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 [A Study on Social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 [A Study on Social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秀荣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社会史
  • 近代早期
  • 社会变迁
  • 阶级结构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经济史
  • 日常生活
  • 历史研究
  • 早期现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2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54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Study on Social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早期的英国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期。中世纪的田园牧歌生活受挑战,社会处在变动中。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勃兴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宗教改革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信仰;社会的转型打破原有的习俗、惯例。这一时期既见证了科学革命和教育的发展,也被贫困、叛乱和巫术等问题困扰。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选取16个专题进行论述,力图为读者展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一幅幅图景。

作者简介

  赵秀荣,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医疗社会史。先后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专著两部——《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近现代西方相关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译著一部——《地球的转型——自然在现代世界形成和解体中的重要性》(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并在日内瓦大学工作4年。

目录

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
二 本书立意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土地与人口
一 中世纪晚期经济状况
二 庄园中的社会关系
三 近代早期的人口增加及价格革命
四 圈地运动

第二章 经济与社会
一 农业的发展
二 呢绒及其他工业的发展
三 贸易的发展
四 社会的两级分化

第三章 乡村与城市
一 乡村的变化
二 城市化的进程
三 独一无二的伦敦
四 伦敦的“移民”
五 伦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宗教改革
一 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 支持传统教会的证据
三 批评传统教会的声音
四 宗教改革的过程
五 英国国教的确立

第五章 叛乱与镇压
一 都铎王朝主要的叛乱
二 叛乱的目的
三 叛乱的类型及特点
四 叛乱领导者的构成
五 17世纪的骚乱

第六章 贫困与济贫
一 贫困的定义及问题的本质
二 贫困产生的原因
三 穷人的确认
四 中世纪教会济贫
五 政府济贫

第七章 瘟疫与饥荒
一 近代早期的瘟疫
二 对瘟疫的解释
三 对瘟疫的应对
四 瘟疫对社会的影响
五 饥荒

第八章犯罪与刑罚
一 法庭
二 法律的执行者
三 犯罪
四 刑罚
五 赦免与女性犯罪

第九章巫术与迫害
一 大众信仰
二 巫术迫害
三 反巫术的立法
四 巫术审判的波动
五 妇女与巫术

第十章婚姻与家庭
一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 妇女的公共和私人领域
三 单身女性及寡妇
四 婚姻
五 家庭关系
六 家庭功能

第十一章科学革命
一 科学革命之前的信仰体系
二 科学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三 天才的世纪
四 科学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进步
一 读写能力的衡量及调查
二 教育革命?
三 促进教育发展的因素
四 高等教育的发展
五 教育发展带来的结果

