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梦:散文卷(上下册)

半梦:散文卷(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城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半梦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 治愈
  • 内省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1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9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半梦》收入顾城在海外撰写、口述整理的几乎全部散文作品,附录一篇小说卷出版后发现的顾城早期小说《在亮亮的天空下》,以补“顾城小说全编”之遗珠;另全文收录作者姐姐顾乡详作补注的纪实散文《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

精彩书评

1.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搜索/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著名诗人舒婷

2.我读顾城最近的一首诗,题目叫做《我们写东西》。诗里说:“我们写东西,像虫子,在松果里找路,一粒一粒运棋子,有时,是空的,集中咬一个字,坏的,里面有发霉的菌丝,又咬一个”;诗里还说:“不能把车准时赶到,松树里去,种子掉在地上,遍地都是松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语言,就是“集中咬一个字”的那个“字”,对于顾城是什么意义呢?一九八七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听顾城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过程中已被使用得又脏又旧。但顾城有时也须向现实妥协,他承认语言的使用功能,并且利用这功能来与人交谈,在大学讲课,于某些场合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诗。这使用功能于他还有一种船的作用,可将他渡到大海中间,登上一个语言的岛。这是一副语言的岛屿景观,它远离大陆,四周是茫茫海天一色。

——著名作家王安忆

3.顾城悲剧令我震惊,我一时无以言对。除了回答一次来自远方的电话采访之外,我保持了沉默。顾城、谢烨、英儿都是我的年轻朋友,英儿更是我的学生,我对他们了解甚多。我失语,是因为我痛苦至深。对顾、谢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人世,我极为遗憾。谢烨是从外表和内心都非常美好的女性,我对她充满怀念。不论有多少原因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我无法掩饰对顾城这一行为的厌恶,我当然遣责他疯狂式的残忍。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


目录

上册目录

辑一 忆往一

我早期的“革命斗争” / 004

采桑 / 012

宋垒垒 / 021

臼 / 027

相亲 / 032

木凳 / 034

画中人 / 042

纸 / 045

铜 / 047

铅 / 049

吃 / 057

半梦 / 062

城墙 / 068

兔子 / 072

依莲娜和黑子、福子、花子

(残篇) / 080

辑二 纪事一

“半”字歌 / 090

两端 / 095

明 神 / 097

又写了一首诗 / 099

命 呓 / 102

我有一个天国 / 104

非 序 / 106

课堂 / 109

梦魇集(散文部分) / 111

七节虫 / 112

边上有板 / 114

德外德内 / 116

醒二则 / 118

挫折 / 121

辑三 纪事二

养鸡岁月 / 126

辑四 忆往二

(《英儿》未定稿) / 216

时间 / 237

锯 / 238

(屋顶上又有雪了……) / 239

变异 / 240

忏悔(一) / 242


…… ……


忏悔(二十) / 293

早晨(一) / 295

早晨(二) / 298

宝石 / 299

印证 / 300

借口 / 301

钟声 / 303

四月十五日 / 305

四月十七日 / 307

四月二十日 / 311

四月二十二日 / 314

(给文昕的信之一) / 315

背离 / 319

终于 / 322

附1:(一段对话) / 324

附2:撞车 / 332

附3:(无题) / 335

辑五 随感

奇遇 / 340

城点问答(一) / 342

城点问答(五) / 344

“上帝”危机 / 348

“进化”危机 / 349

罕语词点 城语不全 / 352

影响你的一句话 / 364

(《红楼梦》翻读随笔) / 365

我不能想得太多 / 370

给《Today》的信 / 373

说“份儿” / 375

读诗 / 379

国语妙境 / 381

植物人 / 384

鬼技多端 / 386

青夜 / 388

诗奇观二则 / 390

《顾城寓言童话诗选》后记 / 393

江上一棵树 / 394

树枝的疏忽 / 398

附:

