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日本讀賣文學奬、島清戀愛文學奬。
在日本林芙美子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女作傢,直到現在她的經曆仍會勾起無數創作者的興趣。本書雖以林芙美子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卻是桐野夏生在研究林芙美子的生平後,以推理小說手法創作的長篇小說。情節復雜深刻,又充滿懸念。
一切都從林芙美子的丈夫綠敏藏在油畫背後的一份文稿開始……
在戰爭期間,許多作傢被日本政府徵用,被迫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寫歌功頌德的文章,林芙美子也在其中,她被派往遙遠的爪哇。在這樣危險而殘酷的旅途中,林芙美子漸漸發現政府的謊言和戰爭的真麵目,她和情人謙太郎之間也爆發瞭始料不及的危機。
這份藏匿的文稿記錄瞭這段經曆,然而隨著林芙美子和綠敏的先後離世,它究竟是小說還是真實的迴憶錄,就成瞭一個永遠的秘密。
桐野夏生
1951年生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日本小說界受推崇的女性推理作傢,有“日本寫實小說女王”之稱。
1993年憑《濡濕麵頰的雨》獲江戶川亂步奬。1998年以OUT獲日本推理作傢協會奬。1999年以《柔嫩的臉頰》獲直木奬。2003年以《異常》獲泉鏡花文學奬。2004年以《殘虐記》獲柴田煉三郎奬。同年英譯本OUT成為日本曆史上首部獲得美國愛倫?坡奬提名的作品。2005年以《燃燒的靈魂》獲婦人公論文藝奬。2008年以《東京島》獲榖崎潤一郎奬。2009年以《女神記》獲紫式部文學奬。
黑川久至先生:
見信佳。我傢庭院的石榴花快要開瞭。這是芙美子和姨父都很喜歡的花,讓它在此地綻放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而且,紫陽花已經盛放瞭。現在我每天都如釋重負地想,當初沒有在這塊地方建公寓實屬萬幸。
感謝您前幾天來訪問修建中的紀念館。您在漫天灰塵的環境裏坐瞭那麼長時間,姐姐很擔心會不會影響到您的健康。而且,您母親又住院瞭,想必您相當擔心她吧。可是您卻不遠韆裏地來看我們,實在太不好意思 瞭。
其實,今天寫這封信的原因,主要是想和您商量前幾天我提到的那件事。由於我們幾個無法作齣決定,所以想聽聽黑川先生的意見。
姨父生前經常說:“我的畫不值錢,全都給我燒瞭。”黑川先生應該也知道,姨父對自己的畫,一直評價過低。
姨父曾經畫過一幅小時候的我,還入選瞭二科展,但是從那以後就不太畫畫瞭。整天輔助芙美子經營管理、拾掇庭院,假裝自己活得很隨心所欲一般。其實,為瞭不傷害到芙美子,也為瞭保護我們免遭訓責,他一直行事謹慎顧慮頗多。
那幅畫我的畫,不知是什麼緣由,給瞭某地方文學館。畫芙美子的畫好像在姨父老傢信州的朋友那裏。還有一幅是傢裏附近堤壩的畫,由於姨父非常喜歡,所以我打算保留下來,掛在紀念館的畫室裏。
其他的畫都被姨父藏在二樓的儲藏室裏。用“藏”也許有點誇張,不怕黑川先生笑話,其實二樓有姨父專用的儲藏室,誰都沒有進去過。
在姨父奄奄一息之時,又嚮我強調瞭一次,“一定要燒毀所有的畫”。姨父好像對黑川先生也多次提到過吧。姨父曾苦笑道:“黑川先生阻止我說,燒瞭太可惜。”但是我認為,這是姨父的遺願,所以我隻能將畫燒毀。
姨父把篩選、編輯芙美子寫的文字作為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也堅信這麼做是為瞭保護傢人。在姨父身邊生活瞭這麼多年,我也認為姨父這麼想是完全正確的。因為這個社會,會把很小的事情過分地誇大,說得玄乎其玄。
人們對芙美子這樣,對我們遺族也是。很多人不懂得體諒,他們認為我們一定是為瞭大賺一筆纔把土地賣給新宿區。這次為瞭建紀念館,被汙衊瞭太多莫須有的事,我傷心得簡直難以言喻。因此,我認為姨父一直以來的選擇都是正確的。對芙美子和傢人會産生負麵影響的材料,無論是什麼都不得見天日。
對於畫傢“手塚綠敏”來說,是不希望自己留下的畫,遭世人議論的。尤其因為,芙美子是一位自負於繪畫纔能的作傢。芙美子在世時,有人把他們倆的畫作比較,好像還發生過不愉快的事。
所以我謹遵姨父的遺言,把二樓儲藏室內的畫全部搬齣來,一幅幅地燒毀。一共有三十來幅畫。早苗覺得太可惜,所以帶迴去幾幅。剩下的全被我痛痛快快地燒毀在焚燒爐裏瞭。這是丈夫的遺願,作為妻子的我必須聽從。
我以為油畫很容易燒著,其實不然。像在顯示著畫傢的激情般,先有一層藍色的火焰包裹著錶麵,然後靜靜地、靜靜地燒著。真意外,我本來以為一下子就會燃起熊熊火焰。
過瞭這麼多年早已乾透的顔料,像是被火焰喚醒般,一瞬間變得黏黏的。油畫似乎在哀嘆沒料到自己會被燒掉。當時我感覺很害怕,但還是拼命地把它們燒毀。
早苗把畫一幅幅地從二樓搬來,堆在焚燒爐前。我不知道畫框尺寸是多少,但都不是很大。姨父特有的上色方法是,把灰色、茶色、土黃色和黑色,盡是暗沉的顔色一層疊一層地塗在油畫布上,畫齣來的周邊景色大多單調枯燥。
“姨媽,這是什麼?”
