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岭,王永超 著,徐复岭 王永超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明清小说
  • 词话
  • 性情小说
  • 志怪小说
  • 语言学
  • 文学研究
  • 古典小说
  • 文学史
  • 方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8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92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0
字数:1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一、研读《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的必备工具书。三书使用的语言属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北方话系统的山东方言,本词典重点收录三书中的口语词语,尤其着重收录那些读者似曾相识却未必明白其确切含义或用法的“熟词”或“熟词生义”,以及方言俗语。本词典对凡是词的条目均标注出所属的词类,有些条目还举出了该词语的异形词,有的还特别注明该词语现今使用的区域范围。词典正文后附有“歇后语、谚语条目”和“勘误条目”。这些都可为读者消除语言障碍,而达到准确研读和把握这三部作品文本之目的。

二、多书语言词典的首次实践,兼具语法词典的性质和功能。在汉语辞书的编写方面,把若干种写作时代和方言背景相同或相近作品的语言合编成一部词典的工作,过去还没有人做过,而这类辞书对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来说,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基础工程。本词典是一部汇集《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词语多书语言词典,除了收录较能体现17-18世纪山东语言生活实际情况的词、词组、熟语及习用格式之外,还对那些用法特殊的词语特别是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语缀等)重点收录,并尽量详细解释其意义和用法特点,兼具有语法词典的性质和功能。

三、释义方法多有创新,纠正旧有辞书词语释义的失误,多有发明。本词典采用了三书词语对照释义法、异形词适当集中释义法、方言佐证释义法等独特的释义方法,独具匠心,别开生面。本词典亦将纠正旧有工具书中释义有误的条目作为编写工作的重点难点,试图给出新的比较符合实际的解释,其中纠正旧辞书中仅涉及《金瓶梅词话》的误释条目就多达1000余处,相信可为《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历时语文工具书的修订和增补提供某些依据和参考。

四、汉语史研究与山东方言研究的扛鼎之作,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三书基本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150年间汉语特别是北方话和山东方言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形态,而这段时间正处于汉语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所以本词典对于搞清楚汉语和方言词汇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内的面貌特征,对于汉语发展史和山东方言史的研究,对于《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的修订与完善,对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久负盛名的三部通俗文学著作《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在写作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贯串了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约150年的历史),所采用的基础方言都属于或基本属于明清时期北方话系统的山东话,具有相同的口语化和方言地域特征。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以上述三书作为基本语料,共收释词语13200余条,主要包括较能体现17-18世纪山东语言生活实际情况的词、词组、熟语及习用格式等。对于当时常见或特有而现在已不用或不常用的名物词,已产生转义或有特殊用法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亦酌加收录。三书中的常见历史典故、文言词语以及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与常见词义,则一般不予收录。所收条目均标明词性、解释意义或用法、列举例证,有的条目还标出特殊读音、举出该词语的异形词或指出该词语在现今方言中使用的区域范围。词典正文后附“歇后语、谚语条目”和“勘误条目”,构成本词典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是一部汇集《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词语和语法成分的多书语言词典,采用了对照释义法、异形词适当集中释义法、方言佐证释义法等独特的释义方法,独具匠心,别开生面。本书对于汉语发展史和山东方言史的研究,对于《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的修订与完善,对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徐复岭(1942— ),教授,先后毕业于曲阜师院(现曲阜师大)和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曾在国内外大学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4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和词典编纂,共出版和发表专著十多部、论文百余篇。其中,研究《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等书的语言近三十年,已出版或发表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有专著、辞书数部,相关论文数十篇,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次、省教育厅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优秀著作三等奖各一次。

王永超(1975— ),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济宁学院中文系副系主任。学术论文散见于《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民俗研究》(山东大学)、《诸子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儒家文明论坛》(山东大学)、《长江学术》(武汉大学)等刊物。

精彩书评

《词典》采用了向纵深和横向扩展的研究手段,为更好地研究明清白话小说戏曲词语探索了新路。——李行健

目录

序(李行健)………………………………1-6

序(刘俊一)………………………………1-4

前言(徐复岭)……………………………1-6

凡例…………………………………………1-4

词目首字音序检字表………………………1-21

正文……………………………………… 1-955

附录……………………………………956-1021

一歇后语、谚语条目…………………… 956

二勘误条目………………………………1005

主要参考书目……………………… 1022-1029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1030-1043

后记………………………………… 1044-1054


精彩书摘

【打】1�M〈动〉买(肉)。《金》十二: 那桂卿将银饯都付与保儿,买了一钱螃蟹,~了一钱银子猪肉。《醒》九四: 还要饮杯酒儿,~斤肉吃,这宗钱粮都是派在薛素姐名下催征。�N〈动〉掖在腰里;随身携带。《金》十八: 这来保等二人把礼物~在身边,急来到蔡府门首。又八一: 各处乡贩都~着银两远接,在临清一带马头迎着客货而买。又八八: 这经济早撺掇他母舅出来,然后~了一百两银子在腰里,另外又袖着十两谢王婆,来到紫石街王婆门首。�O〈动〉抽取;提成。《聊·禳》十七: 官府昨日说宅里白黑的事体或(忒)也烦多,着你~那粉头家的课税钱。�P〈动〉交往;打交道。《金》三九: 见一月之间,西门庆也来行走三四次,与王六儿~的一似火炭般热。又四七: 他浑家乐三嫂与王六儿所交极厚,常过王六儿这边来做伴儿坐;王六儿无事,也常往他家行走: 彼此~的热闹。�Q〈动〉虫吃;虫蛀。《聊·增》二一: 跷蹊!我这银子虫子~了么?怎么有堆堆没分两?方今北京、河北、山东话有此义。�R〈缀〉动词前缀。用在单音节动词前,使双音节化。《金》一: 如今立限各乡并猎户人等,~捕住时,官给赏银三十两。例又见�鞔蚩触��鞔蛩���。

