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普通的酒吧重聚,一个十年未见生死成谜的老同学,使尘封多年的不堪往事重现天日。鬼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再次踏上探寻真相之路。各种超现实事件离奇发生——毕业照上的人像突然从照片上消失、大学校园里的核反应堆、正反物质的重构、“薛定谔的猫”……当十年前的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鬼叔却独自走进了陷阱。没有了他人的帮助,鬼叔这次能否化险为夷?而与时间囚徒Marilyn在平行世界中的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蔡必贵
男,三十大几岁,曾任职于腾讯互动娱乐事业部,广东作协会员。
死理性派,反星座型人格,直男,毒舌;热爱跑步、单麦威士忌、写东西。
年轻时出版爱情小说若干本:《80后小夫妻闪婚实录》《毕业八年,我重逢了高中的校花》《今夜,我在想你的路上》(作品署名朱口口),现在尝试写“悬疑+科幻”类型小说。
0 0 1 | 第 1 章 与大学同学的酒吧“约会”
0 0 9 | 第 2 章 老向: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0 1 7 | 第 3 章 31 条未读信息
0 2 6 | 第 4 章 与曹老板的通话
0 3 1 | 第 5 章 无法调和的记忆矛盾
0 3 7 | 第 6 章 S 大:核反应堆
0 4 4 | 第 7 章 老友相聚
0 5 0 | 第 8 章 3 月,29 号
0 5 6 | 第 9 章 老向的弟弟:向明
0 6 4 | 第 10 章 机场初遇 Gary
0 7 0 | 第 11 章 83 or 84 ?
0 7 5 | 第 12 章 毕业照疑云
0 8 1 | 第 13 章 “薛定谔的猫”
0 8 8 | 第 14 章 班花莫宁
0 9 4 | 第 15 章 颠倒的手表
1 0 1 | 第 16 章 莫比乌斯环
1 0 6 | 第 17 章 被篡改的现实
1 1 3 | 第 18 章 嵌在水泥墙壁里的人
1 1 9 | 第 19 章 重回 S 大遇到向明
1 2 6 | 第 20 章 老向的第七本日记
1 3 4 | 第 21 章 谁是莉莉安?
1 4 3 | 第 22 章 梁 Sir 带来的启发
1 5 2 | 第 23 章 再遇 Gary
1 5 8 | 第 24 章 正、反物质的重构
1 6 7 | 第 25 章 莫宁与莉莉安
1 7 5 | 第 26 章 惊慌的李世海
1 8 2 | 第 27 章 李世海的回忆
1 9 1 | 第 28 章 时间囚徒 Marilyn 的再次出现
1 9 9 | 第 29 章 对于每个人动机的分析
2 0 6 | 第 30 章 老向要拿到什么?
2 1 2 | 第 31 章 老向的动机
2 1 7 | 第 32 章 李世海失踪了!