在亮亮的天空下(早期小说) / 402

在亮亮的天空下( 初草残页) / 416


下册目录

辑六 散 谈

(散谈一) / 016

(散谈二) / 034

(散谈三) / 036

(散谈四) / 063

(散谈五) / 065

(散谈六) / 078

(散谈七) / 099

(散谈八) / 103

(散谈九) / 108

(散谈十) / 114

辑七 书简及日记

1. 写给父母

(1992 年3 月24 日发自柏林) / 122

2. 写给父母

(1992 年4 月12 日收于北京) / 130

3. 写给父母

(1992 年4 月15 日收于北京) / 132

4. 写给父母

(1992 年4 月22 日收于北京) / 133

5. 日记

(1992 年5 月9 日记于赴美途中) / 135


…… ……

辑外

顾乡: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 / 295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我早期的“革命斗争”

七岁前我主要从事的“革命斗争”是不上幼儿园。这斗争又分三个阶段,从观察托儿班到反对幼儿园,到有条件地谈判,事物总是不断地进化。在第一阶段,显然我还太小,头脑不清,现在所能记忆的是跟着我的姐姐上八一厂大院里的托儿班。她进托儿班,我也跟进去了。托儿班在小礼堂的一侧,有绿光闪闪的大杨树。有大字,写得清楚。

台阶上门户大开,里面一片乱,有人翻跟头,有人打飞轮,有人拿着积木或站在痰盂边一起撒尿,总之大乱,弄得我有点糊涂,也有点钦佩。待阿姨走过来分胶泥了,娃娃们就都坐下来,居然是各有座位的。我还没挂名,当然也没座位,就坚持站在姐姐边上,赶也不走,一个人站着。每人桌前分了一小块胶泥,捏小猪小狗玩儿,我没有,姐姐便分给我一点儿,我也捏。大家捏完了还摆在桌上展览,绕着桌子参观:有长条的蛇,有胖子,还有小饺子。我自然没有参加展览,那块小胶泥还攥在手里,后来就慢慢地干了。

由于我的积极参与,“革命”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妈妈给托儿班缴了费,我也有了一个名字,一把小椅子,一团胶泥。但我马上发现形势不妙:每天要去,去了还不能走;并时有孩子推推搡搡。那就上更高级的幼儿园吧,全托幼儿园。我还不待明白怎么回事,就置身于一个小楼的房子里了。灯光昏暗,有人坐在桌上哭,我哭没哭很难说,反正分了苹果、梨,手里紧紧握着,回到家的时候还在台阶上使劲喊:“婆婆,你看我多胖!”

回到家才忽然觉得气氛可爱。父母的屋子里一片阴凉,可以在沙发上跳;婆婆的屋子里有一股神秘的气味,可以找出些小瓷碗来;我们的屋子里,有木板和积木。我在家里转着,接着就上幼儿园,转着,接着又上幼儿园。我慢慢发现幼儿园里的时间特别长,离家很远有六天。每次刚进去的那天都是最悲惨的,离家最远。我在灯影里睡着,想家,想到半夜也不敢上厕所。三个阿姨在炉子边上打毛衣,聊天,她们说着,说着,我就尿了裤子,最后大起胆子来,还是说了,站起来换。

接着,我好像升级了,上了正式的中三班,我也进入了五岁。这时忽然民智大开,我看见姐姐站在幼儿园的院子中间转着圈,向四边指着说:“东,西,南,北。”我也就有了点儿地理概念,发现幼儿园离家确实远,要上车开半天,要进城,要先去一个广场,一个学校,放下一些大孩子,再去一个有河的庙门口,这是另一个学校,最后是我们的幼儿园,抵达时一般已是天色昏暗了。上车后就身不由己,等于已经进了幼儿园;于是我的斗争便从上车前开始。

我先采取了和平请愿的办法,在每个星期日下午,快要上车的两个小时前,就开始哼哼:“不上幼儿园,不要幼儿园。”接着谈判:“晚去一天,在家里多住一晚上。”妈妈在家一般是有点儿希望的,只要退过了上车时间,那个五点钟,就可以混到第二天了。第二天妈妈便须专门送我,一路上可以多待一会儿。爹在家就不行了,他不理睬我的请愿,大举平叛,把我一推一搡,点着脑袋往车上送。他点一下,我就走一步,等着他又点,我才又走一步。这是一般的情景。我最害怕的是临近车门的时刻,他将我一抱,双脚立即腾空,跟着就被放在车座上了。那时心里真正绝望,有时就不禁大喊起来。

