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 启真科学译丛

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 启真科学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利·波卓斯基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环境史
  • 铅笔
  • 文化史
  • 科技史
  • 工业史
  • 材料文化
  • 启真科学译丛
  • 翻译作品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3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启真科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铅笔, 是涂鸦者的工具, 代表思想以及创造力。铅笔, 又是孩子的玩具, 象征自发与幼稚。铅笔同时也是思想家、企划者、绘图员、建筑师、工程师等, 传达概念的短暂媒介。
本书看似讲述的是铅笔的发展史,讲述了铅笔是如何从概念变成实物,又是如何不断完善的。实际上,作者是试图通过铅笔这一看似简单的物件来阐述工程技术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而且在讲述铅笔的故事的过程中,讲述了人的历史。

作者简介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美国杜克大学土木工程、历史学教授,特别擅长于事故分析,被《克科斯评论》誉为“科技的桂冠诗人”,2006年荣获美国历史悠久且富盛名的工程奖项之一——华盛顿奖。他曾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中,持续为大众撰写工程设计与文化研究的专栏,也为《纽约时代》《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撰写一些非工程类文章。
主要著作有:《设计,人类的本性》《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日用器具进化史》等。波卓斯基通过对事故分析的案例、不同文化背景器物形态的差异比较,以及对器物创造、演进过程的梳理,富有创造性地阐述出抽象的设计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他多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小物件来揭示设计的基本问题。

目录

序 关于设计、铅笔和梭罗 001

第一章 遗珠 001
第二章 名称、原料与成品 010
第三章 发明铅笔之前 017
第四章 新科技 027
第五章 传统与变迁 040
第六章 发明与改进 054
第七章 传统方法与商业机密 064
第八章 美国笔事 076
第九章 美国的铅笔制造家族 089
第十章 次完美 111
第十一章 从家庭工业到量产 129
第十二章 美国的机械化生长 148
第十三章 世界铅笔大战 164
第十四章 基础构造:笔杆奥妙 176
第十五章 透视:以图像沟通 190
第十六章 顶尖要事 210
第十七章 “尖”持 224
第十八章 工程业 238
第十九章 竞争、萧条与战争 247
第二十章 肯定科技 254
第二十一章 追求完美 265
第二十二章 过去与未来 276

