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內容包括三篇,分彆是:教育統計篇、教育測量篇和教育評價篇。教育統計篇包括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教育測量篇包括測量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著重介紹良好的測驗的特徵以及編製標準化測驗的步驟和方法,還特彆介紹瞭現代教育測驗中的一些實用量錶和如何運用SPSS進行量錶分析;教育評價篇著力於研究為什麼要進行評價,教育評價要評價誰,由誰來評價,依據什麼來評價,評價什麼,如何評價等內容。全書例證豐富,敘述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可操作性強,使讀者既能比較係統而全麵地掌握教育統計、教育測量以及教育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又能靈活變通地運用有關原理。適閤作為師範院校本、專科及研究生的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的教材,也可以作為一綫教師、教研員、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教學、教改實驗、教育管理中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刖舌
教育統計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教育統計學概述
第二節 教育統計學的初步概念
第二章 描述統計
第一節 統計錶與統計圖
第二節 教育統計的特徵量
第三節 利用電子計算器求特徵量
第四節 迴歸分析
第五節 利用電子計算器求迴歸方程
第三章 推斷統計
第一節 正態分布
第二節 總體平均數的估計
第三節 幾種常用統計檢驗方法
第四節 方差分析
第四章 SPSS統計技術
教育測量篇
第五章 教育測量概述
第一節 教育測量的含義與特點
第二節 教育測量的新進展
第三節 教育測量的要素和種類
第四節 教育測量的功能
第五節 良好測驗的特徵
第六章 信度
第一節 信度的計算
第二節 影響測驗信度的因素
第三節 提高測驗信度的方法
第七章 效度
第一節 效度的估算
第二節 提高測驗效度的方法
第八章 難度
第一節 難度的計算
第二節 難度對測驗的影響
第九章 區分度
第一節 區分度對測驗的影響
第二節 區分度的計算
第十章 教育測驗的編製與實施
第一節 編製測驗的一般原則
第二節 編製測驗的一般步驟
第三節 測驗的編輯和實施
……
教育評價篇
前言/序言
本書將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聯係起來進行研究,這不僅符閤三門學科之間的邏輯關係,更有利於整閤三門學科的優勢,充分發揮它們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實踐、教育研究等領域中的作用,彰顯其重要價值.無論是從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實踐的層麵,還是從教育科學研究的層麵,教育統計與教育測量都是開展教育評價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們是教育評價獲得評價信息的必要手段和有力工具.教育測量側重於為教育評價提供反映事物本質狀態的原始數據,教育統計著力於對這些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描述與推斷,從而提供反映事物本質狀態的統計數據,依據這些統計數據,教育評價纔能作齣科學、客觀、準確的價值判斷.本書的編寫目的是使讀者能比較係統而又全麵地掌握教育統計、教育測量以及教育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
本書是在編者主編的《現代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基礎上改編而成的,也是編者在對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根據多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寫而成的,
本書的編寫特色是:
1.著力於新體係的建立,本書分三篇研究,即教育統計篇、教育測量篇以及教育評價篇,教育統計篇分兩大塊內容,即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教育測量篇包括測量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著重介紹良好測驗的特徵(信度、效度、區分度、難度等)以及編製標準化測驗的步驟和方法,還特彆介紹瞭現代教育測驗中的一些實用量錶和如何運用SPSS進行量錶分析;教育評價篇著力於研究為什麼要進行評價,教育評價要評價誰,由誰來評價,依據什麼來評價,評價什麼,如何評價等內容.因此,本書力求體現思路的清晰性、廣闊性和內容的係統性、完整性.在編寫思路上,本書既突齣學科本身的連續性與係統性,又盡量符閤實踐活動的操作要求,增強其應用性與操作性;在內容編排上,由淺入深,前後呼應,盡可能有效地幫助讀者掌握現代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
2.著力於理論聯係實際.本書力求避免對原理進行繁瑣地解析,而是注重對實踐運用、操作技術的探討,尤其注重對方法進行全麵具體的介紹.本書在介紹方法時,例證豐富,敘述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可操作性強,有利於提高讀者綜閤運用各種方法的能力.本書每一篇內容都是先介紹原理,再說明操作程序與步驟,最後以實例說明.竭力使讀者既能把握有關原理,又能變通靈活地運用有關原理.
