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不乐》是一部随笔集,收录了周振鹤先生近五年来的随笔三十余篇,表面看来内容驳杂,实际不脱书人书事。内容大体分为四类:一是读书札记。作者以自己不经意间收藏的珍稀图书,与闲暇时所读的名人日记、笔记、书札等互证,梳理出许多我们所不知的人事关系。二是忆藏书、逐旧书,作者之性情、趣味、眼光,顿时立于纸上。三是怀人忆旧。作者所忆之人,或因治学相携,或因爱书相知,皆为君子之交。四是书序。借此发表对某些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作者在学术研究上“捞过界”的、*好注脚。全书学养深厚,洞识精微,文字质朴,余味悠长。
周振鹤,194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8—1963年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与福州大学矿冶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擅长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及《学腊一十九》《随无涯之旅》等学术论文集、学术随笔集十余部。
读周振鹤先生的书,读关于他的访谈和文章,感觉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只独立起舞的鹤,志向高远,治学严谨而又充满自信。——澎湃新闻网
序
藏书不乐 / 001
我本无心,书却有意
——欧洲买书小记 / 004
俄京逐书记 / 022
遇罕见书胜逢甘霖 / 030
我是如何买书的 / 035
上海旧书店忆旧 / 042
上海的外文旧书店 / 046
无法之法
——谈书籍装帧艺术 / 051
卡夫卡纪念馆 / 059
怀念章巽(丹枫)先生 / 065
人生不可能有常
——怀念罗闻达 / 070
柳雨生又一事 / 075
鲁迅听章太炎课事征实
——读《钱玄同日记》之一 / 079
章太炎在东京讲国学事疏补 / 093
关于章太炎《国故论衡》的“先校本” / 114
跳读《夏鼐日记》 / 122
到底有人想起了他
——读《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 / 128
追求对古人思想的理解
——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 135
分久必合,合久难分
——序《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 143
著书不如抄书
——《顾炎武全集》出版有感 / 150
欧洲文明史还是世界文明史 / 154
对佐藤进先生演讲的评论 / 159
文武昆乱不挡的培凯 / 163
俞平伯慎校古书 / 169
闵板不是闽板 / 172
《汉书补注》不老实处 / 176
不一般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178
汉字使用频率的计算 / 188
迎来革命 / 191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以齐文化为例 / 194
赵氏南越国开发岭南的功绩
——参观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有感 / 198
印桥南周家谱序 / 202
《北洋官报》:晚清官报之样板 / 206
“译书为当今第一急务”
——影印版《译林》前言 / 216
上海设市的历史地位 / 232
文化上海:通向国际大都市之路 / 240
“外滩源”是个错误的概念 / 248
一百五十年前的上海侨民 / 261
“我伲”比“阿拉”更正宗 / 265
我是如何买书的
今天专讲买书,不讲读书。讲读书的人太多了,都带有教育的味道,教人如何读书。其实只要想读书,自己便能找到途径,用不着别人来教的。而且自己的体会往往比别人教的要深刻。所谓书目之类,用处并不大。鲁迅也开不出什么必读书目来,就是这个道理。他只为朋友的儿子私下开了很少的二十来本书吧,其中竟有一部一般人不看,而只是查阅的大书——《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
读书的精神也是学不会的,只有自己天生的爱读。有人从小就喜欢读书,有的人做到教授了还是对读书不能上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至于买书,也是一种癖好,极端了,甚至是一种毛病,这毛病不是人人都有的,有的人从不进书店,学问未必不好,有的人买了一大堆书,依然只是作为摆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读书少的,学问到底要小些,或者说到底要浅些。即使很聪明的人,书读少了,总觉得他说出来的虽然是聪明话,但到底浅了点。人要直,文要曲,说话亦要含蓄,不读书的聪明人就做不到这一点了。但读书并不一定都要买书,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借书读的,买书有时也只是一种欲望。能把读书与买书很好地融为一体的人毕竟不多。所以还是率性而为,不必人读我亦读,人买我亦买。
这样说来,似乎买书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了。那又不然。买书是可以对国家对民族文化有贡献的。越是专门家,他越是知道书的价值。有时候,一些书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而被随便抛弃,但有学问的人就知道判断,哪些书是有价值的,因而可以买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专门的收藏,这个收藏如果贡献给社会,那就造福于国家文化了。大家都知道宋刻元椠是好东西,不用说也知道是宝藏。但除了珍稀版本外,有哪些书是值得购藏的,就未必知道了。一直到现在,许多古籍整理专业的学生,除了版本以外,不知还有其他好书。而且即使版本,除了现在市场上一般已经看不到的宋元与明初刻本外,晚明清代,甚至民国刻本也大有讲究。我不是版本专家,这里不去说它。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但要重视书的形式,即版本,还要注意书的内容,明白哪些书是好书,或者说是有用的书,或者是稀罕的书,必须加以重视的。所以买书是有学问在的。在这方面,我以为近现代诸位名家中,郑振铎先生就是最有学问的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敌伪将中国古籍抢购到日本,郑振铎与张元济在上海开始用高价购买市场上的好书。以张元济的想法,重点只在于珍稀版本,但郑振铎不同,他认为只要罕见的,有利于保存文化的书,就不论什么版本也要抢救。结果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宝贵的,例如戏曲方面的一些刻本。他个人买书也是一样,只要罕见,就要买下。他是一个连地上掉了一片纸也要捡起来看看有没有用的人。他个人买的书,后来都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了,大家只要看看他的《西谛书目》,就知道他买的都是些什么好书了。我以为他是一个知道如何买书的最好榜样。
我自己可以说是一个有毛病的人,这毛病就是太爱买书,爱得过分,就成了毛病了。当然我不但喜欢买,也喜欢读。可以说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虽然教书、买书也花了不少时间,但到底读书所花的时间最多。但比起一般人来,我花在买书方面的时间也似乎是过分的多。那么我买些什么书呢?为什么买书要花很多时间呢?