附录 从“制造铅笔”谈起 281
参考文献 284
致谢 314

前言/序言

序 关于设计、铅笔和梭罗

任何物品,全因某种设计而存在;设计创新,正是文明的要件。即使在最古老的年代,最原始、最普通的器物,其间的设计创意,也绝不下于太空时代高科技的产物。尽管随着时代进步,设计创新不断进化,但在某些方面仍保留了原始设计的风貌,而与“老祖宗”大同小异。没错,在科学与数学上,现代设计要比一个世纪前更严谨也更精确;但其间的精髓与要素却亘古不变。若能超越时空,一位现代工程师和数百甚至数千年前的工匠或建筑大师,可能有聊不完的话题,彼此切磋琢磨,获益良多。
事实上,一切设计的本质都与正规教育无关。或许,这正足以说明,为何许多设计创新都出自追求理想,不在乎世俗眼光之人。例如政治思想家潘恩(Thomas Paine)以及哲学家、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似乎跟设计发明扯不上关系,但他们在当代科技上却贡献非凡。同样的道理,即使在今天,我认为任何人只要有心,即使不能创新,也能了解现代高科技的本质。说穿了,在成堆术语背后,无论是数学、科学,或是专业工程学,都有一条“明路”,能让我们像呼吸般,那样轻松、自然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说,专业工程师根本可有可无——因为,抓住概念、了解其间的道理是一回事;但要掌握细节,随心所欲应用所学,又是另外一回事。
无论如何,我认为古往今来一切设计均为触类旁通。一个人若对桥有兴趣,就或多或少会接触到所有的工程原理,包括化学、电机、机械以及核子工程学等。
本书中,我选择最普通的铅笔,希望借其历史与象征,引导各位一窥设计的堂奥。铅笔,看似简单,又仿佛无所不在,我们可以拿在手里把玩,或是面对它任想象力驰骋。对我们来说,铅笔就像设计般,实在是太熟悉了,以致令人视而不见,认为铅笔的存在理所当然。由于铅笔如此常见,当我们用到时,往往想也不想便予取予求,不用时,则弃如敝屣。长久以来,铅笔对人类来说,如此不可或缺;正因如此,铅笔功能令人无以言喻,也从未有人想过,要为铅笔撰写使用说明。从小,我们都知道铅笔是什么,也晓得铅笔是做什么用的;但铅笔怎么来?又如何做成?现在的铅笔,跟200 年前的“老祖宗”如出一辙吗?我们的铅笔是否已“登峰造极”?美国铅笔,会比俄罗斯或是日本铅笔好吗?
在我们寻思铅笔的同时,也正是在反省设计;研究铅笔,也正是在钻研设计。经过这样的反省、研究后,无可避免地,你会发现,设计史,是由政治、社会与文化交织而成,而非一些关于铅笔、桥梁或机器的陈年趣事所串联的历史。同时,它跟现今的设计与商业也有很大关系。此外,国际冲突,贸易与竞争,在铅笔发展史中扮演要角,也足资现今的石油、汽车、钢铁以及核能工业引为借镜。
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 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铅笔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工具。它纤细的笔身,柔滑的笔尖,轻轻划过纸张,便能勾勒出万千世界,记录下思绪的点滴。然而,这看似简单的物件,却承载着跨越数个世纪的设计演变与深刻的环境印记。本书《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将带您深入探索铅笔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与人类社会、技术进步和自然资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一同追溯铅笔的足迹,理解它如何从一种粗糙的工具蜕变为如今精密的设计品,并审视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铅笔的诞生:从古老的炭条到现代的石墨 1. 史前时代的书写工具: 在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人类便开始了记录的尝试。原始的炭条,取自燃烧后的木材,被用于在岩石、兽皮上留下印记。虽然简陋,但它们是人类最早的书写工具,孕育了信息传递的萌芽。 2. 罗马时期的“铅笔”: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铅笔发明之前,“铅笔”一词曾被用来指代一种含有铅芯的金属笔,主要用于在羊皮纸等材料上书写,留下银色的痕迹。这种工具与我们今天熟知的铅笔在材质和书写方式上都有显著的区别,但“铅笔”之名却悄然种下。 3. 石墨的发现与铅笔芯的雏形: 16世纪,在英国坎布里亚郡的博罗代尔发现了大量的纯石墨矿藏。这种黑色的、易于留下痕迹的矿物,其特性与当时的书写需求不谋而合。最初,人们将石墨棒直接用手握持,或者用线将其缠绕起来使用,这便是现代铅笔的早期形态。这种原始的石墨笔,因其易碎的特性,使用起来仍有诸多不便。 4. 意大利人的创新: 意大利人尼古拉斯·雅各布·康特(Nicolas-Jacques Conté)在18世纪末期,为解决石墨纯度不高、易碎以及石墨短缺的问题,进行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他将石墨粉末与黏土混合,然后在窑中烧制。通过调整石墨与黏土的比例,康特成功地制造出不同硬度的石墨芯,并且大大提高了石墨的利用率。这一发明不仅奠定了现代铅笔芯的基础,也为铅笔的批量生产铺平了道路。 5. 早期铅笔的设计与制造: 最初,石墨芯会被直接插入木制笔身中,但这种设计容易导致石墨芯断裂,并且难以精确地固定。早期的木制笔身通常是两片木板夹着石墨芯粘合而成,或者在木头中间挖槽嵌入石墨芯。这些工艺相对粗糙,但已经具备了现代铅笔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设计进化:从工具到艺术品 1. 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铅笔的生产逐渐走向标准化和机械化。19世纪,美国和欧洲涌现出大量铅笔制造商,他们开始采用更精确的机械设备来切割木材、钻孔、嵌入石墨芯,并进行打磨、上漆等工序。这使得铅笔的质量更稳定,产量大幅提升。 2. 木材的选择与加工: 早期铅笔多采用当地易得的木材,如雪松木。雪松木因其质地柔软、易于削切、不易开裂且带有宜人的香气而成为理想的铅笔木材。随着铅笔需求的增长,木材的来源和加工技术也变得日益重要。可持续的木材采伐和精密的木材处理工艺,成为影响铅笔品质的关键因素。 3. 石墨芯的进步: 康特的黏土混合法不断被优化,各种硬度和深浅的石墨芯应运而生。从代表极浅、极硬的H系列,到代表极深、极软的B系列,再到中间的HB,铅笔芯的分类系统逐渐形成,满足了不同书写和绘画的需求。不同配方的石墨和黏土组合,以及精密的烧制工艺,赋予了铅笔芯独特的书写性能。 4. 外形与握持的演变: 铅笔的外形也经历了一系列优化。从最初的圆形笔身,到后来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六角形笔身,是为了防止铅笔在桌面上滚动,并且提供了更舒适的握持感。笔身的长短、粗细,以及笔尖的形状,都经过了反复的尝试和改进,旨在提升书写和绘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5. 油漆与装饰: 铅笔的表面处理也从简单的抛光发展到五彩斑斓的油漆和各种装饰。鲜艳的颜色不仅增加了铅笔的吸引力,也方便了不同种类和用途的铅笔的区分。一些高端铅笔甚至会采用特殊的涂料和工艺,使其更具质感和收藏价值,将铅笔提升到了一件精美的设计品的高度。 6. 特殊铅笔的设计: 除了传统的书写和绘画铅笔,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特殊用途的铅笔,例如用于建筑的粗大铅笔、用于雕刻的硬质铅笔、用于化妆的彩色铅笔,以及集成了橡皮擦、伸缩笔芯等功能的铅笔。这些创新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不同用户需求的细致洞察。 第三章:环境的烙印:资源、生产与影响 1. 森林资源的依赖: 铅笔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这使得铅笔产业与森林资源紧密相连。大规模的木材采伐,如果缺乏合理的管理和可持续的补充,可能会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失衡,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 石墨的开采与环境影响: 石墨的开采过程,尤其是露天开采,可能会对当地的景观造成破坏,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并可能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尽管石墨本身毒性较低,但开采过程中的机械损耗、粉尘排放以及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干扰,仍然是需要关注的环境问题。 3. 粘合剂与油漆的化学物质: 制造铅笔芯的粘合剂,以及笔身表面的油漆和涂料,通常包含各种化学物质。一些早期的油漆可能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害成分,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工人健康造成危害,并且在废弃后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4. 