【打】2〈介〉�M从;自。《金》八: 只见西门庆家小厮玳安,夹着毡包,骑着马,~妇人门首过的。又二一: 只许他家拿黄杆等子秤人的,人问他要,只相~骨秃出来一般,不知叫人骂多少。《醒》十二: 既是和尚道士~你门口走过,你不该把那和尚道士一手扯住?《聊·禳》十五: 我掩杀这门儿,~这门缝里瞧着他罢。又《磨》十九: 你竖上那梯子,~墙上过去。方今河北、山东话有此义。�N在。《聊·磨》十九: 永平有个姐姐家,~那里歇两天。

另见dɑ。

【打熬】〈动〉忍受;支撑。《金》九九: 自觉身体困倦,~不过,午饭也没吃,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打把拦】义同�靼牙攻�①。阻拦;阻止。《醒》九四: 再冬既不肯行,定了小浓袋跟素姐长往……薛三省媳妇再三的~。方今天津话说成“打驳拦儿”。

【打罢】〈动〉打;殴打。罢(bɑ),动词后缀,多写作“巴”或“把”。《聊·禳》十八: 昨日高四于虽然可恨,不过也是顽,被那没脸的东西~一顿,我可怎么见他?

【打背工】见�鞔虮彻���。

【打背弓】戏曲术语,指演员背对他人、面向观众独白。比喻替人办事时背后私下谋利。也作“落背弓”。《醒》八: 还有奶奶们托着买人事,请先生,常是十来两银子~。又八一: 二位爷深更半夜又来做甚么?是待~呀?要吃烂肉别要恼着火头,怎么倒瞒起我来了?○异打背工。《金》九: 若有两家告状的,他便卖串儿;或是官吏打点,他便两下里打背工。又三三: 谁知伯爵背地与何官儿砸杀了,只四百二十两银子,打了三十两背工。

【打布凳】〈名〉染坊用来打理布匹的比较宽大的凳子。《金》七: 院内摆设榴树盆景,台基上靛缸一溜,~两条。

【打茶的】〈名〉宴请宾客时供应茶水的人。《金》六四: 薛内相坐下,~拿上茶来吃了。又六八: 吴惠、郑奉、郑春每人三钱,撺掇~每人二钱,丫头桃花儿也与了他三钱,俱磕头谢了。

【打馋涎】解馋。馋涎,贪吃的口水,比喻贪色。《聊·禳》十四: 俺是黄金买个笑,打打这馋涎,解解这愁烦。

【打衬】〈动〉相配;相称。打,用同“搭”。衬,用同“称”。《聊·翻》十一: 得着人叫声爷爷,好~这裘马厅堂。

【打成一家】结成一伙;串通一气。《金》八二: 潘金莲便与春梅~,与这小伙儿暗约偷期,非止一日。又八五: 两个在家明睡到夜,夜睡到明,明偷出私肚子来。与春梅两个都~。

【打痴咕嚷】胡乱吵嚷。咕嚷,吵嚷。《聊·磨》二三: 每日~,半日挣了七八十个钱,都是看得见的。方今山东淄川话有此语,阳谷话说“打嚷嚷”。

【打出吊入】游手好闲,吊儿郎当。《金》十六: [贲四]原是内相勤儿出身,因不守本分,~,滑流水,被赶出来。又九二: [陈经济]平日吃酒行凶,不守本分,~。方今北京方言有此语,说成“打出吊滑”。

【打春牛】唐宋以来形成的民间风俗。立春日鞭打春牛(多为纸扎或泥塑的),表示催耕迎春、祈求丰收。《醒》四八: [素姐]把小玉兰叫到房中,把衣裳剥脱了个精光,拿着根鞭子,像~的一般,齐头子的鞭打。

【打从】〈介〉表示经过的处所。从;由。《金》五五: 只见中门关着不开,官员都~角门而入。又五七: 原来那寺里有个道长老,原是西印度国出身,因慕中国清华,发心要到上方行脚,~那流沙河、星宿海、淮儿水地方走了八九个年头,才到中华区处。

【打醋坛】民间习俗。将烧红的木炭丢到醋坛中,放出蒸气熏屋,表示祛除不祥。《醒》六: 那华亭两学秀才、四乡百姓,恨晁大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坛的光景。又: 合县士民也有买三牲还愿的,也有合分资做庆贺道场的,也有烧素纸的,也有果然~的。○异打醋炭。《醒》八二: 这刘振白刁歪低泼,人有偶然撞见他的,若不打个醋炭,便要头疼脑热。方今山西临县话说“打醋炭”。

【打醋炭】见�鞔虼滋偿�。

【打撺鼓儿】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撺掇。撺鼓儿,也作“串鼓儿”,即拨浪鼓儿。《金》三: 王婆一面打着撺鼓儿说,西门庆奖了一回。

【打打括括】〈形〉乱打乱闹,打闹不休。括(ɡuō),通“聒”,吵闹、喧闹。《醒》八一: 刚只埋了回来,他娘老子可领着一大伙汉子老婆的来了家里,~的,把小女采打了不算,呼的身上那屎,可是从没受的气都受勾了。又八四: 逐日炒炒闹闹、~的,那会儿你豆腐掉到灰窝里,吹不的,打不的。

【打到】〈动〉�M向有关方报告人已来到。《醒》八十: 屈尊狄奶奶这一宿儿,明日好~,挂牌听审。又一百: 郭总兵遣了钦取中军都督府同知的传牌,~会同馆里,本府衙役长班来了许多人迎接。�N(长度、高度或深度)达到或接触到(某个位置)。《醒》二六: 那道袍的身倒只~膝盖上,那两只大袖倒拖到脚面。又九十: 交过四月,~人腰的麦苗,一虎口长的麦穗。

