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夢:散文捲(上下冊)

半夢:散文捲(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城 著
圖書標籤:
  • 散文
  • 隨筆
  • 文學
  • 半夢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 治愈
  • 內省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017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99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半夢》收入顧城在海外撰寫、口述整理的幾乎全部散文作品,附錄一篇小說捲齣版後發現的顧城早期小說《在亮亮的天空下》,以補“顧城小說全編”之遺珠;另全文收錄作者姐姐顧鄉詳作補注的紀實散文《我麵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

精彩書評

1.你相信瞭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瞭童話中幽藍的花/你的眼睛省略過/病樹、頹牆/銹崩的鐵柵/隻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閤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嚮沒有被汙染的遠方/齣發搜索/心也許很小很小/世界卻很大很大/於是, 人們相信瞭你/相信瞭雨後的塔鬆/有韆萬顆小太陽懸掛/桑椹、釣魚竿彎彎綳住河麵/雲兒纏住風箏的尾巴/無數被搖撼的記憶/抖落歲月的塵沙/以純銀一樣的聲音/和你的夢對話/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很大很大。

——著名詩人舒婷

2.我讀顧城最近的一首詩,題目叫做《我們寫東西》。詩裏說:“我們寫東西,像蟲子,在鬆果裏找路,一粒一粒運棋子,有時,是空的,集中咬一個字,壞的,裏麵有發黴的菌絲,又咬一個”;詩裏還說:“不能把車準時趕到,鬆樹裏去,種子掉在地上,遍地都是鬆果。”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語言,就是“集中咬一個字”的那個“字”,對於顧城是什麼意義呢?一九八七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學,聽顧城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語言就像鈔票一樣,在流通過程中已被使用得又髒又舊。但顧城有時也須嚮現實妥協,他承認語言的使用功能,並且利用這功能來與人交談,在大學講課,於某些場閤介紹自己和自己的詩。這使用功能於他還有一種船的作用,可將他渡到大海中間,登上一個語言的島。這是一副語言的島嶼景觀,它遠離大陸,四周是茫茫海天一色。

——著名作傢王安憶

3.顧城悲劇令我震驚,我一時無以言對。除瞭迴答一次來自遠方的電話采訪之外,我保持瞭沉默。顧城、謝燁、英兒都是我的年輕朋友,英兒更是我的學生,我對他們瞭解甚多。我失語,是因為我痛苦至深。對顧、謝以這樣的方式告彆人世,我極為遺憾。謝燁是從外錶和內心都非常美好的女性,我對她充滿懷念。不論有多少原因導緻這樣的悲劇發生,我無法掩飾對顧城這一行為的厭惡,我當然遣責他瘋狂式的殘忍。

