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气历史作家、NHK“世界史”全职讲师、知名学者宫崎正胜力作,在日本长销十年、年年加印的历史类通识读本。
★你不可不知的美食百科,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度吃货”。
★从最初寻找人类可用的食材,到全球食材的大交换,再到食物的过剩与危机,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动背后,既是人与自然生存博弈的体现,也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漫长过程。
每天陪伴我们的食物和料理,你知道它们背后有多少故事吗?你知道像土豆、盐、砂糖等等这些生活里微不足道的食材都曾极大地影响过人类的历史进程吗?
日本知名学者和畅销书作家宫崎正胜从世界史的大框架出发,通过平常可见的各种食材和料理,以全球性的宏大视角为我们讲述人类文明、文化的交流与变化的过程,继《酒杯里的世界史》之后,再次带我们进入一个知识冒险的乐园。
宫崎正胜,1942年出生。原任北海道教育大学教育系教授,并长期在日本NHK电视台从事世界史讲座。专攻前现代的国际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东与伊斯兰世界史图解》《世界史图解》《从地名与地图看世界史》《航海图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前言
第一章 孕育人类的大自然粮仓
第二章 农耕及畜牧所发展出的饮食模式
第三章 世界四大料理圈的诞生
第四章 亚欧大陆的饮食文化交流
第五章 因“大航海时代”而变迁的地球生态
第六章 砂糖与资本主义经济
第七章 支撑起“城市时代”的食品工业
第八章 冷链物流系统与全球化
扎根于干旱地带的中东料理
象征大地的番红花
中东料理,以大量使用各种香料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些香料中,与干旱地带的生活最紧密相连且最古老的就属番红花。
为阿拉伯圈所普遍使用的昂贵香料番红花,是收集秋季绽放的番红花雌花蕊制成的。散发芳香的番红花具有止痛、发汗、健胃等功效,同时还是一种黄色染料。此后番红花传至欧洲,也被广泛使用于地中海料理。不过番红花(Saffron)的名称源于波斯语,由此不难看出它的根源在西亚。
番红花属鸢尾科,此花的名称(Crocus)源自建立起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的语言,也是唯一与人类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有所连接的现代词汇。破土而出、以宣告春天到来的番红花,对苏美尔人来说是稳定心灵、具有特别意义的花。苏美尔人尤其能从这楚楚可怜的花朵身上,感受到太阳的恩惠。
另外,“苏美尔(Shinar)”的词源是“土地、主、苇”,也就是“低湿地的主人”之意。因为大沼泽地是他们的生活区域。
苏美尔人为维持生活而有意栽培原是杂草的麦类植物,对他们来说最满心期待的是,春季时荒芜的大地又回归为农田。而穿过坚硬土壤、开出黄色花朵的番红花,就是宣告春天到访的标记。在日本,初春即破土绽放的福寿草,也被视为“告知春天来到的花卉”,看来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苏美尔人并无不同。
金黄色的番红花,后来被人们利用做成香料与药品。番红花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到了秋季会绽放出淡紫色,人们收集其雌蕊并干燥后即番红花香料。人们认为番红花的艳红,仿佛是浓缩了太阳的能量。100克番红花,需要4万根雌蕊才能制成,因此极为昂贵。另外,番红花能使是其15万倍的水变成黄色,可以说是染色力极强的染料,因而也能增添料理的色彩。
来到阿拉伯的时代,番红花更是备受珍重。《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沙尔与祖姆鲁黛的故事》还出现了来自印度的用米与番红花调理的番红花饭。番红花饭可以说是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印度料理。
番红花还传到了地中海沿岸,是法国料理马赛鱼汤(bouillabaisse)、西班牙料理炖饭(paella)不可缺少的香料。因其珍贵价昂,也频频出现各种假货冒充,就如现在的仿冒名牌一样。为此,当时的执政者还曾严惩制造假货的从业者。在16世纪的法国,亨利二世国王会奖励那些栽培番红花的人,但对鱼目混珠者则处以死刑。
远比麦类文化古老的海枣
以拥有最古老的麦类文化而自豪的西亚,自古以来就食用称为“薄饼”(naan)的薄形发酵面包。在阿富汗等地,乃至吃饭这件事也被称为“naan”。
与欧洲的面包相比,薄饼可以轻松简单地对折、四折,中间夹上食材,用手进餐相当便利。西亚也属于手食文化圈。薄饼的做法是,准备食用的前一天先将面粉揉成面团(有时会加上酵母,但传统上不加),让面团放置一晚后,再摊成杂志大小、厚约1厘米的扁平状,然后快速甩到高温烤炉的侧壁上。做法简单,不过高温、迅速烧烤是成败的关键。
波斯谚语提到,“烤薄饼要趁着烤炉正热时(意即打铁趁热)”,可见薄饼是多么深入当地人们的生活。
美索不达米亚时代,为了长期保存带有坚硬外皮的麦类,人们研发出名为“碎干麦(Bulger)”的食品。其做法是将收获的麦加水煮软后,曝晒干燥,再以石头或石臼磨成粉状。由于煮过,酶都被消灭了,可以进行长期保存。继承自古传下来的传统麦类料理,也
成为西亚料理文化中的最大特色。
此外,在伊朗、伊拉克、北非的干旱地带长成的海枣果实,是生活中的万能食材。可以长到20至30米高的海枣树,栽培的第八年才开始结果,此后可以持续结100年左右的果实。据说,一棵树一年可收获270千克的果实。在美索不达米亚,比起麦类,收获量更多的海枣才是更古老的食材。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在8000年前即开始栽种海枣。
对游牧民族而言,海枣树的果实既是主食,也是点心零食,而来往于沙漠的骆驼商队所运载的大量行囊中,晒干的果实就是其携带的粮食。海枣,是干旱地带西亚各种文明的重要食材,直至现在,仍是北非、伊朗、阿拉伯地区人们的重要经济来源。
自阿拉伯半岛北上的咖啡
现在被视为欧洲象征的咖啡,其实原产于阿拉伯。17世纪,咖啡经由奥斯曼帝国传至欧洲,由于正值宗教改革,人们认为葡萄酒、啤酒等酒精饮料是麻醉人类理性的饮品,相较之下咖啡则成了“唤醒理性的饮料”而大受欢迎。
咖啡原产地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等地,其种类有50至60种之多。咖啡树会结出类似樱桃的红色果实,因而也被称为“咖啡樱桃”。目前栽培范围最广的阿拉比卡咖啡树,是始于6世纪左右阿拉伯半岛所栽种的品种。
