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年鉴.2016

中国人口年鉴.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人口统计
  • 中国人口
  • 人口数据
  • 社会发展
  • 经济发展
  • 年度统计
  • 参考数据
  • 人口普查
  • 第七次人口普查
  • 统计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1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85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口年鉴2016》是国*级人口专业资料性工具书,遵循“收录广泛、资料浓缩、信息密集、内容权*”的原则,全面、客观、详实地反映中国人口及相关各项事业的发展概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中国人口年鉴2016》设7个栏目,分别为“文献选载”“概况”“专论”“大事记”“附录”“数据”和“索引”。涵盖了中国人口政策、人口热点问题研究,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及*新国内外人口数据等方面的主要信息。是政府部门、研究单位以及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人口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必备之书,不仅可以作为国内学者查找资料、引用文献的重要工具书,也是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人口问题与现状的重要窗口。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从事人口学、劳动经济理论和现实人口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是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理论、人口政策、人口经济、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与人力资源、人口与社会发展、人口统计分析、人口过程及老龄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史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篇文献选载

·人口与发展()

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

(2015年9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3号(2015年11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7号(2015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1号(2015年12月27日)()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2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年2月4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2016年2月10日)()

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

·劳动和社会保障()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15年5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年6月17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2015年7月28日)()

关于印发《关于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移接续

工作的办法》的通知(2015年8月27日)()

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2016年1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7号(2016年3月10日)()

·教育和卫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

(2015年6月1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年8月11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指导意见的通知(2015年11月18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2015年11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9号(2015年12月27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2016年2月22日)()

第二篇概况

第三篇专论

·专文()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供求中长期趋势分析蔡翼飞林宝()

低生育率下的生育行为及影响因素郑真真()

新常态下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演进与政府治理杨正喜吴荻菲()

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2016)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项目组()

·学术研究综述()

2015: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和评述陆杰华郭冉()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述评冯珺()

部分国家和地区推动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动向与趋势综述和建花()

·文摘()

北京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访者驱动抽样在农民工调查中的应用:实践与评估()

剥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城镇女性市场参与变化的解释()

不同费用来源的培训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

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还是减少教育投入?——基于1996—2009年的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

数据的研究()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演化的差异研究()

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基于2010年中国第三期

妇女地位调查()

出口对就业、工资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微观数据的证据()

当代家庭结构区域比较分析——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模式及其变迁()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工资增长和个体异质性对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兼论“断保者”

受损了吗?()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基于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质量地区差异()

技术能力匹配、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差距()

江苏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摊()

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制度研究及转向——欧美劳动关系理论研究述评()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劳动关系风险预测研究——基于245家企业调查数据()

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劳动关系和谐度对新生代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基于中国工业企业

数据的实证研究()

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与反歧视政策研究()

劳动争议会降低员工辞职率吗?——基于“退出—呼吁”模型的检验()

“刘易斯拐点”的一个理论证伪——基于产品市场的视角()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

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平等——基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实证研究()

内生与外生死亡分解下的中国成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基于生命力模型的应用()

歧视性新农合报销比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人口变动与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基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

适龄人口规模的预测()

人口普查质量评估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人口统计研究中方法的误用与滥用——以P/F比方法为例()

人力资本、R&D、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人力资本、教育层次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97—2012年省级面板

数据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人力资本结构、适宜技术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基于区域异质性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经验分析()

社会保障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

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失地农户养老保障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土地集体化与农村传统大家庭的结构转型()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分析()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托达罗模型的再修正()

相对资源理论与夫妻权力关系的阶层差异分析——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

地位调查数据()

信息不完全、搜寻成本和均衡工资——对广东省外来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信息

不完全程度的测度()

新型城镇化下的职业教育转型思考()

幸福的就业效应——对幸福感、就业和隐性再就业的经验研究()

养老金的劳动力市场扭曲()

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中国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模式量化与分析()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跨省婚姻迁移模式变迁研究()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空间模式变化——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

数据的分析()

中国劳动参与率变动与“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

中国劳动力“极化”现象及原因的经验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一个社会资本的解释()

中国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和时间估计——基于合并数据的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

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度公平和人力资本的视角()

中国企业对最低工资政策的遵守——基于中国六省市企业与员工匹配数据的

经验研究()

中国区域城镇化差异及成因解释()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2000年到2010年()

中国人力资本的测算研究()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1982—2010()

中小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多维困境及平衡机制——基于广东省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住房补贴对住房消费、劳动供给的影响测度——基于湖北省五城市廉租住房

保障家庭的数据分析()

资源禀赋、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土地处置意愿的影响——基于理性选择视角的分析()

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收入效应研究()

第四篇大事记

·2015年中国人口活动大事记()

第五篇附录

·会议综述()

“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空间集聚”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人口学类专业期刊交流

会会议综述王静文周鹏()

·会议动态()

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201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

中国预防医学科技进步信息发布会()

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

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体系创新研讨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座谈会()

依法维护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会议()

全国整治“两非”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第八届中华人口奖颁奖暨纪念国际家庭日大会()