有一次,我太绝望了竟抓了父亲的眼镜往地上摔,大概是摔坏了,他于是将我放在地上开始打,我坐在地上也真的急了,四面大哭,把毛线帽子拽下来远远地丢开,光着头任他打。这时只听四下骚乱,有妈妈的喊声:“不要打他!”好像我隐隐约约还看见了她喊的样子。经过了这次大的平暴,我和我的父亲都退了步,他再也没打过我,我也再没拽过他的眼镜。

我依旧回到我的请愿状态,眉目不清地哼哼,来抒发我的反抗情感。

后来发现这无济于事,就发明了一句革命口号:必须给我一万块钱和一万斤粮票!这是太高的条件,我知道不可能达到也知道照样要被送进幼儿园,可有一回却让我产生了“斗争成功”的幻觉,将信将疑,且忧且喜,直到幻灭。

那天,我首先躲过了五点,躲过了那趟去学校又去幼儿园的班车。接着就和父母拉着手去西单或王府井什么地方,红红绿绿的,我记得还在北海划船,灯影漂在水上,大人都说说笑笑,不提上幼儿园的事,我自然也不提,做出十分坦然的样子,四下乱看,有时还说些傻话,供人取笑。直到天全黑了,我们走到一条小街上,灯远远近近,时明时暗,走着走着心里忽然生出某种不祥来就问:“这是哪呵?”没有回答。我又问:“这是哪呵?”没有回答。我又问:“这是哪呵?”—我紧紧抓住爸爸妈妈的手,心里害怕起来,忽然看见幼儿园的大门正在左边,上边灯亮着,我“哇”地哭了,接着坐到地上又被送入铁门……

过了很多年,我的父亲还说,那时候我一直在喊:你必须给我一万斤粮票,一万块钱。

不上幼儿园,提条件是体面、有风度的方法,比直接拒绝讲理,是我斗争成熟的标志。但也尴尬,因为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我的妈妈,谁喜欢自己,小孩是天然明白的,知道提出要求的高度是和斗争对象喜欢自己的程度成正比的。但毕竟我心里总怕妈妈太为难,有时便会生出不忍来,所以所争取的也就成了晚点儿去幼儿园,错过那辆五点的班车而已。他们说如果在路口等班车,就会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拉我的手,我的脸就会红,但我相信这一定不是真的,要是真的那么有感情的话,我会盼着那辆车来呢。

错过那辆车,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坐车进城去,这是很快活的事,可妈妈经常说她累了,还要花钱,我是自私,我心里便不安。想想这还是个公平的交换,这个不安之苦和早去幼儿园之苦基本相等,我不亏不赚。可妈妈当然就全亏了。

我们送走姐姐进那个有河的寺庙小学,还可以在环湖边上站一会儿,看芦苇,我还可以对妈妈说:要早点来接我,星期五最好就来。那时候才真正懂得了时间。有时间就可以待在家里,有时间就可以放心地去西单,…… ……


前言/序言

本卷收入顾城在海外撰写、口述整理的几乎全部散文作品,还附录一篇小说卷出版后发现的顾城早期小说《在亮亮的天空下》,以补“顾城小说全编”之遗珠;另全文收录作者姐姐顾乡详作补注的纪实散文《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顾乡女士此稿发表过节录版、出版过删定版,为有助于本书读者了解顾城和谢烨海外生活终结时的本来面目,经我和顾乡女士协商,力主附载于这套“顾城海外遗集”的最后。