如烹煮谷物般煮过的咖啡豆,豆与煮汁皆可食用,而种子则可磨成粉末,添加黄油后凝结成棒状,又变成可外出携带的粮食。便于随身携带的咖啡豆,因为其便携而备受珍惜。10 世纪阿拉伯最著名的医生阿尔—拉兹(Al-Razi,约865—925)曾写下“咖啡的生豆磨碎后所煮出的汤汁可作为药用”的记录。由于其药效受到认可,咖啡的煮汁也开始广为人们所利用。咖啡豆研磨后再冲泡的饮用方式,始于中世纪末期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亚丁港,是从
当时的苏非行者开始的。这种饮用法,后来又经由也门的摩卡港传至埃及。
咖啡在埃塞俄比亚的原名为“Bunna”,传至连接印度洋与红海、非洲与阿拉伯的亚丁港时,名称有了改变,咖啡树或豆是“bun”,喝的咖啡则是“qahwa”。
不过,《古兰经》是严禁饮酒的。819年也门的宰比德(Zabid)设立了阿拉伯民族的第一所大学,最盛时期有来自阿拉伯、非洲的5000名留学生。因此必须严防咖啡被当作酒精饮料饮用。由于咖啡豆炒过后即无法发酵,这一办法也成了阻断咖啡作为酒精饮料
的对策。这些历史发生在13世纪左右。
讽刺的是,“炒”反而增添了咖啡的香味,更能释放出咖啡本身的“焦香味”。咖啡的生命即孕育于炒的方法,轻炒会带有酸味,重炒则会带有苦味。而风味的微妙变化,正是品味的乐趣所在。因此,烘焙就是咖啡的生命。
充满魅惑的咖啡,之后又从阿拉伯北上。在圣地麦加,添加豆蔻所煮成的咖啡大为流行。
来到1551年,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咖啡馆,并流行蔓延到了开罗、大马士革等主要城市。156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约有600家咖啡屋。
扎根于干旱地带的中东料理
象征大地的番红花
中东料理,以大量使用各种香料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些香料中,与干旱地带的生活最紧密相连且最古老的就属番红花。
为阿拉伯圈所普遍使用的昂贵香料番红花,是收集秋季绽放的番红花雌花蕊制成的。散发芳香的番红花具有止痛、发汗、健胃等功效,同时还是一种黄色染料。此后番红花传至欧洲,也被广泛使用于地中海料理。不过番红花(Saffron)的名称源于波斯语,由此不难看出它的根源在西亚。
番红花属鸢尾科,此花的名称(Crocus)源自建立起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的语言,也是唯一与人类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有所连接的现代词汇。破土而出、以宣告春天到来的番红花,对苏美尔人来说是稳定心灵、具有特别意义的花。苏美尔人尤其能从这楚楚可怜的花朵身上,感受到太阳的恩惠。
另外,“苏美尔(Shinar)”的词源是“土地、主、苇”,也就是“低湿地的主人”之意。因为大沼泽地是他们的生活区域。
苏美尔人为维持生活而有意栽培原是杂草的麦类植物,对他们来说最满心期待的是,春季时荒芜的大地又回归为农田。而穿过坚硬土壤、开出黄色花朵的番红花,就是宣告春天到访的标记。在日本,初春即破土绽放的福寿草,也被视为“告知春天来到的花卉”,看来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苏美尔人并无不同。
金黄色的番红花,后来被人们利用做成香料与药品。番红花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到了秋季会绽放出淡紫色,人们收集其雌蕊并干燥后即番红花香料。人们认为番红花的艳红,仿佛是浓缩了太阳的能量。100克番红花,需要4万根雌蕊才能制成,因此极为昂贵。另外,番红花能使是其15万倍的水变成黄色,可以说是染色力极强的染料,因而也能增添料理的色彩。
来到阿拉伯的时代,番红花更是备受珍重。《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沙尔与祖姆鲁黛的故事》还出现了来自印度的用米与番红花调理的番红花饭。番红花饭可以说是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印度料理。
番红花还传到了地中海沿岸,是法国料理马赛鱼汤(bouillabaisse)、西班牙料理炖饭(paella)不可缺少的香料。因其珍贵价昂,也频频出现各种假货冒充,就如现在的仿冒名牌一样。为此,当时的执政者还曾严惩制造假货的从业者。在16世纪的法国,亨利二世国王会奖励那些栽培番红花的人,但对鱼目混珠者则处以死刑。
远比麦类文化古老的海枣
以拥有最古老的麦类文化而自豪的西亚,自古以来就食用称为“薄饼”(naan)的薄形发酵面包。在阿富汗等地,乃至吃饭这件事也被称为“naan”。
与欧洲的面包相比,薄饼可以轻松简单地对折、四折,中间夹上食材,用手进餐相当便利。西亚也属于手食文化圈。薄饼的做法是,准备食用的前一天先将面粉揉成面团(有时会加上酵母,但传统上不加),让面团放置一晚后,再摊成杂志大小、厚约1厘米的扁平状,然后快速甩到高温烤炉的侧壁上。做法简单,不过高温、迅速烧烤是成败的关键。
波斯谚语提到,“烤薄饼要趁着烤炉正热时(意即打铁趁热)”,可见薄饼是多么深入当地人们的生活。
美索不达米亚时代,为了长期保存带有坚硬外皮的麦类,人们研发出名为“碎干麦(Bulger)”的食品。其做法是将收获的麦加水煮软后,曝晒干燥,再以石头或石臼磨成粉状。由于煮过,酶都被消灭了,可以进行长期保存。继承自古传下来的传统麦类料理,也
成为西亚料理文化中的最大特色。
此外,在伊朗、伊拉克、北非的干旱地带长成的海枣果实,是生活中的万能食材。可以长到20至30米高的海枣树,栽培的第八年才开始结果,此后可以持续结100年左右的果实。据说,一棵树一年可收获270千克的果实。在美索不达米亚,比起麦类,收获量更多的海枣才是更古老的食材。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在8000年前即开始栽种海枣。
对游牧民族而言,海枣树的果实既是主食,也是点心零食,而来往于沙漠的骆驼商队所运载的大量行囊中,晒干的果实就是其携带的粮食。海枣,是干旱地带西亚各种文明的重要食材,直至现在,仍是北非、伊朗、阿拉伯地区人们的重要经济来源。
自阿拉伯半岛北上的咖啡
现在被视为欧洲象征的咖啡,其实原产于阿拉伯。17世纪,咖啡经由奥斯曼帝国传至欧洲,由于正值宗教改革,人们认为葡萄酒、啤酒等酒精饮料是麻醉人类理性的饮品,相较之下咖啡则成了“唤醒理性的饮料”而大受欢迎。
咖啡原产地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等地,其种类有50至60种之多。咖啡树会结出类似樱桃的红色果实,因而也被称为“咖啡樱桃”。目前栽培范围最广的阿拉比卡咖啡树,是始于6世纪左右阿拉伯半岛所栽种的品种。
如烹煮谷物般煮过的咖啡豆,豆与煮汁皆可食用,而种子则可磨成粉末,添加黄油后凝结成棒状,又变成可外出携带的粮食。便于随身携带的咖啡豆,因为其便携而备受珍惜。10 世纪阿拉伯最著名的医生阿尔—拉兹(Al-Razi,约865—925)曾写下“咖啡的生豆磨碎后所煮出的汤汁可作为药用”的记录。由于其药效受到认可,咖啡的煮汁也开始广为人们所利用。咖啡豆研磨后再冲泡的饮用方式,始于中世纪末期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亚丁港,是从