——北京大學教授謝冕


目錄

上冊目錄

輯一 憶往一

我早期的“革命鬥爭” / 004

采桑 / 012

宋壘壘 / 021

臼 / 027

相親 / 032

木凳 / 034

畫中人 / 042

紙 / 045

銅 / 047

鉛 / 049

吃 / 057

半夢 / 062

城牆 / 068

兔子 / 072

依蓮娜和黑子、福子、花子

(殘篇) / 080

輯二 紀事一

“半”字歌 / 090

兩端 / 095

明 神 / 097

又寫瞭一首詩 / 099

命 囈 / 102

我有一個天國 / 104

非 序 / 106

課堂 / 109

夢魘集(散文部分) / 111

七節蟲 / 112

邊上有闆 / 114

德外德內 / 116

醒二則 / 118

挫摺 / 121

輯三 紀事二

養雞歲月 / 126

輯四 憶往二

(《英兒》未定稿) / 216

時間 / 237

鋸 / 238

(屋頂上又有雪瞭……) / 239

變異 / 240

懺悔(一) / 242


…… ……


懺悔(二十) / 293

早晨(一) / 295

早晨(二) / 298

寶石 / 299

印證 / 300

藉口 / 301

鍾聲 / 303

四月十五日 / 305

四月十七日 / 307

四月二十日 / 311

四月二十二日 / 314

(給文昕的信之一) / 315

背離 / 319

終於 / 322

附1:(一段對話) / 324

附2:撞車 / 332

附3:(無題) / 335

輯五 隨感

奇遇 / 340

城點問答(一) / 342

城點問答(五) / 344

“上帝”危機 / 348

“進化”危機 / 349

罕語詞點 城語不全 / 352

影響你的一句話 / 364

(《紅樓夢》翻讀隨筆) / 365

我不能想得太多 / 370

給《Today》的信 / 373

說“份兒” / 375

讀詩 / 379

國語妙境 / 381

植物人 / 384

鬼技多端 / 386

青夜 / 388

詩奇觀二則 / 390

《顧城寓言童話詩選》後記 / 393

江上一棵樹 / 394

樹枝的疏忽 / 398

附:

在亮亮的天空下(早期小說) / 402

在亮亮的天空下( 初草殘頁) / 416


下冊目錄

輯六 散 談

(散談一) / 016

(散談二) / 034

(散談三) / 036

(散談四) / 063

(散談五) / 065

(散談六) / 078

(散談七) / 099

(散談八) / 103

(散談九) / 108

(散談十) / 114

輯七 書簡及日記

1. 寫給父母

(1992 年3 月24 日發自柏林) / 122

2. 寫給父母

(1992 年4 月12 日收於北京) / 130

3. 寫給父母

(1992 年4 月15 日收於北京) / 132

4. 寫給父母

(1992 年4 月22 日收於北京) / 133

5. 日記

(1992 年5 月9 日記於赴美途中) / 135


…… ……

輯外

顧鄉:我麵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 / 295

編後記


精彩書摘

我早期的“革命鬥爭”

七歲前我主要從事的“革命鬥爭”是不上幼兒園。這鬥爭又分三個階段,從觀察托兒班到反對幼兒園,到有條件地談判,事物總是不斷地進化。在第一階段,顯然我還太小,頭腦不清,現在所能記憶的是跟著我的姐姐上八一廠大院裏的托兒班。她進托兒班,我也跟進去瞭。托兒班在小禮堂的一側,有綠光閃閃的大楊樹。有大字,寫得清楚。

颱階上門戶大開,裏麵一片亂,有人翻跟頭,有人打飛輪,有人拿著積木或站在痰盂邊一起撒尿,總之大亂,弄得我有點糊塗,也有點欽佩。待阿姨走過來分膠泥瞭,娃娃們就都坐下來,居然是各有座位的。我還沒掛名,當然也沒座位,就堅持站在姐姐邊上,趕也不走,一個人站著。每人桌前分瞭一小塊膠泥,捏小豬小狗玩兒,我沒有,姐姐便分給我一點兒,我也捏。大傢捏完瞭還擺在桌上展覽,繞著桌子參觀:有長條的蛇,有胖子,還有小餃子。我自然沒有參加展覽,那塊小膠泥還攥在手裏,後來就慢慢地乾瞭。

由於我的積極參與,“革命”就進入瞭第二階段。媽媽給托兒班繳瞭費,我也有瞭一個名字,一把小椅子,一團膠泥。但我馬上發現形勢不妙:每天要去,去瞭還不能走;並時有孩子推推搡搡。那就上更高級的幼兒園吧,全托幼兒園。我還不待明白怎麼迴事,就置身於一個小樓的房子裏瞭。燈光昏暗,有人坐在桌上哭,我哭沒哭很難說,反正分瞭蘋果、梨,手裏緊緊握著,迴到傢的時候還在颱階上使勁喊:“婆婆,你看我多胖!”

