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越》的叙事变得素静典雅,有着施叔青一贯的风格。但是因为回归佛教的原因,这次的写作变得淡薄而轻盈。不同于《香港三部曲》《台湾三部曲》纷繁复杂,她笔下的人物更加的执著,穿越时间的绳索,直达人生的真谛,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而这种简单不是单一的简单,而是经过了复杂的历程而淬炼而成的简单。《度越》的情节仍然复杂,故事依然动人,但作者却在浓烈中追求清淡,天然。意象化的人物,淡化了小说家的秾丽风格。返璞归真。就如同王德威所说的写作如修行,小说即缘法。此乃这本书的主旨。
《度越》是施叔青新的长篇小说. 在《度越》这部小说中,有两条线索:一为现代的知识女性“我”(台湾某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因为感情烦恼而从台北来到南京,希望通过专业的沉浸来忘却过去,不料她赴宁搜集东晋佛教资料、对在南京出土的东晋莲花纹瓦当进行田野调查之时,却引发了沉迷在佛学之中的曾谛教授对她的情感依恋;一为东晋的比丘寂生(朱济)从洛阳赴健康(南京)学法,却难忘在路上遇到解救过的歌妓嫣红——嫣红原为贵族名门仕女,因政治斗争导致家庭变故,沦为歌妓。小说中的这一古一今两条线索,交织成《度越》中的外在故事。
然而施叔青在《度越》中写爱情,不是要写爱情本身的波澜壮阔,而是要写人在情欲中的痛苦挣扎,以及人希冀对爱情的“克服”以求“度越”——在某种意义上讲,施叔青在这部小说中写爱情,其实是以爱情为试金石,来测试、反映人在“欲望”和“克服欲望”两者之间的张力到底有多大,来探究人是否能通过对“欲望”的克服,达到舍弃“欲望”进而让人生达至一种“新境界”的可能。以爱情为壳,写人在欲海中的浮沉,以及在力图摆脱欲海时寻索解救之道,才是施叔青在《度越》中要表达的主旨。
施叔青, 台湾鹿港人, 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十七岁时以处女作(壁虎)登上文坛, 写作之余并从事平剧、歌仔戏研究. 一九七七年赴香港任职香港艺术中心亚洲节目部策划主任, 曾任教于政大与淡江, 及东华大学驻校作家, 2016年4月至6月应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担任驻校作家。著作有《愫细怨》,《维多利亚俱乐部》,《香港三部曲》 : 《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微醺彩妆》,《枯木开花》,《两个芙烈达·卡萝》等。其中《香港三部曲》入选一九九九年《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16年二月; 长篇小说《行过洛津》入选「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第五名。
施叔青的小说语言,有她非常独特的风格……是施叔青为了表现她那奇异的个人世界,而创出的一种语言……
——白先勇(著名作家)
一晃五十年过去,施叔青依然写作不辍。这些年里她辗转香港、纽约、台北,写过香港的盛世繁华,也写过台湾的历史起伏,笔锋所及,既有写实主义的锐利观察,也有现代主义的实验风采。而她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以及借女性所发挥的种种隐喻,早已赢得好评。当年与她同时崛起的作家不是早已偃旗息鼓,就是改弦更张。施叔青创作的能量因此特别值得注意;尤其近年她潜心修佛,境界与以往更有不同。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与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施叔青在《度越》中写爱情,不是要写爱情本身的波澜壮阔,而是要写人在情欲中的痛苦挣扎,以及人希冀对爱情的“克服”以求“度越”——在某种意义上讲,施叔青在这部小说中写爱情,其实是以爱情为试金石,来测试/反映人在“欲望”和“克服欲望”两者之间的张力到底有多大……
——刘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
南京博物馆,我伫立一尊佛像前凝视良久。那是一尊典型的六朝石佛,长脸细颈,秀骨清相,身体微微向前倾,衣褶飘动,佛像目光下视,浮现着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对世间一切完全超脱。佛像脸上那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使我联想起曾谛,他在我台北就读的大学教龙树论师的“中观”,如果这位教授除下他的黑框眼镜,目光下视,看起来会很像这尊六朝佛像。
研究所选课时,我没修他的课,觉得这位教授太冷淡,上他的课一定很无趣。这两年流行狭窄的镜框,他依然故我,脸上架着一副宽边的黑框眼镜,衬衫永远不出灰黑白三色,颈间的风纪扣不论寒暑,都是紧紧扣住。从他说话的口音,听不出是哪里人,可能是南洋来的华侨吧?系里的师生对他的过去有不少传言,最耸人听闻的是说他在美国曾经跟宣化上人出过家,在“万佛城”修夜不倒单的苦行,后来还俗,到了台湾在佛光大学得到博士学位。
去过他宿舍的同学形容,曾谛教授家徒四壁,清苦得像个苦行僧,书架上尽是佛书,经典论著无不齐全,据说光是《维摩诘经》就收藏有好几种版本。同学说:
“那一屋子的佛书,几辈子也读不完!”