当时的苏非行者开始的。这种饮用法,后来又经由也门的摩卡港传至埃及。
咖啡在埃塞俄比亚的原名为“Bunna”,传至连接印度洋与红海、非洲与阿拉伯的亚丁港时,名称有了改变,咖啡树或豆是“bun”,喝的咖啡则是“qahwa”。
不过,《古兰经》是严禁饮酒的。819年也门的宰比德(Zabid)设立了阿拉伯民族的第一所大学,最盛时期有来自阿拉伯、非洲的5000名留学生。因此必须严防咖啡被当作酒精饮料饮用。由于咖啡豆炒过后即无法发酵,这一办法也成了阻断咖啡作为酒精饮料
的对策。这些历史发生在13世纪左右。
讽刺的是,“炒”反而增添了咖啡的香味,更能释放出咖啡本身的“焦香味”。咖啡的生命即孕育于炒的方法,轻炒会带有酸味,重炒则会带有苦味。而风味的微妙变化,正是品味的乐趣所在。因此,烘焙就是咖啡的生命。
充满魅惑的咖啡,之后又从阿拉伯北上。在圣地麦加,添加豆蔻所煮成的咖啡大为流行。
来到1551年,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咖啡馆,并流行蔓延到了开罗、大马士革等主要城市。156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约有600家咖啡屋。
我必须说,《餐桌上的世界史》是一次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历史读物那样,铺陈开来一大堆年代、事件和人物,而是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脉络融入到我们餐桌上的点点滴滴。一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关于美食的有趣读物,但越读越发现,每一道菜、每一种食材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的博弈。 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糖的故事印象深刻。曾经,糖只是皇室贵族的奢侈品,但随着甘蔗种植的扩张和贸易的全球化,它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血泪与奴役,非洲奴隶贸易的兴起,与对糖的需求息息相关。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黑暗的历史,反而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甜蜜”背后的苦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享受的便利和美味,往往是以无数人的牺牲和历史的动荡为代价的。它让我对“吃”这个行为本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思考。每一口食物,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故事。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起《餐桌上的世界史》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历史书。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就像一位饱学的智者,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它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枯燥的年代表,只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从食物的起源、传播,讲到它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迁徙、战争、社会结构,甚至宗教信仰。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关于咖啡和茶的故事。这两个看似普通的饮品,竟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如此巨大的风暴。咖啡馆的兴起,成为了思想碰撞的场所,孕育了启蒙运动的火花;茶的贸易,则直接导致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和国际关系的重塑。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阿拉伯咖啡馆,感受着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和智慧的碰撞;又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伦敦茶室,听着贵妇们优雅地品茗,同时也在暗流涌动着政治的角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如何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动的巨大动力。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评分如果说之前我对历史的理解是零散的、片面的,那么《餐桌上的世界史》则为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历史认知框架。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串联而成,而食物,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盐的叙述所吸引。这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在历史上竟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食物保存的关键,更是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时期,它比黄金还要珍贵,引发了无数的战争和贸易。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盐的开采、加工、运输以及它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盐湖旁,人们辛勤地采集着白色的“黄金”;也看到了商队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用盐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最平凡的物质,也能承载着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让我对“价值”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所谓的珍贵,往往与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