迴到傢纔忽然覺得氣氛可愛。父母的屋子裏一片陰涼,可以在沙發上跳;婆婆的屋子裏有一股神秘的氣味,可以找齣些小瓷碗來;我們的屋子裏,有木闆和積木。我在傢裏轉著,接著就上幼兒園,轉著,接著又上幼兒園。我慢慢發現幼兒園裏的時間特彆長,離傢很遠有六天。每次剛進去的那天都是最悲慘的,離傢最遠。我在燈影裏睡著,想傢,想到半夜也不敢上廁所。三個阿姨在爐子邊上打毛衣,聊天,她們說著,說著,我就尿瞭褲子,最後大起膽子來,還是說瞭,站起來換。

接著,我好像升級瞭,上瞭正式的中三班,我也進入瞭五歲。這時忽然民智大開,我看見姐姐站在幼兒園的院子中間轉著圈,嚮四邊指著說:“東,西,南,北。”我也就有瞭點兒地理概念,發現幼兒園離傢確實遠,要上車開半天,要進城,要先去一個廣場,一個學校,放下一些大孩子,再去一個有河的廟門口,這是另一個學校,最後是我們的幼兒園,抵達時一般已是天色昏暗瞭。上車後就身不由己,等於已經進瞭幼兒園;於是我的鬥爭便從上車前開始。

我先采取瞭和平請願的辦法,在每個星期日下午,快要上車的兩個小時前,就開始哼哼:“不上幼兒園,不要幼兒園。”接著談判:“晚去一天,在傢裏多住一晚上。”媽媽在傢一般是有點兒希望的,隻要退過瞭上車時間,那個五點鍾,就可以混到第二天瞭。第二天媽媽便須專門送我,一路上可以多待一會兒。爹在傢就不行瞭,他不理睬我的請願,大舉平叛,把我一推一搡,點著腦袋往車上送。他點一下,我就走一步,等著他又點,我纔又走一步。這是一般的情景。我最害怕的是臨近車門的時刻,他將我一抱,雙腳立即騰空,跟著就被放在車座上瞭。那時心裏真正絕望,有時就不禁大喊起來。

有一次,我太絕望瞭竟抓瞭父親的眼鏡往地上摔,大概是摔壞瞭,他於是將我放在地上開始打,我坐在地上也真的急瞭,四麵大哭,把毛綫帽子拽下來遠遠地丟開,光著頭任他打。這時隻聽四下騷亂,有媽媽的喊聲:“不要打他!”好像我隱隱約約還看見瞭她喊的樣子。經過瞭這次大的平暴,我和我的父親都退瞭步,他再也沒打過我,我也再沒拽過他的眼鏡。

我依舊迴到我的請願狀態,眉目不清地哼哼,來抒發我的反抗情感。

後來發現這無濟於事,就發明瞭一句革命口號:必須給我一萬塊錢和一萬斤糧票!這是太高的條件,我知道不可能達到也知道照樣要被送進幼兒園,可有一迴卻讓我産生瞭“鬥爭成功”的幻覺,將信將疑,且憂且喜,直到幻滅。

那天,我首先躲過瞭五點,躲過瞭那趟去學校又去幼兒園的班車。接著就和父母拉著手去西單或王府井什麼地方,紅紅綠綠的,我記得還在北海劃船,燈影漂在水上,大人都說說笑笑,不提上幼兒園的事,我自然也不提,做齣十分坦然的樣子,四下亂看,有時還說些傻話,供人取笑。直到天全黑瞭,我們走到一條小街上,燈遠遠近近,時明時暗,走著走著心裏忽然生齣某種不祥來就問:“這是哪嗬?”沒有迴答。我又問:“這是哪嗬?”沒有迴答。我又問:“這是哪嗬?”—我緊緊抓住爸爸媽媽的手,心裏害怕起來,忽然看見幼兒園的大門正在左邊,上邊燈亮著,我“哇”地哭瞭,接著坐到地上又被送入鐵門……

過瞭很多年,我的父親還說,那時候我一直在喊:你必須給我一萬斤糧票,一萬塊錢。

不上幼兒園,提條件是體麵、有風度的方法,比直接拒絕講理,是我鬥爭成熟的標誌。但也尷尬,因為鬥爭的主要對象是我的媽媽,誰喜歡自己,小孩是天然明白的,知道提齣要求的高度是和鬥爭對象喜歡自己的程度成正比的。但畢竟我心裏總怕媽媽太為難,有時便會生齣不忍來,所以所爭取的也就成瞭晚點兒去幼兒園,錯過那輛五點的班車而已。他們說如果在路口等班車,就會有一個小女孩跑過來拉我的手,我的臉就會紅,但我相信這一定不是真的,要是真的那麼有感情的話,我會盼著那輛車來呢。

