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2月,切·格瓦拉同他的朋友阿尔维托·格拉纳多,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向往已久的旅行。他们从科尔多瓦出发,一路北上,横穿整个南美大陆。格瓦拉在游历时写下了他的旅行日记,记录了他艰辛困苦、漂泊四方而又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
这不是一个有关英雄事迹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人的故事,这是两个人的一段人生经历,他们带着希望和梦想上路,走过了一段特定的路线。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切·格瓦拉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切·格瓦拉死后,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完美的人。——萨特
让他们像切一样。——菲尔德?卡斯特罗
让我们互相理解吧
这不是一个有关英雄事迹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人的故事,至少我在写作时不希望它是这样的。这是两个人的一段人生经历,他们带着希望和梦想上路,走过了一段特定的路线。一个人在他生命中的九个月里可以思考很多很多东西,上至最高深的哲学命题,下至对一碗热汤的最卑微的幻想。总之,他的想法与他的胃的饥饿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这段旅程同时是带有一丝冒险性质的,那也许其中的某些部分能吸引一些读者,因为他们也曾经历过我这篇游记中所记录的相似时刻。
就这样,硬币被掷向空中,旋转着落下,一次正面朝上,一次背面朝上。人类是一切事物的仲裁者,此刻他用我的嘴发声,用我的语言讲述我的双眼之所见。也许实际上硬币抛出了十次正面后才出现一次背面,或是十次背面后才出现一次正面,这极有可能,不容置喙。我的嘴直接转述我的眼睛所告诉它的事实,而我们的视野永远不可能是360度无死角的,总是只能瞥见一瞬,因此也就不能保证永远准确。可为何法官们总要对我如此严苛呢?我承认我的文字不够精准,可这篇游记是键盘在我的的冲动下所做出的演绎,而现在这些短暂的冲动早已消失,法律想要惩治的对象已不复存在,曾写下这些文字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的我在重新踏上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刹那也已死去。我,已不再是我,至少内心深处的我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我。在我们广袤的美洲大陆上的这次漫游已深深改变了我,这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任何一本有关摄影技术的书里总能看见夜景照片,一轮满月高挂天空,而配文则向我们描述这片土地在阳光照射下时的秘密。可我用双眼所拍下的照片却无法得到修正,也就没办法真实反应出拍照时的瞬间,因为我的视网膜常常被泪水覆盖——也许读者们无法理解我的敏感,连我自己有时都不太懂。如果我向你们展示一张夜景照片,无论你们是否相信这张照片都并不重要,因为如果你们未曾亲眼见过我游记中所记录的画面,那你们会很难理解我将要讲述的这另一种真相。好了,跟着我一起开始旅游吧,跟着曾经的那个我一起上路吧。
序言
那是十月的一个早上,我利用17号的假期去了一趟科尔多瓦市。在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家的葡萄藤下,我们一边喝着甜马黛茶一边讨论着这糟得不能再糟的生活中最近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一边改装着“大力神二世”摩托车。阿尔贝托因为不得不从圣弗兰西斯科德尔查尼亚尔的麻风病院离职而沮丧,同时埋怨着现在这家西班牙医院给他的薪酬过低。我也刚辞职,但和他不同,我为此感到由衷高兴。但我当时也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我一向爱做白日梦,而医学系、医院和考试却已令我生厌。
在我的白日梦中,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国度,我们在热带的海洋上航行,踏遍整个亚洲。突然,仿佛做梦一样,一个问题潜入我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去北美呢?
去北美?怎么去?
当然是骑“大力神”去啊伙计!
于是这次旅行就此敲定,所有路线都靠拍脑袋决定。阿尔贝托的的弟弟们聚拢来,我俩喝着马黛茶起誓:不达目的不回头。剩下的工作便是无聊地准备请假条、证明、文件,总之就是设法跨越现代化国家给热衷旅游的人所设置的重重难关。为了不影响到我俩的名声,我们对外宣称要去智利旅行。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整理旅途中可能用到的所有物件,而阿尔贝托的任务则是改装摩托车并研究路线。此刻,不在乎前方会有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眼里只有飞扬的尘土,在这满天飞尘中我们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向北驶去。
遇见海洋
一轮满月将剪影投射在海面上,为浪花镀上银色光芒。我们俩坐在一片沙丘上,怀着不同的情绪看着潮起潮落:对于我,海洋永远是一位密友、一位知己,它对人们讲给它的故事全盘接受,从不把这些秘密讲给第三个人听,并且总能给予我们最好的建议;而对于阿尔贝托,这是一幅全新的景观,甚至让他有些不知所措,这从他紧盯着每一朵浪花在海滩上消亡的专注眼神中便能看出。在接近三十岁的年纪上阿尔贝托遇见了大西洋,从这一刻起他意识到了旅行的重要性,因为它为他提供了通往这星球每个角落的无尽道路。
凉爽的海风用海的气息填满我们的感官,在它的触摸下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就连小狗“回归” 也不例外。它咧着它那张奇怪的小嘴,呆呆地看着海浪似一条银色丝带般扭出不同形状,瞬息万变。“回归”既是一个象征物又是一个幸存者:说它是象征物,因为它象征着指引我回归故土的千丝万缕的羁绊;说它是幸存者,因为可怜的它先后经历了从飞驰的摩托车上摔下来两次、被一匹马狠狠踩过以及持续腹泻的厄运,但每一次它竟都能奇迹般地生还。
到达马德普拉塔北部的格塞尔镇后,我们在我叔叔家受到了热情款待。我们计算了一下行程,发现已经走了快1200公里。这是整个旅程中最好走的1200公里,但已足够让我们对距离有了清晰的概念。我们不知道能否走完全程,我们唯一清楚的是这段路会异常艰辛。看着自己之前做的那份非常详尽的旅行计划书,阿尔贝托不禁笑了起来,因为照计划书来看我们应该已经快到终点了,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
从格塞尔镇出发时我们满载着叔叔“捐赠”的蔬菜和肉,他让我们到达巴里洛切市后记得发份电报给他,因为他要根据电报号去买彩票。我们觉得他有点过于乐观了,而另外一些人则与他截然相反,他们嘲笑我们与其骑着摩托车旅行倒不如下车慢跑来得快。我们非常想证明他们是错的,但随之而来的疑虑和担心让我们自己也不如先前那般自信满满了。
沿着海岸线行驶时“回归”依然保持着它飞行员一般的兴奋感,看来它已从之前的“车祸”中完全恢复。由于行李架上放的东西过重,摩托车的重心后移,变得非常难驾驶,稍不留神前轮就会翘起来,把我们甩飞出去。路过一家肉店时我们买了一点烤肉,还给小狗买了一些牛奶,结果它竟然连碰都不碰,我不禁开始担心起它来,超出了对行李架上那七十个芒果的担心。原来我们买的烤肉是马肉,肉甜得难以下咽。我沮丧地把肉扔掉,没想到小狗居然立刻扑上去吃了个干干净净。我惊呆了,又朝它扔了一块肉,结果它又狼吞虎咽地吃掉了。看来这小家伙已经断奶了。
