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第一辑)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来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史
  • 汉藏语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比较语言学
  • 藏语
  • 历史学
  • 中国语言
  • 少数民族语言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7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字数:3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第一辑)》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本刊主要栏目有: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史、汉藏语及东亚语言比较、出土文献语言、传统小学文献、学术史研究等,特别欢迎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反映学术前沿问题的佳作。本刊适量发表有学术价值的书评、人物评介及争鸣文章。

作者简介

  张玉来,男,1965年生,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张玉来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也旁及汉语研究的其他方面,已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他的学术研究扎根汉语实际,努力探求汉语的历史演变规律,力求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提升理性认识;也十分注意研究领域的相对集中、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系统性,在诸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是国内外知名的汉语史研究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人类起源、语言的形成及其演化问题
音法研究与音史研究
“突变”还是“感染”:关于汉语历史音变模式的思考——以四川地区方言的平翘舌音声母对立现象为例
台州方言差比句的类型和演变
认同行为与语音变异——以(i)变项、(y)变项、(-?尾)变项为例
英·汲约翰编撰《潮正两音字集》(1909)潮、正音系研究
《中原音韵》与南曲用韵
《悉昙藏》所引《四声谱》解读
谈书面音系的“存雅求正”
论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的象数及其语音问题
高丽藏本慧苑音义的讹、脱、倒问题
《曹刿论战》释疑三则
复封壶铭文补释
上古汉语副词“方”用法辨析——《副词“方”多种时体用法的关系》献疑
《战国策》“贾不归四国”之“归”义证——兼谈“归”与“馈”的关系
汉语是抑扬还是扬抑格词模式语言?——昆虫名的词形韵律结构变化的启示
“雨”音义研究
汉藏语词汇语音结构的演变与轮回

名家经典
原始汉语研究的方向

稿约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第一辑)聚焦于汉语悠久而复杂的演变历程,以及其与庞大的汉藏语系之间的深刻渊源与互动。本书旨在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汉语发展脉络的宏伟画卷,并揭示其在更广阔的语言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第一编 汉语本体研究:历史的足迹与语言的演变 本编内容侧重于汉语自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上古汉语的语音与韵书研究: 本部分将追溯汉语最早的语音系统。通过对《诗经》等早期文献的声韵考订,结合历代韵书(如《广韵》、《韵镜》等)的记录,力求复原上古汉语的实际发音面貌。研究将重点关注中古汉语语音的演变,例如中古入声的消失、声调系统的形成与变化、韵母系统的演化趋势等。我们还会探讨不同方言区在语音演化中的差异性,为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多样性提供历史依据。此部分将引入最新的语音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更精细的量化研究,以期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新词的生成: 汉语词汇系统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点。本编将梳理汉语词汇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考察词义的演变、词类功能的转换、词形的变化等。特别关注外来词的引入与汉语本土词汇的融合,例如佛教传入带来的梵语借词,近代以来西方语言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以及当代网络语境下新词的生成机制。通过对词汇变迁的细致考察,展现汉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例如,我们将分析“电脑”、“互联网”等词汇的引入过程及其对汉语表达方式的改变。 汉语语法结构的变迁: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本编将深入探讨汉语语法结构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从上古汉语的自由语序到中古汉语的相对固定的语序,再到现代汉语的更为严谨的语法规则,我们将考察句子成分的位置变化、虚词的功能演变、句法结构的创新与简化等。例如,我们将重点分析“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它们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审视古代文献中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表达方式,并尝试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 汉语文献的语言学分析: 本编还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汉语文献,如先秦诸子、唐宋诗文、明清小说等,进行细致的语言学分析。从语篇结构、修辞手法、句式运用等多个层面,揭示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例如,将分析《论语》的对话体特征,《唐诗》的凝练与意境,《红楼梦》的细腻与丰富,以及这些文献对后世汉语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微观分析,展现汉语的艺术魅力与表达潜力。 汉语方言研究的地理与历史视角: 汉语方言是汉语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编将从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两个维度,探讨汉语方言的多样性。分析不同方言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例如,将考察江淮官话、西南官话、闽语、粤语等主要方言片区各自的特点,并追溯其形成的历史渊源。研究还将关注一些濒危方言的抢救性记录与保护,以及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 第二编 汉藏语系研究:亲缘与结构 本编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汉藏语系,探讨汉语与该语系内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结构特征及其历史联系。 汉藏语系的语言谱系与分类: 汉藏语系是世界上面积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之一。本编将回顾汉藏语系语言谱系的构建历程,介绍目前学界主流的分类体系,并对汉语在其中的位置进行界定。我们将梳理关于汉藏语系分支(如藏缅语族、彝语-缅甸语族、门巴语、不丹语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汉语与这些分支的亲缘关系程度。此部分将介绍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包括语音对应、词汇对比、语法结构分析等,以论证不同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 早期汉藏语的构拟与比较: 构拟早期原始语言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任务。本编将介绍关于原始汉藏语的构拟研究现状,重点关注语音、词汇、基本语法结构等方面的构拟成果。我们将对比汉语与其他汉藏语族语言中一些同源词和同源语法现象,例如代词、数词、基本动词、语序等,以揭示早期汉藏语的特征。此部分将严肃审视早期研究的局限性,并引入新的材料和方法,如利用现代藏缅语族语言对古汉语进行反推,以及对一些未被充分研究的语言材料进行开发。 汉藏语族语言的语音与声调系统比较: 语音是语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揭示语言亲缘关系的重要线索。本编将深入比较汉语与藏缅语族诸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规律。例如,我们将探讨中古汉语的某些声类在藏语、缅甸语中的对应,以及声调系统在不同语言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将关注语音变化的普遍规律以及特殊性,为汉藏语系语音的演变模型提供更丰富的证据。 汉藏语族语言的词汇与语法的对比分析: 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是语言亲缘性研究的关键。本编将对汉藏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词汇和语法对比,找出一些核心词汇(如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基本动作等)以及基本语法结构(如语序、词类、句子成分的标记等)的对应关系。例如,我们将分析汉语的“我”与藏语的“ཁོ་”(kho)等代词的对应,以及汉语的SVO语序与一些藏缅语族语言的SOV语序之间的差异和可能的演变路径。 汉藏语族语言之间的接触与影响: 语言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接触与影响是普遍现象。本编将探讨汉藏语族内部以及汉语与其他语系语言之间可能存在的接触与影响。例如,将考察汉藏语族内部不同语言之间的借词现象,以及汉语与周边非汉藏语族语言(如蒙古语、阿尔泰语系语言、南岛语系语言等)在历史上的互动,考察这些接触对汉语和相关语言演变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编 跨学科视角与前沿探索 本编将视角进一步拓宽,引入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关注汉藏语言研究的前沿问题。 计算语言学在汉藏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语言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本编将介绍计算语言学在汉藏语言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如大规模语料库的构建与分析、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翻译、语言演化模型等。例如,将展示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分析古籍语料,识别语音对应模式,以及构建基于数据的语言演化模型。 认知语言学与汉藏语言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的认知基础。本编将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汉藏语言的某些特征,如隐喻、转喻、范畴化等,以及这些认知机制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例如,将探讨汉语中某些多义词的认知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词义的引申和演变。 基因学、考古学与汉藏语族起源的对话: 近年来,基因学和考古学为人类迁徙和语言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本编将探讨基因学、考古学与汉藏语族起源研究之间的交叉与对话。介绍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尝试将其与语言学证据相结合,探讨汉藏语族的早期起源地、迁徙路线以及语言传播的可能模式。 濒危汉藏语言的保护与记录: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汉藏语言正面临濒危的境地。本编将关注濒危汉藏语言的保护与记录工作,介绍相关的保护策略和方法,并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将介绍如何通过田野调查、语料收集、语言教学等方式,帮助濒危语言得以延续。 汉藏语言研究的未来展望: 展望汉藏语言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理论创新、方法拓展、学科交叉等。鼓励年轻学者投身汉藏语言研究,共同探索语言的奥秘。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证研究,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创新的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启发性的著作。通过对汉语史与汉藏语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不仅能加深读者对汉语语言本体的理解,更能帮助读者把握汉语在更宏大的语言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五:装帧设计与学术价值的相得益彰 这本书的实体版本在设计上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纸张的质感、字体排版的疏密得当,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对于一本需要频繁查阅和翻阅的工具性或参考性书籍而言,舒适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而这本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图表和必要的引文标注,都使得查找定位变得高效便捷。更不用说,这样的装帧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品味。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间接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整体质量,也让人对后续的系列出版抱有更高的期待,因为它传递出的信号是:内容为王,形式亦不苟。

