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看边写作,实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众生活的纪录片
村松梢风的《中国色彩》主要关注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衣着建筑等。这些物质文化生活的细节,中国人习以为常不记录,外国学者关注上层社会和思想文化者也不屑记录;即便有些人在小说或回忆录中提及,也因为文学创作的虚构性和回忆的不确定性,往往发生错误。村松梢风以纪录片的方式,在当时就用鲜活的文字记录下眼中所见的民众生活,这些直观感受生动而直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大江南北,吃喝拉撒,无所不涉,笔端始终带有温情
译者徐静波在《译后记》中说:“在文人中,他算是一个游荡儿,吃喝嫖赌都不会缺位,在这方面,与井上红梅有些相近,也因为如此,笔墨所涉,就相当广泛。开始的几年,他对中国相当痴迷,他也写苏州旧城的逼仄,古迹的颓败,写南京城区出奇的黑暗,写南京城门口人声鼎沸的杂乱和壅堵,写广州珠江上船民生活的诸种实相,写黄包车夫谋生的艰难。大正昭和时期出版的日本文人的中国游历记,多达上百种,相比较而言,梢风这一时期对中国的描述不管是怎样的五色杂陈,却始终是带着一种温情。”如此广泛的视野和观察范围,是《中国色彩》不同于一般游记的特色。
(大众文学作家)有好的一方面的属性,便是人情味浓厚,社会性广泛,这便结合成为他们所标榜的侠义性。村松梢风似乎是具有着这好的属性的人。
——中国作家 郭沫若
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与中国新文学学者一次交流,是村松梢风的中国之行。
——日本学者 小谷一郎
“魔都”一词作为村松梢风的“造语”,在当时的日本读者看来非常新鲜时尚,从那以后“魔都”成为日本语中的“上海”的代名词,并对日本人的先入为主的上海印象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王向远
村松梢风是日本大正时代“中国通”,以《魔都》一书著名并因而为上海命名“魔都”的作家。《中国色彩》是他于1923年到1933年间多次来到中国游历后写作的游记合集。村松梢风在华期间,足迹北至东北、热河,南到台湾、广东、香港;在作品中对中国南北不同地区的风俗、社会面貌,进行了广泛的描绘。与芥川龙之介、内藤湖南等作家学者不同,村松梢风来华前对中国文化了解并不多,这使得他的记录较少主观影响,而更多简单白描;此外,也不同于文人学者对政治、文化、学术界的关心,村松对吃喝嫖赌、拉车卖唱的市井生活兴趣更大,因此本书有较多篇幅记录了当时一般市民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一般社会实情提供宝贵的材料。
日本作家,大正时代知名“中国通”,以代表作《魔都》闻名于中日读书界,也因此成为上海“魔都”一名的命名者。除上海外,村松梢风还曾于1923—1933年间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香港等多地漫游,并留下描写山水、市井、风俗的记录,收入《中国色彩》一书。
(译者)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文化研究学者、翻译家。编著及译有:《日本饮食文化》《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等。
总序(施小炜)
江南的风物
风景的印象
建筑
中国的庭园
都市的风景
茶馆
中国菜肴
苏州游记
西湖游览记
南京重访记
旅伴
黑暗的南京
早晨的茶馆
城门·雨花台
旧物破坏
栖居在顶楼的歌伎和栖居在画舫的陆军师长
茶馆和书场
中山墓
六朝遗迹
秋雨古都
清晨的散步
燕子矶
茶房
个人主义
广东漫记
荔枝湾
花艇
疍民
初访尼姑庵
鸦片
广东的奇异食风
北京游历记
北京大观
王城之民
打茶围
北京菜
红楼梦的舞台
天桥
中国礼赞
梦寐之乡
中国的色彩
茶馆和酒家
石塘咀
济南一瞥
译后记
广东的奇异食风
