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吐纳生命的不俗,把日子煅烧成一首热烈的诗。
致孤军奋战的你——与失意相处,与孤独斡旋,把冷遇捂暖;
致认真生活的你——愿你与这世界相互喜欢;
致不甘平庸的你——持之以恒,绝不认怂!
Ø 谈心之书,交心之作。
叶兆言的文字,真诚、恳切,熨帖心灵。
数笔星火炽烈,满纸庄严慈悲。
他的笔,观照世道人心的苍凉与热烈,洞察这至痛与至善的人间。
Ø 无用的美好,宽慰每一个人。
我们常常对现实力不从心,幸而,还有这些无用的美好,宽慰每一个人。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把玩,愿你从容面对,一切“喜欢”就好。
这可能是2018年顶耐看的小书之一。一部谈心之书,也是交心之作。叶兆言的散文自在亲和,如促膝而谈,妙语连珠,不动声色,却能观照世道人心的苍凉与热烈,洞察这至痛与至善的人间。有《无用的美好》一路陪伴,再峥嵘的岁月也不寂寞了。
叶兆言全新散文集,收录了《革命性的灰烬》《痛和善》《无用的美好》《成仁》《江南的南》《以纸窃火》《在另一种语言中》《这一种冷》等名篇佳作。
数笔星火炽烈,满纸庄严慈悲。叶兆言不改初衷,带着对平凡人事“忍不住的关心”,用看透世情的冷静与令人尊敬的诚实,同你对面而坐,促膝漫谈:少年人的择选与舍离,奋斗者的孤独与坚守、世俗与理想、认真与坚持……去蔽世界的幻象,还原人生的真相。
生活的馈赠,往往来自无关功利的付出。“美好”固然“无用”,却有扛起人生的力量。
叶兆言
作家。一九五七年生于南京。一九七八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主要作品有《花煞》《烛光舞会》《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后羿》等。
“自己的灵魂深处,有没有世道人心,这才是重要的。”
叶兆言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我想这是来自于他写作时令人尊敬的诚实……让我们的阅读迅速投入进去,并且不能自拔。
——余华
兆言的描摹往往很松弛很散淡,反而引起你的注意。又用了一种智慧,就是“欲说还休”“尽在不言”。
——苏童
革命性的灰烬
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想,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永远写作在文学圈之外。
写作与学问
不要太实用,我们是为了享受美味佳肴,而不是装了一肚子屎向人炫耀。
痛和善
货真价实地感受人间的至痛和至善。
无用的美好
没有爱情,人类照样可以存在;但是,因为有了爱情,有了文学,人类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更美好。
成仁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喜欢,正因为如此,“玩”才变得非常严肃。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把玩,希望你们能从容面对,希望你们能够舍身成仁。
率真未必尽善
无知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会变得理直气壮,一旦把无知当作有思想,这就变得可怕了。
只管去读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必读书,读书不过是一种缘分。
活成一首诗
人活着,就应该像一首诗。
江南的南
在和平的大前提下,文明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明,而经济和文明则是最好的政治。
以纸窃火
无论文学时髦还是不时髦,大家都会忍不住操一份谁才是当今世界上最火作家的闲心。
在另一种语言中
营养,教诲,提示,甚至误会,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们悄悄地改变了我们,而且不止是改变,很可能还塑造了我们。
写在“时髦”背面
既然真心热爱,那就必须义无反顾,必须继续前行。
在手机端认领普鲁斯特
作者和读者都在寻找,有时候就像母子,母亲要读她想读的东西,而儿子只能写他想写的东西。
文学与一座城
城市给了文学一个机会,想象的力量在人心里造起一座城。
做就做了
做了就做了,做了跟没做一样,迅速地忘记,尽量少搁点这样那样的东西。
“辉煌”的家底
四大导师的功劳,把清华从中专变成大学,没有他们,清华比“新东方”也好不到哪里。
最幸福的事
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因为热爱,所以天真
凡事必须要经过比较才能琢磨出味道。
这一种冷
尽可能去写,没那么多茶馆请你喝茶。更可能的遭遇是没人在乎,写了跟没写一样。面对这样的寂寞,你才可能明白什么叫“文学”。
后记
革命性的灰烬(节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偷偷摸摸地学写小说,所以说偷偷摸摸,并不是说有什么人不让写,而是我不相信自己能写,不相信自己能写好。我从来就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一会信心十足,一会垂头丧气。记得曾写过一篇《白马湖静静地流》的短篇,寄给了北岛,想试试有没有可能在《今天》上发表,北岛给我回了信,说小说写得不好,不过他觉得我很有诗才,有些感觉很不错,可以尝试多写一些诗歌。
到了一九八六年秋天,经过八年的努力,我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小说,短篇、中篇、长篇,都尝试过,也发表和出版了一部分,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还有很多小说压在抽屉。这时候,我是一名出版社的小编辑,去厦门参加长篇小说的组稿会,见到了一些正当红的作家。当时厦门有个会算命的“黄半仙”,据说非常准确,很多作家都请他计算未来。我未能免俗,也跟在别人后面请他预言。他看了看我的手心,又摸了摸我的锁骨,然后很诚恳地说你是个诗人,你可以写点诗。周围的人都笑了,笑得很厉害,笑出了声音。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也许是我当时不修边幅,留着很长的胡子。反正让人感到很沮丧,因为我知道自己最缺的就是诗才,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我无法掩饰巨大失望,问他日后还能不能写小说,他又看了看我,斩钉截铁地说:
