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收录金文书法拓片近千品,金文书法集大成之作
2.图片清晰,基本保持原大,便于临摹欣赏
3.每一件作品图片后附有释文对照,便于识读
4、按器物类别分册,方便携带临摹,读者即可整套购买,也可单册购买。
本书河南美术出版社精心打造的金文书法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共分十卷,精选金文书法近千品,分为鼎、壶、钟、簋、鬲等十余个类别,按朝代先后编排,图片清晰,并附有比较释文,所选图片基本保持原大,便于读者临摹欣赏,更好的把握书法作品的原貌,是书法爱好者,尤其是篆书爱好者临摹欣赏研究必备的书法参考用书。
张志鸿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东岳印社副主席,国展兰亭奖获得者,曾编写书法技法以及理论专著多种
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忙于一个关于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构现象的课题研究,急需一些权威的范本作为佐证。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大气,留白得当,使得那些繁复的金文线条得以充分舒展,不至于拥挤在一起。其中关于列国时期兵器铭文的集中展示,尤其令我眼前一亮。我们知道,兵器上的铭文往往篇幅较短,但其地域色彩和铸造工艺的特点体现得更为直接和鲜明。我观察到,秦系文字在向小篆过渡时的某些笔画特征,在这批材料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端倪,比如某些横画的处理趋于平直,字形结构也开始追求某种程度的均衡。对比楚系文字的自由奔放,那种长短参差、结构欹侧的美感,这本书都给予了充分的体现。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针对不同地域风格,增加一两页针对性的字体结构解析图,比如专门讲解“走之旁”或“示字旁”在不同地域金文中的具体写法差异,那对于精研者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观察金文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偏爱在实践中学习的人,对那些过于学术化的论述反而兴趣不大,我更看重的是“手感”和“气息”。这本《金文书法集萃(五)》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更像是一本精心挑选出来的“字帖”,而不是枯燥的文献汇编。当我提起笔,蘸上浓墨去临摹那些古老的铭文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线条的力度变化。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册页式铭文,其行气贯通的节奏感极其强,仿佛能听见铸造工匠锤击模具时的回响。这本书的油墨印制质量很高,即便是那些线条非常细微、结构复杂的字,也能清晰地辨认出其转折和起收。我注意到,书中收录了一些相对少见的、出土不久的青铜器铭文,这显示了编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临习传统法帖的人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避免了长期局限在几件“烂熟于心”的经典之中的僵化。它鼓励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
评分对于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来说,我总是在思考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字,以更直观的方式介绍给年轻一代的学生。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的“纯粹性”。它没有过多花哨的旁白或不相干的论述,就是将最核心、最典型的金文范例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给了学习者最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族徽”类铭文的收录,虽然这些字形往往更具象、更具装饰性,但它们在早期文字符号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我尝试让学生们去模仿这些族徽的结构,结果发现,他们对金文的象形本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比单纯讲解“左为形,右为声”要有效得多。当然,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如何“释读”这些铭文的入门性注解,或许能更好地服务于那些对文字内容同样感兴趣的读者。但就书法本体而言,它提供的字形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评分这本《金文书法集萃(五)》的出版,对于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对先秦文字形体演变感兴趣的同道中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契机。我近来沉浸于对金文早期书风的揣摩之中,深感其古朴浑厚的韵味,与后世篆书的规范化有着显著的区别。翻开这本集子,我首先被其中收录的周代鼎器铭文所吸引。那些笔画的粗细变化,结构布局的错落有致,无不透露出一种天真烂漫的生命力。我仔细比对了其中几篇著名重器的拓片,发现它对于我们理解商周之际文字转化的关键节点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笔画的收束处,那种微微外撇的“蚕头燕尾”的雏形,以及线条的饱满度,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取向。如果能配上更详细的考证说明,例如每件器物的出土背景、时代断限以及铭文字数的具体分布,那对于学术研究的帮助会更大。不过,就作为一本入门或进阶的临摹用书而言,其选材的精良和拓片的清晰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足以让初学者在摹写过程中感受到古韵流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早期书写载体演变的学者,我对不同载体上文字形态的差异性非常关注。这本书虽然名为“集萃”,但其收录的青铜器铭文的风格统一性还是比较高的,这有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金文的主流风貌。我注意到,书中对那些“重文”(即内容重复,但书写略有差异的铭文)的处理方式很专业,往往将它们并置对比,以便观察书写者在既定内容下的个体差异和集体规范。这种对比分析是理解书法演变的关键。比如,对比某些器物上工匠落款的小字部分,其笔法要比主体铭文更为洒脱简率,这为我们研究金文在不同语境下的书写风格提供了有趣的参照。我期望未来如果能有续集,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金文从铸刻到后来在竹简、陶器上书写时,笔画如何受到载体和工具的制约而发生的质变,那样就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金文书写生态图景了。就目前这册而言,它无疑是梳理金文书法脉络中坚实的一环。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活动购入,价格很划算。
评分印刷清,配送快速
评分正版最新图书、印刷精美,是临写的好范本!
评分书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好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评分真心不错,趁活动买齐十册整套,好又多,爱不释手!
评分真心不错,趁活动买齐十册整套,好又多,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