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正能量”铺天盖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抱怨、悲观、负面情绪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2、认清自我,才能更好生活。这一刻,就是改变自己的*佳时机。
3、引发全民关注的社会心理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新社会观察代表作!
4、纽约时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每日新闻网站好评推荐!
5、广受欢迎、备接地气的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通过自身患乳腺癌,接受治疗时的荒诞经历,反思“正向思考”的失控风潮。一剂点醒所有人的“反精神鸦片”药,让“盲目乐观”的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继《我在底层的生活》之后,美国广受欢迎的社会学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又出口碑佳作《失控的正向思考》!
芭芭拉不幸患了乳腺癌,在治疗过程中,被病友的“乐观才能痊愈,抱怨只能死得更快”言论震惊到,于是开始反思观察美国社会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正向思考文化”。
芭拉从工作职场、成功学产业、经济危机等方面,全面深刻地探讨,失控的“正向思考”是如何毁掉每个普通的美国人的。
不停地被灌鸡血;只要敢想,就没有什么做不成!原本正常的乐观激励心态,一旦变得失控,也就变成了“心灵鸡汤毒药”,它慢慢磨灭我们的意志(只要乐观,事情就会变好,你什么都不用做);侵蚀我们的人生(商家利用“美好”未来畅想的消费陷阱随时都在等着我们往里跳)。
本书的每一章、每一段话都在一一击破正向思考的虚幻泡沫!
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掌握自己人生、不被他人影响的人,请一定要看这本书!
芭芭拉·艾伦瑞克,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美国畅销书作家、记者、社会评论家、《时代》杂志专栏作家,她也是一位活跃的女性主义者与社会运动倡导者,积极参与女性权益、公民健康、法律改革等组织。
艾伦瑞克出身于矿工家庭,读大学时受到反战运动启蒙,于是放弃教职,投入写作与社会运动,特别关注社会底层人群。她还曾在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国际高校任教。
艾伦瑞克至今已出版近二十本著作,绝大多数是非虚构文学作品。包括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和《M型社会白领的新试炼》。
艾伦瑞克作为社会学家、作家,在美国广受欢迎,很有高的知名度,纽约时报、卫报、国家广播电台都曾对她进行专访。
《失控的正向思考》是我期待了一辈子的书。
——阿娜·罗森 《纽约时报》书评
芭芭拉·艾伦瑞克把‘正向思考’所带来的危害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视。那些曾被告知应 “一笑了之”的人真该读读这本书。
——托马斯·弗兰克,畅销纪实作品 《堪萨斯州怎么了》作者
《失控的正向思考》用犀利的笔锋和切中要害的报道剥去了传统智慧的虚假外衣……让我们能直面真相,这正是艾伦瑞克拿手的一道菜。
——莉萨·阿瑟 《迈阿密先锋报》
当我想说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世界观时,我又有点欲言又止,因为这样说未免过于“正向”了,不过改变还真有可能发生。
——诺拉·埃夫龙 《每日野兽》新闻网站
“除非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自己相信童话,如若不然,叮当小仙女也会退场,而且,她的“惨死”都是你的过错造成的!无论是对于那些抵制诱惑坚持己见的读者还是沉迷于诱惑的读者,芭芭拉?艾伦瑞克都将是个赢家。”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上帝不伟大》的作者
第一章 微笑面对人生,否则死路一条:癌症的光明面
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
第三章 美国乐观主义的黑暗根源
第四章 生意兴隆的激励产业
第五章 神要世人大富大贵
第六章 正向心理学:快乐学
第七章 正向思考如何破坏经济
第八章 有关正向思考的后记
就算水杯摔碎在地上,也要去想杯中还有一半的水,不能去想只剩一半的水,这种劝人正向思考的说法不只存在于乳腺癌的粉红丝带文化中。治疗后几年,我冒险闯入另一个私人的灾难世界,那个世界里都是遭裁员的白领。在开放失业者参加的交流团体、训练营、激励课程中,我发现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发誓唾弃愤怒与负向态度,应该以愉悦、甚至感恩的态度来面对当前危机。对于遭裁员、随即陷入贫困的人,专家教他们把眼前处境当作“机会”,好好掌握;这和把乳腺癌说成是“礼物”异曲同工。在这里,专家也向大家保证“疗效”:保持正向态度,找工作时不仅心情会比较愉悦,而且一定会更快出现更快乐的结果。
事实上,对于所有问题或阻碍,都有人提议用正向思考或正向态度来解决。想减重吗?有个专门教“正向减重法”的网站告诉网友:“下决心减重后,承诺自己一定要做到,并且用正向态度去履行承诺……思考时要把自己当成胜利者,不是失败者。”苦寻不到伴侣吗?最能吸引异性来求爱的,莫过于正向态度了;而最让异性反感的,则莫过于负向态度了。想在网络上寻找约会机会吗?时下有许多提供约会秘诀的网站,其中一个这样建议:“若写出显露负向态度的个人资料或留言,肯定会把想求爱的异性赶走,反之,正向态度几乎能吸引所有人。”
另一个网站也提出类似建议:“最有用的相亲秘诀可归结为下列两个基本建议:第一,保持正向态度;第二,敞开心胸。”女性特别应该展现正向态度。上一任男友是混蛋、不满意体重,诸如此类的话,绝不可提起。还有个网站建议:“各位应该时时保持正向态度,避免抱怨过多,避免去看事物的负面,避免表现出负向态度。虽然做自己很重要,而且人确实应该坚守这个原则,但是在社会化(应该是指与人交往)时,抱持负向态度绝对不是好做法。”
今日在美国,大家并非总是完全自愿抱持正向观点,有些人并不想伸出双臂拥抱正面思考这个意识形态,但可能会被迫接受。
美国是“正向”的国家,不仅声誉如此,对自己定位的形象也是如此。我们笑口常开,若其他文化的人没有回以微笑,我们经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在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中,美国人乐观开朗、心情愉悦、心思单纯,而外国人就比较难以捉摸、厌世嫉俗,甚至颓废不羁。有些移居外国的美国作家,像是亨利·詹姆斯和詹姆斯·鲍德温,对此着墨甚深,也因此加深了这个刻板印象。20 世纪80 年代,从苏联流亡的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说,美国人的问题就是“从来不懂什么是受苦”(显然他不知道蓝调是谁发明的),我当时才猛然发觉,美国人给人的刻板印象竟然是这样的。对这样的刻板印象,不论咱们美国人觉得难为情还是引以为傲,保持正向的外在情绪与内在心境,对未来充满乐观的展望,似乎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性格了。
