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学报 第十八辑

汉语史学报 第十八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一新 等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史学
  • 史学
  • 中国历史
  • 语言学
  • 历史文献
  • 学术研究
  • 汉语言
  • 史料
  • 辑刊
  • 古代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81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374
包装:平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

《汉语史学报》是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在汉语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是汉语史研究的具有代表性丛刊。收入的论文均为国内外一流学者所撰写,学术质量高,代表了汉语史研究的高水平。


内容简介

《汉语史学报》是我国中古、近代汉语研究领域的一套重要的学术研究丛书。第十八辑是纪念蒋礼鸿教授百年诞辰的专辑,除刊登著名学者蒋绍愚、曹广顺等的纪念文章外,还收入汉语词汇史研究、汉语音韵史研究、古籍校勘、专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反映了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比较新的成果。

作者简介

王云路,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汉语词汇史研究。著有《中古汉语读本》《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等。


目录

重讀《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紀念蔣禮鴻先生百年誕辰 蔣紹愚

從中古譯經的譯本和譯者談起遇笑容 曹廣顺

日本訛俗字例考

——以《香要抄》爲資料 梁曉虹

略談明清小説俗寫釋讀

——爲紀念蔣禮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作 曾良 郭磊

回歸原典、深根固柢、起根發由

——讀增補定本《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有感 丁喜霞

漢樂府札記二則 陳文傑

難忘蔣先生的言教身教 黄金貴

一位純粹的學者

——深切懷念蔣禮鴻先生 方建新

高瞻遠矚,真知灼見

——於《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修訂之際重温蔣禮鴻先生有關辭書編纂的論述 董志翹

蔣雲從先生對我的教導和幫助 華學誠

蔣禮鴻先生《目録學與工具書》之特色和價值 陳東輝

蔣禮鴻先生研究文獻目録 李澤棟 陳東輝

快慢反義聚合的詞義演變 徐時儀

關於《往五天竺國傳》裏面出現的語言特徵 玄幸子

《滿漢成語對待》

——現存最早的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教材 竹越孝

梵藏漢對比分析在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 龍國富

佛源成語生成與演變的一種方式

——以“飛蛾投火”爲例 史光輝 湯仕普

從“達嚫”到“施”

——佛教外來詞演變例考 顧滿林

《慧琳音義》與禪典外來詞對比分析 周碧香

中古譯經“偷盜”概念場詞彙系統中含同一語素單雙音節動詞的考察 姜黎黎

魏晉六朝文人書札的文字辯識問題

——以“勿勿”爲例 任平

敦煌本S.2071《切韻》名物詞札記 蔣宗福

敦煌變文校讀札記 張小艷

讀中醫古籍整理著作札記

——以《諸病源候論校釋》爲中心 張涌泉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校勘一則 王彤偉

中古史書校勘拾遺 張文冠

唐代官制詞語與辭書編纂 張福通

近十年來國内詞彙化和語法化研究綜述 張静

研究生論壇

近代法制文書詞語“知在”考 和謙

《道地經》詞語考釋三則 盧鷺

釋“條列” 李妍


精彩书摘

重讀《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 紀念蔣禮鴻先生百年誕辰

蒋紹愚

蔣禮鴻先生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以下稱《通釋》)共出了 5 版。 1988 年第五版(第四次增訂本)出版後 ,承先生惠賜一册 ,書上除親筆簽名外 ,還蓋了“孤陋寡聞”的印章 。 當時我就認真學習了一遍。 今天又重讀一遍 ,仍然受益匪淺 ,而且感慨良多 。

蔣禮鴻先生主編的《敦煌語言文獻研究詞典》(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4 。 蔣禮鴻先生的序作於 1991 年)在《通釋》的基礎上編成 ,對《通釋》的一些條目有補充或修改 。 如 :

【威儀】《通釋》 :“容貌動止的儀範法則與服裝儀衛的總稱 。”《詞典》分爲兩個義項 :“(一)

容貌動止的儀範法則 。 (二)服飾儀衛 。”並加按語説 :“亦指隨從 、儀式 。”(各有一例 。)