【打倒(dào)】(∥)〈动〉算倒账;退钱或退货。《醒》七十: 换了去的,十个有九个来~;先年换去的旧物,多有执了票只来换银,不肯换货。又七二: 这程大姐怕的是魏三封要~,今已打过倒,这块闷痞已经割过。又七六: 那瞎子最是伶俐,料得是素姐与他~,站住了不肯进。参看�鞯�(dào)��。

【打倒(dào)褪】〈动〉往后退;退缩。《醒》八十: 狄希陈听见这话,就~。方今山东桓台话有此语。

【打滴溜】手抓高处某物使身体悬起。这里指上吊。《醒》九: 我开了门,一像个媳妇子扳着咱那门桄~哩!又七七: 不好!一个人扳着门上桯~哩!方今北京、山东、河南话有此语。

【打底儿】(∥)〈动〉(喝酒前)吃点东西垫底。《金》九五: 薛嫂道:“你且拿了点心与我,打了底儿着。”春梅道:“这老妈子,单管说谎,你才说在那里吃了来,这回又说没~。”

【打迭】见�鞔虻���①。

【打叠】〈动〉�M打点;准备;安排。《醒》三: 到了除夕,~出几套新衣。又六: ~申文书,造交代册籍,辞院道,写了两只官座船,择四月初一日离任。○异打迭。《醒》三三: 你要结识官府,先要与那衙役猫鼠同眠,你兄我弟……要打迭一派市井的言谈,熬炼一副涎皮顽钝的嘴脸。�N打发;排遣。《金》七二: 那忧怎~,这相思索害也。看银河直又斜,对孤灯明又灭。

【打都磨子(dūmózi)】拉住某人或某物转来转去不离开。《醒》九五: 狄希陈跪着,~的死拉。○异打笃磨子。《聊·富》八: 娘子气极了,把小相公打了够四五十条子,打的打笃磨子跪着,说:“娘呀!消消气罢!”又九: 打笃磨子苦哀告,死声子嚎,死声子嚎。方今山东桓台、平邑、阳谷话说“打都磨儿”。

【打笃磨子(dǔmózi)】见�鞔蚨寄プ鹰�。

【打对】见�鞔鸲�(dāduì)��。


前言/序言

徐复岭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顾名思义,是将《金》《醒》《聊》三部文学作品的词语和语法成分汇集在一起编写而成的一部多书语言词典。

我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部词典呢?

第一,《金》《醒》《聊》这三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间上具有连续性。《金瓶梅词话》成书于明嘉靖后期至隆庆、万历年间,《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崇祯至清顺治年间,《聊斋俚曲集》写成于清康熙朝中后期。三部作品的写作时间基本上是前后连接、不间断的,贯串了十六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初期大约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第二,这三部白话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具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无论是作为白话小说的《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还是作为通俗戏曲的《聊斋俚曲集》,它们的“方言文学”的色彩都极其浓厚,口语化程度都极其高,而且所采用的基础方言应该都属于或基本属于明清时期北方话系统的山东方言。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醒》《聊》三书基本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一百五十年间汉语特别是北方话和山东方言的生存状况和基本形态。将这三部作品的词语和语法成分汇集起来合编成一部语言词典,不仅对于正确阅读、鉴赏和深入研究、探讨这三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搞清楚汉语和方言在这一时间段内的面貌特征,对于进一步开展汉语发展史和方言史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胡适先生就已注意到了《醒》和《聊》二者具有某种“文字学上的关系”,即《醒》中的一些“特别土话”,“别处人不能听懂,别的书里见不着,而独独在聊斋的白话曲文里发见出了同样的字句和同样的用法”(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胡适先生的本意是在以此来证明《醒》的作者跟《聊》一样,同属蒲松龄。这一结论是否可靠这里姑且不论,但他通过搜集、比较两书共同使用的“特别土话”来推求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研究方法,确是值得称道、应该加以推广的。此后黄肃秋先生在整理、校注《醒》的过程中便采用了这一方法,不过他不是向《聊》求助,而是向早于《醒》的《金》求助。他说:“本书语言丰富,具有泼辣、生动、形象化等特点,不少方言土语不易理解,迫使我到《金瓶梅》中寻找应有的答案。”(黄肃秋《醒世姻缘传再版前言》)胡、黄两位先生通过搜集、比较两书乃至三书共用的“特别土话”来推求词义的研究方法,对本人影响至大至深。我对《金》《醒》《聊》三书的语言问题产生兴趣,也是从发现其中存有相同的特殊词语和语法现象萌起的,并且多年来一直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作为思考和探求三书语言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并且逐步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产生了最初的一批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三书语言词典的想法便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三书或两书中既存在共同具有的特殊词语和语法现象,更有大量的一书独有的特殊词语和语法现象,其中就有不少“特别土话”特别难懂,不易求解。而这些一书独具的特殊语言现象,往往更能体现出该书不同于他书的土语背景和用字、用词的个性特征,透露出该书写作者的某些重要信息。这对进一步探求该书作者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因此,在重视研究三书共有语言现象的同时,其中任何一书独有的语言现象也绝不应该被忽视。既然要搞一部三书语言词典,就不能只关注三书或两书中的共用词语,那些只在一书中出现使用过的更为特殊的非共用词语,也应该列在这部词典的收录范围之内。这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屈指算来,本词典的编写工作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06年以前的十七八年间,由于本人担负着繁忙的教学工作及其他原因,在本词典编写方面主要是做些收集例句、制作卡片和编写资料索引的基础工作,虽然这期间也偶将思考所得随笔记录下来,写成札记或论文之类的东西,但基本上还停留在编写词典的准备阶段。本人感到欣慰的是,准备阶段虽然拖得时间较长,但编写本词典的信念和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工作也未因此而稍有懈怠。其间本人虽曾在国外执教多年,《金》《醒》《聊》三书却一直与我同行,与我作伴,遇有余暇便拿出来看上几页,并把点滴心得记录下来。2006至2008年,这三年是撰写词典初稿的阶段。初稿虽然还比较粗糙、稚嫩,但词典雏形初具,令我鼓舞,坚定了我最后完成本词典的信心。2009年以后进入本词典的修改加工、征询意见和定稿阶段。为了加快工作的步伐,确保编写质量,我辞去了国外的教学科研工作,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条目的修订工作中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自信这部词典绝非急功近利的速成之作,而是我多年来坚持不懈辛勤劳作的结晶,凝聚着我后半生的心血。

