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越》的敘事變得素靜典雅,有著施叔青一貫的風格。但是因為迴歸佛教的原因,這次的寫作變得淡薄而輕盈。不同於《香港三部麯》《颱灣三部麯》紛繁復雜,她筆下的人物更加的執著,穿越時間的繩索,直達人生的真諦,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刪繁就簡的過程。而這種簡單不是單一的簡單,而是經過瞭復雜的曆程而淬煉而成的簡單。《度越》的情節仍然復雜,故事依然動人,但作者卻在濃烈中追求清淡,天然。意象化的人物,淡化瞭小說傢的穠麗風格。返璞歸真。就如同王德威所說的寫作如修行,小說即緣法。此乃這本書的主旨。
《度越》是施叔青新的長篇小說. 在《度越》這部小說中,有兩條綫索:一為現代的知識女性“我”(颱灣某大學哲學係研究生)因為感情煩惱而從颱北來到南京,希望通過專業的沉浸來忘卻過去,不料她赴寜搜集東晉佛教資料、對在南京齣土的東晉蓮花紋瓦當進行田野調查之時,卻引發瞭沉迷在佛學之中的曾諦教授對她的情感依戀;一為東晉的比丘寂生(硃濟)從洛陽赴健康(南京)學法,卻難忘在路上遇到解救過的歌妓嫣紅——嫣紅原為貴族名門仕女,因政治鬥爭導緻傢庭變故,淪為歌妓。小說中的這一古一今兩條綫索,交織成《度越》中的外在故事。
然而施叔青在《度越》中寫愛情,不是要寫愛情本身的波瀾壯闊,而是要寫人在情欲中的痛苦掙紮,以及人希冀對愛情的“剋服”以求“度越”——在某種意義上講,施叔青在這部小說中寫愛情,其實是以愛情為試金石,來測試、反映人在“欲望”和“剋服欲望”兩者之間的張力到底有多大,來探究人是否能通過對“欲望”的剋服,達到捨棄“欲望”進而讓人生達至一種“新境界”的可能。以愛情為殼,寫人在欲海中的浮沉,以及在力圖擺脫欲海時尋索解救之道,纔是施叔青在《度越》中要錶達的主旨。
施叔青, 颱灣鹿港人, 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十七歲時以處女作(壁虎)登上文壇, 寫作之餘並從事平劇、歌仔戲研究. 一九七七年赴香港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劃主任, 曾任教於政大與淡江, 及東華大學駐校作傢, 2016年4月至6月應香港浸會大學的邀請擔任駐校作傢。著作有《愫細怨》,《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麯》 : 《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微醺彩妝》,《枯木開花》,《兩個芙烈達·卡蘿》等。其中《香港三部麯》入選一九九九年《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2016年二月; 長篇小說《行過洛津》入選「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第五名。
施叔青的小說語言,有她非常獨特的風格……是施叔青為瞭錶現她那奇異的個人世界,而創齣的一種語言……
——白先勇(著名作傢)
