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集,选录了作者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23篇。史铁生一生作品众多,《秋天的怀念》所选文章主要是围绕着作者对残疾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对人道、对爱的理解这些主题展开的。本文集收录了《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名篇。史铁生的散文感人至深,随笔深邃隽永,小说情感充沛真挚。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我与地坛》等;以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1998年肾衰竭致尿毒症,终至透析。之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以及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出版随笔集《扶轮问路》和剧本与影评集《妄想电影》。其作品多次获奖,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很好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1984年全国很好短篇小说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1998年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奖;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随笔集《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散文
秋天的怀念/1
合欢树/3
“忘了”与“别忘了”/7
我的梦想/15
我与地坛/19
好运设计/44
我二十一岁那年/69
随笔
对话四则/85
康复本义断想/109
“安乐死”断想/117
减灾四想/125
“透析”经验谈/130
小说
午餐半小时/133
没有太阳的角落/140
“傻人”的希望/157
夏天的玫瑰/167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79
足球/198
命若琴弦/213
来到人间/241
车神/264
原罪·宿命/274
老屋小记/325
精彩书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一九八一年
……
秋天的怀念(第二版) 内容概要 《秋天的怀念(第二版)》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失去与回忆的散文集。本书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经历的爱与别离,特别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怀念。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精选了部分新作,进一步丰富了情感的维度,并对原有篇目进行了审慎的修订,使其更加贴合作者创作的初衷与心境。 全书围绕着“秋天”这一意象展开,秋天的萧瑟、沉静,恰如人生中那些无法挽回的告别,但也正是这肃穆的季节,孕育着丰收的果实,沉淀着岁月的智慧。作者并非沉溺于感伤,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梳理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珍贵的片段,那些与至亲之人共度的点滴,那些在寂静中悄然滋生的感悟。 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于对母亲的追忆。从童年时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温暖,到母亲病中时的担忧与无助,再到母亲离世后的漫长思念,每一个场景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能体会到失去至亲的锥心之痛。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事件,而是深入挖掘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能一同经历那份深沉的眷恋与不舍。她用文字描摹出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的叮咛嘱咐,甚至母亲身上特有的气息,将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深深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中。这些回忆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如散落的珍珠,被作者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时而明亮,时而黯淡,却都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常常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将当下的情景与往昔的记忆交织在一起,让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比如,在描绘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时,她可能会突然忆起儿时与母亲一同赏菊的情景;或者在某个相似的场景中,触景生情,感叹母亲的缺席。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同时,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她的笔下却能绽放出动人的光彩。母亲的一件旧衣裳,一个随意的动作,一句平凡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引发无限回忆的钥匙,勾勒出母亲生命中最动人的轮廓。 第二部分则将视角更广阔地投向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在经历了生命中的重大变故后,她开始以一种更成熟、更超然的视角审视生活。秋天的意象在这里得到了更深层的延展,它不再仅仅代表着失去,更象征着一种沉淀、一种收获、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作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脆弱,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她将目光从个人的悲伤中移开,开始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并在这些观察中寻找生命的慰藉与力量。这部分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哲思,一种在经历风雨后的豁然开朗,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她用文字描绘了自己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过程,在失落中汲取能量的努力,最终在秋天的静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思考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源于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她谈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谈论了亲情的可贵,谈论了如何在孤独中与自己和解。她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与温度,既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又不失独立思考的深刻。她并没有试图给出某种终极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体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被带入一种平和而深沉的思考之中,反思自己的生命,审视自己的选择。 《秋天的怀念(第二版)》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却又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作者的文字犹如秋日里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心田,带来丝丝凉意,却也涤荡着尘埃,留下宁静与美好。她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素的语言,将最真挚的情感传递出来。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她对意境的营造尤为出色,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饱含深情的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第二版相较于初版,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精炼,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成熟。作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对文字的驾驭也更加游刃有余。新增的篇目,如同秋日里新结的硕果,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味道,让读者在熟悉的温情中,品味到更多的人生况味。这些新增的内容,或是在原有主题上的深化,或是对新生活的感悟,都与全书的基调和谐统一,共同构筑起一个更加完整而动人的生命图景。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亲情的珍视,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探索。《秋天的怀念(第二版)》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生命中的温情,去体味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它是一本能够陪伴读者走过人生不同阶段的书,在寂寞时给予慰藉,在迷茫时点亮方向,在平凡中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总而言之,《秋天的怀念(第二版)》是一部充满深情与智慧的散文集。它以秋天为媒,以怀念为线,串联起作者对亲情的眷恋,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眸。本书语言朴实而动人,情感真挚而深沉,意境悠远而宁静。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秋日的午后,在落叶的沙沙声中,静静地品味着生命的点滴,感受着那些无法磨灭的温暖与力量。它让读者明白,即使面对失去与别离,生命依然可以充满力量,依然可以散发出动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