王永超博士从2013年起参加了词典编写最后阶段的工作。

在本词典的编写过程中,有朋友曾不无担心地对我说:“有关的辞书已出过一些,你搞的这个词典是否重复选题?它到底有多大价值?”朋友的担心也许反映了一部分读者的疑虑。对此我觉得有必要交代清楚。

首先,所谓“有关的辞书已出过一些”,这要看有关什么书的辞书了。如果是指有关《金》的辞书,前些年确实陆续出版了几种,有的质量还很不错。但如果是指有关《醒》或《聊》的辞书,那就不符合事实了。据我所知,有关《醒》或《聊》的专书词典,至今还未见到有正式编出、付诸出版的。至于将《金》《醒》《聊》三书的词语汇集在一起编写而成的辞书,在此之前更是闻所未闻。所以朋友所谓“重复选题”云云,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应当指出,已出的有关《金》的辞书为本词典的编写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的便利,笔者从中获益良多。本词典在附录的参考书目中一一列出,以示对前贤时彦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谢。但本词典绝不是《金》的旧有辞书的翻版或照录,跟过去有关《金》的辞书相比,本词典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同:

第一,收词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故本词典与旧有辞书所收词语并不完全相同或重合。本词典以收录明清时期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口语语汇为重点,尤其着重发掘并收录那些读者似曾相识却未必明白其确切含义或用法的“熟词”或“熟词生义”,而这些往往是以往有关《金》的工具书所忽略、忽视而不加收录或虽收录却误释其义的。例如表示“不能有”或“存不住”意义的动词“有不的”,表示“无比”或“没有别的可以相比”意义的动词“无比赛”,表示“突然、猛然间”义的形容词“百忙”,表示“恰好”和“限定范围”二义的副词“只好”,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那块儿”,询问处所和表示“不满、愤慨”义的疑问代词“那些”,用于远指和中指的指示代词“你”,等等,以往的辞书里都没有收录或收录了却释义有问题,但在本词典里都能找到它们的正确意义或用法。再如名词“坊子”,原有的辞书都是只收了它的“妓馆”一义,却失收了它更为常见的“旅馆”一义,个别辞书甚至将本为“旅馆”义的用例也当作“妓馆”来解释,其误尤甚。本词典在该条目下增补了“旅馆”这一义项。又如“故事”一词,本有表示“捉弄、耍弄”的动词用法,旧有辞书或未加收录,或误认作名词勉强加以解释,本词典纠正了这一误释并增补了动词义项。

第二,本词典对某些用法特殊的词语特别是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语缀等)重点收录,并尽量详细解释其意义和用法特点,故本词典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语法词典的性质。这也与以往有关《金》的工具书有所不同。例如副词“紧自”,在释文“本来;原本;原就”之后,还指出“常与‘又’‘再’等搭配,构成‘紧自……,又……’或‘紧自……,再……’的格式,表示‘原本就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这一用法特点;副词“通”,在释文“整个儿;全然;完全”之后,又指出“常用于否定句”的用法特点;连词“不是”“若不是”“要不是”等,在释文“表示否定的假设”之后,又指出“假设的情况在结果分句之前出现”或“假设的情况在结果之后出现”的用法特征。诸如此类,都是不但解释了词义,而且交代了具体用法,这在以往同类辞书中是很少见到的。

第三,本词典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以往的有关《金》的辞书都没有注明词性,而本词典对凡是词的条目均标注了所属的词类。有些条目还举出了该词语的异体形式(异形词),有的还特别注明了该方言词语在现今哪些地方仍然保留使用。在引用例句方面,本词典不仅注意到义例吻合,而且尽量照顾到词语的用法——用不同的例句显示或印证不同的用法。以上这些对读者特别是语言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第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恕笔者直言,已出的这类辞书都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问题乃至错误,须要加以修正、补充乃至从新给出正确的解释。粗略统计,本词典纠正旧有辞书比较明显的失误多达一千余条。底下略举数例。

撇。《金》中有“鬓嘴边撇着一根金寿字簪儿”(第十四回)、“扎着玄色段子总角儿,撇着金头莲瓣簪子”(第三四回)、“周围撇一溜小簪儿”(第六八回)等语句,其中“撇”有的辞书注音为piě,释为“垂、斜坠”。其实它应是动词“别(bié)”的借用字,意思是“插”,即将长形物放进或挤入另一物体中。

粜风卖雨。《金》第九二回:“这杨大郎名唤杨光彦,绰号为铁指甲,专一粜风卖雨,架谎凿空,挝着人家本钱就使。”其中“粜风卖雨”一语,有的释为“兴风作浪”,有的释为“虚夸不实,好说大话”,实乃想当然的臆测,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买空卖空,招摇撞骗”,这样解释才更切合“粜”“卖”二字的本义,也与上下文意更为契合。

装胖学蠢。此语见于《金》第八一回。旧有辞书释为“自鸣得意”或“自我吹嘘”,大体不误,但未能指出语源。本词典认为“蠢”乃“喘”的变音,俗语有“越说你胖你越喘”,“装胖学蠢”便由“装胖学喘”演化而来。