我听了,吐了吐舌头。每次到庙里或佛学图书馆,看到玻璃柜珍藏的《大藏经》长长一排,连走完都费劲,更不要说读完了。
我一直待到博物馆关门才离去。当天晚上我读着《洛阳伽蓝记》,读着读着睡着了,做了个梦,梦见曾谛是东晋的僧侣,身穿华美的僧服,走进一座装饰富丽的佛寺,来到花园一口水井旁,红砖砌成的井已被填塞,井沿长满芦荻,曾谛俯身向水井照自己的影子,但水面覆盖着菱荷……
梦做到这里,醒了。
我相信前世今生。陪母亲到庙里,常听到法师们说起出家的因缘;还是在家的俗人时,到佛寺参拜,一走进去,感觉十分熟悉,似曾相识,对寺中景物如睹旧物,恍如以前来过,有着很深的宿缘。如果说曾谛教授的前世是位东晋的僧侣,我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有关他的传言都和佛教圈子有关,有一说他在澳洲净空法师的讲堂念佛,定心见法,大白天见到阿弥陀佛广大身,后来接触到阿姜查的英国弟子,到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森林修行,他的巴利文是在缅甸的曼德勒学的。
和曾谛教授有了接触,是从打坐班的静坐开始的。
那一阵子,我心烦意乱,夜里老是失眠。静光法师出家前毕业于我就读的大学,也是哲学系,为了回馈,发心回校开打坐班,在活动中心二楼的小房间铺上坐垫蒲团带领静坐。为了对治骚动不安的心,我成为小圈子的一员,每次都看到坐在后面的曾教授,他低眉垂眼,有如枯木插桩,屹若株杌,可以连坐好几炷香,禅宗书上描写的“枯木禅”就是这个样子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真的羡慕曾教授,他看起来是那么心如止水,紧闭着因禁欲而乌黑的双唇,与周遭的人与事保持距离,生命从他身旁流过,都没有碰触到他,也碰不了他。
当他听说我要到南京搜集东晋佛教的资料写论文,曾教授黑框眼镜后的眼睛第一次正视我。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学者认为是诗人文学的需要而虚化的数字,实际上并没有这个数目。”
曾谛说他最近读到一些资料:东晋六朝佛寺一览表,有名可录者达二百九十九座,其中东晋四十五座,包括瓦官寺、斗场寺、建福寺这些由皇家贵族捐资或捐宅兴建。
“东晋六朝都城建康,也就是南京,当时是中国翻译佛经的中心,佛教的中国化就在这里完成的。这些佛寺中以斗场寺最为重要。”
曾谛感激法显以及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两位大师驻锡这座佛寺,翻译了重要的经书,成为汉传佛教的宝典。
高僧法显感慨汉地佛经中有关戒律的部分残缺不全,为了求取佛陀真传,五十多岁高龄毅然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历经险难,越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的沙漠,终于抵达天竺,游历佛教圣迹,学习当地语言,抄写律法经典。
“后来又到狮子国,现在的斯里兰卡,搜求到《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杂阿含》《长阿含》等经典。”
我耐着性子听到这里,高僧法显的故事还没有完。
我很少读到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的小说,《度越》做到了。它的人物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配角的形象都立体丰满,甚至比主角更有记忆点。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不断地用不同的人物命运来论证一个观点:人生中没有绝对正确的路,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牺牲。这本书的结构很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故事向前,最终导向一个看似必然却又充满唏嘘的结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成长”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升级打怪,而是充满了妥协、遗憾和偶尔的闪光点。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深度探索的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翻开《度越》,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独特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近乎偏执的打磨,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既不拖沓,又不会显得单薄。尤其是他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那种色彩和光影的交织,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无比生动、甚至有些诗意的世界。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也很有匠心,它似乎是碎片化的叙事,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碎片都精准地拼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观者却又深度参与的叙事视角,既保持了客观的审视,又流露出深沉的同情。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了一个故事,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洗礼,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度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在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去挖掘和呈现一段被时间尘封的记忆。它的信息量很大,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议题,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从未让人感到信息过载。相反,那些细节的铺陈,都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厚重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事件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它没有煽情,但那种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悲怆和无奈,却比任何直白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读,最好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细细咀嚼那些文字间的弦外之音。对于那些喜欢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时代烙印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这本《度越》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触动,尤其是那种对时代变迁的细腻描摹,让我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特定时期。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那种在巨大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主角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与矛盾,简直太真实了。我记得有一段描写风雨飘摇中的家庭生活,那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仅仅通过几句对话和环境的渲染,就将人物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又不乏对日常琐碎的温情记录。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意境中抽离出来,久久不能忘怀。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我们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挣扎。
评分老实说,起初拿到《度越》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但阅读过程中的惊喜感接踵而至。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题材中常见的说教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内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遗忘的故事。其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其是那些未言明的默契和隔阂,描绘得极其精准。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动机的方式,不简单地将人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复杂人性。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开始思考自己过去的一些决定,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促使我去反思和探索。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能继续和书中的世界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