在中国的古谚中,有“穿在杭州、死在柳州、食在广州”一说——广东的美食居然如此扬名天下。不过暂且不论正式的广州菜,还是先向各位稍稍介绍一下广东的奇异食风。
先叙食蛇。
在广州市中心有几家专门吃蛇的馆子。吃蛇须注意蛇毒,蛇毕竟是有毒之物,其毒均在牙齿中,只要将蛇牙全都拔净了,那么吃什么样的蛇都不会中毒。
用来做菜的蛇一般为黄颔蛇、菜花蛇和蝮蛇三种。到蛇菜馆去的话,这些馆子都在网笼中养着很多这样的蛇。沿楼梯走上二楼,门口就有这样的蛇笼。食客在一旁察看后吩咐堂倌说:“这条看来很好吃。”“那条味道不错吧。”于是堂倌将手伸入笼中,轻而易举地倏地捏住蛇头,抓出来送入厨房中。不一会儿便做成菜肴,装入盒中端了上来。它就像日本的河鳗一样。
次说食猫。
将猫入菜时需注意,猫是年岁越小体内越有毒,到了老猫时毒大抵已脱尽。因此食猫时务选老猫,且以黑猫为味美。
猫肉的功效,据中医理论,猫属于阴性,因而对人养阴最具功效,尤其对妇女病有特效。
既然食猫,不食老鼠便不公平了。幸好广东人嗜食老鼠甚于食猫。
就像晒鱼干一样,将皮骨去掉后,将鼠肉弄薄贴在板上晾晒。晾干后既可烤着吃,也可做汤或放在饭上温热了吃。
老鼠有沟鼠和田鼠两种,沟鼠往往会成为传染病的媒介,有危险,但因其食物甚杂,故味极鲜美。到农村去的话,农民只捕田鼠吃,据说其味大劣于沟鼠。
在广东省的东部有座叫潮州的大城市。此处因韩退之曾被流放到此而颇有名。潮州人以宴飨客时,鼠肉为第一珍味。虽是田鼠,却与广州一带不同,将刚出生不久的水淋淋的幼鼠以糖蜜喂养数日,如此肉便鲜美,且胃肠也受到洗涤,骨头也变得很嫩。上菜时,只将这些幼鼠稍加冲洗后便端上桌,绝不用火煮烤。迫不及待的客人用手揪住鼠尾抓起来蘸上酱油就往嘴里送,用牙齿将还在舌上“啾啾”地叫着挣扎的幼鼠咬死,然后再用手将还在嘴里蠕动的部分连同尾巴一起塞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咬食起来。
秋雨古都
我抵达南京是在十一月十日。从翌日起的五天中,每天都在下雨。
我下榻的旅馆东方旅店以前是日本人经营的一家医院,是一幢用砖瓦建造的粗陋的洋式建筑。在主楼前有一个用石块和瓦片铺设的庭院。院内象征性地垒起了一点假山,有棵老杨树高高耸立,其枝梢森然盖住了周围的房屋。杨树的枝条上还有很多叶片。院子里总是有两三条肮脏的家狗和野狗跑来跑去,被雨淋得湿漉漉的。
旅馆前的大街是条主干道,交通繁忙。汽车,马车,黄包车,独轮车……行走的人都是匆匆忙忙的。穿着棉军服的革命军士兵列队而过。士兵们没有穿雨衣,而是戴着用油纸粘起来的竹制的斗笠。我仿佛是在看明治时代的绘双子绘双子,这里指江户时代以来供妇女和儿童阅读的有大量插图的通俗读物,一般指黑本、青本、合卷等形式的出版物,有时也指锦绘。似的。
一队驴子从街上走过。装满了沉重货物的独轮车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声音,如同数千只伯劳鸟在啼叫,尖厉吵人。只要驴子和独轮车还存在,旧中国便不会衰灭。
为实施新的城市规划,城里正在修建新的道路,旧有的狭窄街巷正在被拓宽,墙垣正在被敲毁,有一半或是三分之一正在被拆毁的房屋积满了尘土兀立着。
南京城里到处都有说不上是水洼子还是池塘样的所在,黄浊的水没有流出口,死潭一般积沉着。田地里种着白菜,麦子抽出了一寸左右的穗。水边伫立着杨柳。
据说全长有一百三十华里的南京城城墙,犹如蜿蜒而行的长蛇一般围住了这座古都。城内的东南一带多平地,这一地区民居稠密。自西向北多山冈、原野、森林、田地、河流、街市……
这是一处多么雄伟的史迹啊!一千七百余年前,吴国的孙权在此建都。成为明代的都城是在五百余年前的往昔了。从广西起事的洪秀全在此城中竖起了太平天国的大旗,称帝十年。此时遭逢所谓长毛之乱,南京城被付之一炬,烧毁殆尽,此后便极度萧条。大陆民族的治乱兴亡,英雄事业的荣枯盛衰,人们只能从这荒芜的原野、古旧的寺庙、破陋的小巷中做一点有限的想象。
被紫黑的城墙围住的包孕着神秘之梦的巨大的废墟中,凄冷的秋雨正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旧物破坏
我于民国十二年春曾来过南京。过了五年半以后,这次又来体会南京的晚秋风情。我将这些经历告诉了南京人。
“想听听你曾游和再游的感想。”谁都会向我这么说。
“变化非常大。”我淡淡地回答道。
“怎么样个变化?”