第十三章疾病与健康
一 对疾病的认识
二 疾病的自我治疗
三 自我保健
四 对待死亡的态度

第十四章医疗行业的发展
一 医者
二 医疗技术的有限性
三 对医疗行业的批评
四 医患关系
五 18-19世纪医院兴起

第十五章疯癫与疯人院
一 对疯癫的认识
二 疯者的处境
三 疯人院
四 约克静修所道德疗法的尝试
五 对约克静修所的批评
六 疯人院改革

第十六章自杀现象及认知
一 自杀的人数
二 自杀的方式及动机
三 对自杀的惩罚
四 自杀在宗教上的解释
五 反对自杀的原因
六 近代晚期对自杀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
  一 读写能力的衡量及调查
  学术界对近代早期英国大众的读写能力充满争议。而如何衡量读写能力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劳伦斯·斯通用“保命篇”来评测民众的读写能力——这个词在第八章《犯罪与刑罚》一章中曾出现。如果犯罪的教士可以背诵《诗篇》的第51章第1节,那么他就可以免于被绞死。这就是所谓的“免除死刑”篇章。但即使他们得到赦免,拇指上也会被打上烙印,以确保他们在第二次犯罪的时候不能再获得赦免。有学者认为,其实,这很难确切地证明或驳斥这种背诵能力与读写能力有关。斯通认为,如果罪犯可以背诵诗篇,那他就一定能读《圣经》,因此,他一定具有读写能力。但他查阅了大量的法庭记录,统计了有多少罪犯是通过背诵“免罪诗”而免于被绞死的,他得出的数字是47%,即詹姆士一世时期,有47%的罪犯是具备读写能力的。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这里有个问题:人们可以根据记忆背诵《圣经》中的章节,这并不一定能证明他有读写能力。在许多宗教仪式中,经常要求人们背下来一些篇章——例如结婚时的誓词,《教义问答书》(the Catechism)。背诵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是一个很好的技能,“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清教徒约翰·布鲁恩(John Bruen)有个仆人,他既不能读也不能写,但可以记住全部《圣经》经文,可以说出每个句子来自哪一章。他系有一条很长的皮带,足够缠他两圈,他在上面打很多节,他回家后用这种办法可以重复牧师完整的布道。②由此看来,能背诵”保命篇“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读写能力的准确办法。
  1980年,大卫·科雷西(David Cressy)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来考察读写能力。他认为,考察教会法庭的证词、誓词、遗嘱和请愿书可以了解当时人的读写能力。他还建议考察1642年的《新教誓词》(the Protestant Oath)——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英格兰教会、反对罗马教皇威胁所必须进行的宣誓。这份誓词是当地社会的一个剖面——也可以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早的调查。科雷西所感兴趣的是:谁可以在上面签自己的名字,而谁不能,只能画一个十字代替。他的调查结果为我们揭露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642年,在英国内战初期,大量新教徒被要求在拥护新教的誓言上签名,通过研究幸存下来的一些宣誓文件,科雷西发现,在签写文件的成年人中,有70%的男性和90%的女性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到乔治一世时,文盲的比例下降到男性55010和女性75%。
  ……

前言/序言

  赵秀荣副教授的《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即将付梓,嘱我为之作序。秀荣是我在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系联系较多的同仁,多年来一直悉心从事英国史的研究,颇有成绩。即便在日内瓦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四年中,仍旧在诸多事务中拨冗治史,撰成这部学术著作。感佩之余,我十分乐意添加赘言,以为介绍。
  在西方世界,英国无疑是率先告别传统社会而进入现代门槛的国家,它最先建构了资本主义的宪政体制,开启了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它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与思想观念随着“西力东渐”“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对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英国历史素来为西方史家所关注。在我国世界史学界,英国史研究也是发端最早、成果最为突出的研究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秉承前辈开拓的学术路径,对英国史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在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思想文化史、殖民史等传统领域步步深入,而且也将视野投向社会史、环境史等“新史学”领域并取得相当进展。不过,我国学者在英国史中“新史学”的耕耘尚属“拓荒”阶段,多聚焦在某个问题的“个案”考察,综合性的研究还很少见。就社会史而言,有关人口、婚姻、家庭、福利、疾病等专题时有论文乃至专著问世,但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则寥寥可数。秀荣教授的这部著述,无疑填补了我国史学界在英国近代早期社会史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空白。
历史的细语:探寻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脉络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一个充满变革与激荡的时代——近代早期英国。这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经济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构成这个时代肌体的无数微观个体,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聆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细语,重新认识那个在塑造现代世界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社会。 近代早期英国,大致涵盖从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至18世纪初的乔治王朝早期,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宗教改革的巨浪席卷而来,重塑了信仰的版图,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秩序的根基。殖民扩张的脚步开始迈出,为英格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科学革命的曙光初现,理性与实证的精神开始挑战传统的权威,萌发了近代思想的种子。然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在信仰的动荡中寻找精神寄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谋求生计?他们的家庭、社区、节日、娱乐又是怎样的景象? 本书的视野将是广阔而深入的。我们将考察乡村社会,那里依然是人口的主体。佃农、雇农、小地主,他们如何在封建残余与新兴市场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土地的占有与使用权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命运?村庄的社区关系,祭祀与节日活动,邻里之间的互助与纠纷,都将是我们审视的焦点。同时,我们也不会忽视城市社会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伦敦等新兴都市的繁荣,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手工业者、商人、学徒、服务者,他们在拥挤的街道、嘈杂的市场、新兴的行会中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网络。贫困、疾病、犯罪等城市特有的挑战,以及由此催生的救济与惩戒机制,都将得到细致的描绘。 性别是理解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一把关键钥匙。本书将特别关注女性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经历。贵族妇女如何维系家族声望与财产?中产阶级妇女如何参与家庭经济与商业活动?劳动阶层妇女如何在艰辛的生活中承担家庭的重担?她们的婚姻、生育、教育,以及在公共领域和家庭内部的角色,都将是重要的考察内容。同时,儿童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教育方式、游戏活动、疾病与死亡,以及童工现象,也将勾勒出这个时代生命周期的另一面。 思想与情感的流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维度。宗教改革不仅带来了信仰的冲突,也重塑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伦理。清教主义的兴起,对个人行为、家庭生活、社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迷信、巫术、民间信仰等看似边缘的现象,也反映了当时人们面对未知世界时复杂的心理状态。情感的表达,如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社会中的敌意、恐惧、悲伤,虽然难以直接量化,但通过文学作品、日记、诉讼记录等史料,我们可以尝试捕捉这些无形的脉络,理解人们的情感世界。 本书还将关注社会流动与等级制度。近代早期英国依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但同时,商业的扩张和新富阶层的兴起,也为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出身、财富、教育、职业,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个人的地位与机遇?贵族、绅士、商人、工匠、农民,不同群体之间的界限是清晰还是模糊?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现这个时代的社会分层与互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教育与知识的传播。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书籍、小册子、报纸等信息载体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学校、大学,以及家庭教育,在塑造知识体系和思想传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识字率的变化,大众阅读习惯的形成,以及知识在不同阶层中的传播差异,都将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通过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社会图景。我们期望通过对历史的“微观”凝视,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书写自己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考古,更是对我们当下社会形态形成根源的一次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对于文化与思想变迁的分析,也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文艺复兴的余波、科学革命的兴起以及启蒙思想的萌芽,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探讨当时知识阶层是如何吸收和传播新思想的,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大量一手史料,这些史料如同历史的碎片,被作者巧妙地拼接起来,勾勒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生动的图景。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包括贵族、商人、农民以及新兴的工人阶级。