我买的书有两大类,粗略言之,一是新书,二是旧书。这样讲大家一定以为滑稽,这算什么分类?但先讲下去再分析。新书要买一是因为要了解学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二是享受阅读的快乐。新书中有些与自己研究密切相关,非买不可,要参考。尤其是资料性质的书,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非常必要。如果不是太大部头的书,一般自己买,例如二十四史标点本,例如《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影印本,等等。前辈重要学者的研究专著也要买。今人的研究著作则相对谨慎些,主要买有真知灼见者与窄而深的研究著作,综论性质的没有独立见解的书一般不买。有些书对目前的研究没有什么用,但我知道以后会有用,也会提前买下。如近年来我的学术兴趣有部分转向晚明以来的中西文化接触,而这方面的书一二十年前即买了不少,有些今天已经不易遇见。
买旧书,主要也是为了阅读与利用,而不是为了收藏。我绝对不是一个藏书家。我曾经说过做藏书家不但要有钱有闲有空间(而我一样也没有),而且还要收藏的书是高品位的版本书。我生活的年代已经是旧书业没落的时代了,所以买我喜欢的旧书就要花费比前辈藏书家多得多的时间与金钱。前辈藏书家如黄永年先生说他上世纪50年代买两册明版的《诗经》只花两块钱,这种机会已经不可再来。而且如上海、广州(北京更不必说)那样过去一整条街都是旧书店的现象也不会再出现。所以现在我们买旧书的市场已经很小。不过到底我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买旧书,也积累了一些,这些旧书包括旧平装(这是一个通用的术语,指解放前的平装书)与线装书。
这一二十年来的旧书我买些什么呢?主要是人弃我取。譬如近代西学东渐的时候出版了许多新知识方面的书,例如《全体通论》这样的木刻本,是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兼医生合信所著,讲解剖的,在一般藏书家看来是丢在地上都不会有人捡的书,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册只需一角钱,我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买的,花了一元钱,现在拍卖市场上竟然卖数百元。倒不是因为卖贵了就变成好书了,而是该书对研究西医东传有价值,过去这方面少有人研究,现在重视了,自然书就值钱了。再有如中文与外文对照辞典,也是过去没有人注意的,这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很有用,我因为喜欢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以收集了许多,有些品种是国家图书馆所无,但现在要在市场上遇到,也不容易了。因此我买的书里头最值得提的只有近代以来的一些普通的线装书与洋装书,在当时并不贵重而现在却罕见的,于研究有用的书。
所以买些什么书是有讲究的,在这篇短文里说不了太多。主要是两个诀窍,一是提前买,二是买稀罕。所谓提前买,就是你现在并不研究,但将来可能研究的,可以先买下来,否则到时可能没有这些书卖了。所谓买稀罕,就是注意图书馆不收、藏书家不重、目录学不讲的书(这个“三不”我已经讲过多次,是从商衍鎏先生那里借来的),你如果有眼光,认为某本书会有用,也应该买下来。而且买的时候还要不论版本、不问品相、不求全帙——这是另一个“三不”,因为有的书罕见,虽然版本无可称道,或者品相不好,或者只有上册没有下册,也只能买下来,否则过了这个村也许就没有这个店了。所以我买旧书主要就是这两个“三不”原则。当然这要靠买多了有眼光才行,不然说不定买一堆垃圾回来,在校学生财力薄弱,买书更要谨慎。最后自然还要注意多买打折的书,许多学术书要的人少,而出版社又印得多,往往要打折出售,这时就可以等一等,这就是滞后买的艺术,正好与提前买相反。要之,买书的经验主要靠自己积累,别人说得再好,也不如自己体会深刻,没有人买书没有吃过亏的,但买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书,是有用的书,什么时候买最合适,就经验多而教训少了。
我拿到的这本《藏书不乐》,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打怵。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种沉重感,让我担心会不会是一本读起来压抑的书。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却发现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又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她擅长描绘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角落,比如清晨的阳光如何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又或者一个人在深夜里,看着窗外的灯火发呆时的心情。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人一样,有平凡的幸福,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我被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捕捉深深吸引,她能够将那些隐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渴望、失落、遗憾,一点一点地剥离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并没有给我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是在拼凑一些零散的碎片,而这些碎片,组合起来,却能描绘出一种完整的人生图景。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静静地诉说着她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虽然名字叫“藏书不乐”,但读完后,我反而觉得,生活中的“不乐”,或许正是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感恩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藏书不乐》,拿到手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看之下,总觉得带着一种挥之不去、淡淡的忧伤,仿佛书页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事。我翻开第一页,文字便像涓涓细流般淌入心底,没有惊心动魄的起伏,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描摹。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尤其令人赞叹。她笔下的那些角色,每一个都鲜活得如同我身边相识的朋友,他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悸动。故事缓缓展开,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最柔软的神经。有时候,看着看着,我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那些文字所勾勒出的场景和情感。那些关于生活琐碎的描绘,关于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我未曾留意过的生活侧面,也让我对某些人、某些事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畅销书,而更像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佳酿。读完之后,那份“不乐”,并非是悲伤的宣泄,而更像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洞察,一种看透却依然热爱着的释然。