哪个无礼或叛逆的人敢质疑美国人这些快乐的人格特征呢?就拿正向的“外在情绪”来说,就是用微笑打招呼来表现自信乐观,向他人表露内在心境。科学家发现,光是微笑这个动作,就能让人产生正向的感觉,不过当然要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行。此外,透过言语和微笑表达出来的好心情,还会感染别人。所以才会有“当你微笑,世界就跟你一起微笑”这样的说法。若人人都能彼此热情打招呼、弯下身来逗婴儿笑,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知名的“情绪感染”作用,世界肯定会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最近有研究发现,快乐的感觉很容易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因此,一个人若鸿运当头,连关系疏远的人也会跟着开心起来。
不管是自己定位的形象还是别人认为的刻板印象,我们都远比别人“正向”,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是全球最快乐、最优秀的国家呢?我想答案就是,正向态度并不能真切反映我们的状况或心情,它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我们解读世界的方法,是我们认为该如何处世的方法。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正向思考”。
我不是因为看不惯正向思考或内心对任何事感到失望才写这本书,也不是抱持任何浪漫的想法,认为受苦才能使人有深刻体悟或高尚品德。我希望看到更多笑脸、拥抱、幸福,更渴望看到欢乐。我心目中的理想国,人人不只活得舒适、健康、安全(像是有好工作、医疗保障,诸如此类),也能尽情开派对、办庆典,有更多机会在大街小巷欢喜跳舞。我认为的理想国是,只要能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人生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庆典,在其中人人都能贡献才华。但是光凭祈愿,无法升华到那种境界,我们得做好万全准备,努力突破可怕的阻碍,不论是人为还是
天降的困难,我们都得奋力突破,而迈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是治好正向思考这个大众妄想症。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碗“心灵鸡汤”,告诉我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正能量”。结果,它却像一记当头棒喝,让我瞬间清醒。我一直坚信“心态决定一切”,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我要积极起来!”,然后用各种方法去“驱散”内心的负面情绪。结果往往是,这些负面情绪并没有消失,反而像被压抑的弹簧一样,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反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强制性积极”的弊端。它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向思考”,其实是在回避真实的感受,是在逃避那些我们不想面对的痛苦。它鼓励我去“失控”,去拥抱那些“不那么积极”的情绪,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我开始尝试着,在感到沮丧、焦虑的时候,不再第一时间去“找原因”、“想办法”,而是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份沮丧和焦虑,去理解它们带来的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当我真正去“允许”这些情绪存在,它们反而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会慢慢地自行消解。这种“失控”的状态,反而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我不再需要时刻绷紧神经去维持所谓的“积极”,而是能够更自然、更真实地去体验生活。这本书,是我在自我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永远的阳光,而是来自于能够拥抱阴影。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来都信奉“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并坚信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去“正面思考”,结果都差强人意。这让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的“积极”还不够到位,或者我理解错了“正向思考”的精髓。这本书,却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了“正向思考”的局限性。它并没有否定积极的力量,而是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所追求的“积极”,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它引导我去探究那些被我们刻意忽略的负面情绪,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向”,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接纳。当我不再强迫自己去“看到光明”,而是允许自己去感受那些阴影,去承认那些“不那么美好”的现实时,我反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这种“失控”的“正向思考”,让我不再被虚假的乐观所束缚,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真实、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味地向前冲,而是要懂得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一种极其耐心而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积极”的理解。我曾经是个“鸡血”的追随者,相信只要我足够努力地去“想”,去“相信”,就能吸引来我想要的一切。然而,现实的残酷,常常让我质疑这种理论的有效性。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能量”不够强,是不是我的“信念”还不够坚定。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并没有否定积极思考的价值,而是让我们去思考,这种积极,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向”,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是一种对真实情感的逃避。它鼓励我去“失控”,去拥抱那些被我们视为“消极”的情绪,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当我开始允许自己去感受那些委屈、失落、愤怒时,我反而发现,这些情绪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将我吞噬,反而像一种信号,指引我去看到那些我之前忽略的问题。