早苗發現瞭藏在油畫背麵的文件袋。我吃瞭一驚,拆開袋口看。
沒有雲朵的鞦日正午的山巒
為絢爛青春而發燙的樹木間
神仙都打瞭哈欠
蓋滿大地的寂寥落葉
閉著眼什麼都不用想
在我額頭捧起悲傷時
慢慢地來到無盡的遠方
嚮遠方釋懷瞭鞦愁
收割的金黃麥穗
田野裏的紅色花朵
疲勞與成熟
又怎樣
我現在活著
粗粗看瞭一下,芙美子的筆跡映入眼簾。對我而言,是十分熟悉的筆跡。我立刻告訴早苗,絕對不能讓新宿區的負責人看到。
早苗覺得很不可思議,問我原因。紀念館的負責人最怕遺漏資料。雖說是姨父的遺言,但關於燒毀油畫一事,一定讓他們痛惜不已。
我突然意識到,與其說這是“資料”,不如說是姨父不想讓彆人看到而藏起來的東西。但是又不忍心丟棄,畢竟它是芙美子在這個世上活過的證據。
黑川先生,如果您願意給我齣齣主意的話,我將立刻彆函寄上芙美子的手稿。本來打算附入此信寄給您,轉念一想還是應該先徵得您的同意。畢竟,燒毀還是保留,是一個很難的決定。現在我纔深切體會到,姨父所承擔的職責是多麼沉 重。
內容是芙美子親筆寫的遊記。與其說遊記,不如說是迴憶錄。寫的是她在昭和十七年受陸軍委托,長期齣訪印度尼西亞時候的事情。戰後,根據當時的經曆,寫瞭《浮雲》一書。這份手稿就是印度尼西亞的迴憶錄。
剛纔的詩其實是《北岸部隊》a開頭的一首原創詩。早苗正好在讀《北岸部隊》,便告訴瞭我。
我裝作無意中嚮紀念館的負責人問起戰爭時期的事。原來被軍隊召集去的作傢,是不允許以任何形式做文字記錄的。如果被發現,一定會被銷毀。所以芙美子或許是在隊伍裏偷偷地寫,或許迴來之後邊迴憶邊寫的。
前幾天我讀瞭這份手稿。讀完之後,全身被恐懼侵襲,手腳不停地顫抖。之所以會感到恐懼,是因為如果手稿內所記錄的都是事實,那麼姨父到底是以怎樣的心情讀完的呢?姨父沒有將它燒毀,一定是擔心這份手稿乍看之下很真實,但也不能排除其實是小說的可能。所以他躊躇不決,擔心自己萬一把文學作品處理掉怎麼辦。但是,如果這份手稿都是事實的話,也許就等於在否決我們一直以來的生活信念。並且對芙美子的研究也會産生巨大的影響。
承濛黑川先生的厚情,我一直都把信寫得這麼長,真抱歉。說實話,現在姨父不在瞭,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請您讀完信後,務必給我一些建議。
時值換季,請保重身體。
平成三年 六月十五日
林房江
這本《又怎樣》的包裝設計,說實話,初看之下,確實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封麵那種大片的留白和簡約到近乎冷淡的字體選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晦澀難懂的先鋒文學,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哪個藝術院校學生的畢業設計。我帶著這種略微的警惕心翻開瞭第一頁,沒想到,裏麵的文字卻是以一種極其流暢、近乎口語化的敘事方式展開的。作者似乎完全沒有刻意去雕琢那些華麗的辭藻,而是像一個老友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那些生活中的瑣碎與不公。他筆下的人物,那種在時代的洪流裏掙紮卻又故作灑脫的樣子,讓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瞭身邊那些明明內心波瀾壯闊,卻總要用一句“又怎樣”來為自己的人生做注腳的人。尤其是其中對個體在宏大敘事麵前的無力感描繪,那種近乎自嘲的幽默感,使得原本可能沉重的議題變得可以被消化,甚至帶著一絲苦澀的甜味。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如說是在搭建一個供人駐足、喘息的角落,讓人在喧囂中,找到片刻與自我對話的契機,那種“無所謂”背後的“其實很在意”的情緒張力,處理得非常微妙和高級。
評分坦白說,我不太習慣這種將哲學思辨和日常生活纏繞在一起的寫作風格。它不像那些故事性極強的作品,讀完後能讓人拍案叫絕或痛哭流涕。相反,《又怎樣》更像是一劑慢性的“清醒劑”。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或及時的慰藉,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並且在你準備好迴答之前,又迅速將話題帶嚮瞭另一個方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道德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殘酷的客觀性——他沒有將任何人塑造成絕對的英雄或小醜,每個人都有其不可原諒的軟弱,也有其難以言說的光輝。比如書中描繪的那位曾經意氣風發的知識分子,如何一步步被現實的重壓磨平成一個對生活失去熱情的庸人,那種“慢慢地熄滅”的過程,比突如其來的崩潰更讓人心寒。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能改變你的世界觀,而在於它能讓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你所認為堅不可摧的信念,在真正的生活麵前,是多麼的脆弱和可笑。讀完後,心裏留下的不是激昂的鬥誌,而是一種對生命復雜性的深深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運用,簡直像一把精細的手術刀,切割著現代人內心最敏感的神經。它最讓人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沉默”的描繪。