“上次我来南京时,南京的黄包车都在车轴上带有一个小铃铛,车行走时会‘丁零丁零’地发出很微妙的声音,然而这次来一看,带有小铃铛的黄包车都没有了。”
我这么说的时候,对方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这种碎屑小事!”不过我真的很怀念这种铃声。
变化的并不只是黄包车没了小铃铛。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其变化,便是像黄包车失去了小铃铛一样,古老的、优美的风物正在受到破坏。怀古思幽之情和伤感愁绪是革命所要严禁的,破旧立新才是革命。然而现今的南京旧物破坏的迹象比比可见,而立新建设的时期却还没到来。目睹遭到煞风景破坏的街景,我对仅是六年前的风物就起怀念之情也是无奈之举。对现时代抱有兴趣与对往昔的思念并不见得有什么矛盾。
但是,现今的中国革命家与一般的年轻人对旧事物毫无兴趣。岂止是无兴趣,他们还诅咒一切旧文明。不管善恶美丑,将旧事物一律破坏殆尽,他们以此而感到痛快。这在任何国家,作为革命时期的现象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我之所以对中国的革命抱有理解赞同的同时也哀叹旧文明的衰落,是由于我自己未置身于这漩流之中的缘故。倘若我自己也是他们的一员同志的话,也许我也会像他们一样,以一味的破坏为快事了吧。
有一天我与一青年同去玄武湖。玄武湖位于南京城的东北,湖面相当开阔,就在城墙下面展开着一泓浩渺的湖水,一端一直延伸至紫金山的山麓。湖中有两个岛。最近此处成为市里的公园,称为五洲公园。听说此地为观荷的胜区,荷花盛开的时节秀色醉人,但晚秋初冬的季节却并不是适宜的游览地。岛中一无可观之物,唯有刘纪文刘纪文(1890—1957),广东东莞人,曾留学日本,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的第一任南京市长,主持了新南京的建设计划,1931年后连续几届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市长政绩之一的道路修建得相当不错。正好星期天有菊花展览,那天游人甚众。广场上有个临时搭建起来的茶屋,里面有不少客人。见此,陪同我来的在国民政府供职的青年萧君不禁大为惊讶地说:
“村松先生,此地就在不久前还有旧房子,在一个月之间全都没了。”
我当时的心情萧君并不理解,只见他欢欣雀跃地这边走走那边看看。别的也无特别可看之物,不多会我们就回去了。上了马车萧君说:
“我今天感到非常高兴。”
“何以这么高兴?”我问道。
“正好在一个月前我去过五洲公园,那时留存的旧房子今天全没了,看到一切都在变化,心里就挺高兴。”
萧君说话的神情真的是很开心。据说拆毁的是清代某总督建造的馆阁,我未见过,所以也就难以置喙,要是我曾见过的话,也许会感到极其愤怒的。萧君是这一年从一桥的商科大学毕业后刚回国的,在教养和常识上均无欠缺之处,我对他的这种心情只有加以肯定。
著名的鼓楼变成了气象观测站,北极阁被用作无线电信号台,都被彻底地改造了。在现今的中国,没有玩赏古董的闲暇。将古董上的铁锈磨去后修缮一下用作厨房的实用品已然算是好的了,对他们这种不尊崇古代艺术的行为你感到愤怒也没用。