本书依据内容分为“忆往”“纪事”“随感”“散谈”“书简及日记”五类,按作者所写内容的年代次序编排,从童年记事起,到遗书写就止,通读下来,就是一部顾城撰写的自叙传。如果说,顾城的诗是他生命历程一个一个眼神一亮的瞬间感受和印记,是许多天启时刻在纸面上烙印的闪光点,小说是他试图把其中一些有意味的原点化开、分解、再精心构造出的一段一段心思和颖悟,讲演(包括哲学卷)和访谈是他走到人群里,与人交流的心得体会;这部散文卷,就是他的生活本身,是他生命轨迹的诚实记录,也是串联其他著作的内在脉络。之所以称“几乎全部”,是因为顾城致朋友们的书信家人尚未征集,顾城的一些口述整理稿遗散他处,即便是顾城的海外家书也并不是全部编入,我们只是把已经找到的顾城散文作品,进行了全面整理,力求完备地编入本卷。


一、

顾城在讲演和访谈里时不时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尤其在讲述自己写诗经过时,也会片断然而精彩地讲一些童年往事,但专心写作散文,回忆过往、记录当时,主要在德国讲学与创作期间。本卷“辑一”所收14篇全文和半篇残文,和“辑四”37篇《英儿》未定稿及其附录,都写于1992年至1993年的德国栖居和欧美行旅。之所以把这两辑归为“忆往”,它们都是顾城的精心创作,以回顾个人及家人三十多年间的生活体验,尤出国以前的经历为主,立意很明确:抚今追昔,忆往存证,为今天的生活状态、性格形塑、精神个性寻根究底,也为自己存在过、经历过的时代与社会留下案底。它们和鲁迅最初题名“旧事重提”的《朝花夕拾》是一个路数,上承古典史传文学的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要藏诸名山而传诸后世者。《英儿》未定稿部分留待后文再议,先看“辑一”14篇忆往。

《我早期的“革命斗争”》记顾城的幼儿园生活,“从观察托儿班到反对幼儿园,到有条件地谈判”,三个阶段各有其念,观察还行,每天去且不许回家就不行了,于是“革命斗争”,从“和平情愿”到“抗议”到“暴动”,自始至终抵抗“集体生活”。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远离童年和中国的地方,作者在回忆里看到:“母亲爱我又非要我上幼儿园不可的道理,我是后来才明白的,据说是为了让我从小学会过集体生活。我怎么会知道正是这种集体生活的恐惧使我逃进又逃出,从幼儿园逃进小学,从城里逃到乡下去放了猪,逃进单位,最后又逃得远远的,跑出了国。”这是顾城的个人经验,也是那个年代中国的集体经验,只是,有的人作无望的抵抗,有的人茫然由人。

《采桑》《兔子》和《依莲娜和黑子、福子、花子(残篇)》这三篇,可归为一组,是顾城养宠物——可以这么说吗?——的记忆,在北京上学时养蚕,到山东乡下养狗,到了南半球岛上养兔子。一般所见写动物的文字,不外乎“爱”这个字眼,对宠物的关爱和需要,以及宠物对人的依恋和报恩;但顾城写的,是不忍的残忍。在饥饿的年代,蚕没有桑叶可吃的残忍:“饿昏的蚕四下乱爬,小孩们都急了,拿剪纸、弹球、烟盒、邮票,所有心爱的东西换桑叶;为桑叶打架,翻脸互不来往……”这些为蚕而“急了”的孩子当然有爱心,为采得一小袋桑叶,他们不惜长途跋涉、不惜犯险拼命,然而经历这一切,“那时我想:以后再别养蚕了。”一只加利福利亚纯种白兔配上一只新西兰白兔,“好看异常”,还生了六只小兔,本为养来吃的兔子,在吃它的问题上犯了难:如何杀它呢?会杀鸡的雷不会杀兔子,送来兔子的美美姑娘“都说不难”,于是我动手了:“事情好像不那么简单,我打完一棍,兔子并没有照我想象就死了,我第一次听见了兔子的叫声,接着,我看见它挣扎,一刻不停地乱踢乱蹬,我两只手握着棍子,简直不知怎么好了。”亏得雷胆子大,总算让那只可怜的兔子安静下来。顾城在这里回想的是山东乡下房东杀鹅的情景,我想起2014年的纪录片《流亡的故城》里一个“情景还原”镜头,顾城杀鸡,一刀剁下去——胆小而怕见血的顾城,还信奉“不能阻断生命”,他居然能勇敢如此!?那部纪录片“还原”不是情景,而是一种想象,和顾城行为迥异的幻影。