能源消耗与碳足迹: 铅笔的生产过程,包括木材的加工、石墨芯的烧制、以及最后的组装和包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些能源消耗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product. 5.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 用过的铅笔,特别是那些短小难以使用的铅笔,构成了日常的废弃物。传统上,这些废弃物大多被填埋或焚烧,对土地和空气造成压力。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的铅笔,或者研发更易降解的材料,是铅笔行业面临的挑战。 6. 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铅笔行业也开始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FSC认证木材: 越来越多的铅笔制造商开始使用来自可持续森林管理认证(FSC)的木材,确保木材的来源可追溯,并且采伐方式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损害。 环保材料的创新: 一些公司正在研发使用回收纸、竹子或其他可再生材料来制造铅笔笔身,以减少对原生木材的依赖。 低毒性油漆与粘合剂: 制造商也致力于使用低毒性、水性或可生物降解的油漆和粘合剂,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延长产品寿命与回收方案: 一些设计也在尝试延长铅笔的使用寿命,例如推出可替换笔芯的铅笔,或者与回收机构合作,收集和处理废弃铅笔。 第四章:文化象征与社会意义 1. 教育与启蒙的工具: 铅笔是人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启蒙工具。从孩童的第一笔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演算,铅笔承载着教育的希望和进步。 2. 创作的伙伴: 对于艺术家、作家、设计师而言,铅笔是他们灵感的来源,是表达思想、创造世界的伙伴。无数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文学经典,都离不开铅笔的勾勒与记录。 3. 日常的陪伴: 在办公室、在书桌旁,铅笔以其低调而可靠的存在,陪伴着我们完成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它见证着我们的思考、规划和创造。 4. 设计的语言: 铅笔的设计本身,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和技术水平。从朴素的功能性,到如今充满艺术感和人性化的设计,铅笔的设计语言在不断变化,折射出社会审美的变迁。 5. 环保意识的载体: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铅笔作为一种消耗品,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选择可持续生产的铅笔,或者采取更负责任的使用方式,也成为了体现环保意识的一种方式。 结论 《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具的书,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演进,设计思想的变迁,以及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从古老的炭条到现代的精良工具,铅笔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每一次生产和消费,都可能在环境中留下痕迹。理解铅笔的设计历史,并审视其环境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选择和使用身边的物品,并激励我们共同追求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本著作,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这个在我们指尖流淌了千年的伙伴,并思考它在我们未来生活中应有的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清晰的结构图和历史照片对我理解复杂的设计演变至关重要。图文配合得天衣无缝,很多地方文字难以描述的结构细节,通过一张精确的剖面图就能立刻豁然开朗。而且这些配图的质量非常高,分辨率和历史还原度都做得很好,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一些模糊的旧照片。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的艺术品,它们不仅是辅助阅读的工具,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轻松愉快,即使是面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也能因为视觉上的享受而保持高度的专注。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体验派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工具”赋予了灵魂和历史重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用品。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拿起桌上的铅笔端详,试图去感受它握在手中的重量、木材的纹理以及笔尖与纸张摩擦时的细微声响。作者那种近乎痴迷的研究态度感染了我,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探索欲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提升了我的“设计敏感度”,让我对任何一个被设计出来的物体,都会不自觉地去探究其背后的动机、材料和可能的环境足迹。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直击人心,那种铅笔素描的质感,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设计史的好奇。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清香,都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简单、最基础的设计元素抱有浓厚的兴趣,比如铅笔。它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人类文明从书写到创意的演变。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非常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铅笔”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设计哲学和材料科学的窗口。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淡淡的复古感,似乎能闻到木屑和石墨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探索铅笔背后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将设计史、工业发展和环境变迁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我过去从未从“环境”的角度去审视过铅笔的生命周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材料的来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以及废弃物处理对地球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探讨,使得内容层次更加丰富,不再是枯燥的流水账式的技术介绍。特别是关于可持续性材料替代的章节,作者展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考和实验,这对于关注未来生活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成功地将一个微观的主题,拓展到了宏观的社会责任层面,读完后,我对“消费”这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仿佛带着我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铅笔这种工具如何从最初的探索阶段,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木材选择和石墨提纯过程的描述,那些细节的考证令人叹服。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古代工匠们为了追求更均匀的笔芯硬度所付出的心血。这种对“物”的深入挖掘,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讲述,让人对每一个日常物件都肃然起敬。这本书的行文流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