在秋雨凄冷的一天,我独自坐着马车去访莫愁湖。此地上次亦曾去过。莫愁湖本身于我并没有很大的迷人之处,我想重游故地有两个理由。一是想去买很有名的莫愁歌的拓本,另一原因是这样: 上一次在去莫愁湖的途中,从水西门出城后,有一河,河上有一很大的石桥。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桥的两边排列着房子,几乎都是吃食店。当然并没有高大的房屋,但桥上却成了一条街,每家店里都挤满了衣衫脏旧的客人,一片喧闹,我觉得这种景象难得一见。上一次只是坐车经过此地,仅从车上观望两边的景象而已。这次期盼着尽可能停下马车,与当地的农民、苦力等一起吃点馒头什么的。
从地图上看,此桥名为“览渡桥”。南京的市区也只有西部一块还比较好地保存着旧有的形态。街两边排列着旧式的店铺,商业也颇为繁荣,到了这里才第一次觉得有古风南京的气氛。不料过了不久出了溪水门来到览渡桥一看,桥上的小街被拆得一处不剩,而且看来是最近才刚刚拆除的,只有留有原先房屋遗迹的石头颜色不一样。这座桥全由天然石料建成,宽六七间,长约四十间。古桥约是清初或是明时建造的,还一点都没损坏。现代式的石桥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在古代要建造这样大规模的石桥,令人不得不感到这到底是在中国啊!我再次对这座桥油然生起敬意,但桥上的店铺竟被拆得一干二净,这使我大失所望。但在讲究交通便利的时代,这已不是问题了。造了这么漂亮宽广的石桥,却又在上面搭建了很多房屋,大部分的通路都被堵塞了,这自然不合理。我想只有中国人才会在桥上建商业街。你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会利用一切空间的自然性的一个实例,但这并不是一开始便允许这么做的。
不仅是南京,在原有的中国都市里所有的地方道路都相当狭窄。两边的房檐和房檐都互相比接,人们就在屋檐下行走。你看见这种情景就以为中国的都市早先街路就是建得这么狭窄的,那就错了。在古代建造城市时道路都是相当宽广的。可是待这座城市繁荣起来后土地就不够用了,房屋都紧靠路面建造起来。更有甚者,就在道路中间再建成一条街。这一情形在各个时代都受到严格的管制,以至于很多城市到了近代后都出现了如此逼仄的街路。道路狭窄并不是中国城市的本来面目。在南京和苏州等地,市区中不时可见古老的石制的牌楼等建在比普通的屋宇低洼得多的地方,这显然证明了古代的道路是相当宽广的。上一次令我非常迷恋的览渡桥上的小街市也是按上述的做派由人民自己随意建造出来的不正规的所在。这样看来,此次刘市长毅然决然地将这些房屋弃如敝屣般地一扫而清,对此也许不应有什么怨言。
莫愁湖是一个方圆两英里左右的水深颇浅的湖。在此地可望见城内的清凉山。若是夏天,水中有荷叶亭亭,景色不错,但现在这个季节就无可足观的了。我对其历史不详,据说自三国时代起就是金陵的一处名胜。临湖有数栋古建筑,其中有一处“胜棋楼”,是诸葛亮出使吴国时斗棋的遗迹。此处的建筑都是荟萃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但现已颓败老朽,亟待整修,看上去比我上次来游历是显得更加颓败。不加任何保护而任凭其受风吹雨淋,那自然也就日渐破损了。尽管如此,现在尚可一睹其建筑的风貌,再过两三年的话,恐怕连外观也难以领略了吧。
胜棋楼位居最前面,唯有此处尚有人住,仍可挡风遮雨,可望湖,可饮茶。如此回廊的壁上镶嵌着刻有莫愁之歌的大理石碑。我买了几副拓本。其歌云: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
右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又古乐府之《莫愁》。
家在石城西,秣陵之有莫愁湖,其以此耶?