“不行,你不能写小说,你应该写诗,你应该成为一个诗人。”
这位“黄半仙”也是文艺圈子里的人,他只是随口一说,根本没想到会有什么后果,根本就不在乎我会怎么想。当时在场的还有很多位已成名的小说家,小说家太多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只是一名极普通的小编辑,实在没必要再去凑那份热闹。一时间,我想起了北岛当年的劝说,说老实话,那时候真的有些绝望。虽然已经开始爱上了写小说,虽然正努力地在写小说,但是残酷的现实,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真没有写小说的命。
这时候,我已经写完了《枣树的故事》,《夜泊秦淮》也写了一部分,《五月的黄昏》在一家编辑部压了整整一年,因为没有退稿,一直以为有一天可能会发表出来,可是在前不久,被盖了一个红红的公章,又被无情地退了回来。《枣树的故事》最初写于一九八一年,因为被不断地退稿,我便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改变叙述角度,结果就成了最后那个模样。我已经被退了无数次稿,仅《青春》杂志这一家就不会少于十次。我有两个很好的朋友在这家编辑部当编辑,可就算有铁哥们,仍然还是不走运。
……
不管今天把当时民间文学刊物的作为拔得多高,希望能够公开发表文章,希望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还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始动机。……我们的文学理想是朦胧的,不清晰的,既厌恶当时的文坛风气,又不无功利地想杀进文坛,想获得文坛的承认。很显然,在公开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字是很难抵挡的诱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家中,有一次北岛来,我跟他说起顾城发表在《今天》上的一首诗不错,北岛说这诗是他从一大堆诗中间挑出来的,言下之意,顾城的诗太多了,这首还算说得过去。安徽老诗人公刘是我父亲的朋友,也说过类似的话,因为和顾城父亲顾工熟悉,让顾城给他寄点诗,打算发表在自己编的刊物上,结果顾城一下子寄了许多,仿佛小商品批发一样,只要能够发表,随便公刘选什么都行。
写作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更是写给别人看的。公开发表永远是写作者的梦想,有一段时候,主流文学之外的小说狼狈不堪,马原的小说,北岛的小说,这些后来都获得很大名声的标志性作家,很艰难地通过了一审,很艰难地通过二审,终于在三审时给枪毙了。我是他们遭遇不断退稿的见证者,都是在还不曾成名时,就知道和认识他们。我认识马原的时候,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的马原非常年轻,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标准的帅哥,他还在大学读书,小说写出来了无处可发,正在与同学们一起编一本非常好卖的《文学描写辞典》。而北岛的《旋律》和《波动》,也周转在各个编辑部之间,在老一辈作家心里,它们也算不上什么大逆不道,尤其是《旋律》,我父亲和高晓声都认为这篇小说完全可以发表,然而最终也还是没有发出来。
……
初读《无用的美好》,我以为它仅仅是一部描绘世间百态的作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叶兆言先生文字中所蕴含的深邃哲思所吸引。他对于“世道人心”的观照,绝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动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折射出时代的光影和人性的幽微。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去思考书中人物的处境,去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其他许多作品难以给予的。叶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矫揉造作,也不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平和却又饱含力量的方式,传递着他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他笔下的“苍凉”并非简单的悲观,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他笔下的“热烈”也并非无端的激昂,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坚持。这种张力十足的结合,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也引人深思。
评分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叶兆言先生的新作《无用的美好》(精装插图本),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远非短短几句话能够概括。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插图,它们仿佛拥有生命一般,与叶先生那深邃而富有力量的文字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荒凉又热烈、既疼痛又充满善意的世界。我惊叹于叶先生对世道人心的洞察,他笔下的众生百态,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寻觅、欢笑、哭泣的身影,都如此真实,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内心的细语。