张眼露睛、张睛、张眼儿溜睛、张眉瞪眼儿。对于这一组词,已出版的有关《金》的辞书存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诸如“指窥察人的隐私”“形容人发怒或争吵时竖眉瞪眼的样子”“形容警觉的神情”“大惊小怪”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该组词的实际意义,各种解释都是只看表面文字的望文生训,未切中此语肯綮。这组词语虽然形式不同,实际意义或曰真正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形容没根据地胡说、瞎说”。今天我们常把不顾事实地胡说八道说成“睁着眼睛说瞎话”,其中“睁着眼睛”只是“虚晃一枪”而已,“说瞎话”才是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所在。《金》中的“张眼露睛”等与此情形颇为相近,所不同的是《金》中以“虚”(指“张眼露睛”等)代“实”(指“胡说、瞎说”),即实际意义不明说出来,而是隐藏在那“虚晃”的“一枪”之中,其用法跟只说前半部分而隐去后半部分的歇后语或缩脚语十分相似。这里仅举一处用例以证本人所说不谬,其余例句请读者翻看本词典有关条目。《金》第八三回:“秋菊[对小玉]说:‘俺姐夫如此这般,昨日又在我娘房里歇了一夜,如今还未起来哩……’小玉骂道:‘张眼露睛奴才,又来葬送主子!’”小玉骂秋菊话的意思是:“你这瞪着眼睛说瞎话的奴才,又来说主子的坏话(即“葬送主子”)了!”此处“张眼露睛”显然是“说瞎话、说胡话”的意思,这也与下文的“葬送”一语意义相符。

不妨再看一个本词典纠正旧注误释的实例——“包髻儿”,以印证这部词典在帮助读者阅读、鉴赏乃至研究这三部文学作品文本方面的实用价值。

《金》中共有三次用到“包髻儿”一词。第三十回:“书童也不理,只顾扎包髻儿。”第四九回:“正值月娘与李娇儿送院里李妈妈出来上轿,看见一个十五六岁扎包髻儿小厮,问是那里的。”第六十回:“那个扎包髻儿的清俊小优儿是谁家的?”“包髻儿”到底是什么意思?现有辞书或者释为“裹扎发髻用的巾帕”,或者释为“用来包发髻的头巾”,总之是将“包髻儿”跟“巾帕”或“包巾”画上了等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本词典认为,《金》中的“包髻儿”并不是“巾”,而是一种发髻样式——在髻上或鬓间缀以花钿钗簪、花枝红绳等饰物的发式。该词本作“宝髻”,这种发髻样式原本为年轻妇女所专有,明代自武宗(正德)以后,男风大行于世,不少年青男性特别是娈童、男妓这类特定人群,为了取悦于人也多喜梳这种发式。上举《金》中三处例子无一不是写的娈童或小优(实为男妓)的男扮女装的特点,这一细节描写恰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男妓盛行的社会风气,是这部小说高度写实性的具体体现。由于在古代扎戴头巾是所有人都采用的装扮形式,并不仅限于年轻女性或优伶、娈童这类特定人群,所以如果解释为“巾帕”或“头巾”,就会使读者无缘窥见到明季那种畸形的社会形态,从而掩盖甚至降低了小说的写实意义和应有的认识价值。由此也可看出,词语训释事关重大,不应视作无关宏旨、“壮夫不为”的区区小事。

总之,本词典跟过去已出的有关《金》的辞书相比,虽不能说是“后出转精”,但如果说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恐怕算不上“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何况,本词典除收录、训释《金》的词语外,还大量收录、训释《醒》和《聊》的词语,而后者是过去还没有人系统全面地做过的。一言以蔽之,本词典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当是无需置疑的。

经过同行匿名专家认真评审,并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词典被列入2014年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为14FYYO10)。在正式结项、付诸出版之前,我们又郑重聘请古代和近代汉语、词典编纂以及方言学专家刘俊一、张鸿魁、周志锋、李申、仇志群等先生仔细审读了书稿,他们也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对于匿名评审专家和刘俊一、张鸿魁、周志锋、李申、仇志群等先生的宝贵意见和辛勤劳动,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近代汉语辞书的编写方面,对于专书语言词典、断代语言或方言词典以及相同文体作品的语言词典,过去已有不少人做过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批可观的成果,但是把若干种写作时代和语言风格相同或相近作品的语言合编成一部词典的工作,过去似乎还很少有人做过,缺乏成熟的编写理论、编写实践和方法可资借鉴。(本人认为,这方面的工作实在应该有人去做,比如编写一部《三言二拍语言词典》等就很有必要)本词典的编写工作也算得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着路子一边进行编写,其中可能存在着理论和方法上的考虑不周、处理欠当等问题。此外,在具体条目的取舍、释义等方面也难免存有失察乃至错误之处。这些都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出批评。