…… ……



半梦:散文卷 卷一:拾光 《半梦:散文卷(上册)》是一次关于生命、情感与哲思的深邃凝视。本书收录了数十篇作者潜心打磨的散文作品,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折射出独特的光芒。作者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片段,描摹那些触动人心的生活瞬间,探索那些萦绕在心头的淡淡忧伤与深深喜悦。 本书的开篇,便是一系列关于故乡与童年的追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景物,而是将童年时代的点滴记忆,与成长的感悟交织在一起。那些模糊的影像,伴随着青草的芬芳、泥土的气息,以及孩童时纯真的欢笑,如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这些记忆,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寻,对纯粹情感的追溯。在那些看似琐碎的片段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灵魂成长的轨迹,感受到时光流转的无情与美好。 接着,作者将目光转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亲情、友情、爱情,在作者的笔下,褪去了浓墨重彩的浪漫渲染,回归到最朴素、最真实的面貌。那些无声的关怀,那些默默的支持,那些在生命的重要时刻给予的温暖,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有时,是与至亲长辈的一段日常对话,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依恋;有时,是与挚友久别重逢的欣喜,在分享彼此经历的时刻,见证着岁月沉淀下的情谊;有时,是对一段逝去爱情的淡淡回味,那是一种成熟后的释怀,而非歇斯底里的悲伤。作者深谙人情冷暖,更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审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美好。 本书的第三部分,则更多地聚焦于个体的内心世界与独立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信息所裹挟,迷失了自我。作者在这部分作品中,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他探讨了关于孤独、焦虑、梦想与现实等诸多人生议题。孤独并非全然负面,它有时是思想沉淀的温床;焦虑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可能是前进的动力。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审慎,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并试图在其中寻找超越与和解的可能。他鼓励读者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在现实的泥沼中,依然怀揣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此外,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他会细致地描绘一幅画作带给他的震撼,或是一首乐曲引发的共鸣;他会驻足于大自然的静谧之中,感受风、光、雨、露的洗礼,并在其中体悟生命的轮回与哲学;他也会对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位人物进行独特的解读,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这些篇章,展现了作者丰厚的学养与敏锐的观察力,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更深邃的思想底蕴。 《拾光》的上册,就像一位温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引导读者一同回顾、反思、感悟。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而是以一种近乎日常的语调,触及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这本书,仿佛是与一位知己促膝长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在静谧的夜晚,分享彼此的心事,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力量。作者相信,生命中的许多美好,都蕴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之中,那些不被察觉的瞬间。而《拾光》的使命,便是将这些被遗忘的美好,重新拾起,呈现在读者面前。 卷二:溯影 《半梦:散文卷(下册)》在延续上册深沉思考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更复杂的生命体验。作者以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审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以及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开篇,便是一系列关于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与思考。作者描绘了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喧嚣,其中夹杂着疏离与竞争,也涌动着机遇与梦想。他记录了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逐与失落。同时,他又将视角转向了日渐式微的乡村,那里有缓慢的生活节奏,有淳朴的人情味,也有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无奈与挣扎。作者并非简单地臧否优劣,而是试图理解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价值与局限,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对两种生活方式的描摹中,作者也在探寻一种更加平衡、更加和谐的生活哲学。 紧接着,作者深入探讨了当下社会的热点议题,并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进行评论。他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与思考方式,反思消费主义对个体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个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人格与清醒的头脑。作者反对盲从与标签化,提倡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他鼓励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辨别真伪,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轻易被观点所裹挟。 本书的中间部分,则集中于对“时间”与“记忆”更深层次的哲学性探寻。作者认为,时间并非是线性流逝的,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碎片化的、跳跃的,是可以被情感所重塑的。记忆,更是如此,它既是证据,也是虚构。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一个不经意的场景,或是对一段久远往事的重新解读,来展现记忆的变幻莫测与情感的强大力量。他探讨了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如何在记忆的迷宫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这些篇章,充满了诗意的想象与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在本册中,还展现了他对“当下”的深刻体悟。他认为,许多人沉溺于对过去的追悔,或是对未来的幻想,而忽略了生命中最宝贵、最真实的“此时此刻”。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如清晨一杯咖啡的香气,午后阳光洒在书页上的光影,夜晚星辰的闪烁,来提醒读者关注当下,感受生命的美好。他强调,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蕴藏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里,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以一种更为宏大而又充满希望的视角,展望了生命的未来。他探讨了个体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如何承担起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他相信,即使面对人类文明的种种挑战,理性与爱依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力量。他鼓励读者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他相信,即使在“半梦半醒”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依然可以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溯影》的下册,如同一场精神的远航,带领读者穿越人生的迷雾,抵达更辽阔的智慧之海。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欲望。作者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的思想洞察和优美的文字功底,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共鸣,都可以获得启发,都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找到前行的勇气与方向。这本书,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半梦:散文卷(上下册)》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我疲惫的心灵。作者的叙事风格,自然而舒缓,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充满了韵味。她笔下的世界,既有现实的坚韧,也有梦境的瑰丽。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失去的篇章,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忍不住会反复阅读,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鞭辟入里,却又不失温情。她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描绘着人生的起伏跌宕,让我们看到了在逆境中依然可以保持的优雅与坚强。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灵魂的旅行,在作者的引领下,我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感受了不同的人生况味。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是在细微之处,藏着最深刻的感动。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说是一部心灵的奏鸣曲。作者以其超凡的笔力,将生命中的点滴感悟,谱写成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半梦:散文卷(上下册)》中的文字,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对情感的描绘,精准而深刻,既有年轻时的热烈与冲动,也有成熟后的沉静与豁达。读她的文字,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烦恼,那些曾经让你黯然神伤的失落,似乎都在她的笔下得到了释然。她用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审视着生命的无常与美好,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尤其欣赏她对“瞬间”的捕捉能力,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在她的笔下被定格,变得永恒。这本书,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份遇见。