在“回归”的粉丝们的尖叫声中,我们抵达了米拉玛尔市,也抵达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带着岁月痕迹的油墨味儿,就仿佛能把我拉回到某个遥远的南美小镇的黄昏。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原始的、未经修饰的生命力。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在描绘一株野生的兰花。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旅途的见闻,更是在解剖一个时代的脉搏。那些关于土地、关于权力的隐喻,深植于他对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观察之中。你会发现,他写一个破旧的摩托车零件,都能写出一种关于机械美学与生存挣扎的哲学思考。语言的张力很强,时而像热带的暴雨,酣畅淋漓,将你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时而又像安第斯山脉的清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让你反思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读到某些篇章,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烤肉的烟火气和雨后泥土的芬芳。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绝对是一种精神上的探险,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好奇。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打发时间的态度打开它,心想不就是一本旅行游记嘛,无非是些风景名胜和异域风情的堆砌。但很快,我就被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所震撼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它拒绝给你一个浪漫化的滤镜。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示了旅途中的窘迫、疾病、甚至是内心的迷茫与愤怒。这种坦诚,是许多光鲜亮丽的旅游文学所欠缺的。我特别欣赏他捕捉细节的能力,比如街头艺人手中那把走音的小提琴是如何精准地刺痛人心,又比如在漫长颠簸的车程中,旁边那位沉默的老妇人眼中闪烁的、难以言喻的坚韧。这些片段像一个个定格的画面,虽然篇幅不长,却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有力量。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旅行,是身体对现实的不断碰撞与磨损,而不是心灵的逃逸。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也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带着灰尘和汗水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语言有一种古老的、史诗般的质感,仿佛作者使用的不是现代汉语,而是某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古老方言。他的句子结构常常是冗长而富有韵律感的,每一个逗号、每一个分号都像精心安排的停顿,让你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呼吸,去咀嚼其中蕴含的多重含义。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视觉效果,反而是通过声音、气味和触感来构建场景。比如他描述穿越一片高原牧场时的那种“寂静重压”,那种连风声都被稀薄空气吸收殆尽的空旷感,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与其说这是一本旅行日志,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感知”的训练手册。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敏锐的感官去体验世界,如何透过表面的喧嚣,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生命运行的微弱信号。这本书需要你投入精力去“听”它,而不是简单地“看”它。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阅读起来感觉最为吃力,但也最为受用。前面或许还有一些关于路途的趣味性描述来支撑,但随着深入,作者开始将焦点更多地转向他对政治体制、文化冲突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渺小与挣扎的深入探讨。这种转变是缓慢而渐进的,像是在一条平静的河流中,水流忽然变得湍急而暗藏漩涡。我承认,有些关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深层意图,但这正是它价值所在——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它迫使读者跳出“游客”的身份,去承担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观察者角色。每次当我以为自己理解了某个国家的某个侧面时,作者总能用一个突如其来的细节,将我带入更深、更复杂的伦理困境之中。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思考的,它成功地将一次物理的远行,转化成了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之旅。
评分我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当时窗外大雪纷飞,而书中的世界却燃烧着南半球的炽热。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反而成了我沉浸其中的催化剂。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跳跃,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充满了回忆、闪回和突发的哲思插曲。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拼凑一块巨大的、色彩斑斓的马赛克,你必须时刻保持警觉,才能将散落的线索重新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方式。他不会生硬地插入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将那些旧日的悲剧和英雄主义,巧妙地融入到一次赶集、一场足球赛,或者一首民间歌谣之中。这种“活着的历史”的呈现手法,远比死板的文字记录来得震撼人心,它让你感到过去从未真正死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于当下的空气里。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游记”这一文学体裁的认知边界。
评分很好,非常好看,棒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大促买的,先给个好评慢慢看
评分很好,非常好看,棒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非常好看,棒
评分很好,非常好看,棒
评分大促买的,先给个好评慢慢看
评分大促买的,先给个好评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