评分《餐桌上的世界史》是一本真正能够“吃”进历史的书,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与脉动。我以前觉得历史是沉重的,是遥远的,但这本书却像一位亲切的长者,用最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了,那些餐桌上的美味,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玉米的故事。这种来自美洲的作物,在进入欧洲和亚洲后,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饮食结构。它产量高,适应性强,为无数饥饿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希望。但同时,玉米的传播也伴随着对传统农业的冲击,以及在某些地区引发的社会问题。作者用详实的史料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勾勒出了玉米在全球传播的复杂图景。我仿佛看到了哥伦布船队带回的玉米种子,如何在中国、在非洲、在欧洲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又如何影响了亿万人的命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农作物,如何能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它让我对“世界”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原来我们一直在用食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评分《餐桌上的世界史》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我耳目一新的书。它以一种极其巧妙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我们餐桌上的日常饮食紧密结合,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食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非凡角色。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面包的故事。这种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主食,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工业革命的兴起,再到现代社会的粮食事关,面包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者细致地讲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面包的制作工艺、原料选择以及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将小麦磨成粉,制作出最早的面包,看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农民,辛勤地耕种麦田,为家人准备日常的面包。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如此简单的食物,竟然能够连接起如此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它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更是社会稳定、文化传承、技术进步的载体。它让我对“家常”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在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食物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故事。
评分《餐桌上的世界史》是一本令人惊喜的书,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拉近了。我一直觉得历史是遥远的、宏大的,但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历史就隐藏在我们最熟悉的餐桌上,隐藏在每一口饭菜之中。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迁徙、交流和冲突的历史。 书中关于葡萄酒的章节,让我对这种古老的饮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葡萄酒不仅仅是一种酒精饮品,它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宗教仪式、社交活动、经济贸易的关键元素。作者细致地讲述了葡萄酒的起源、传播,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古希腊、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我仿佛看到了古希腊人在宴会上高举酒杯,吟诵诗歌的场景,也看到了古罗马士兵在征战途中,依靠葡萄酒来鼓舞士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葡萄酒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历史的见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享用”这个动作,原来在每一次举杯或品尝之间,都可能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历史是帝王将相的传奇,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是国家兴衰的宏大叙事。