评分

《半梦:散文卷(上下册)》是一次文字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春风拂面,轻柔而细腻,时而又如秋雨绵绵,深沉而富有力量。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鲜活的,还是已然成为回忆的,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羁绊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也引发了我对自身关系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也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流露,悄然渗透进读者的内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放下”与“前行”的章节,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体验一场人生缩影,有欢笑,有泪水,有迷茫,也有顿悟。作者用她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们学会了在平凡中寻找不凡。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用最真诚的语言,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段宁静而充满力量的时光。

评分

翻开《半梦:散文卷(上下册)》,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门。作者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温柔,将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难以言喻的思绪,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读她的散文,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那些关于童年记忆的碎片,在字里行间被重新拼凑,散发出温暖而微甜的光芒。她描绘的四季更迭,不仅仅是景物的变化,更是时间流逝中,人心的起伏与沉淀。无论是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过往的追忆,都饱含着深情,却又不落俗套,总能触碰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有时,我会因为一个词语的精准,一个句子的巧妙,而停下阅读的脚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书中那些关于生活琐事的描绘,也充满了诗意,仿佛连一盏灯的亮起,一片落叶的飘零,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情节。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将平凡事物赋予生命力的能力,着实令人惊叹。合上书页,那些文字依然在脑海中回响,带来一种淡淡的怅然,和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散文集,作者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窗户。《半梦:散文卷(上下册)》中的文字,既有现实的温度,又有哲学的深度。作者对生活中的现象,总能进行深刻的剖析,并从中提炼出富有价值的人生启示。她笔下的那些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在迷茫的时候,读到她的文字,总能给我指点迷津,让我重新找回前进的方向。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仿佛能够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她对“孤独”的解读,在她的笔下,孤独不再是令人畏惧的深渊,而是一种成长的契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精彩。它教会我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如何更积极地面对挑战,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