甲午春草于补拙斋,是年七十有二;次年春略加修改


《中国古代小说词汇研究》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词汇的学术专著,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古典小说中独特的词汇现象,展现古代汉语词汇在小说创作中的丰富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考证和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构建一幅中国古代小说词汇的全景图。 第一章 绪论:中国古代小说词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本章首先阐述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词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语言是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载体。深入研究小说词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语言风貌、民俗文化,更能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古代小说词汇的研究,是汉语史、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接着,本章梳理了前人在小说词汇研究领域的成就与不足,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详细介绍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小说中的词汇,选取了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并说明了选取这些作品的理由。 在研究方法上,本章着重强调了历史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研究手段包括: 1. 文献考证法: 深入挖掘各类古籍、史料,考订词汇的来源、演变和具体用法。 2. 语料分析法: 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致的词汇统计和分析,归纳词汇的特征和规律。 3. 比较研究法: 将小说词汇与其他时期的文献、方言文献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4. 社会文化语境分析法: 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等,深入理解词汇的内涵。 5. 美学分析法: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词汇在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等方面的作用。 最后,本章对本书的章节安排和整体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介绍,为后续章节的研究铺平道路。 第二章 明清小说词汇的时代特征与演变 本章聚焦于明清时期小说词汇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演变。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词汇也更加丰富和生动。 2.1 明代小说词汇的特点 明代小说,特别是中后期,在词汇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官话色彩与地方色彩的交融: 随着白话文学的兴盛,以官话为基础的词汇逐渐成为主流,但同时,各地方言词汇也大量涌入,增加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生动性。 口语化倾向的加强: 小说叙事更趋于贴近生活,大量使用当时社会民众的口语词汇,使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对前代文献词汇的继承与创新: 明代小说词汇在继承宋元白话词汇的基础上,也创造了不少新的词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叙事的需求。 某些特定领域词汇的丰富: 如市民生活、市井交易、江湖行走、宗教民俗等领域的词汇在小说中得到大量运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清代小说词汇的进一步发展 清代小说在明代的基础上,词汇发展呈现出更鲜明的特征: 官话的进一步规范与标准化: 尤其在一些官方色彩较浓的作品中,语言更加趋于规范。 方言词汇的更加多元化: 清代小说题材广泛,涉及地域更广,因此,来自不同方言区的词汇更加丰富,如江浙、湖北、山东等地的方言词汇都可见到。 文人雅言与俗语的并存与碰撞: 清代小说在追求文学性的同时,也力图贴近大众,因此,在词汇运用上,既有文人笔下的雅致词汇,也有大量俚俗语,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些新词的出现与流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一些新的概念和事物也催生了新词,并在小说中得到体现。 词汇的地域化和行业化: 不同题材的小说,其词汇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色,如一些描写科举、官场的小说,其官场术语丰富;描写江湖的,则有江湖黑话。 2.3 明清小说词汇演变的主要动因 本节探讨了导致明清小说词汇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 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和词汇的丰富,尤其体现在市民阶层的生活和语言上。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量的方言词汇在此汇聚、融合。 文学观念的变革: 追求现实主义、通俗性、写实性的文学思潮,促使作家们采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 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 使得书籍流通更广,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规范。 第三章 明清小说中常用词汇的语义分析 本章将选取明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我们将从词汇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体色彩、情感色彩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好”字的多种语义功能 “好”字在明清小说中,不仅表示“美好”、“善”,更发展出多重复杂的意义: 程度副词: 如“好生”、“好容易”,表示程度之深或之甚。 状态描述: 如“好好的”,表示安然无恙,完整。 劝勉或命令: 如“你好生听着”,带有命令或劝告的意味。 感叹或不满: 如“好个不知趣的!”带有讽刺或不满。 表示认可或赞许: 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表示“做得好”。 通过分析,揭示“好”字在小说中如何通过不同的搭配和语境,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功能。 3.2 “老”字的多义性及其文化内涵 “老”字在明清小说中,除了表示年长,还具有以下多重含义: 表示尊敬: 如“老人家”、“老先生”,是对长辈或有德者的尊称。 表示熟识: 如“老朋友”、“老相识”,表示关系亲近、时间久远。 表示经验丰富: 如“老江湖”、“老手”,指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经验的人。 表示事物本来的、真实的: 如“老实说”,表示真实地、不加掩饰地。 在称谓中使用: 如“老鸨”、“老官”,具有贬义或特定职业指向。 作为副词使用: 如“老是”,表示经常、总是。 本节将结合具体小说语料,深入分析“老”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观念。 3.3 “才”字的用法与时态表征 “才”字在明清小说中,在表示时间、顺序、条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示时间晚: 如“才到”,与“早”相对,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相对迟。 表示条件: 如“有了钱才行”,表示一个条件满足后才能做另一件事。 表示强调: 如“只有他才懂”,强调唯一性。 与“刚”字的区别: 探讨“才”与“刚”在表示时间上的细微差别。 在句末的用法: 如“方才”,表示刚刚。 通过分析,阐明“才”字在叙事中如何构建时序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3.4 其他常用词汇的语义考察 本节还将选取“得”(表示可能、可以)、“便”(表示就、就此)、“则”(表示就、于是)、“底”(表疑问、感叹)、“甚么”(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反问)、“莫”(不要)、“休”(不要)、“休要”(不要)、“但”(但是、仅仅)等常用词汇,逐一进行详细的语义分析,揭示其在小说中的丰富用法及其变化。 第四章 明清小说中的称谓语词汇研究 称谓语是小说语言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物关系、身份地位、情感态度等。本章将重点研究明清小说中的称谓语词汇。 4.1 家族与社会关系称谓 亲属称谓: 如“爷”、“娘”、“爹”、“娘”、“哥”、“姐”、“弟”、“妹”、“伯”、“叔”、“舅”、“姨”、“祖”、“孙”等,分析其在小说中的具体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师生、长幼关系称谓: 如“师傅”、“先生”、“师父”、“徒弟”、“学徒”、“哥哥”、“弟弟”等,分析其在不同职业、社会阶层中的应用。 婚姻关系称谓: 如“丈夫”、“妻子”、“夫”、“妻”、“老子”(指丈夫)、“婆娘”(指妻子)、“郎君”、“娘子”、“相公”、“夫人”、“小姐”、“公子”等,以及衍生出的姻亲称谓。 4.2 职业与身份称谓 官职称谓: 如“老爷”、“大人”、“大人”、“官人”、“御史”、“尚书”、“县官”、“知府”、“知县”、“将军”、“参将”等,分析其官职等级和使用场合。 商业与手工业称谓: 如“掌柜”、“伙计”、“账房”、“绣匠”、“裁缝”、“铁匠”、“木匠”、“药铺”、“茶馆”等行业名称及从业人员称谓。 江湖与民间称谓: 如“好汉”、“兄弟”、“义兄”、“义弟”、“前辈”、“后生”、“师兄”、“师弟”、“老鼠”(指小偷)、“差拨”(指差役)等。 4.3 泛指与固定化称谓 泛指称谓: 如“那汉子”、“这妇人”、“那小童”、“这老者”,用于不确定人物的指代。 固定化称谓: 如“妈妈”(指妓院的鸨母)、“老鸨”、“官人”、“娘子”、“小厮”、“丫鬟”、“婆子”、“老者”、“老妪”、“孺子”等,这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下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指代对象。 4.4 尊称、谦称与蔑称 尊称: 除了上述部分,还包括“尊驾”、“阁下”、“恩公”、“善人”等。 谦称: 如“在下”、“鄙人”、“晚生”、“晚辈”、“不才”、“小的”等。 