《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作为一本汇聚了当前汉语史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学术辑刊,其内容深刻而广泛,涵盖了汉语历史演变、方言发展、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汉语历史画卷。本辑的选稿严格,审慎,力求在继承汉语史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展现出汉语史学领域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语音研究:探幽入微,溯源而上 语音是汉语演变中最活跃、最复杂的部分。《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在语音研究方面,继续保持其一贯的严谨与深度。多篇论文聚焦于上古、中古汉语语音的重构与考证,运用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等多种手段,对历史文献中的语音现象进行精细分析。例如,有学者从《诗经》的韵部入手,结合历代韵书的记载,探讨中古时期某些字的声母或韵母的演变轨迹,试图还原当时更为精确的读音。另有研究关注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方音特征,通过对古籍中地名、人名等的语音线索进行梳理,推测其在方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本辑的语音研究也开始更多地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技术。例如,有论文借鉴了比较音系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方言甚至周边语言的语音系统,来推断汉语语音的原始面貌。同时,部分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古籍中关于语音的“间接证据”,如文献中的避讳现象、音韵的对仗、曲调的配合等,这些往往能为语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佐证。对于声调的演变,本辑也有深入的探讨,有些研究从中古四声的划分入手,追溯其在不同方言区的发展差异,揭示了声调系统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演变过程。 词汇演变:新意迭出,兼顾宏观与微观 词汇是汉语承载意义最直接的载体,其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的词汇研究,兼顾了宏观的总览与微观的考证,展现出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宏观层面,有学者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如近代汉语)的词汇进行整体考察,分析其词汇构成、新增词语的来源、词义的变化趋势等,勾勒出该时期社会语言面貌的全景图。例如,对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而出现的大量新词的来源、构成方式、传播途径以及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微观层面,则聚焦于具体词语或词类在历史上的流变。有研究深入考证某个常用词语的起源、早期用法、词义的衍变过程,通过搜集和分析历代文献中的例证,力求还原其真实的词汇史。另有研究关注一些“边缘”词汇,如古代的官职名称、制度术语、宗教词汇等,这些词汇虽然不一定常用,但却能折射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此外,本辑对词汇的类聚和构词法演变也有关注,例如,分析某些构词模式在历史上的兴衰,以及新的构词法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语法变迁:系统梳理,层层剥茧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其演变关乎语言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的语法研究,强调系统的梳理与细致的分析,力图揭示汉语语法结构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规律。 本辑的语法研究,既有对某个历史时期(如中古汉语、早期白话)语法特征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具体语法现象的深入剖析。例如,有学者对中古时期宾语前置的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与现代汉语宾语后置的区别。另有研究关注代词、副词、连词等虚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分析其用法、意义及功能的变化。 本辑的一大亮点在于,对一些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已经消失的语法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例如,对早期汉语中某些“被”字句的用法进行辨析,与现代汉语的“被”字句进行对比,揭示其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差异。同时,一些研究也关注了汉语语法中的“语序”问题,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的语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语序在表达语义和功能上的演变。 此外,本辑对汉语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结构,如谓语性成分与名词性成分的组合方式,以及状语、补语等成分的历时演变,也有深入的探讨。研究者们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细致的分析,力求为理解汉语语法结构的丰富性和历史性提供坚实的基础。 文字与文献:考据严谨,释读精当 文字是汉语最直接的载体,也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在文字与文献研究方面,继续保持其一贯的严谨与求实。 本辑的文字研究,不仅关注汉字形体的演变,更深入探讨汉字的构造、字体的发展以及古文字的释读。有学者对某些汉字的异体字、通假字现象进行考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另有研究则聚焦于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等的释读,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深入研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文献研究方面,本辑的学者们注重对古代文献的辨伪、考订和解读。例如,对某些古代典籍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确定其流传的准确性。另有研究则对古代文献中蕴含的汉语史信息进行挖掘,如从古代的诗歌、散文、史书中提取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线索。 方言研究:地域特色,时空交织 汉语方言是汉语历史演变的重要见证,《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在方言研究方面,继续深化其地域性和历史性的结合。 本辑的方言研究,既有对某一特定方言区(如江淮官话、晋语、闽语等)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也有对其内部差异和历史演变的探讨。研究者们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汉语方言的丰富多样性。 更重要的是,本辑的方言研究,将方言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例如,有学者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某一现代方言的某些特征是如何从上古或中古汉语继承而来,又是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种变化。另有研究关注方言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分析不同方言区在历史上的交流与互动对彼此语言特征的影响。 跨学科视野:拓展疆域,融汇创新 《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在保持汉语史学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拥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野,为汉语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有研究开始关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发现汉语演变中的规律性。另有研究则借鉴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解读汉语的演变。 总结 《汉语史学报》第十八辑,以其丰富的研究内容、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研究视角,充分展现了当前汉语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本辑论文不仅为汉语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也为对汉语历史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语魅力的窗口。它不仅是对汉语本身历史的梳理与揭示,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每一篇精心的研究,都如同拾取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珍珠,经过细致打磨,最终汇聚成一部璀璨的学术明珠,照亮汉语史学的未来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汉语史学报 第十八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精品。它不仅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优质平台,也为我们这些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汉语历史变迁的绝佳窗口。整辑的学术水准稳定且出色,选题覆盖面广而不失深度,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文献运用扎实可靠。阅读完毕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清晰的学术脉络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它让我对汉语自身的发展逻辑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也激发了我对某些未解之谜进行独立思考的兴趣。这是一部真正能经得起推敲、值得收藏的宝贵资料集,体现了当代汉语史研究队伍的高水准和严谨学风。