这种“失控”的“正向思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我不再需要时刻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我能够以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我一直被教育要“积极向上”,要“永远乐观”,仿佛一旦流露出任何负面情绪,就是一种失败。我把这种观念内化,不断地强迫自己去“看到光明”,即使内心一片黑暗。结果,我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疲惫,因为我一直在对抗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直接否定积极思考,而是让我们去审视,我们的“积极”,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强迫的。它引导我去探索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的“不那么好”的情绪,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正向”,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否定。当我允许自己去“失控”,去感受那些委屈、失望、愤怒时,我反而发现,这些情绪并没有摧毁我,反而像一种指引,让我看到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失控”的“正向思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我不再需要时刻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我能够以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我沉闷的生活。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正能量”的实践者,每天早上醒来都会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遇到困难就努力“积极面对”。然而,现实却常常是,我越是努力去“积极”,越是感到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甚至被我误认为是“不积极”的角落。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不要正向思考”,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自己那些“正向”的背后隐藏的情绪,那些被我压抑的委屈、愤怒、失望。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正向思考”,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一种对真实情感的逃避。当我不再强迫自己去“看到光明面”,而是允许自己去感受那些阴影,去理解那些负面情绪的根源,反而有一种卸下重担的轻松感。它让我明白,真实的情感,无论好坏,都值得被看见和接纳,而这种接纳,才是真正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虚假的乐观,而是来自于对自我更深刻的理解和连接。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与自己内心更诚实对话的邀请。我开始学着在面对挑战时,不再第一反应就是“我一定能行”,而是允许自己去承认“我现在感到很害怕/无助”,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如何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这种“允许”,让我不再内耗,反而让我的能量更加集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深刻无比。我一直是个“乐天派”,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总是努力地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即使内心充满了迷茫和不安。我以为这就是“成熟”,就是“强大”。然而,这本书却让我开始质疑,我这种“强颜欢笑”式的积极,是否真的有益?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那些被我们冠以“正向”之名的情感,可能仅仅是逃避现实的工具。我开始反思,我每天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是不是只是为了不去面对“现在并不好”的事实?我用“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是不是在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这本书并没有否定积极思考的价值,而是让我们去审视,这种积极,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是否是建立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当我允许自己去承认那些“不那么美好”的情绪,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我反而发现,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不再需要时刻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我可以允许自己有脆弱,允许自己有消极,因为我知道,这些也都是我的一部分。这种“失控”的“正向思考”,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解放。它让我卸下了沉重的伪装,让我能够以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姿态去生活。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视角。我一直以为,“正向思考”就是一种积极向上,永远充满阳光的态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我也一直在努力实践,遇到问题就告诉自己“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后把那些不愉快的情绪往肚子里吞。然而,这种做法,就像是在一个不断漏水的船上,拼命地往外舀水,虽然看起来在努力,但船还是在慢慢下沉。这本书,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拼命地舀水,而是去找到漏水的漏洞,去修补它。它并没有教我如何“更积极”,而是让我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强行压抑的“负面”情绪,是否是我们在提醒自己,某些事情并不对劲。