而羅莎琳德·富蘭剋林在倫敦的X射綫衍射照片,則如同無聲的證人,為他們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綫索。這個過程充滿瞭競爭、閤作、靈感迸發,甚至是誤解與遺憾,正是這些復雜的人性因素,讓科學的探索更顯真實和動人。 在“化學”領域,我們不僅僅會介紹元素周期錶的構建,還會探究煉金術的漫長演變,以及拉瓦锡在定量化學上的革命性貢獻。我們還會走進有機化學的奇妙世界,瞭解閤成染料的誕生如何改變瞭紡織業,以及抗生素的發現如何拯救瞭無數生命。每一個化學反應的背後,都是原子和分子在遵循著某種精妙的規律,而科學傢們的任務,就是去發現、理解並利用這些規律。 “天文學”部分,將帶領讀者告彆地心說的束縛,走嚮星辰大海。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再到哈勃對宇宙膨脹的發現,我們見證瞭人類宇宙觀的巨大飛躍。本書會描繪望遠鏡的發明如何拓展瞭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得以窺見遙遠星係的壯麗景象,以及射電望遠鏡、空間望遠鏡等技術的進步,如何將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物學”的篇章,則是一部關於生命演化和機製的恢弘史詩。達爾文的進化論無疑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章節,它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生命起源和多樣性的理解。而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則為我們揭示瞭生命的密碼如何代代相傳。進入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崛起,更是將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推嚮瞭微觀層麵,基因工程、基因測序等技術的進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寫著生命科學的未來。 除瞭這些經典學科,《科學10×10》還將觸及一些新興或跨學科的領域。例如,“計算科學”將追溯計算機的誕生,從圖靈機的概念到現代高性能計算的飛躍,展現瞭信息時代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我們還將探討“醫學”領域內裏程碑式的發現,比如疫苗的接種如何根除瞭曾經肆虐的瘟疫,麻醉技術的齣現如何改變瞭外科手術的麵貌,以及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如何讓我們得以“透視”人體內部。 “材料科學”也將占據一席之地,從青銅器的齣現到晶體管的發明,再到納米材料的探索,材料的進步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我們還將審視“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瞭解人類如何開始探索自身的思維和行為機製,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到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這些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我”是誰。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俗共賞,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在描述科學傢的生平時,會著重展現他們的性格、經曆以及與同時代人的互動,使之成為鮮活的人物,而不是冰冷的符號。例如,居裏夫人的堅韌與奉獻,愛因斯坦的睿智與不羈,都將通過生動的敘述呈現在讀者麵前。 《科學10×10:改變人類的100個科學發現》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關於科學精神的傳承。它展現瞭人類不斷質疑、不斷探索、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將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會被激發好奇心,去思考科學是如何運作的,去理解科學的邊界在哪裏,以及科學的未來將走嚮何方。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便利生活,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無數代科學傢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從一個簡單的火種,到如今的核能;從原始的耕作,到如今的基因農業;從朦朧的星象,到如今的宇宙探索,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 通過這100個科學發現,本書試圖迴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科學是如何一步步地揭示宇宙的奧秘,並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的命運?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智慧、創新和變革的世界,讓我們為人類的科學成就感到自豪,並對未來充滿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滌蕩心靈的智慧之旅,一次對人類文明最偉大成就的緻敬。它提醒我們,科學的光芒從未熄滅,它將繼續指引我們走嚮更光明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節奏把握得相當齣色,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感覺,完全沒有那種傳統科普書常有的沉悶和冗長。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在高密度信息輸入的同時,維持讀者的興奮點。每一節的結尾,總會設置一個巧妙的鈎子,讓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突破點會是什麼,就像是連續看瞭一部精彩的懸疑劇一樣。尤其是在描述一些跨學科的融閤時,那種‘A領域的技術如何催生瞭B領域的革命’的敘事綫索編織得天衣無縫,展現齣科學探索的內在統一性。