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异代》是黄恽先生的又一部掌故小品集,书名得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作者借写掌故抒发对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的感慨。书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共五十余篇。上辑“缥缃摩挲”中写到了章太炎、张爱玲、苏青、胡适、巴金、吴宓、穆时英、刘海粟、胡兰成等人的隐秘故事,以民国文人为主。下辑“闲览偶得”则以明清人事为主,涉及洪承畴、黄宗羲、吴大澂、顾文彬、翁同龢、曾国荃、胡林翼、郑孝胥、林琴南等人隐秘旧事。作者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视角独特,善于从无故事的地方或材料中看出线索来,通过对旧资料进行新发掘,发人所未发,所涉人事能给人“旧人新事”的感觉。本书既有趣味性,也有史料性。
黄恽,苏州人,1966年生,供职于苏州杂志社,藏书家、文史学者、掌故家,尤以研究民国文史颇为擅长。作者收罗了大量民国书籍和报刊,长于在民国小报上挖掘细节,专注民国时期苏州人物以及近代名家在苏州的经历,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有大量文章发表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今晚报》等媒体。
著有《蠹痕散辑》《古香异色》《秋水马蹄》《燕居道古》《缘来如此: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舞文詅痴》《钱杨摭拾:钱锺书、杨绛及其他》等文史小品集。
自序
上辑 缥缃摩挲
章太炎“平旦学社”演讲记
黄炎培的记忆
张爱玲看胡金人的画
陶亢德与张爱玲
张爱玲笔下的如厕
炎樱和路易士的隔空对话
苏青与诗人路易士
解读胡适诗词的一把钥匙
巴金反对北平图书馆收买古书
一事两歧——茅盾的香港故事
沈从文谈废名
《小姐须知》与《少爷须知》
吴宓与李健吾的《新学究》
吴宓古风犹存
胡也频的婚外恋
徐懋庸求爱遭拒
应修人和妓女的故事
穆时英套用戴望舒诗意
吴检斋的转变
金克木笔下的罗昌教授
刘海粟克隆郑板桥小引
俞平伯的七年之痒
苏雪林与华林的一场恋爱
张充和与郑颖孙的情缘
应验的赌咒
“张嘉仪”的秘密
带给萧乾的三幅画
孙犁的再婚
施蛰存读杨绛的《洗澡》
西医吕养正
山佳恒美的收藏
汪星伯与苏州园林
几位作家的食癖
下辑 闲览偶得
吴中两高士
王朴的故事
一再被嘲弄的洪承畴
黄宗羲买澹生堂藏书
常辉亲历的“叫魂”事件
中年吴大澂的性生活
顾文彬的收藏密码
顾文彬买貂褂
翁同龢欺君
喜欢曾国荃
李超琼的乡试分校经历
李超琼禁毁《倭袍传》记
从《李超琼日记》看苏省对候补官员的救济
蒋维乔被冤抄袭
高语罕笔下的沈鹊应
周寿昌和胡林翼的交友之道
郑孝胥“援台”轶事
吴芝瑛的代笔人
维扬老宿桂邦杰
林琴南的《荆生》
父亲与书(代跋)
张爱玲看胡金人的画
不管明眼人还是瞎眼人,凡是喜欢张爱玲的,大概都知道《小团圆》里徐衡的原型就是画家胡金人。这点,即使看不出,也自有评论家或索隐家急着告诉读者。我也是一看就知道的人中的一个。
早在1944 年,张爱玲就撰文评论过胡金人的画,那是发表在1944 年9 月《杂志》月刊第13 卷第6 期的《忘不了的画》一文。在该文中,张爱玲点评了胡金人的八幅画,用我的朋友吴心海先生的话说,就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话说得不错,该文用了过千的字来描述和评论胡金人的画,并且和很多西洋名作一起成为她“忘不了的画”。让人看后印象深刻、无法忘怀,这本身就是对胡金人画作审美价值的肯定。不妨把这些段落摘录如下:
中国人画油画,因为是中国人,仿佛有便宜可占,借着参用中国固有作风的借口,就不尊重西洋画的基本条件。不取巧呢,往往就被西方学院派的传统拘束住了。最近看到胡金人先生的画,那却是例外。最使我吃惊的是一张白玉兰,土瓶里插着银白的花,长圆的瓣子,半透明,然而又肉嘟嘟,这样那样伸展出去,非那么长着不可的样子;贪欢的花,要什么,就要定了,然而那贪欲之中有嬉笑,所以能够被原谅,如同青春。玉兰丛里夹着一枝迎春藤,放烟火似的一路爆出小金花,连那棕色茶几也画得有感情,温顺的小长方,承受着上面热闹的一切。
另有较大的一张,也是白玉兰,薄而亮,像玉又像水晶,像杨贵妃牙痛起来含在嘴里的玉鱼的凉味。迎春花强韧的线条开张努合,它对于生命的控制是从容而又霸道的。
两张画的背景都是火柴盒反面的紫蓝色。很少看见那颜色被运用得这么好的。
…………
文明人的驯良,守法之中,时而也会发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怯怯的荒寒。《秋山》又是恐怖的,淡蓝的天,低黄的夕照。两棵细高的白树,软而长的枝条,鳗鱼似的在空中游,互相绞搭,两个女人缩着脖子挨得紧紧地急走,已经有冬意了。《夏之湖滨》,有女人坐在水边,蓝天白云,白绿的大树在热风里摇着,响亮的蝉——什么都全了,此外好像还多了一点什么,仿佛树荫里应当有个音乐茶座,内地初流行的歌,和着水声蝉声沙沙而来,粗俗宏大的。
有一张静物,深紫褐的背景上零零落落布置着乳白的瓶罐、刀、荸荠、莳菇、紫菜薹、篮、抹布。那样的无章法的章法,油画里很少见,只有十七世纪中国的绸缎瓷器最初传入西方的时候,英国的宫廷画家曾经刻意模仿中国人画“岁朝清供”的作风,白纸上一样一样物件分得开开地。这里的中国气却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画面上紫色的小浓块,显得丰富新鲜,使人幻想到“流着乳与蜜的国土”里,晴天的早饭。
还有《南京山里的秋》,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各各抖着,仿佛天刚亮。稍远还有两棵树。一个蓝色,一个棕色,潦草像中国画,只是没有格式。看风景的人像是远道而来,喘息未定,蓝糊的远山也波动不定。因为那倏忽之感,又像是鸡初叫,席子嫌冷了的时候的迢遥的梦。