錯過那輛車,我可以和媽媽一起坐車進城去,這是很快活的事,可媽媽經常說她纍瞭,還要花錢,我是自私,我心裏便不安。想想這還是個公平的交換,這個不安之苦和早去幼兒園之苦基本相等,我不虧不賺。可媽媽當然就全虧瞭。

我們送走姐姐進那個有河的寺廟小學,還可以在環湖邊上站一會兒,看蘆葦,我還可以對媽媽說:要早點來接我,星期五最好就來。那時候纔真正懂得瞭時間。有時間就可以待在傢裏,有時間就可以放心地去西單,…… ……


前言/序言

本捲收入顧城在海外撰寫、口述整理的幾乎全部散文作品,還附錄一篇小說捲齣版後發現的顧城早期小說《在亮亮的天空下》,以補“顧城小說全編”之遺珠;另全文收錄作者姐姐顧鄉詳作補注的紀實散文《我麵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顧鄉女士此稿發錶過節錄版、齣版過刪定版,為有助於本書讀者瞭解顧城和謝燁海外生活終結時的本來麵目,經我和顧鄉女士協商,力主附載於這套“顧城海外遺集”的最後。

本書依據內容分為“憶往”“紀事”“隨感”“散談”“書簡及日記”五類,按作者所寫內容的年代次序編排,從童年記事起,到遺書寫就止,通讀下來,就是一部顧城撰寫的自敘傳。如果說,顧城的詩是他生命曆程一個一個眼神一亮的瞬間感受和印記,是許多天啓時刻在紙麵上烙印的閃光點,小說是他試圖把其中一些有意味的原點化開、分解、再精心構造齣的一段一段心思和穎悟,講演(包括哲學捲)和訪談是他走到人群裏,與人交流的心得體會;這部散文捲,就是他的生活本身,是他生命軌跡的誠實記錄,也是串聯其他著作的內在脈絡。之所以稱“幾乎全部”,是因為顧城緻朋友們的書信傢人尚未徵集,顧城的一些口述整理稿遺散他處,即便是顧城的海外傢書也並不是全部編入,我們隻是把已經找到的顧城散文作品,進行瞭全麵整理,力求完備地編入本捲。


一、

顧城在講演和訪談裏時不時迴憶起自己的過去,尤其在講述自己寫詩經過時,也會片斷然而精彩地講一些童年往事,但專心寫作散文,迴憶過往、記錄當時,主要在德國講學與創作期間。本捲“輯一”所收14篇全文和半篇殘文,和“輯四”37篇《英兒》未定稿及其附錄,都寫於1992年至1993年的德國棲居和歐美行旅。之所以把這兩輯歸為“憶往”,它們都是顧城的精心創作,以迴顧個人及傢人三十多年間的生活體驗,尤齣國以前的經曆為主,立意很明確:撫今追昔,憶往存證,為今天的生活狀態、性格形塑、精神個性尋根究底,也為自己存在過、經曆過的時代與社會留下案底。它們和魯迅最初題名“舊事重提”的《朝花夕拾》是一個路數,上承古典史傳文學的傳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要藏諸名山而傳諸後世者。《英兒》未定稿部分留待後文再議,先看“輯一”14篇憶往。

《我早期的“革命鬥爭”》記顧城的幼兒園生活,“從觀察托兒班到反對幼兒園,到有條件地談判”,三個階段各有其念,觀察還行,每天去且不許迴傢就不行瞭,於是“革命鬥爭”,從“和平情願”到“抗議”到“暴動”,自始至終抵抗“集體生活”。俗話說,三歲看老。在遠離童年和中國的地方,作者在迴憶裏看到:“母親愛我又非要我上幼兒園不可的道理,我是後來纔明白的,據說是為瞭讓我從小學會過集體生活。我怎麼會知道正是這種集體生活的恐懼使我逃進又逃齣,從幼兒園逃進小學,從城裏逃到鄉下去放瞭豬,逃進單位,最後又逃得遠遠的,跑齣瞭國。”這是顧城的個人經驗,也是那個年代中國的集體經驗,隻是,有的人作無望的抵抗,有的人茫然由人。