很多重要的衝突和轉摺,都不是通過激烈的對話完成的,而是通過人物之間微妙的肢體語言、一個停頓、一個眼神的躲閃來實現的。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處理,要求讀者必須具備極高的文本解讀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場景時,對色彩的運用非常考究,很多時候,一種特定的顔色(比如褪色的靛藍或者泛黃的米白)會成為某種特定情緒的代名詞,反復齣現,形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這種視覺化的寫作手法,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在觀看一部光影絕佳的獨立電影。美學上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也正因為這種極緻的風格化,使得部分情節的推進略顯拖遝,對於期待快速情節發展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剋服一些耐心上的障礙。但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去品味這些精心布置的“留白”,你會發現,那些未被言說之處,往往比被詳盡描述的內容更具力量。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這本書構建的那個微妙的心理空間裏,纔算勉強理清瞭作者的敘事脈絡。它的結構並非傳統的綫性推進,更像是一係列碎片化的記憶閃迴,時間綫在不同角色的生命交叉點上跳躍。這種跳躍感,起初讓人有些抓狂,感覺像在拼湊一幅被故意打亂的拼圖,每個部分似乎都有其獨立的美感,但要將它們完美契閤,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二次解讀的意願。不過,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它精妙之處——作者通過這種非綫性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宿命感和因果循環的意味。你看到一個角色在青年時期做齣的某個微不足道的決定,在數十年後,以一種你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噬瞭另一個角色的命運。書中對環境和氣氛的烘托,也值得稱道,那種特有的“南方小鎮的潮濕與壓抑”,通過細緻入微的感官描寫(比如老舊木頭發黴的味道,午後蟬鳴的尖銳),被成功地移植到瞭讀者的腦海裏,讓人覺得呼吸都變得沉重起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需要全神貫注的解謎遊戲,每一個場景的切換,都可能隱藏著通往更深層主題的綫索。
評分我是在一個非常忙亂的時期開始讀《又怎樣》的,當時我的個人生活正處於一個低榖,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瞭抵觸和懷疑。這本書的齣現,說來也怪,沒有給我任何積極的“振作起來”的信號,它反而坦然地接受瞭這種“爛透瞭”的狀態。它沒有試圖去粉飾太平,也沒有刻意渲染絕望,它隻是平靜地將生活中的荒謬和人性的局限性擺在瞭你麵前,然後輕描淡寫地問一句:“你看,就是這樣瞭,你打算怎麼辦?” 這種毫不設防的坦誠,反而具有一種奇特的治愈效果——當所有的“應該如何”的外部壓力都被剝離後,你纔能真正麵對自己內心的“就是如此”。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充滿希望的書,而是讓你在接受“不完美纔是常態”之後,找到繼續前行的微小動力的源泉。它的力量是內斂的,是通過不斷地自我拉扯和懷疑中,最終達成一種脆弱的、卻無比真實的平衡感。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靈魂的深度體檢報告,雖然診斷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清晰的認知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評分又到每年618,瘋狂屯書沒解釋。
評分這份藏匿的文稿記錄瞭這段經曆,然而隨著林芙美子和綠敏的先後離世,它究竟是小說還是真實的迴憶錄,就成瞭一個永遠的秘密。
評分在戰爭期間,許多作傢被日本政府徵用,被迫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寫歌功頌德的文章,林芙美子也在其中,她被派往遙遠的爪哇。在這樣危險而殘酷的旅途中,林芙美子漸漸發現政府的謊言和戰爭的真麵目,她和情人謙太郎之間也爆發瞭始料不及的危機。
評分京東打摺時買書還是很劃算的,以後還來
評分可憐熱可可熱褲通途諾剋熱瞭熱可惡久久熱餓瞭色覺
評分在戰爭期間,許多作傢被日本政府徵用,被迫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寫歌功頌德的文章,林芙美子也在其中,她被派往遙遠的爪哇。在這樣危險而殘酷的旅途中,林芙美子漸漸發現政府的謊言和戰爭的真麵目,她和情人謙太郎之間也爆發瞭始料不及的危機。
評分京東上買的書越堆越多瞭,真的是停不下來。
評分書籍兩邊有壓皺。。。。。。。人文齣版社的書定價越來越坑
評分又到每年618,瘋狂屯書沒解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