当时,胡金人在胡兰成的行政院法制局里任职,还兼办着一份《上海艺术月刊》。而写这篇文章的张爱玲,正是这年8 月和胡兰成结了婚。
很多年过去后,胡金人的画还能在张爱玲的记忆里印象深刻吗?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张爱玲在晚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塑造了一个名叫徐衡的画家,他的原型就是胡金人,而张爱玲说“尤其因为并不喜欢徐的画,更不好意思看了就走,巡视了两遍,他又从内室搬出两张来,大概他们只住底层两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8 页)
这是与前文完全不同的评价,不喜欢,很勉强,当徐衡特意从内室搬出两张,那一定是他的得意之作,但张爱玲简直视而不见。
不过,至少说明一点,张爱玲在晚年仍没有忘记胡金人和他的画,所以会写进《小团圆》里,只是已经完全不喜欢他了,就像她曾经的丈夫胡兰成,她也一点儿也不喜欢了。
那么,张爱玲对胡金人的画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我认为有爱屋及乌、投桃报李的成分,也有真心喜欢的成分。爱屋及乌是和胡兰成新婚燕尔,其间或许胡金人还有所助力,照张爱玲的为人,自然秀才人情纸半张,写篇文章评价一下,且胡金人的画确实有可取之处,如“中国人画油画,因为是中国人,仿佛有便宜可占,借着参用中国固有作风的借口,就不尊重西洋画的基本条件”,这话也还是留有余地的,因为也可以解作西洋画技巧不足,用中国画技巧来凑的意思,但至少张爱玲当年看胡金人的画,是有感于中,有所共鸣,所以才有了上面那过千字的述评。
经过岁月的洗礼,最爱的胡兰成也不爱了,甚至生了嫌恨,见识和阅历也远不是二十多岁的张爱玲可比了,那么这时的“屋乌”胡金人,也必然爱弛而淡漠了。在徐衡这个名字的掩蔽下,张爱玲说出了她当时的心声,就是:并不喜欢。
这虽然可以说是认知上的前后矛盾,但也可以说,这是人生不同时期的真实认知,不能用“矛盾”一词来抹杀。
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故事,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梦境。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独特体系。整个故事的氛围是如此的浓郁,以至于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奇妙的世界之中。情节的安排充满了惊喜,作者似乎总能在你认为一切都将走向某个方向时,突然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你措手不及。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他们不是二维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我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也能分享他们的喜悦。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书中的许多意象都非常有象征意义,它们并非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我时常会在阅读后,反复回味那些意象,试图解读它们背后的隐喻。这种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叙事,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它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深刻追问。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可能闪烁着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
评分读到一半,心头的震撼却如同海潮般层层叠叠地涌上来,久久不能平息。作者笔下的那个世界,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是我曾经在某个午夜梦回时瞥见的景象,又似乎是某种我潜意识深处一直渴望抵达的奇妙之地。故事的展开不是那种循序渐进、徐徐道来的平缓叙事,而是仿佛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裹挟着,在字里行间跌宕起伏。人物的塑造尤其让我着迷,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充满了人性最真实的挣扎和矛盾。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定,甚至能体会到他们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纠结与选择。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境遇之中,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情节的推进更是出人意料,每一次看似平静的转折,都暗藏着巨大的张力,让我忍不住屏住呼吸,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作者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构建出的世界观既宏大又充满了细节,让我沉浸其中,仿佛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存在。我时常会在读到某个精彩的段落时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思考人物的动机,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微光,也让我思考了希望的边界。