幸福工程20周年纪念大会()

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

人口研究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大数据时代计算社会学与社会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

全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会议()

中国—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论坛()

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年会()

“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第四轮)——CULS4”设计、“中国制造业企业—

员工匹配调查”数据开发与研究研讨会()

全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经验交流会()

中国妇幼健康发展论坛()

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会议()

“新常态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特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论坛()

全国医改规划座谈会()

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

“‘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就业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

第六篇数据

·说明()

·行政区划()



·人口构成()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社会保险()


·人民生活水平()



孕产妇死亡率()


·教育状况()


·残疾人数据()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国际数据()


第七篇索引



《中国人口年鉴·2016》 一、 概述 《中国人口年鉴·2016》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地反映2015年度中国人口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统计年鉴。本书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纂,收录了截至2015年末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动等方面的详实数据。年鉴不仅提供了最基础的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还包含了更为细致的专题统计,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关心中国人口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权威、可靠的信息支持。 2015年,中国人口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预示着未来人口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劳动力供给变化等长期性、结构性挑战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年鉴·2016》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记录了2015年中国人口发展的方方面面,反映了这些重大挑战与机遇下的具体数据表现。 本书的编纂力求科学、准确、完整。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严格遵循统计法规和国际通行准则,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权威性。年鉴内容涵盖了人口的宏观总量、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婚姻生育状况、迁移流动、健康状况、劳动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口画卷。 二、 主要内容构成 《中国人口年鉴·2016》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统计表: 这是年鉴的核心内容,以大量的统计表格形式呈现了2015年度中国人口的各项数据。这些表格按照逻辑关系和统计口径进行了系统分类,便于读者查阅和分析。 人口总量与构成: 全国人口: 包括2015年末全国总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以及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和构成比例。这部分数据是理解中国人口基本盘的关键。 各省(区、市)人口: 分别列出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5年末的总人口、性别构成、城镇化率等核心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区域间人口发展的差异。 民族人口: 提供了汉族人口以及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和构成情况,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人口特色。 人口变动: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详细列出了全国及各省(区、市)2015年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2015年人口的增减动态。 出生人口的特征: 包括2015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活产数,以及一些反映生育行为的指标。这部分数据对于观察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初期的初步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人口结构: 年龄构成: 提供了按年龄分组(如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的全国及各省(区、市)人口数量和比例。这是分析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重要依据。 受教育程度: 统计了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以及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数量和比例。这反映了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 性别比例: 详细列出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以及总人口性别比,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口迁移与分布: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 提供了不同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对比数据,反映了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情况。 迁移流动人口: 统计了省际、市内迁移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向、以及流动人口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等基本特征。这部分数据对于理解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至关重要。 家庭与婚姻生育: 家庭户规模: 提供了平均家庭户人口数,反映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婚姻状况: 统计了不同年龄组的未婚、已婚、离婚、丧偶人口的比例,反映了婚姻的社会变迁。 生育状况: 进一步细化了生育水平的数据,如育龄妇女生育的孩子数等,虽然2015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起始年份,但相关数据的详细呈现仍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人口健康与劳动力: 期望寿命: 提供了不同性别的人均期望寿命,是衡量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劳动年龄人口: 详细分析了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就业情况: 提供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就业人口数据,以及失业率等信息。 2. 专题文章/说明: 在统计表之外,年鉴通常会附带一些专题文章或数据说明。这些文章由专家撰写,对当年人口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或对重要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方法、数据来源等进行详细解释。例如,在2016年版的年鉴中,很可能包含了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人口出生趋势的初步分析,或者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分布特点的分析等。这些文字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更具深度和解释力的视角。 3.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为了确保读者对各项统计数据的理解无误,年鉴还会提供一个详细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部分。这里会逐一解释年鉴中出现的各项关键统计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统计范围等,例如“总人口”、“城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劳动年龄人口”等。这对于非统计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4. 附录: 年鉴的附录部分可能包含一些补充信息,如重要的人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摘要、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等。 三、 《中国人口年鉴·2016》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人口年鉴·2016》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权威的统计数据来源: 作为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的统计年鉴,其数据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是各级决策部门制定人口政策、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深刻反映人口发展趋势: 年鉴中的详实数据能够清晰地勾勒出2015年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面貌,包括总量变化、结构性特征、区域差异以及一些动态趋势。特别是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口数据记录了中国在人口政策调整、城镇化推进等方面的关键节点信息。 支持科学决策与研究: 对于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师、公共卫生研究者等专业人士而言,年鉴是进行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实证分析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例如,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分析生育政策调整对出生率的长期效应,评估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都离不开这类详细、连续的统计数据。 服务社会发展与公众知情权: 年鉴也服务于社会各界对中国人口状况的了解。通过公开透明的数据,公众可以更直观地认识中国人口的现状,理解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增强人口意识。 对比分析的基础: 《中国人口年鉴》系列自1982年创刊以来,形成了连续的统计数据链条。2016年的年鉴,在承接前几年的数据基础上,为进行长期人口趋势分析、评估政策效果、研究人口周期性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对比材料。 四、 2015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时代背景 在解读《中国人口年鉴·2016》的数据时,理解2015年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 政策转向: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志着中国长期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虽然全面二孩政策在2016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但政策宣布本身就对社会心理和生育意愿产生了影响,2015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可能已经开始显现政策预期下的初步变化。 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在深入推进。2015年末,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深刻影响着人口的分布、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老龄化加速: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给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供给等带来了严峻挑战。 经济发展与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型。人口红利是否还在,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是当时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五、 结语 《中国人口年鉴·2016》以其海量、权威、系统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它不仅是对2015年中国人口状况的一次全面扫描,更是理解中国人口发展规律、预判未来趋势、制定科学政策的重要基石。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发展的人来说,这部年鉴都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读,从中洞察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口变迁的深刻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人口年鉴.2016》无疑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脉络的一部重量级工具书。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其数据的详实与广度令人惊叹。它不仅仅罗列了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些基础指标,更深入到城乡结构、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乃至更细致的家庭户规模和受教育程度的演变。作为一名对区域发展差异特别关注的研究者,我特别留意了不同省份之间人口迁移的结构性变化。年鉴中详尽的表格和图表,清晰地勾勒出青壮年劳动力如何从内陆向沿海地区、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宏大图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老龄化进程的分析具有极强的预见性,不仅提供了当前的抚养比数据,还通过分年龄段的人口金字塔变化趋势,直观地展示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将要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手握了一份极为精准的社会肌理的解剖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跳动着亿万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国家发展的深层逻辑。虽然数据量庞大,但其清晰的编排和详尽的注释体系,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人口统计学材料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找到所需信息。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社会“底色”的人来说,这套年鉴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资料。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小说或散文截然不同,它需要的是耐心和专注。我发现它在“家庭结构”和“婚姻状况”这部分的数据呈现上,尤其具有社会学价值。例如,初婚年龄的中位数变化、离婚率在不同教育水平群体中的差异,这些细微的指标,比任何社会调查报告更能揭示当代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深层松动与重构。我特别对比了城市和乡村在家庭规模上的差异,发现即使在统计口径上保持一致,城乡间在“多代同堂”现象上的粘性仍然存在显著区别,这暗示着户籍制度和土地关系对传统家庭模式的持续影响。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多维度的、可交叉验证的视角。你不能只看出生率,你必须结合受教育年限、就业结构一起来解读。它的每一页都在提醒你,人口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结构、城市规划、乃至文化变迁紧密交织的复杂系统。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在于它提供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最坚实的数据基础。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文献,我原本期待着一些宏大的理论阐述或前瞻性的政策解读,但很快我意识到,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冷静、客观的“颗粒度”。它像一面高清的镜子,忠实地反射出2015年至2016年间中国人口系统的每一个微小波动。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部分,发现不同代际之间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显著提升,这清晰地印证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质量提升”阶段。书中关于女性人口比例的统计数据也引人深思,它揭示了在特定区域,性别比失衡的持续压力,尽管整体趋势有所缓和,但局部地区的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它从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据,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认知。这种“让数据说话”的方式,反而比任何激情洋溢的分析都更具说服力。我尝试将其与其他年份的年鉴进行对比,惊喜地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百分之零点几的变动,积累起来,就是整个社会形态的巨大转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素养,但回报是,你将获得一个极其扎实、不掺杂任何主观臆测的中国图景。