然而,《餐桌上的世界史》却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从我们最熟悉的日常——食物,挖掘出了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陈述,而是像侦探一样,从一粒米的生长、一种香料的贸易、一道菜的演变中,抽丝剥茧地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洪流。 我记得读到关于土豆如何改变欧洲历史的那一章,简直惊为天人。我们现在餐桌上常见的土豆,竟然曾经是让无数人摆脱饥荒、推动人口增长的关键。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土豆从南美洲走进欧洲,如何经历质疑、排斥,最终如何被贵族和农民所接纳,成为支撑整个大陆的重要食物。这不仅仅是一个食物的故事,更是关于技术传播、农业革命、社会变革的缩影。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遥远的过去,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块茎”时的好奇与惊恐,以及后来它如何在餐桌上逐渐占有一席。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伟大的历史进程,往往隐藏在最细微、最日常的角落里,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小事”,发现它们蕴含着惊人的历史能量。
评分《餐桌上的世界史》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书,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抽象的,是遥远的,但这本书却将历史拉到了我的餐桌上,让我用舌尖去品味、用眼睛去看见。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的历史,关于文明的演变,关于人类如何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如何与不同的文化交融碰撞。 作者对香料的解读尤其让我惊叹。胡椒、肉桂、丁香这些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香料,在历史上曾经是引发战争、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强大驱动力。为了争夺这些珍贵的香料,欧洲各国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竞争,最终催生了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微小的调味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财富、怎样的欲望、怎样的权力斗争。我仿佛看到了哥伦布的船队,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着通往东方香料之路的勇气与艰辛;也看到了香料商人们在市场上的精明算计与野心勃勃。这本书让我对“全球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早在几百年前,我们就已经在通过食物,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餐桌上的世界史》是一次我从未有过的深度阅读体验。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食物,变成了探索历史奥秘的钥匙。我曾经以为历史就是国王的权谋、将军的战役,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米饭、面包、奶酪和葡萄酒的背后。 书中关于谷物的叙述,对我触动尤深。小麦、水稻、玉米等几种主要的谷物,它们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文明得以发展、人口得以增长的基础。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谷物是如何从遥远的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又是如何改变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我惊叹于稻米如何在亚洲催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又如何在美国的南部成为种植园经济的支柱,带来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谷物,它们才是真正塑造了人类历史的基石。它让我对“食物”这个词有了新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生理的满足,更是文化、经济、政治的载体。
评分我必须坦诚,当我翻开《餐桌上的世界史》时,我以为它不过是一本关于美食的科普读物,但很快我就被它宏大的格局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食物的烹饪方法或风味,它更是将食物置于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挖掘出食物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 书中关于奶酪的章节,让我彻底颠覆了对这种食物的认知。奶酪不仅仅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更是古代游牧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今天,依然是地区文化和经济的代表。作者描绘了奶酪制作工艺的演变,它如何从简单的保存食物,发展成为一种精细的艺术;它如何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牧民在草原上辛勤地挤奶、制作奶酪的场景,也看到了中世纪修道院里,僧侣们一丝不苟地传承着奶酪制作的技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再平凡不过的食物,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意义。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吃的食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我们的餐桌,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