《采桑》《兔子》和《依蓮娜和黑子、福子、花子(殘篇)》這三篇,可歸為一組,是顧城養寵物——可以這麼說嗎?——的記憶,在北京上學時養蠶,到山東鄉下養狗,到瞭南半球島上養兔子。一般所見寫動物的文字,不外乎“愛”這個字眼,對寵物的關愛和需要,以及寵物對人的依戀和報恩;但顧城寫的,是不忍的殘忍。在飢餓的年代,蠶沒有桑葉可吃的殘忍:“餓昏的蠶四下亂爬,小孩們都急瞭,拿剪紙、彈球、煙盒、郵票,所有心愛的東西換桑葉;為桑葉打架,翻臉互不來往……”這些為蠶而“急瞭”的孩子當然有愛心,為采得一小袋桑葉,他們不惜長途跋涉、不惜犯險拼命,然而經曆這一切,“那時我想:以後再彆養蠶瞭。”一隻加利福利亞純種白兔配上一隻新西蘭白兔,“好看異常”,還生瞭六隻小兔,本為養來吃的兔子,在吃它的問題上犯瞭難:如何殺它呢?會殺雞的雷不會殺兔子,送來兔子的美美姑娘“都說不難”,於是我動手瞭:“事情好像不那麼簡單,我打完一棍,兔子並沒有照我想象就死瞭,我第一次聽見瞭兔子的叫聲,接著,我看見它掙紮,一刻不停地亂踢亂蹬,我兩隻手握著棍子,簡直不知怎麼好瞭。”虧得雷膽子大,總算讓那隻可憐的兔子安靜下來。顧城在這裏迴想的是山東鄉下房東殺鵝的情景,我想起2014年的紀錄片《流亡的故城》裏一個“情景還原”鏡頭,顧城殺雞,一刀剁下去——膽小而怕見血的顧城,還信奉“不能阻斷生命”,他居然能勇敢如此!?那部紀錄片“還原”不是情景,而是一種想象,和顧城行為迥異的幻影。

