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家是重要的一个社会空间,在家庭中他们可以学会很多,比如学会要分享喜悦、分担痛苦、做人要大度、做事要思考等。孩子能学到多少,
关键看父母能给予他们多少。因此,父母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情感趋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只有掌握一点儿童心理学,熟练地学会阅读孩子,并仔细从生活小细节中观
察孩子的心理,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才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丽,中学高级教师,现居大连,对儿童教育及儿童心理学研究颇有心得,她指出没有真正的问题孩子,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其作品有畅销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目 录
第一章 爱孩子,要先懂孩子
1.跟孩子聊聊天,别再做命令型家长 / 002
2.倾听孩子的心声,你要全神贯注 / 007
3.向孩子敞开心扉,孩子会更懂事 / 012
4.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理解孩子的心 / 018
5.拥有家长积极关注的孩子不孤独 / 024
6.聪明的家长不会“重成绩轻心理” / 028
第二章 培养孩子的个性其实不难
1.逆反:我只是在用行为告诉你“我正在长大” / 036
2.注意这些表现,你的孩子正在自卑 / 042
3.告别独来独往,让孩子成为合群的交际高手 / 050
4.不要忽视孩子的嫉妒心,让孩子学会喝彩 / 056
5.心理太脆弱怎么办,孩子可以一边受伤一边坚强 / 062
6.让害羞的孩子学习自信地表达自我 / 068
7.孩子暴躁易怒,根源可能在家长身上 / 072
第三章 自立教育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1.孩子的依赖心理强时你要检讨自己 / 078
2.你的孩子需要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 082
3.要尊重每个孩子的隐私,这一点很重要 / 088
4.孩子渴望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少点包办 / 094
5.孩子其实不怕失败,勇气是尝试出来的 / 099
6.孩子跌倒的时候,别着急扶他站起来 / 106
第四章 不打不骂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力
1.不必给孩子加上“第一名”的重担 / 116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 122
3.不要限制孩子的奇思妙想 / 126
4.让孩子远离学习焦虑症 / 132
5.别让孩子患上考试焦虑症 / 136
6.跟孩子一起学习 / 141
第五章 好习惯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怎么引导教育霸道、不讲道理的孩子 / 146
2.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爱磨蹭怎么办 / 151
3.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怎么办 / 156
4.如何改掉孩子说谎的坏习惯 / 159
5.怎样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 165
6.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 170
第六章 高情商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1.没有人不喜欢会说“谢谢”的孩子 / 176
2.“我”很重要,他人也很重要 / 181
3.孩子的直言直语也会伤人 / 185
4.让孩子学会赞美和欣赏别人 / 190
5.孩子间的问题尽量让其独立解决 / 195
6.孩子的领导能力不是在独断行为中培养的 / 199
7.让孩子与老师建立积极的相处模式 / 204
1.逆反:我只是在用行为告诉你“我正在长大”
宁宁的妈妈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她找到老师诉说:“我和她爸爸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根本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在想什么,我和她爸爸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在和孩子的沟通对她的教育上,实在太失败了。”宁宁妈妈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无奈。
“我们都是从那个困苦的年代过来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这些不但得不到女儿的认可,她还经常和我对着干,我觉得这孩子真让人伤心。”宁宁的妈妈提起自己的女儿眼圈红红的。
但是,和宁宁交谈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个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妈就会给别人讲,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吗?偷看我写的日记,不让我接男同学的电话,同学过生日,她又死活不让我去,整天唠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凭什么呀?我长大了,才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呢。和家长有什么好交流的,结果还不一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木偶。”宁宁把这些话一连串地说了出来。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宁宁和她妈妈的困扰很常见。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他们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不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他们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但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却是混沌一片、不知作何解释。一些家长渴望探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世代沿袭的家长的权威和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孩子们对于家长的一言九鼎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干吗非得听你的。
而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与家长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家长说。对于家长的好心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让一心爱他们的家长惊诧不已、心痛不已。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绝不止是个别人的偶然冲动,而是一种值得现代家长普遍关注的现实。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发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家长对此不能粗枝大叶、听之任之。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二是家庭、学校的因素。比如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其实,所谓的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许多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但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甚至是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阔、能进取的人才。因此,母亲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那么,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家长们应该如何沟通呢?