它鼓励我去“失控”,去允许自己感受到那些不舒服,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当我开始这样做,我发现,我不再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一个虚假的“乐观”形象,我能够更真实地去面对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根本方法。这种“失控”的“正向思考”,反而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我不再害怕面对困难,因为我知道,我能够以一种更坦诚、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它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打扫过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了一扇被封尘已久的窗户,一股夹杂着泥土和雨水的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一直以为,生活就是要不断地“向上”,不断地“阳光”,任何负面的情绪都是一种“阻碍”,需要被快速清除。我用“积极”给自己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围墙,隔绝了所有可能让自己不适的情绪。然而,这种围墙,也阻碍了我真正地去感受生活,去理解自己。这本书,却在不经意间,敲碎了我的这道墙。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负面情绪是好的”,而是引导我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强行压抑的“不积极”,是否隐藏着我们更深层的需求和信息。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乐观”,其实是一种疲惫的伪装,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否定。当我允许自己去“失控”,去感受那些被我忽略的委屈、失落、愤怒时,我反而发现,这些情绪并没有摧毁我,反而像一种指引,让我看到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失控”,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力量。我不再需要时刻扮演一个“正能量”的使者,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因为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有能力去感受、去处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虚假的“积极”面具。
评分读到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沉寂已久的内心注入了一股清流。我一直被教导要“积极乐观”,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仿佛一旦流露出任何负面情绪,就是一种失败。这种观念就像一根无形的枷锁,让我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不够好”。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像是找到了一个同盟,一个能够理解我内心挣扎的伙伴。它并没有鼓励我去拥抱那些我并不真正感受到的“快乐”,而是让我去思考,那些“正向”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不敢面对的真实。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积极”,是不是一种掩饰?我用“没关系”、“我没事”来回应外界的关心,是不是在欺骗自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时刻都保持着一副“岁月静好”的假象。那些愤怒、悲伤、焦虑,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真实情感的表达。试图压抑它们,就像试图堵住一条正在奔腾的河流,只会让水势更加汹涌。我开始尝试着,在感受到负面情绪时,不再第一时间去“排解”或者“忽略”,而是去“感受”它,去理解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允许”自己去体验负面情绪,反而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我发现,当我不去对抗那些“不舒服”时,它们反而会慢慢地淡去,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在我心里扎根,反复纠缠。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永远的乐观,而是来自于敢于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所有面向,包括那些不那么“光明”的部分。
评分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教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正向思考”来达成目标的书,没想到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以来都很推崇“吸引力法则”之类的概念,相信只要我足够积极地去想象,去“想要”,就能吸引来我想要的一切。但现实往往是,我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种落差让我一度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用心”去“想”。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掷地有声的方式,指出了“正向思考”可能存在的陷阱。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积极”,是被迫的,是表面的,是我们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或者自我要求而刻意表现出来的。这种“假积极”,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反而会消耗我们宝贵的能量。它鼓励我去探索那些被我忽视的、不那么“阳光”的情绪,去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去接纳它们的存在。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当我感到焦虑、恐惧或者不满时,这些情绪并非毫无意义,它们可能是在提醒我,我所追求的东西,可能并非真正适合我,或者我实现目标的方式,需要调整。当我不再一味地强迫自己去“看到希望”,而是允许自己去看到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然后带着真实的情绪去面对,反而让我感到更加踏实和有力量。这种“失控”的“正向思考”,在我看来,是一种回归真实,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关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味地往上爬,而是要懂得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