蔑称: 如“畜生”、“奴才”、“狗官”、“泼妇”、“贼”、“奸商”、“无赖”等,分析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4.5 称谓语的情感色彩与语用功能 本节深入分析了不同称谓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以及它们在小说叙事中的语用功能,如: 确立人物关系: 通过称谓,读者可以迅速了解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上下尊卑。 塑造人物性格: 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和作者的态度。 渲染故事情节: 恰当的称谓能够增强情节的真实感和戏剧性。 推动人物互动: 称谓的使用直接影响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方式。 第五章 明清小说中的俚语、俗语与谚语 俚语、俗语和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们生动、形象、精炼,是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对这些词汇进行深入研究。 5.1 俚语的特征与运用 定义与分类: 阐述俚语的定义,并将其粗略分为生活类、社会类、情感类等。 例证分析: 选取小说中的具体俚语,如“一肚子坏水”、“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嘴上抹了蜜”等,分析其字面意义、引申意义以及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场合。 俚语的功能: 探讨俚语在小说中如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感,以及刻画人物的口吻和性格。 5.2 俗语的特点与作用 定义与分类: 阐述俗语的定义,并将其分为常用俗语、行业俗语、地方俗语等。 例证分析: 选取小说中的俗语,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吃一堑,长一智”、“人算不如天算”等,分析其含义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俗语的文化意蕴: 探讨俗语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哲学。 5.3 谚语的内涵与表现 定义与分类: 阐述谚语的定义,并将其分为劝诫类、生活类、哲理类等。 例证分析: 选取小说中的谚语,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等,分析其含义和在小说中的运用。 谚语的教育功能: 探讨谚语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人生道理和生活经验。 5.4 俚语、俗语、谚语在人物塑造与情节推进中的作用 本节将综合分析这三类语言形式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帮助作家: 塑造人物的社会阶层和教育背景: 不同阶层的人物,其使用的俚语、俗语、谚语也会有所不同。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幽默风趣的人物常使用诙谐的俚语,朴实的人物则常用简洁的俗语。 渲染故事的氛围: 俚语、俗语、谚语的运用能够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更加贴近读者。 推动情节发展: 有时,一句谚语或俗语就可能成为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或关键提示。 第六章 明清小说中的方言词汇及其影响 明清小说在语言上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与当时社会经济、人口流动以及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本章将重点研究方言词汇在小说中的体现。 6.1 主要方言区词汇在小说中的体现 江浙方言词汇: 如“俚”、“姘”、“悞”、“怄”、“毵”、“憷”等,分析其在小说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北方方言词汇(包括北京、山东、河南等): 如“唠”、“侃”、“恁”、“俺”、“玩意儿”、“嘎子”、“毛”、“老鼻子”等,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湖广(今湖北、湖南)方言词汇: 如“ Listo”(指聪明)、“扯谎”、“罗嗦”、“蛮”、“巴不得”等。 其他方言区词汇: 简要介绍其他方言区词汇在小说中的零星出现。 6.2 方言词汇的来源与渗透方式 作者的地域背景: 许多作家本身来自某个方言区,其作品自然带有本地方言的痕迹。 人物的身份设定: 为了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物,作家会赋予他们使用方言的特点。 社会交往的真实反映: 小说中人物的对话,需要真实反映当时社会不同地域人群的交流特点。 方言词汇的“标准语化”: 一些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汇,通过小说传播,逐渐被更广泛的读者接受,并可能进入通用语词汇。 6.3 方言词汇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影响 增强小说的地域色彩和真实感: 使小说内容更具可信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方言词汇往往具有更生动、形象、幽默的特点,能够提升语言的感染力。 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不同方言的使用,能够帮助作者区别不同人物的背景和性格。 与官话的融合与碰撞: 分析方言词汇如何在与官话的互动中,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6.4 方言词汇研究的价值与挑战 本节探讨了研究方言词汇的学术价值,包括对汉语史、方言学、民俗学、文学史的研究意义。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挑战,如部分方言词汇的释义困难、考证难度大等。 第七章 明清小说中特定领域词汇研究 本章将聚焦于明清小说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定领域词汇,例如与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文化习俗等相关的词汇。 7.1 市民生活与市井文化词汇 商业交易词汇: 如“银子”、“铜钱”、“串”、“吊”、“斤”、“两”、“铺子”、“店”、“账”、“息”、“本钱”、“利润”、“行市”、“行家”、“伙计”、“掌柜”、“牙子”等。 日常起居与饮食词汇: 如“衣裳”、“鞋帽”、“被褥”、“房”、“厅”、“厨”、“桌椅”、“碗筷”、“米”、“面”、“菜”、“酒”、“茶”、“油”、“盐”、“酱”、“醋”等,以及更具地方特色的饮食词汇。 娱乐与休闲词汇: 如“戏”、“曲”、“说书”、“酒楼”、“茶馆”、“妓院”、“赌博”、“骰子”、“牌九”、“斗草”、“吹笙”、“弹琴”、“赏月”、“游玩”等。 7.2 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词汇 神祇称谓: 如“天”、“地”、“神”、“仙”、“佛”、“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观音”、“关公”、“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阎王”、“鬼”、“妖”、“精”、“怪”等。 祭祀与仪式词汇: 如“祭”、“拜”、“烧香”、“叩头”、“供奉”、“法事”、“超度”、“功德”、“斋”、“戒”、“符”、“咒”、“庙”、“观”、“庵”、“寺”等。 节日与习俗词汇: 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祭祖”、“年货”、“压岁钱”、“灯笼”、“爆竹”、“香火”、“纸钱”、“祭品”、“扫墓”、“插柳”、“吃粽子”、“赏月”等。 7.3 官场与科举词汇 官职名称: 如“尚书”、“侍郎”、“御史”、“知府”、“知县”、“同知”、“通判”、“推官”、“主簿”、“录事”、“巡捕”、“衙门”、“公堂”、“案卷”、“文书”等。 科举考试词汇: 如“科举”、“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案首”、“主考”、“考官”、“监考”、“枪手”、“八股文”、“策论”等。 官场行话与术语: 如“打点”、“疏通”、“关节”、“恩荫”、“保举”、“回扣”、“升迁”、“降职”、“发配”、“充军”等。 7.4 医药与养生词汇 疾病名称: 如“伤风”、“感冒”、“头疼”、“发烧”、“咳嗽”、“痢疾”、“吐泻”、“黄疸”、“疮”、“疡”、“痨病”、“中风”、“风湿”、“内伤”、“外伤”等。 药物名称: 如“草药”、“参”、“茸”、“虫草”、“人参”、“鹿茸”、“何首乌”、“枸杞”、“当归”、“黄连”、“附子”、“丹药”、“丸”、“散”、“膏”、“汤”、“药引”等。 诊治与养生词汇: 如“脉”、“问”、“切”、“望”、“闻”、“听”、“诊脉”、“开方”、“抓药”、“熬药”、“针灸”、“推拿”、“艾灸”、“食疗”、“养生”、“调理”、“禁忌”、“忌口”等。 第八章 结论:明清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本章对全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8.1 研究成果总结 揭示了明清小说词汇的时代性、地域性、社会性特点。 深入分析了常用词汇、称谓语、俚语俗语、方言词汇以及特定领域词汇的丰富内涵和艺术功能。 论证了词汇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文学的重要意义。 为汉语史、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受限于篇幅和研究能力,对部分词汇的挖掘和分析可能不够深入。 部分方言词汇的考证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 corpus,纳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 未来可以加强与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进行更大规模、更系统的词汇分析。 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小说词汇与戏曲、诗词、笔记等其他文体词汇的互动关系。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词汇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本书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中国古代小说词汇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布局,在我看来,堪称一绝。它不像许多长篇小说那样线性发展,而是像一幅层层叠叠的工笔画,主线清晰,但支线繁复,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社会网络。每一个小人物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都与核心情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种精巧的互文关系。当我试图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时,常常会惊叹于作者那如同织网般的布局能力,没有任何一笔是多余的,所有的线索最终都会汇聚到那个必然的终点。这种复杂而严谨的结构,不仅保证了故事的张力,更体现了作者对整体叙事逻辑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反复品读的乐趣。