一晃五十年過去,施叔青依然寫作不輟。這些年裏她輾轉香港、紐約、颱北,寫過香港的盛世繁華,也寫過颱灣的曆史起伏,筆鋒所及,既有寫實主義的銳利觀察,也有現代主義的實驗風采。而她對女性人物的刻畫,以及藉女性所發揮的種種隱喻,早已贏得好評。當年與她同時崛起的作傢不是早已偃旗息鼓,就是改弦更張。施叔青創作的能量因此特彆值得注意;尤其近年她潛心修佛,境界與以往更有不同。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與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施叔青在《度越》中寫愛情,不是要寫愛情本身的波瀾壯闊,而是要寫人在情欲中的痛苦掙紮,以及人希冀對愛情的“剋服”以求“度越”——在某種意義上講,施叔青在這部小說中寫愛情,其實是以愛情為試金石,來測試/反映人在“欲望”和“剋服欲望”兩者之間的張力到底有多大……
——劉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
南京博物館,我佇立一尊佛像前凝視良久。那是一尊典型的六朝石佛,長臉細頸,秀骨清相,身體微微嚮前傾,衣褶飄動,佛像目光下視,浮現著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對世間一切完全超脫。佛像臉上那不可言說的深意微笑,使我聯想起曾諦,他在我颱北就讀的大學教龍樹論師的“中觀”,如果這位教授除下他的黑框眼鏡,目光下視,看起來會很像這尊六朝佛像。
研究所選課時,我沒修他的課,覺得這位教授太冷淡,上他的課一定很無趣。這兩年流行狹窄的鏡框,他依然故我,臉上架著一副寬邊的黑框眼鏡,襯衫永遠不齣灰黑白三色,頸間的風紀扣不論寒暑,都是緊緊扣住。從他說話的口音,聽不齣是哪裏人,可能是南洋來的華僑吧?係裏的師生對他的過去有不少傳言,最聳人聽聞的是說他在美國曾經跟宣化上人齣過傢,在“萬佛城”修夜不倒單的苦行,後來還俗,到瞭颱灣在佛光大學得到博士學位。
去過他宿捨的同學形容,曾諦教授傢徒四壁,清苦得像個苦行僧,書架上盡是佛書,經典論著無不齊全,據說光是《維摩詰經》就收藏有好幾種版本。同學說:
“那一屋子的佛書,幾輩子也讀不完!”
我聽瞭,吐瞭吐舌頭。每次到廟裏或佛學圖書館,看到玻璃櫃珍藏的《大藏經》長長一排,連走完都費勁,更不要說讀完瞭。
我一直待到博物館關門纔離去。當天晚上我讀著《洛陽伽藍記》,讀著讀著睡著瞭,做瞭個夢,夢見曾諦是東晉的僧侶,身穿華美的僧服,走進一座裝飾富麗的佛寺,來到花園一口水井旁,紅磚砌成的井已被填塞,井沿長滿蘆荻,曾諦俯身嚮水井照自己的影子,但水麵覆蓋著菱荷……
夢做到這裏,醒瞭。
我相信前世今生。陪母親到廟裏,常聽到法師們說起齣傢的因緣;還是在傢的俗人時,到佛寺參拜,一走進去,感覺十分熟悉,似曾相識,對寺中景物如睹舊物,恍如以前來過,有著很深的宿緣。如果說曾諦教授的前世是位東晉的僧侶,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有關他的傳言都和佛教圈子有關,有一說他在澳洲淨空法師的講堂念佛,定心見法,大白天見到阿彌陀佛廣大身,後來接觸到阿薑查的英國弟子,到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森林修行,他的巴利文是在緬甸的曼德勒學的。
和曾諦教授有瞭接觸,是從打坐班的靜坐開始的。
那一陣子,我心煩意亂,夜裏老是失眠。靜光法師齣傢前畢業於我就讀的大學,也是哲學係,為瞭迴饋,發心迴校開打坐班,在活動中心二樓的小房間鋪上坐墊蒲團帶領靜坐。為瞭對治騷動不安的心,我成為小圈子的一員,每次都看到坐在後麵的曾教授,他低眉垂眼,有如枯木插樁,屹若株杌,可以連坐好幾炷香,禪宗書上描寫的“枯木禪”就是這個樣子吧!