1.用“平行交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交谈可以使双方互相沟通,只有沟通了才能相互理解。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家长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平行交谈”的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2.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
家长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家长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学会做孩子的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
3.不给孩子过分的爱。
青少年时期是渴望独立的时期,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会日趋严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拥有“秘密”是他们感悟自我、体验成长的重要方式。
4.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过多地干涉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不信任、不尊重的表现,它会使孩子受到伤害。理解和尊重才是构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不要无所不问。作为“新新人类”的孩子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我是一名新手妈妈,虽然对孩子充满了爱,但在育儿的道路上,我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我越来越意识到,仅仅依靠经验和感觉来育儿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我无法理解的行为时,我更是感到手足无措。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孩子各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养策略,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孩子,培养他积极的性格,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
评分最近在网上闲逛,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当时就觉得眼前一亮,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我平时就特别注重阅读,但更多的是文学类或者历史类的,对于育儿书籍,我总是觉得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很多建议感觉并不适用于我的孩子。但是这本书的名字,《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痛点!我真的觉得我好像不太懂我的孩子,尤其是他那些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行为。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自责和迷茫的状态:是不是我教育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对他期望太高?还是我根本就没理解他真正的需求?这本书的副标题,“儿童各种行为心理模式及教养策略”,听起来就非常实用,而且“四色插图”的标注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不会像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书一样难以下咽,也许能够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呈现内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基于儿童心理学的解释,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某些行为,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应对和引导。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教养策略,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评分最近家里的“熊孩子”是越来越难搞定,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和他的“情绪炸弹”打交道,有时候真的觉得心力交瘁。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帮助我理解孩子、并且更科学地引导他的方法。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承认,我常常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无论我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真正跨越。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样做,为什么会有那样想。特别是当他因为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而崩溃的时候,我更加手足无措。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儿童心理学洞察,揭示孩子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而且,“教养策略”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那些听起来很美但却无法实施的空洞理论。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作为一个家长,尤其是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的育儿知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信息洪流淹没的溺水者,不知道该抓住哪一根稻草。我特别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解惑”的书,而不是那些只会说“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条。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每天都在试图理解我的孩子,但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在“猜谜”,而且经常猜错。他有时会因为一件我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哭大闹,有时又会对一些事情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执着。我承认,在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并不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明白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教养策略,这些策略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能够切实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帮助我更有效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且建立一种更和谐、更理解的亲子关系。
评分天呐,最近真的是被我娃气得不行,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他的。每天不是哭闹就是发脾气,明明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感觉自己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想给他讲道理,他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干脆置若罔闻,直接进入“我就不听”模式,把我气得够呛。有时候我都会怀疑,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是不是我的方式有问题?但是又不知道到底错在哪里。说真的,有时候看着他那张天真无邪的脸,我又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苛责了?然后下一秒他又因为一点小事崩溃得昏天黑地,我那个心啊,就像被猫抓了一样,又疼又痒,无处发泄。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从讲故事到做游戏,甚至还上网搜集了不少育儿经验,但总感觉像是隔靴搔痒,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我越来越觉得,也许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而不是一味地去纠正和压制。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真正地走进他的世界,与他建立更深的连接,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我感觉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读懂”孩子,并且给我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书籍,而不是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论。
评分最近在育儿的道路上,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孩子一天天长大,独立性越来越强,但同时,他也变得越来越“难懂”。有时候,他的一些行为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了解他。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简直就是一语道破了我内心的纠结!我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需求。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养策略,让我能够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相处,解决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一直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然而,作为家长,我们却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套用在孩子身上,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让我深有同感。我承认,在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我的孩子。他的一些行为,比如突然的沉默,或者莫名其妙的哭闹,都让我感到非常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有深度的儿童心理学解读,帮助我揭开孩子行为背后的神秘面纱。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养策略,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也阅读了不少育儿书籍。但很多时候,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好像还是站在原地,并没有真正掌握到核心的要领。尤其是当我面对孩子一些突发的、让我感到困惑的行为时,更是手足无措。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儿童各种行为心理模式及教养策略》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觉得,自己虽然爱孩子,但好像并不真的“懂”他。他的很多行为,在我看来是“不合逻辑”的,是“无理取闹”的。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且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科学的教养策略,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解决冲突,并且引导他健康成长。
评分最近孩子进入了一个让我感到非常陌生的阶段,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越来越不愿意听从我的安排。有时候,他会因为一些我看来很小的事情而发脾气,让我觉得非常困惑和无奈。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平时对他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我太过于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他了?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简直就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孩子们的各种行为模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养策略,帮助我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去压制或者批评他。
评分我一直深信,好的教育在于理解和引导,而非简单的控制和说教。然而,在实际的育儿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自己陷入了“控制”和“说教”的模式,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你不懂孩子在想什么》,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不足。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儿童心理学原理的洞察,帮助我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并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养策略,让我能够以更温和、更具智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建立起更加牢固和健康的亲子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