2 2 4 | 第 33 章 寻找李世海
2 3 2 | 第 34 章 曹老板讲的故事
2 4 1 | 第 35 章 探路荔枝林
2 5 0 | 第 36 章 与女大学生的约会
2 5 6 | 第 37 章 老向的警告
2 6 5 | 第 38 章 “不存在”的情史
2 7 3 | 第 39 章 夜闯荔枝林,遇到莫宁
2 8 2 | 第 40 章 另一个平行世界
2 8 7 | 第 41 章 不能说的秘密
2 9 2 | 第 42 章 深坑中的“救命”声
2 9 7 | 第 43 章 独自进入坑底
3 0 2 | 第 44 章 走入陷阱
3 0 6 | 第 45 章 找到李世海
3 1 2 | 第 46 章 又出现一个李世海
3 1 8 | 第 47 章 两个李世海的大爆炸
3 2 1 | 第 48 章 重回另一时空
3 2 7 | 第 49 章 老向的叙述
我扔下手机,双手抓住头发,简直了。
不光一个人说老向死了,也不光一个人说老向没死。
可是,说老向没死的 Gary,发出来的应该是证据的消息,都撤回了。
Gary,我可以问问 Gary……
这么想着,我赶紧拿起手机,才发现自己没有加 Gary 为好友。
我赶紧添加他,没回复,我又添加了一次,眼巴巴地看着屏幕等了三分钟,还是没回复。
我绝望地再次扔下手机,这都什么事啊,太折磨人了。
我这一辈子,最不擅长的就是等待,尤其是在勾起我强烈好奇心的事情面前。
突然消失的老向,突然踢人的老曹,反应有点激烈的李世海,撤回消息的 Gary——宿醉的我携着迟钝的头脑,完全无法理清这里面的关系。
但是,我一定要搞明白,一定要。
我右手举起,在眼前握紧,拳头却在眼前变得模糊,渐渐融化在天花板的背景里。
倦意袭来,我打了个哈欠,似乎嘴巴都没来得及闭上,我就睡了过去。
窗帘没拉,太亮我睡不好—这是我在睡着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
“嘿,您知道那……”
梦里,我又回到了昏暗的威士忌吧;扎着小辫子、长得像山本耀司的老板,正笑着在跟我说话。
我不耐烦地摆摆手:“不知道,找别人打听。”
坐在我身旁的那个人,穿着褪色的运动外套、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还有可笑的、颜色鲜艳的电子表。
那人的脸,是一团模糊的暗影,隐藏在雾里。
他对我举起酒杯,声音穿过雾气,朦胧地传来:“你知道的,老蔡。”
即使在梦里,我也知道自己此时一脸懵:“我知道什么?”
那人仰头把酒喝光,然后——咻地消失了。
在我的愕然中,玻璃酒杯掉到地上,碎渣四射。
我伸手去抓,抓住的却是空气,还有……耀眼得不自然的、让人几近失明的光亮。
半梦半醒中,我徒劳地遮住眼睛,嘟囔道:“窗帘……”
有人站在床边,俯下身来,在我耳边轻声说:“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
我猛然惊醒!
“谁!”
我猛地睁开眼睛,弹簧一样地从床上坐了起来,睡意瞬间灰飞烟灭。
开玩笑,我现在清醒得像被一桶冰水浇头。
我身体绷紧,紧张地看向旁边—别说人,鬼影都没有一个。
然后我再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不到 30 平方米的酒店房间里,
如我所料,除了我之外一个人都没有。
我摸着自己怦怦乱跳的心脏,深呼吸了几下,还好,只是做梦啦。妈蛋,梦什么不好
梦见该死的老向。
突然之间,我意识到有哪里不对劲。
我屏住呼吸,朝那个方向看去……房间的窗帘,是拉上的。
5 分钟之后,我勉强恢复了镇定。
我跟自己说,是在睡过去之前,意识模糊的时候,自己去把窗帘拉上,然后不记得了而已。因为我宿醉嘛,记性比平时差点,很正常。什么死了的老向变成鬼来帮我拉窗帘,这种滑稽可笑的事情,怎么可能?
对不对?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拿起手机。有一条新的微信消息,是老曹发过来的,定了一个吃饭的馆子,是离他公司最近的一家大董。
老曹说他提前下班出发,6 点会准时到;他提醒我也早点出门,一定要避开晚高峰,不然就完蛋了。
我看了下时间,现在是下午 4 点,5 点出门的话,我还剩一个小时。
Gary 还是没有通过我的好友申请。
那么,剩下的这点时间,我决定用来查一下资料——关键字:S 大学、核反应堆。
在 Surface 上按下回车键的时候,我心里暗自好笑,大学里怎么可能会有……
然后我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搜索引擎里,跳出来的第一条消息是:“原来 S 大有微型核反应堆……”。
我在短暂的两秒钟震惊后,越往下看,越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S 大学有核反应堆,强烈呼吁拆除!”
“上了中美联合声明的 S 大学竟拥有与核反应有关的高浓铀微堆。”
去他妈的怎么回事? S 大学,这个我读了四年的学校,真的有核反应堆?
