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会计学(第五版)》介绍会计学知识的构架和轮廓的优秀范本,其内容丰富、体系合理、案例新颖、表述严谨、文字精炼,且配套的训练充足,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培养认识会计信息、运用会计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可以作为财经类学生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会计人员、MBA及EMBA学员的自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中内容,本书还配有相应的教学指导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五版前言
第一篇 会计原理篇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第一节 会计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财务报告及其使用者
第三节 会计的含义
第四节 会计职业
第五节 会计规范
扩展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
第二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
引言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第一节 会计等式
第二节 账户
第三节 复式记账
扩展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
第三章 会计循环
引言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第一节 分录与记账
第二节 试算与调整
第三节 编表与结账
扩展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
第二篇 资产权益篇
第四章 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
引言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第一节 货币资金
第二节 应收款项
扩展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
第五章 存货
引言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第一节 存货的性质及其分类
第二节 存货取得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第三节 存货数量的确定
第四节 存货发出的计量
第五节 期末存货的计量
第六节 期末存货成本的估计方法
扩展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
第六章 金融资产与投资
引言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第一节 金融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第二节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
第三篇收入成本篇
第四篇财务报告篇
第五篇分析决策篇
第六篇特殊项目篇
前言/序言
本书奉行“教材内容与会计改革同步、会计理论与实务密切交融”的原则。自1994年会计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注重教材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力求在内容和体例上有所创新。我们坚持每次印刷前的“小修”,每四至五年的“大修”,以使教材既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又具有时代气息。2000年10月第一版《会计学》在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上为本教材奠定了基础,教材和教辅的配套出版不仅引领了会计学教材的编写,同时也方便了师生的使用。本教材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厚爱,获得了诸多殊荣。使用本教材的“会计学”课程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为了便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经济事件的联系,本版教材保留了第四版的章节体例,进一步完善、更新了教材中的讨论、案例和扩展思考题等内容,以丰富课堂讨论的资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希望能引导会计教学从实际事例和问题导向出发,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业务的不断创新,《证券法》等重要经济法规相继修订和颁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修订,如何处理好教材建设与会计制度变革的关系一直是编者探索和尝试的任务。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后,我们提前修订了第三版教材,力图使教材体现知识的本原性和应用性,同时又吸收《企业会计准则》中成熟的内容,做到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改革要求相适应。本版教材的修订也是基于相同的制度完善背景,同时考虑到课时调整和内容完善的要求,我们对全书的章节做了大幅度的整编,重新编写了贴合准则要求、贴近实务变化的损益确定、金融资产、投资、企业合并和报表列报等内容,修改了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相关的税务核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作用也愈发显著。本教材试图让读者深入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及其产生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确认、计量、报告的方法;了解各种会计方法的特点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了解会计的技术和方法是如何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相结合的。会计学是任何经济管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来不从事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加工的工作,但终身都可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本教材的编写,希望能让学生不仅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也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会计信息、运用会计信息打下扎实的基础。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本教材的体系就是依据这一认识规律构筑的。全书由二十章构成,前三章为概览和会计原理,第一章以俯瞰视角对会计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述,并介绍了会计的基本内容、相关原则和规范。第二、第三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会计基本原理和账务处理程序,以使学生对会计循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第五至十章介绍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使学生了解会计女口何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提高对会计信息实质的认识和应用会计知识的能力。第十一至十五章介绍收入、成本、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核算,演绎了财务报表的构成、编制和信息的披露。