评分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接触这种官方统计年鉴,会有一种被数据洪流淹没的感觉。它的编排逻辑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结构体现,从全国总览到省级细分,再到地市级的特定指标。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结构,就会发现它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组织美学。例如,关于民族人口的分布和增长速度的统计,它极其详尽地列出了少数民族的人口基数、性别构成乃至流动趋势,这对于进行文化政策和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支撑。这本书的出版速度也令人印象深刻,能如此迅速地将前一年的数据系统化、标准化,体现了国家统计系统强大的执行力。虽然书中缺乏对数据背后的社会故事的文学化描绘,但这种近乎冷静的克制,恰恰保证了其作为“国情白皮书”的权威性。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精密的“人口地图集”,虽然地图本身不会告诉你河流两岸发生了什么故事,但它清晰地标示出了地形的起伏、边界的界限,为所有探索者指明了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者,我对《中国人口年鉴.2016》中关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退休人口结构变化的那几章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统计口径的细致区分上,比如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实际调查失业率的对比,以及不同统计方法下,城乡老年人口的比例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别对于制定精准的社会政策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养老金的代际平衡和区域调剂机制的公平性。我尤其欣赏它对“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比例的专门统计,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是对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模式迫切需求的直观反映。阅读这些数据时,我仿佛能听到社会福利体系在面对快速老龄化浪潮时发出的“呻吟”声。年鉴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过去一段时间内问题形成的“基线”,只有准确掌握这个基线,我们才能科学评估后续改革措施的成效。对我而言,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查阅”和“参照”的,它是进行任何严肃社会经济模型构建前必须完成的文献基础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