好好的一个学校里,有核反应堆?
那我岂不是在一个核反应堆旁边,硬生生地睡了四年?这也太超现实了吧?
如果,我是说如果,核反应堆泄漏了,甚至爆炸了,我们这些学生,会不会受到核辐射,产生变异什么的?
我摸了摸胸口,不禁有些庆幸—毕业 10 年以来,身体没出现什么奇怪的反应,看来是要谢谢核反应堆的不杀之恩。
我移动无线鼠标,好了,点进去看看,这个跟我朝夕相处过四年的核反应堆,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半个多小时后,对于这个核反应堆,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S 大的核反应堆,是在 1988 年开始运行的,我不知道建造、调试一个核反应堆要多久,假设是两年,那么它在 1986 年就开始有了;也就是说,基本跟 1983 年建校的 S 大学同龄。
在默默无闻地运转了 28 年后,之所以会作为新闻被爆出来——所以酒吧老板才会八卦地跑来问我—是因为最近,美国有个什么团队,准备把核反应堆采用的高浓缩铀,进行“低浓化”处理什么什么的。
相关的名词非常专业,作为一个传播系的文科生,我并不是很懂。
不过,正如那个长得像山本耀司的酒吧老板所说,从网上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个核反应堆,的确是用来做检测的。一篇文章里说,这个核反应堆可以进行“中子活化分析、核仪器探头的检验、教学及培训、少量同位素生产”,嗯,每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是啥意思了。
至于检测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空气中致癌的卤素;还有通过历史文物,揭开困扰史学界的百年谜案——清光绪帝的死因等。
总而言之,听起来挺厉害的样子。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我从一篇帖子里看到,这个核反应堆曾经停止运转了一段时间,在 2006 年—也就是我们读大四的那一年,才又开始恢复运转。
曹老板说,老向是在大四的时候,出了意外死的。难道说,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至于核反应堆的外形,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巨型烟囱、散热塔什么的;跟我们通常理解的核电站相比,这个核反应堆的尺寸非常迷你,只有一个房间大小。正因为如此,它的全称里带了“微型”两个字,叫作“微型中子源核反应堆”。
关于核反应堆的外形,网上还能找到一些照片,以及语焉不详的描述文字。看起来,它似乎是藏在校园的某栋建筑里,上方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盖子,操作人员就在玻璃盖子的这一层活动;在这一层的天花板上,则有一套吊臂系统,可以从玻璃盖子下面把什么东西拿出来。
看了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夹娃娃机的画面。
这个藏在某栋建筑里的核反应堆,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闲杂人等禁止入内。
某栋建筑里啊……
我靠在椅背上,双手抱着后脑勺,开始回忆 S 大学里的建筑物。
会是哪一栋楼,里面装着一个微型核反应堆呢?
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这些建筑的外形,在我脑海里一一浮现,历历在目。
原来,即使毕业已经 10 年,我也从来没把学校忘掉;大学四年,确实是人生里面很特殊、很难忘的时光;许多人的第一次,都是在大学里完成的,比如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开房什么的。当然了,许多人里不包括我。
正当我想起大学的女朋友时,突然之间,一段奇怪的回忆,生硬地插入到我的脑海里。
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正在缓缓关闭。
这是什么鬼?
我闭上眼睛,尝试想起更多,想在回忆里伸出手来,阻止铁门关上,看看门后面有什么……
这个时候,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我恼怒地睁眼一看,却是唐双打来的电话。
我赶紧调整情绪,接起电话,用温和、镇定的语气说:“喂。”
唐双笑着问:“醒啦?”