我個人認為,作者在選擇哪些“100個發現”時,一定經過瞭痛苦的取捨,但最終呈現齣來的這份清單,既有經典中的經典,也有不少我過去從未聽聞,但細思極恐的邊緣領域突破。這種廣度與深度的完美結閤,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驚喜,完全符閤我對‘改變人類’這個宏大命題的期待,它不是在描述已經發生的事情,更像是在勾勒人類文明的底層代碼。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配閤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高度。那些精心挑選的曆史照片、概念草圖,甚至是一些關鍵數據圖錶的復刻,都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不是簡單的插圖點綴,而是與文字內容形成瞭強烈的互文關係,有些視覺信息甚至比文字描述更加直觀有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中的插圖時,所進行的現代化處理,既保留瞭曆史的原貌,又保證瞭現代讀者閱讀的舒適度。再說說它的語言,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卻能做到雅俗共賞,沒有絲毫的晦澀感。它更像是一部由學識淵博的朋友為你定製的私人導覽,帶領你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親眼目睹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世界的關鍵時刻。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全方位的享受,無論是從知識的深度、敘事的精彩程度,還是從閱讀的舒適度來看,它都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

坦白說,我過去讀過不少科普作品,很多都流於錶麵,蜻蜓點水,看完之後除瞭記住幾個專業名詞外,並無所得。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深入挖掘瞭科學發現背後的“人性”層麵。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描繪那些科學巨匠們在麵對失敗時的脆弱、在取得突破時的狂喜,甚至是他們之間復雜的人際關係和學術競爭。這種將冰冷的科學置於鮮活的人性背景下的處理手法,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科學的距離。我不再覺得那些理論是齣自某種‘神啓’,而是明白它們是汗水、爭論、運氣和非凡直覺的産物。特彆是對一些關鍵實驗的還原描寫,那種緊張感仿佛能穿透紙麵,讓人體驗到科學研究中那種‘隻差毫厘’的殘酷與美妙。這種深度的人文關懷,讓整本書的格局瞬間拔高,它不再僅僅是科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史的側影。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套路”。它避開瞭那種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說教口吻,而是用一種近乎朋友交談的語態,將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學概念,掰開瞭揉碎瞭,用最貼近生活的例子進行類比。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物理定律的解釋,竟然引用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咖啡館排隊現象來作為比喻,那種瞬間的頓悟感,讓我幾乎要拍案叫絕。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在處理那些具有爭議性的理論時,展現齣的那種罕見的平衡感。作者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公正地呈現瞭正反雙方的論據,留給讀者足夠的思考空間,這比起那些急於灌輸標準答案的書籍,要高明太多瞭。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極大地激發瞭我去查閱更多原始文獻的興趣。它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像一個真正的科學傢那樣去提問、去質疑。這種對思維過程的強調,是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它真正做到瞭啓迪心智,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抓人眼球瞭,封麵上的那一行行閃爍的符號,仿佛直接把未來的密碼展現在你麵前,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內容組織上的那種剋製而又磅礴的氣勢。它不像那些傳統的科普讀物,動輒把復雜的公式堆砌起來,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具敘事性的切入點,仿佛是帶著你進行一場時空穿梭的探險。每一章的標題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寶石,雖然獨立存在,但當你串聯起來閱讀時,會發現背後有一條清晰的、關於人類認知邊界不斷拓展的脈絡。它沒有直接告訴你“這個發現有多重要”,而是巧妙地通過描述發現背後的那些麯摺經曆、科學傢的堅持與掙紮,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醍醐灌頂的震撼。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那些裏程碑式的理論時,那種‘撥開迷霧見天日’的感覺,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能讓你感受到在那個關鍵時刻,科學共同體內部的興奮與爭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參與瞭那場偉大的思想革命。這種閱讀體驗,遠超乎我對於一本純粹科普讀物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欲的史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