第十六至二十章讲解了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和投资决策分析以及预算与控制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且介绍了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公司金融学:原理与实践》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介绍该书的核心内容,并确保与您提到的《会计学(第五版)》无任何关联: --- 《公司金融学:原理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领域,深入剖析了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基础、量化模型与实际应用策略。它不仅是对传统公司金融学概念的系统梳理,更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结构设计、投资决策优化和风险管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第一部分:公司金融学的基石与价值衡量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公司金融决策的理论框架,并引入了度量和评估企业价值的核心工具。 1. 公司金融的领域与目标: 详细阐述了公司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包括资本预算(投资决策)、资本结构(融资决策)和股利政策(分配决策)。重点讨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核心目标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下的具体含义和实施路径。本章辨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并探讨了各种治理机制(如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督)如何缓解这些冲突。 2. 评估基础:货币时间价值与风险: 这是贯穿全书的数学基础。深入讲解了复利、现值(PV)、终值(FV)的计算方法,以及年金和永续年金的估值。在风险方面,本书细致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可分散风险)。引入了投资组合理论,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推导出Beta系数作为衡量系统性风险的唯一指标,并据此确定股权的必要报酬率($R_e$)。 3. 债券与股票的估值: 详细解析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定价逻辑。债券估值部分涵盖了不同付息方式、期限结构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并介绍了收益率曲线、期限结构理论(如纯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股票估值则侧重于股利贴现模型(DDM),包括零增长、恒定增长(戈登模型)和多阶段增长模型的应用,并引入了自由现金流估值法(FCFF和FCFE)作为更具操作性的替代方案。 第二部分:投资决策——资本预算与实物期权 本部分是公司金融决策的核心,关注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何种长期资产中,以确保带来超额回报。 4. 净现值(NPV)法则与决策标准: 详细论述了净现值(NPV)作为最可靠的资本预算工具的理论优势。对比分析了内部收益率(IRR)、回收期(Payback Period)以及盈利指数(PI)等其他决策指标的局限性。特别强调了在独立项目和互斥项目选择中的应用差异。 5. 现金流的估计与调整: 准确估计项目现金流是NPV分析的关键。本章指导读者如何从会计报表中提取相关的增量现金流,区分营业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深入探讨了折旧的税务影响、营运资本的变动处理,以及处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和粘合成本的原则。 6. 风险分析与实物期权: 超越静态的NPV分析,本书引入了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工具。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本书系统介绍了实物期权的概念——管理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拥有的灵活性(如扩张、收缩、放弃的权利),并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如二叉树模型)来评估这些战略性决策的潜在价值,纠正传统NPV对管理灵活性的低估。 第三部分: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理论 本部分探讨企业如何筹集资金,即债务、股权以及混合证券的有效组合。 7. 资本结构理论:无税环境下的米勒-莫迪利亚尼(MM)定理: 从理想化的无税世界开始,阐释了MM定理第一命题(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和第二命题(权益成本随杠杆增加)。这是理解后续所有资本结构理论的逻辑起点。 8. 引入税收、破产成本与权衡取舍理论: 在引入企业所得税后,分析了债务的“利息税盾”效应,解释了MM定理如何被修正。接着,深入探讨了破产成本(直接和间接成本),并提出了权衡取舍理论(Trade-Off Theory),即企业会寻求在一个最优杠杆点上,使税盾收益与预期破产成本达到平衡。 9. 融资信号与代理成本: 探讨了信号理论,解释了管理者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向市场发出的信息(如发行新股被市场解读为高估,发行债务被解读为低估)。同时,分析了过度投资(代理成本)和债务契约在控制经理人行为中的作用。 10. 长期融资工具:债务、股权与混合证券: 详细比较了不同融资工具的特征。债务方面,涵盖短期融资(商业信用、商业票据)和长期融资(公司债券、贷款)。股权方面,分析了普通股、优先股的结构和特点。混合证券部分着重介绍了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工具的结构设计和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第四部分:股利政策与动态融资管理 本部分关注企业利润的分配,以及在实际市场中如何进行动态的融资和并购活动。 11. 股利支付政策: 核心议题是:企业应将多少利润分配给股东,多少留存再投资?本书探讨了实际的股利支付方式(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股票回购)。对比了“剩余股利政策”与“稳定支付政策”的优劣,并讨论了股利政策对投资者税收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12. 租赁、并购与企业重组: 扩展了融资决策的范围。租赁决策部分解析了融资租赁(资本租赁)与经营租赁在财务报表处理和经济实质上的差异,并提供了租赁与购买的决策框架。并购部分则概述了并购的动机(协同效应、资源整合),以及不同形式的收购(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的财务影响和估值方法。 附录:高级主题与案例分析 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对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期货、互换)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概览,并结合跨国公司的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复杂的全球化财务决策中。 本书特色: 模型驱动,实践导向: 每一个理论模型后都紧跟实际案例分析,强调模型在投资银行、企业财务部门中的应用场景。 量化深度: 提供了清晰的数学推导,使读者能从底层逻辑理解估值和决策工具的可靠性。 前沿视角: 纳入了行为金融学对传统假设的挑战,以及金融科技对公司融资方式的潜在影响。 《公司金融学:原理与实践》是金融学、工商管理及会计专业学生和有志于从事企业投融资、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