读他的文字,常常会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仿佛他窥见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用一种近乎残酷却又温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无用”的美好,恰恰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因为它不追求功利,不迎合世俗,而是回归到最本真的情感体验。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看到了在看似混乱的世界中,依然闪烁着的人性之光,那些微小的善意,那些不灭的希望,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然微弱,却指引着方向。
评分《无用的美好》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叶兆言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不像许多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那样追求哗众取宠的表达,而是以一种内敛而沉静的方式,缓缓展开生活的画卷。画面里,有历史的厚重,有时代的变迁,更有不变的人心。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苍凉”的描绘,那不是一种绝望的颓废,而是一种看透世事后的淡然,一种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智慧。然而,这种苍凉并非全部,其中又夹杂着“热烈”的情感,那是生命力不屈的展现,是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燃烧着的激情。他笔下的人物,或许平凡,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粟,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爱恨情仇,却映射出普遍的人性。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至痛”与“至善”的交织,它们是人性中最深刻的两个极端,也是最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部分。叶先生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感受痛苦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本书的插图,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这种氛围,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评分《无用的美好》是一部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叶兆言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喜或悲,或光荣或平凡,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尤为欣赏他对于“至痛”与“至善”的描绘,这种极致的对比,恰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丰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极端的情感,而叶先生却能将它们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自我,审视内心。他并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我们去感受,去体悟。精装插图本的设计,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几分独特的艺术气息,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和洞察,带领我们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即使这种美好,有时显得“无用”。
评分叶兆言先生的《无用的美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被他文字中那种既能看见人性的阴暗面,又能捕捉到人性中最闪光之处的独特视角所深深吸引。他笔下的“世道人心”,不是脸谱化的描绘,而是充满层次感和张力的展现。我们能感受到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裹挟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内心深处那份不曾熄灭的希望。那种“苍凉”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冷静;那种“热烈”也不是浮夸,而是生命本真的律动。书中对“至痛”的揭示,如同解剖刀般精准,直指人心最脆弱的地方,但紧随其后的“至善”,又如同一缕阳光,温暖而有力,给予人前行的力量。整部作品,在“无用”的美好之中,蕴含着最深刻的生命哲理。插画的加入,更是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世界。
评分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字小 内容还可以 读读
评分服务好!质量好!
评分活动满减优惠购买的,超级划算
评分帮老爸买的,老爸很满意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很好,小小的一本散文集。
评分浪费纸张府设计,不涉及内容
评分文字精炼精辟,字字珠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