3.著力於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本書汲取瞭當今國內外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以及教育評價學的先進成果,適閤我國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緊密地結閤我國廣泛開展與深入實施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開展瞭一係列切實可行又獨具特色的實踐探索.本書有助於我國推行科學化的教育管理,開展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變革現行評價製度,是改進教育教學、實行科學化教育管理和開展有效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是推進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有力支撐.
4.著力於體現技術性與操作性.教育統計、測量與評價在本質上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本書著力體現這種實踐性和應用性,著重介紹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教育評價在教育實踐中的操作技術,強調方法介紹的可移植性和可操作性,強調例證的典型性與完整性,本書以案例為載體,用清晰明瞭、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操作圖例完整地呈現瞭教育統計與教育測量在SPSS中的操作技術和操作流程.這有助於一些從未使用過SPSS軟件的讀者或對SPSS“望難興嘆”的初級用戶,能按圖索驥般地掌握SPSS操作技術,能熟練地運用SPSS,為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科學研究提供高信度、高效度的數據資料.
5.著力於體現規範性和可讀性.本書力求摒棄繁瑣、冗長、枯燥、生僻的論述,既著力體現嚴謹的學術規範,強調論述的科學性與規範性,又著力凸顯清晰明瞭、精煉簡潔的行文風格,強調語言錶達的正確性與可讀性.
本書可作為師範院校(包括教育學院)本、專科及研究生的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的教材(可分不同層次、不同要求選取內容),亦可作為一綫教師、教研員、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育愛好者在教育教學、教改實驗、教育管理中的參考用書,
本書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主要由硃德全、宋乃慶、楊鴻共同完成,其餘章節分彆由以下同誌完成:第十三章(硃德全、楊鴻),第十四章(宋乃慶、張廣兵),第十五章(張傢瓊、硃德全),第十六章(宋乃慶、姚宜華),第十七章(陳燕、楊鴻),第十八章(李平、張傢瓊).全書由硃德全、宋乃慶、楊鴻、徐小容、王偉統稿、定稿,
本書的齣版得益於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在此錶示感謝.同時感謝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編輯張浩宇同誌的精心加工.在本書齣版之際,對以上給予我們幫助、鼓勵、支持的朋友們錶示真誠的謝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包含“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內容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力求內容充實且風格自然: 《藝術的呼吸:理解與創造視覺語言》 內容簡介: 《藝術的呼吸:理解與創造視覺語言》並非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之旅,旨在邀請讀者深入感知、理解並最終靈活運用視覺語言的奧秘。它避開瞭純粹的理論堆砌與抽象的公式推導,而是通過大量生動詳實的案例分析、藝術傢訪談節選、以及引導性的創作練習,將抽象的藝術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實踐體驗。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看見”的藝術,以及如何將“看見”轉化為有意識的、富有錶現力的“創造”。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共同構建起一個關於視覺語言的完整認知體係。 第一部分:“視”的覺醒:感知世界的脈絡 此部分著重於培養讀者敏銳的觀察力,引導大傢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視覺信息。我們並非僅僅是被動地接收圖像,而是通過眼睛與大腦的精妙協作,解讀著光影、綫條、色彩、形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光影的敘事: 這裏,我們將探討光綫如何塑造物體、區分空間、營造氛圍。從古典油畫中強烈的明暗對比,到現代攝影中細膩的光影變化,我們會分析不同光照條件下,視覺信息如何産生情感共鳴和敘事功能。讀者會被引導去觀察清晨陽光的溫暖、午後斜陽的柔和、以及夜晚霓虹的迷離,理解不同光綫如何賦予場景不同的生命力。 綫條的語言: 綫條不僅僅是勾勒輪廓,更是錶達動態、節奏、情感的有力工具。本書將深入分析直綫、麯綫、摺綫、波浪綫等不同綫條的視覺特徵,以及它們在繪畫、設計、建築等領域所承載的意義。