评分

作者在分析经济变革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圈地运动、商业革命以及早期工业化的萌芽,都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面貌和农村结构。我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这些经济变革是如何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例如,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生计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商人阶层是如何崛起的,以及这些经济因素如何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评分

本书对城市化进程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近代早期是英国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城市成为了新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作者对伦敦等主要城市的兴起、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职业分布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城市景观有了更鲜活的认识。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当时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互动关系。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大门。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研究,为我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从中不仅看到了宏观的历史变迁,更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它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同情和理解。 --- 注:以上评价是根据您提供的书名所创作的,并且按照您的要求,每段评价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语气来构建,以展现出“非AI”和“多作者”的感觉。内容上的“不包含此书内容”是指评价本身不会复述书本的具体章节或论点,而是侧重于读者的期待、阅读感受和由此引发的联想,以避免直接“剧透”或概括书本内容。

评分

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社会秩序”这一概念的细致解读。在动荡的近代早期,如何维持社会秩序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作者分析了国家、教会、法律以及习俗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对秩序的理解和维护方式。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控制的机制,以及民众是如何应对和参与维护(或挑战)社会秩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吸引力,简洁却不失厚重感。暗色系的背景搭配书名烫金的字体,营造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氛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了解。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日常生活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对宗教改革及其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宗教改革不仅仅是信仰的转变,它更是对社会秩序、家庭结构乃至个人身份认同的巨大冲击。作者详细地分析了这一时期宗教派别之间的冲突、新教伦理对商业活动的影响,以及教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描述普通民众在这种剧烈变革中的感受和反应,他们是如何适应、抵制或利用这场变革的。

评分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贫困与社会救济的章节。任何社会转型时期,贫困问题往往会凸显出来。作者对当时贫困人口的构成、贫困的原因以及政府和教会所采取的救济措施的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我希望能了解当时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贫困问题的,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书中关于家庭与性别角色的论述,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代早期英国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以及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都与现代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异。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当时家庭生活的日常细节,分析父权制在家庭中的体现,以及女性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