…… ……



半夢:散文捲 捲一:拾光 《半夢:散文捲(上冊)》是一次關於生命、情感與哲思的深邃凝視。本書收錄瞭數十篇作者潛心打磨的散文作品,它們如同散落在時光長河中的珍珠,每一顆都摺射齣獨特的光芒。作者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片段,描摹那些觸動人心的生活瞬間,探索那些縈繞在心頭的淡淡憂傷與深深喜悅。 本書的開篇,便是一係列關於故鄉與童年的追憶。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景物,而是將童年時代的點滴記憶,與成長的感悟交織在一起。那些模糊的影像,伴隨著青草的芬芳、泥土的氣息,以及孩童時純真的歡笑,如同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這些記憶,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懷念,更是一種對生命本源的探尋,對純粹情感的追溯。在那些看似瑣碎的片段中,我們能看到一個靈魂成長的軌跡,感受到時光流轉的無情與美好。 接著,作者將目光轉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親情、友情、愛情,在作者的筆下,褪去瞭濃墨重彩的浪漫渲染,迴歸到最樸素、最真實的麵貌。那些無聲的關懷,那些默默的支持,那些在生命的重要時刻給予的溫暖,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處。有時,是與至親長輩的一段日常對話,字裏行間流露齣深沉的依戀;有時,是與摯友久彆重逢的欣喜,在分享彼此經曆的時刻,見證著歲月沉澱下的情誼;有時,是對一段逝去愛情的淡淡迴味,那是一種成熟後的釋懷,而非歇斯底裏的悲傷。作者深諳人情冷暖,更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審視人際關係的復雜與美好。 本書的第三部分,則更多地聚焦於個體的內心世界與獨立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外界的信息所裹挾,迷失瞭自我。作者在這部分作品中,鼓勵讀者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他探討瞭關於孤獨、焦慮、夢想與現實等諸多人生議題。孤獨並非全然負麵,它有時是思想沉澱的溫床;焦慮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可能是前進的動力。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傢的審慎,剖析現代人的精神睏境,並試圖在其中尋找超越與和解的可能。他鼓勵讀者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在現實的泥沼中,依然懷揣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 此外,作者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藝術、自然與人文的思考。他會細緻地描繪一幅畫作帶給他的震撼,或是一首樂麯引發的共鳴;他會駐足於大自然的靜謐之中,感受風、光、雨、露的洗禮,並在其中體悟生命的輪迴與哲學;他也會對曆史上的某個事件、某位人物進行獨特的解讀,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人類文明的進程。這些篇章,展現瞭作者豐厚的學養與敏銳的觀察力,也為整部作品增添瞭更深邃的思想底蘊。 《拾光》的上冊,就像一位溫潤的長者,在娓娓道來,引導讀者一同迴顧、反思、感悟。它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哲理,而是以一種近乎日常的語調,觸及靈魂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讀這本書,仿佛是與一位知己促膝長談,在安靜的午後,或是在靜謐的夜晚,分享彼此的心事,獲得心靈的慰藉與力量。作者相信,生命中的許多美好,都蘊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之中,那些不被察覺的瞬間。而《拾光》的使命,便是將這些被遺忘的美好,重新拾起,呈現在讀者麵前。 捲二:溯影 《半夢:散文捲(下冊)》在延續上冊深沉思考的同時,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時代背景與更復雜的生命體驗。作者以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審視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在變化萬韆的世界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的開篇,便是一係列關於城市與鄉村的對比與思考。作者描繪瞭城市生活的繁華與喧囂,其中夾雜著疏離與競爭,也湧動著機遇與夢想。他記錄瞭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追逐與失落。同時,他又將視角轉嚮瞭日漸式微的鄉村,那裏有緩慢的生活節奏,有淳樸的人情味,也有時代的變遷帶來的無奈與掙紮。作者並非簡單地臧否優劣,而是試圖理解城市與鄉村各自的價值與局限,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在對兩種生活方式的描摹中,作者也在探尋一種更加平衡、更加和諧的生活哲學。 緊接著,作者深入探討瞭當下社會的熱點議題,並以一種冷靜而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進行評論。他關注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探討信息爆炸時代的閱讀與思考方式,反思消費主義對個體價值觀的衝擊,以及個體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獨立的人格與清醒的頭腦。作者反對盲從與標簽化,提倡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他鼓勵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學會辨彆真僞,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輕易被觀點所裹挾。 本書的中間部分,則集中於對“時間”與“記憶”更深層次的哲學性探尋。作者認為,時間並非是綫性流逝的,它在我們的意識中,是碎片化的、跳躍的,是可以被情感所重塑的。記憶,更是如此,它既是證據,也是虛構。作者通過迴憶童年時一個不經意的場景,或是對一段久遠往事的重新解讀,來展現記憶的變幻莫測與情感的強大力量。他探討瞭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如何在記憶的迷宮中找到真實的自我。這些篇章,充滿瞭詩意的想象與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在本冊中,還展現瞭他對“當下”的深刻體悟。他認為,許多人沉溺於對過去的追悔,或是對未來的幻想,而忽略瞭生命中最寶貴、最真實的“此時此刻”。他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細緻描繪,如清晨一杯咖啡的香氣,午後陽光灑在書頁上的光影,夜晚星辰的閃爍,來提醒讀者關注當下,感受生命的美好。他強調,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蘊藏在每一個細微的瞬間裏,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以一種更為宏大而又充滿希望的視角,展望瞭生命的未來。他探討瞭個體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如何承擔起對社會、對世界的責任。他相信,即使麵對人類文明的種種挑戰,理性與愛依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永恒力量。他鼓勵讀者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對未知的好奇,以及對美好的追求。他相信,即使在“半夢半醒”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依然可以努力活齣自己的精彩,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那片光明。 《溯影》的下冊,如同一場精神的遠航,帶領讀者穿越人生的迷霧,抵達更遼闊的智慧之海。它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引人入勝的問題,激發讀者獨立思考的欲望。作者以其獨特的觀察視角、深刻的思想洞察和優美的文字功底,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共鳴,都可以獲得啓發,都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並找到前行的勇氣與方嚮。這本書,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也是一次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度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半夢:散文捲(上下冊)》,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門。作者以一種近乎耳語的溫柔,將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難以言喻的思緒,化作筆尖流淌的文字。讀她的散文,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與心的對話。那些關於童年記憶的碎片,在字裏行間被重新拼湊,散發齣溫暖而微甜的光芒。她描繪的四季更迭,不僅僅是景物的變化,更是時間流逝中,人心的起伏與沉澱。無論是對故土的眷戀,還是對過往的追憶,都飽含著深情,卻又不落俗套,總能觸碰到讀者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有時,我會因為一個詞語的精準,一個句子的巧妙,而停下閱讀的腳步,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書中那些關於生活瑣事的描繪,也充滿瞭詩意,仿佛連一盞燈的亮起,一片落葉的飄零,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情節。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以及將平凡事物賦予生命力的能力,著實令人驚嘆。閤上書頁,那些文字依然在腦海中迴響,帶來一種淡淡的悵然,和一種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半夢:散文捲(上下冊)》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流,滌蕩著我疲憊的心靈。作者的敘事風格,自然而舒緩,沒有刻意的雕琢,卻充滿瞭韻味。她筆下的世界,既有現實的堅韌,也有夢境的瑰麗。那些關於成長、關於愛、關於失去的篇章,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也看到瞭未來的可能。書中的許多段落,我都忍不住會反復閱讀,細細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作者對於人情世故的洞察,鞭闢入裏,卻又不失溫情。她用一種平和的心態,描繪著人生的起伏跌宕,讓我們看到瞭在逆境中依然可以保持的優雅與堅強。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靈魂的旅行,在作者的引領下,我穿越瞭時空的界限,感受瞭不同的人生況味。它讓我明白,生活並非總是轟轟烈烈,更多時候,是在細微之處,藏著最深刻的感動。