评分

读罢这部鸿篇巨制,我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光怪陆离、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书中的笔法精妙绝伦,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权贵,还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他们的欲望、挣扎、贪婪与温情,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世情的洞察力,那种近乎冷酷的清醒,使得故事的叙事基调既有市井的喧闹烟火气,又不乏对人性深层荒谬性的深刻反思。它绝非一部简单的风月小说,而是一面映照古代社会复杂肌理的镜子,每一个情节的转折,都饱含着时代的重量和宿命的无常感。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既沉醉又警醒的复杂情绪,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爱恨情仇、荣辱兴衰,那种酣畅淋漓又不胜唏嘘的阅读体验,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人性的幽暗与光明,用最朴实却极富张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自洽且庞大的精神宇宙。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我留意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有着非凡的掌控力,时而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将一连串事件如抽丝剥茧般展现在读者面前;时而又慢如细雨,在关键人物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中,埋下无数伏笔与暗示。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其语言的丰富性与弹性,它能在一瞬间从极其典雅、充满文人气息的描摹,陡然转为粗粝、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俚语,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门,里面是不同的场景、不同声调的对话,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作者构建语言世界的广博和精深。这种文字上的驾驭能力,使得故事的代入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画面中的气味,听到对话中的音调,实在是一部语言的盛宴。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民间文化和市井百态的深情描摹。那些穿插在主要情节中的地方习俗、俗语俚语,甚至是那些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对话和行为模式,都被作者生动地记录了下来,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未经粉饰的古代社会生活切片。这些细节的丰富性,使得文本的“气味”异常浓郁,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喧嚣与烟火。它不像一些文学名著那样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充满了生命力。品读此书,不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田野考察,感受普通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智慧与情感波动,让人在欢笑和泪水中,对“生活”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它所描绘的并非遥不可及的古代传奇,而是一部关于“欲望如何扭曲灵魂”的永恒寓言。书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他们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沉沦其中,最终被欲望反噬的悲剧结局,如同警钟般长鸣。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进行简单粗暴的道德审判,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场景还原和心理侧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在情理与欲望边缘徘徊的煎熬与挣扎。这种“旁观者清”却又“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心力去解读字里行间那些不易察觉的讽刺与叹息。它要求的不只是阅读,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世道人心的体悟。

评分

不错,发货快,推荐

评分

内容不错,似乎较少人对这三部书的语言进行研究。难得。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用起来得心应手

评分

收到,618满减活动,价格优惠,店家发货及时以后还会再来……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内容比较丰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听说编了20多年,还没仔细读。标价有点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