评分我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它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读时,也许会被其表面的一些情节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作者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诗意的浪漫,又不失现实的力度。他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也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哲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情感冲突时的老道。人物之间的矛盾不是那种脸谱化的争执,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细微之处。每一次的冲突,都仿佛能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和不甘。这种对人性的细腻捕捉,让我感到非常共鸣。故事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每一次推进都充满了力量。就像是滚雪球一样,从一个小小的开端,逐渐发展成一个宏大的叙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救赎的诸多思考。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迷宫,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在探索未知的路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将不同的故事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常常会被那些意想不到的伏笔所惊艳,它们就像是散落在黑暗中的星辰,在故事发展的某个节点突然闪耀,照亮了之前所有的疑虑。叙事的手法非常独特,时而是冷静客观的旁观者视角,时而又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他们的心跳和呼吸。这种视角的变化,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感,也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事件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或是暗示着人物的性格,或是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个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试图拼凑出事件的全貌。有时会被某个细节所迷惑,有时又会因为某个发现而恍然大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投入和满足。书中的许多场景都极具画面感,仿佛就发生在我的眼前,让我身临其境。我能听到风的呼啸,能看到尘土飞扬,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锋利,如同手术刀般剖析着现实的各个角落,毫不留情地揭示出那些我们常常选择忽视的真相。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被触动、被点醒的感觉。它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元素,反而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阴暗面。这种真实感,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不适,但却让我觉得更加深刻和有价值。故事的结构很有趣,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跳跃和回响。作者似乎有意在营造一种碎片化的叙事,让读者自行去连接和理解。这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思考和耐心,但一旦将所有的碎片都串联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充满了张力。他们之间的互动,既有温情脉脉,也有暗流涌动。我时常会在猜测他们之间的真实动机,思考他们各自的立场。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我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好恶,而是看到了他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渴望和恐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处境下,人类依然可以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