评分《藏书不乐》,这个书名,就像一个谜语,一开始就吸引住了我。我满怀好奇地翻开,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不乐”藏在这本书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简单故事。作者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独特。她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纠葛上。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某一段,才能真正理解人物当下的心境,以及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背后隐藏的含义。书中的人物,大多生活在某种困境中,他们可能为生计奔波,可能为情感所困,也可能只是在迷茫地寻找着生活的意义。但是,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悲剧英雄,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现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坚持。我特别喜欢她对细节的刻画,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群不期而遇的陌生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你慢慢地走进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痛苦,也分享他们的喜悦。虽然书名带着“不乐”,但书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它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只是让你看到,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勇敢地活下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有点让人捉摸不透,“藏书不乐”,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关于收藏家苦恼的故事。但当我真正沉浸在其中后,我发现它远比这个名字所暗示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废寝忘食的书,反而像一杯温水,慢慢地暖了你的全身。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她对情感的把握更加精准。我尤其喜欢她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那种琐碎却又真实得让人心疼的瞬间,往往能勾勒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书中那些人物,没有伟大的理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只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日子,却在这些普通的日子里,经历着各自的悲欢离合。我读到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时,常常会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那些不曾说出口的话,那些错过的机会,那些默默付出的温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不乐”,很多时候并非源于什么巨大的不幸,而是来自那些细微的失落、遗憾,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但奇怪的是,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绝望,反而觉得有一种踏实感,仿佛认识到了生活的真相,并且能够坦然地去面对它。它不是在给你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跟你分享一种人生体悟。
评分《藏书不乐》,这个书名,确实有点特别,它不像是那种直白的“爱情小说”或者“悬疑推理”,反而带着一种隐喻和思考。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看到我预想中的那种“不快乐”的情节,而是一种温和而细腻的叙事风格。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娓娓道来,没有急切,也没有强加观点。她笔下的那些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追求,也有着自己的小小的幸福。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她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不刻意美化现实,而是用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展现人物在各种境遇下的真实反应。我读到那些关于选择、关于妥协、关于遗憾的段落时,常常会陷入深深的共鸣。这本书让我觉得,生活中的“不乐”,或许并非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悲剧,而更多的是一些细小的失落,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淡淡的忧伤。但是,通过这些“不乐”,我们反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也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些痕迹,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不经意间想起它。
评分曉出凌州南,晝行泥淖中。一步一踟蹰,四顧心忡忡。牽車者誰子,自言業爲農。頻
评分正版好书,装帧精美,内容不错,价格实惠,发货迅速,服务热情,包装周到。
评分读书为大乐,然藏书不甚乐。
评分一系列。。。。。。。。。
评分文字洗练,喜欢这样的装帧和纸张。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系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