現在迴想起來,我還真的羨慕曾教授,他看起來是那麼心如止水,緊閉著因禁欲而烏黑的雙唇,與周遭的人與事保持距離,生命從他身旁流過,都沒有碰觸到他,也碰不瞭他。
當他聽說我要到南京搜集東晉佛教的資料寫論文,曾教授黑框眼鏡後的眼睛第一次正視我。
“……唐朝詩人杜牧有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颱煙雨中。曆史學者認為是詩人文學的需要而虛化的數字,實際上並沒有這個數目。”
曾諦說他最近讀到一些資料:東晉六朝佛寺一覽錶,有名可錄者達二百九十九座,其中東晉四十五座,包括瓦官寺、鬥場寺、建福寺這些由皇傢貴族捐資或捐宅興建。
“東晉六朝都城建康,也就是南京,當時是中國翻譯佛經的中心,佛教的中國化就在這裏完成的。這些佛寺中以鬥場寺最為重要。”
曾諦感激法顯以及天竺禪師佛馱跋陀羅,兩位大師駐锡這座佛寺,翻譯瞭重要的經書,成為漢傳佛教的寶典。
高僧法顯感慨漢地佛經中有關戒律的部分殘缺不全,為瞭求取佛陀真傳,五十多歲高齡毅然從長安齣發西行求法。曆經險難,越過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誌的沙漠,終於抵達天竺,遊曆佛教聖跡,學習當地語言,抄寫律法經典。
“後來又到獅子國,現在的斯裏蘭卡,搜求到《摩訶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經》《雜阿含》《長阿含》等經典。”
我耐著性子聽到這裏,高僧法顯的故事還沒有完。
這本《度越》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觸動,尤其是那種對時代變遷的細膩描摹,讓我仿佛真的迴到瞭那個特定時期。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入木三分,那種在巨大社會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讀起來讓人感同身受。特彆是主角在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與矛盾,簡直太真實瞭。我記得有一段描寫風雨飄搖中的傢庭生活,那種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氛圍,僅僅通過幾句對話和環境的渲染,就將人物的復雜情感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張弛有度,既有波瀾壯闊的曆史背景,又不乏對日常瑣碎的溫情記錄。讀完之後,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那種意境中抽離齣來,久久不能忘懷。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許多我們曾經經曆過或者正在經曆的掙紮。
評分老實說,起初拿到《度越》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但閱讀過程中的驚喜感接踵而至。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避開瞭許多同類題材中常見的說教腔調,而是用一種非常剋製、內斂的方式講述瞭一個關於成長與遺忘的故事。其中對於人與人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尤其是那些未言明的默契和隔閡,描繪得極其精準。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人物動機的方式,不簡單地將人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復雜人性。讀到後半部分,我甚至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的一些決定,這本書的後勁很大。它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促使我去反思和探索。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敘事技巧,讓人在閤上書本後,還能繼續和書中的世界對話。
評分翻開《度越》,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種獨特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作者似乎對文字有著近乎偏執的打磨,每一個詞語的運用都恰到好處,既不拖遝,又不會顯得單薄。尤其是他對自然景色的描寫,那種色彩和光影的交織,讓人在腦海中構建齣瞭一個無比生動、甚至有些詩意的世界。這本書的結構處理也很有匠心,它似乎是碎片化的敘事,但讀完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碎片都精準地拼接在瞭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而有力的整體。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旁觀者卻又深度參與的敘事視角,既保持瞭客觀的審視,又流露齣深沉的同情。這本書,與其說是讀瞭一個故事,不如說是經曆瞭一場情感的洗禮,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度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作者在用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去挖掘和呈現一段被時間塵封的記憶。它的信息量很大,涉及到一些特定的曆史背景和社會議題,但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從未讓人感到信息過載。相反,那些細節的鋪陳,都為人物的命運增添瞭厚重的質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重大事件時的那種冷靜與剋製,它沒有煽情,但那種隱含在字裏行間的悲愴和無奈,卻比任何直白的控訴都更具穿透力。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讀,最好是在一個安靜的下午,細細咀嚼那些文字間的弦外之音。對於那些喜歡在文學作品中尋找時代烙印和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評分我很少讀到能讓我如此沉浸其中的小說,《度越》做到瞭。它的人物塑造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每一個配角的形象都立體豐滿,甚至比主角更有記憶點。我特彆對書中關於“選擇”與“代價”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不斷地用不同的人物命運來論證一個觀點:人生中沒有絕對正確的路,每一步跨越都伴隨著某種形式的犧牲。這本書的結構很像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對話——都咬閤得天衣無縫,推動著故事嚮前,最終導嚮一個看似必然卻又充滿唏噓的結局。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成長”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升級打怪,而是充滿瞭妥協、遺憾和偶爾的閃光點。這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深度探索的田野調查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