评分

书评一:对语言演变脉络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汉语这棵参天大树从萌芽到繁盛的漫长历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他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年代划分,而是将语言的演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他对语音流变所进行的细致梳理,那些曾经鲜活的古音在文字的描绘下仿佛重新有了生命。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发音方式的细微差别,这不仅仅是语言学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历史体验。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先贤如何用语言构建世界,又如何在交流与碰撞中塑造了今日的汉语面貌。对于任何对语言本源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它点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火花,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根脉的深层理解。

评分

书评三: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 市面上不乏探讨语言历史的著作,但很多时候,要么过于学术化以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而牺牲了研究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却奇迹般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行文风格兼具学者的审慎与说书人的灵动。他能够将复杂的音变规律、复杂的历史分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即便是对某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的读者,也能凭借清晰的上下文解释和富有逻辑的论证而跟上思路。这种高质量的写作,使得我们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不会感到智力上的疲惫。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推向了更广阔的知识爱好者群体,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书评四:思维的拓宽与研究视角的重塑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并非是记住了多少历史事实,而是我的思维被强行拉伸,研究的视角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作者经常会挑战一些既有的定论,提出基于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独特见解。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更是在“解构”历史。例如,他对某些语言接触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文化交流对语言内部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促使我思考:语言研究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才能更全面地捕捉到一个语言社群的动态变化?这本书就像一块试金石,能检验和激发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维,引导我们从更宏大、更具动态性的角度去审视语言的演化过程。

评分

书评二: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里程碑 我一直对语言的“亲缘关系”感到着迷,而这本书在汉藏语系比较研究上的建树,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它摒弃了以往一些牵强附会的类比,转而采用更加严谨和系统的方法来论证不同语支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跨语种功底,在对词汇、语法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时,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叹服。每一次的对比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服务于重建原始语的假设。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语言学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遥远的共同祖语的影子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读完后,我对“语系”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僵硬分类,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和生命力的演化家族。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东亚语言格局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