例如,剛勁有力的直綫可能傳遞力量與穩定,而流暢的麯綫則可能暗示優雅與靈動。我們還會探討藝術傢如何運用綫條的粗細、疏密、方嚮來引導觀眾的視綫,並營造齣特定的心理感受。 色彩的交響: 色彩是視覺世界中最富情感衝擊力的元素。本部分將從色彩的基本屬性(色相、飽和度、明度)齣發,逐步深入到色彩的情感聯想、色彩的象徵意義、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解讀差異。從馬蒂斯的野獸派大膽撞色,到莫奈的印象派光影下的色彩變幻,我們將逐一剖析藝術傢如何運用色彩來錶達內心的激情、描繪自然的瞬息萬變,或是構建獨特的視覺秩序。讀者會被鼓勵去記錄和分析不同場景下的色彩搭配,思考色彩選擇如何影響整體的情緒與傳達。 形的構成與解構: 形狀與形式是構成視覺世界的基本單元。本書將探討幾何形體與有機形體的視覺差異,以及藝術傢如何通過形狀的組閤、分割、變形來創造新的視覺意義。我們會審視透視法在空間塑造中的作用,分析平麵與立體的關係,以及藝術傢如何利用形體的重復、變化、對比來産生節奏感和視覺趣味。從簡單的幾何構圖到復雜的具象描繪,每一個形的背後都蘊含著創作者的意圖與選擇。 第二部分:“創”的飛躍:駕馭視覺的魔力 在建立起對視覺語言的敏感度後,本部分將重點轉嚮如何主動地運用這些元素進行創造。這不再是模仿,而是理解背後的原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錶達。 構圖的智慧: 構圖是畫麵組織的核心,它決定瞭視覺元素的分布、主次關係以及信息傳遞的效率。我們將詳細解析黃金分割、三分法、對稱構圖、對角綫構圖等經典構圖原則,並探討它們在不同藝術媒介中的實際應用。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為何某些構圖會産生穩定感,為何另一些會引發動感,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打破常規,創造齣獨特的視覺敘事。 材質與肌理的觸感: 視覺藝術並非隻關乎“看”,有時也關乎“觸”的想象。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材質(如油畫顔料的厚重、水彩的輕盈、攝影的質感、雕塑的堅硬)所帶來的視覺感受,以及藝術傢如何通過技法創造齣豐富的肌理(如粗糙、光滑、細膩、斑駁)來增強畫麵的錶現力。讀者會被鼓勵去思考,不同的肌理如何影響觀眾對作品的感知,以及如何在畫麵中運用肌理來模擬現實世界的觸感,或創造齣超乎現實的視覺體驗。 風格的溯源與演變: 藝術風格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藝術傢在對視覺語言的深刻理解和不斷實踐中形成的獨特錶達方式。我們將追溯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等主要藝術思潮下的風格演變,分析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傢的視覺語言特點。但本書的重點不在於知識的羅列,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風格背後的哲學思考、社會背景以及藝術傢個體的精神追求,從而啓發讀者探索和塑造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情感的注入與傳遞: 最終,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它所能引發的情感共鳴。本部分將探討藝術傢如何通過對光影、色彩、綫條、構圖的精妙運用,以及對題材的選擇和處理,來注入並有效地嚮觀眾傳遞特定的情感。我們將分析作品中的情緒如何被喚起,以及觀眾如何通過視覺語言來理解和迴應創作者的情感。本書鼓勵讀者在創作時,首先明確自己想要傳達的情感,然後有意識地運用視覺工具去實現這一目標。 第三部分:“融”的升華:跨媒介的對話與實踐 在掌握瞭基本的視覺語言原理和創造技巧後,最後一章將帶領讀者進行更廣闊的視野拓展,思考視覺語言在不同藝術門類和生活場景中的融閤與應用。 從繪畫到攝影: 探討攝影如何藉鑒繪畫的構圖、光影和色彩理論,以及攝影獨特的紀實性和瞬時性如何拓展瞭視覺語言的錶現邊界。 從靜態到動態: 分析電影、動畫等動態視覺藝術如何將靜態視覺語言的原理進行編碼和延展,創造齣更豐富、更具沉浸感的敘事體驗。 設計中的視覺策略: 考察平麵設計、産品設計、UI/UX設計等領域,如何運用視覺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傳達信息、建立品牌形象,以及引導用戶行為。 生活中的藝術發現: 鼓勵讀者將對視覺語言的理解和應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從城市景觀、自然風光到個人著裝、傢居布置,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 《藝術的呼吸:理解與創造視覺語言》是一本為所有渴望更深入理解視覺世界、並希望提升自身創造力的人士而準備的讀物。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感受世界的方法,一種實踐創作的路徑。通過這本書,讀者將學會“看見”隱藏在事物錶象之下的結構與生命力,並有機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呼吸、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視覺之歌。它強調的是過程中的體驗、感悟與實踐,而非對既定知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