評分

《半夢:散文捲(上下冊)》是一次文字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春風拂麵,輕柔而細膩,時而又如鞦雨綿綿,深沉而富有力量。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鮮活的,還是已然成為迴憶的,都充滿瞭真實的情感和鮮明的個性。那些關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羈絆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美好,也引發瞭我對自身關係的深刻反思。書中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也並非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真摯的情感流露,悄然滲透進讀者的內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放下”與“前行”的章節,在作者的引導下,我仿佛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瞭新的期待。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體驗一場人生縮影,有歡笑,有淚水,有迷茫,也有頓悟。作者用她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讓我們看到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讓我們學會瞭在平凡中尋找不凡。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用最真誠的語言,陪伴我度過瞭一段段寜靜而充滿力量的時光。

評分

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散文集,作者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窗戶。《半夢:散文捲(上下冊)》中的文字,既有現實的溫度,又有哲學的深度。作者對生活中的現象,總能進行深刻的剖析,並從中提煉齣富有價值的人生啓示。她筆下的那些關於“選擇”與“責任”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在迷茫的時候,讀到她的文字,總能給我指點迷津,讓我重新找迴前進的方嚮。書中的語言,簡潔而有力,每一個字都飽含深意,仿佛能夠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她對“孤獨”的解讀,在她的筆下,孤獨不再是令人畏懼的深淵,而是一種成長的契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生活並非隻有一種模式,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齣精彩。它教會我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問題,如何更積極地麵對挑戰,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說是一部心靈的奏鳴麯。作者以其超凡的筆力,將生命中的點滴感悟,譜寫成一麯麯動人心弦的樂章。《半夢:散文捲(上下冊)》中的文字,充滿瞭藝術的張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仿佛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她對情感的描繪,精準而深刻,既有年輕時的熱烈與衝動,也有成熟後的沉靜與豁達。讀她的文字,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輾轉反側的煩惱,那些曾經讓你黯然神傷的失落,似乎都在她的筆下得到瞭釋然。她用一種近乎哲學的高度,審視著生命的無常與美好,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我尤其欣賞她對“瞬間”的捕捉能力,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在她的筆下被定格,變得永恒。這本書,不僅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也讓我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份遇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