评分

本次《汉语史学报 第十八辑》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气象宏大,细节精微”。它成功地做到了在广阔的学科视野下,依然能够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我注意到,本辑对现代汉语的某些前沿课题也给予了关注,显示出刊物对学术发展潮流的敏锐捕捉。特别是那些讨论语言规范化与民间变异之间张力的文章,视角非常新颖,它们不再将“标准语”视为唯一的评判尺度,而是更全面地理解了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复杂生态。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汉语史”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再仅仅是上古到近古的线性叙事,而是涵盖了语言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动态演进,让人感到研究的活力与前沿性。

评分

说实话,我对学术论文的阅读有时会感到枯燥,但《汉语史学报 第十八辑》这次的编排布局,却成功地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不像以往某些辑本那样,堆砌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力求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我注意到,不少文章似乎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语言学、文献学乃至社会史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到对特定历史阶段汉语特征的分析中,这使得原本看似冰冷的考据工作,瞬间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比如其中一篇关于中古时期语音演变的探讨,作者没有止步于传统的音韵对比,而是结合当时的文化交流背景进行了推演,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将“史”与“语”紧密结合的努力,正是当前汉语史研究最需要的突破口。它不再是孤立地讨论字音字义的升降,而是将语言现象置于宏大的历史场景中去考察其生成与变异的动因,展现出一种宏观的史学视野。

评分

这部《汉语史学报 第十八辑》的问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领域的研究动态,深知积累和沉淀对于学术期刊的重要性。这一辑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排版的疏密有致,都体现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品味。拿到手时,那种厚重感便让人对内里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封面的设计,简约而不失象征意义的图案选择,似乎预示着本辑将要探讨的主题会是既扎根于深厚的历史语料,又能在当代视角下焕发出新的学术光彩。我特别欣赏编辑团队在选稿上的独到眼光,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不同维度的学术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期刊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学术沙龙,汇集了学界中坚力量对汉语历史演变脉络的最新探索与深刻洞察。翻阅目录时,那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间,领略各位学者的研究风采。

评分

对于长期浸淫于传统考据方法的读者而言,本辑的几篇专题性文章无疑是一份厚礼。我尤其欣赏那些对早期文献进行细致爬梳和辨析的考证佳作。这些研究的价值,不在于提出多么惊世骇俗的理论,而在于对基础材料的“扎实”处理,是对学术诚信的最好体现。每一处引文的校勘,每一个字源的追溯,都耗费了作者极大的心血,那种“咬文嚼字”的功夫,非一日之功可得。它们像是在为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大厦添砖加瓦,虽然看似细微,却是地基所在。阅读这些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代典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斑驳痕迹,重新触摸到了语言发展过程中那些关键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个辑子充满了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