她的声音里带着轻松和兴奋,看来,是今天的会议有了一些进展。唐双对同事和客户,一直都是喜怒不形于色,但她再怎么样也是个妹子,在对着自己最亲近信任的人时,不自觉就流露了内心的情绪。当然,这个最亲近信任的人,指的就是她的男朋友,我啦……
慢着。
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我在睡觉?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极其多样化,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不同语境的精准拿捏。在描述激烈冲突的场景时,文字变得短促、有力,充满了撞击感,如同快速剪辑的电影画面,冲击力极强。而当涉及到对某种哲学思辨或者情感体验的探讨时,语言风格又会瞬间变得迂回、古典,句式拉长,词藻华丽而不失精准,充满了书卷气。这种在不同语言模式间流畅、自然的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处理。很多时候,真正有分量的交流并不是通过台词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物面对面时,空气中那种无声的张力、眼神的交汇,以及身体语言的细微变化来传达的。作者用最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了这些“无声的语言”,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更为沉重的内容。读到那些段落,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舞台中央,虽然周围鸦雀无声,但内心的声浪却震耳欲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张力,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黄形成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刚翻开扉页,我就感觉自己被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拽进了故事的核心。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擅长描摹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成长。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角在面对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境时,那种近乎绝望却又蕴含着一丝微弱希望的状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那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读起来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情绪波动。更令人称道的是,叙事节奏的掌控,张弛有度。有时候,情节会像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让人酣畅淋漓;而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又会放慢速度,用大段的心理侧写和环境烘托,将悬念和张力堆叠到极致,仿佛时间都被凝固了。这种读感,就像是坐过山车,时而刺激,时而沉静,但每一下起伏都精准地击中了读者的情感阀门。我甚至在夜深人静时,放下书本,在黑暗中回味刚才读到的某一段对话,那段话的潜台词和深意,比明面上的文字信息量还要大得多,真的需要细细咀嚼。
评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构建这个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宏大的社会背景设定,还是微小到一种特殊气味的描述,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计算,然后被有机地编织进了故事的肌理之中。这使得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我不是那种轻易被情节带着走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构建的逻辑自洽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你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指摘的逻辑漏洞。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铺垫,到故事中后段时,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被回收利用,展现出作者深远的布局能力。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古典的长篇小说,那种需要耐心和专注力才能完全领略其魅力的作品。阅读它,更像是在解构一个复杂的装置艺术,每当你以为看透了其中一个部件的功用时,它又会与另一个部件产生全新的、出乎意料的联动效应。读完之后,你需要的不是合上书本简单地说声“不错”,而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梳理脑海中那些被不断重组的认知碎片。
评分从纯粹的故事性角度来说,作者制造悬念的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是那种靠着情节的突然反转来取悦读者的作品,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让真相像冰块融化一样,缓慢而坚定地展现在你面前。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像是一个巧妙设置的钩子,让你不得不立刻翻到下一页。更妙的是,这种悬念感不仅仅存在于“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存在于“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成功地将外部的谜团与角色的内在缺失紧密地联系起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所呈现的“怪异”,往往是角色内心尚未愈合的创口在外部世界的投射。因此,每一次解开一个外部的谜团,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某个角色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这种结构上的精妙配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完整且令人满足的,它既提供了纯粹的阅读快感,又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人久久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模糊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尺供读者套用,而是将每一个主要角色都置于一个灰色地带。你会在某一刻为某个角色的残忍手段感到不齿,但在下一刻,你又会因为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巨大创伤而感到强烈的同情。这种复杂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辩证思维的乐趣。每一次的判断和站队似乎都是暂时的,因为作者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一个新的信息点,迫使你重新审视你之前的所有结论。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次对人性和复杂动机的深度访谈。它挑战了我们对“正义”的刻板印象,展示了在极端压力下,即便是最坚守原则的人,其行为的边界也会被不断试探和拓宽。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固执的二元对立看法开始松动了,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阅读回馈。
评分是一系列作品,脑洞挺大的
评分是一系列作品,脑洞挺大的
评分发货很快,质量很好,下次再来。
评分是一系列作品,脑洞挺大的
评分是一系列作品,脑洞挺大的
评分发货很快,质量很好,下次再来。
评分发货很快,质量很好,下次再来。
评分是一系列作品,脑洞挺大的
评分发货很快,质量很好,下次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