苏北张盛藻书并识
时同治癸酉三月朔日
石壁上刻有中国人一流的书法。前几次来时觉得有一阕写得很有意思,不知是否还未消失,便又至此寻访,结果已是荡然无存了。这样一阕:“莫愁湖莫愁湖,来到此处万愁起。光阴似箭催人老,切莫辜负好山湖。”不知是否为一首诗,但是多少与我的情感有些共鸣。
有两个书生模样的穿着寒酸的老人在慢慢地四处游览。这儿也成了军队的宿舍,莫愁湖已经完全被现今的时代所摈弃了。
古旧风物正在令人痛心地衰灭的南京……
在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里,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股清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带有一丝引人遐思的艺术气息。《中国色彩》这个主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因为色彩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渗透在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而“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这个副标题,更是为本书增添了独特的文化维度。我很好奇,当来自东瀛的文人,用他们特有的观察方式和审美情趣来描绘中国色彩时,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响,一种审美的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通过他者的眼睛,去重新发现和理解那些我们熟悉的、却又可能被忽视的中国色彩之美,或许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截然不同的东方韵味。
评分最近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色彩运用方面。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色彩(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内涵。这本书的副标题“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深受中国影响,但又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我非常想知道,来自日本的文人们,是如何看待和描绘中国的色彩的?他们是否会用更加细腻、更加内敛的方式去解读中国色彩的丰富层次?是否会从独特的角度去发掘那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又蕴含深意的色彩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中国色彩的魅力,也许会发掘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化联结和艺术灵感。
评分我之前一直对色彩心理学和文化对色彩的影响很感兴趣,所以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一定要入手。它不仅仅是关于颜色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种对中国文化深层理解的探索。我预感书中会涉及很多关于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白色在某些场合下的纯洁与哀悼,黄色作为皇家的专属颜色等等。而且,副标题“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通过日本文化审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色彩,这本身就很有意思。日本文化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自然色的敏锐捕捉,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中国文化中的浓墨重彩、意境深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解析这种跨文化的色彩解读,看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又有哪些相互启发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怀旧的诗意。“中国色彩”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青花瓷的幽蓝,唐三彩的绚烂,以及宋代山水画中那一抹淡雅的墨绿和黛色的遐想。而“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则又增添了一层“他者视角”的维度。我很好奇,日本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中国的色彩是怎样的?是他们从中国的古典艺术中汲取的灵感?还是他们在游历中国时,被某些场景、某些器物、甚至某些人物所触动的色彩记忆?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跨文化的对话,看看异域的目光是如何重新审视和诠释我们自己文化中的色彩密码,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我们自身忽略的、却又异常动人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纸张,细腻的印刷,触感和视觉上都传递出一种“有分量”的艺术感。封面上的那抹中国红,不是张扬的俗艳,而是带着岁月的沉淀,一种内敛而深邃的光泽,瞬间就勾起了我想要翻阅的欲望。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几笔水墨晕染的写意,恰到好处地留白,仿佛暗示着书中即将展开的,是同样富有东方韵味的视觉盛宴。书名“中国色彩”与副标题“东瀛文人 印象中国系列”的搭配,更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文化交融的魅力。我一直在思考,来自东瀛的文人,会如何捕捉和解读我们中国的色彩?他们笔下的中国,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独特的景象?是写实的描绘,还是带着个人情感的抒发?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
评分看看别人对于中国的描写,有一定帮助
评分作者是著名的日本汉学家,此游记内容丰富。
评分这几本日本文学家、社会学家写中国的书都不错。。。
评分书很好,物流很快,很满意~~~~
评分好书!性价比高,非常好看,包装给力,推荐购买!
评分京东有活动,价格很实惠,物流迅速好评。
评分书很好,很满意,物流很快~~~~
评分著名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在中国的游记,记录了中国的风情与当时他与中国文化名人的交游。他以学问为底,间有发覆考证的癖好,高见迭出,十分精彩
评分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