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小米终于开口!2018年5月,小米公司提交招股书,确认将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媒体集中的焦点。各界争先解读小米模式,小米是如何从成为国产手机里优先上市并获得巨额融资的公司?
小米创始人雷军做序推荐,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真诚讲述,小米参与感的秘密。
内容简介
当小米开发产品时,数十万消费者热情地出谋划策;当小米新品上线时,几分钟内数百万消费者涌入网站争先预购,数亿销售额瞬间完成;当小米要推广产品时,上千万消费者兴奋地奔走相告;当小米产品售出后,几千万消费者又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的口碑传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2018年5 月,小米提交招股书,确认将在港交所上市,亲身讲述“小米模式”所带来的奇迹。
这是中国商业史上少见的奇观。消费者和品牌从未如此相互贴近,互动从未如此广泛深入。通过互联网,消费者扮演着小米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口碑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他们热情饱满地参与到一个品牌发展的各个细节当中。小米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组织结构的巨变,是小米公司对这一巨变的敏锐觉察和准确把握。作为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它经历了一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公司必经的修炼。
作为小米联合创始人,本书作者黎万强,真诚有趣地向你讲述小米公司创业几年来的内部故事,从公司创立到产品开发,从产品设计到品牌建设,从日常运营到营销推广,从服务理念到公司理念,如何做到“感动人心,价格厚道”。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细节、小故事,将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清晰透彻地道出其中的逻辑必然,并慷慨地将其开创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和盘托出。
3年时间,小米硬件生态大布局,77家生态链企业,30家发布产品,超百亿年收入,《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记录小米野蛮成长的3年
从生态布局、管理、发展到产品定义、设计、定价,小米生态链将你想知道的都写进了书里!
数百款硬件产品,无数次经验教训,硬件创业者不容错过的一线实战分享
解读小米生态链独特商业战法,揭开产品背后的先锋思维,职场人士启迪商业思路的必读佳作
继“参与感”之后,小米再度开口!小米CEO雷军、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德亲笔作序
收录珍贵内部图片,内含小米101条战地法则小册,全书四色印刷,装帧精美
干货满满,即将引发全新企业经营模式风暴!
激活新一轮学习小米热潮!
作者简介
黎万强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2010-2012年,负责MIUI手机操作系统。2011年至今,任小米网负责人,负责小米的市场营销、电商和服务。原金山词霸总经理,曾任金山软件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建立了国内*早的软件用户体验设计团队。新营销旗手,参与感、手机控、F码、米粉节等互联网热词的创造者。曾被《财富》评为“中国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获得《第一财经周刊》评选的“2013中国商业创新50人”,获得光华龙腾奖2013年第九届“中国设计十大杰出青年”。
洪华
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院长、北京青禾谷仓科技有限公司CEO,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创新创业方法论研究,曾任第十六届亚运会火炬设计组组长,曾获“2013年度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度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董军
历任《中国经营报》主笔、采访部主任、3C事业部主任,专注于TMT行业报道20年。深入报道过数百家知名企业,面对面采访过众多行业领军人物,擅长企业深度分析以及行业趋势报道。参与撰写《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两本畅销书。后创办自媒体“懂懂笔记”。
精彩书评
作为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小米经历了一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公司所必经的修炼,我们的商业模式经历了考验,得到了充分验证。
8年来的每一天里,“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的非常酷的公司”的愿景都在驱动着我们努力创新,不断追求更好的产品和效率,成就了一个不断缔造成长奇迹的小米。阿黎总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从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了对参与感的构建和论证,有极大的行业意义。
——雷军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
周其仁、吴晓波、李开复、罗振宇、罗永浩 联合推荐
目录
V 序 言
001 参与感篇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 003
口碑的铁三角 / 011
参与感"三三法则" / 017
025 产品篇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 027
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 / 035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 / 039
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 / 047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 / 053
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 059
让用户来激励团队 / 063
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 / 071
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 / 077
粉丝效应让猪也能飞 / 081
每个用户都是明星 / 089
做品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095
基础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 105
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 / 111
办一场剧场式的发布会 / 119
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 / 125
抢首发,上头条 / 131
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 / 137
143 新媒体篇
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 / 145
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 / 151
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 / 155
年轻人的QQ空间 / 169
微信的新玩法 / 173
小米论坛是老用户的家 / 179
189 服务篇
人比制度重要 / 191
服务是小米商业模式的信条 / 197
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 / 201
把服务门店做成家 / 205
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 / 213
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 / 219
人是环境的孩子 / 223
227 设计篇
一剑封喉 / 229
没人会喜欢塑料花,真实才动人 / 241
设计要有期待感 / 249
现场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 / 257
一图胜千言 / 261
面试设计师的一看二问三PK / 267
设计管理三板斧 / 271
275 阿黎笔记
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 277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 287
像艺术家创作般热爱 / 297
“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 305
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扁爽” / 313
319 后 记
323 附 录
参与感"三三法则":小米案例 / 323
小米大事记 / 324
标题海报索引 / 329
《参与感》的梦想赞助商 / 330
序一
小米,就是要做中国制造业的鲇鱼 VII
雷军
序二
用真金白银和血汗换来的战地笔记 XII
刘德
上篇 生态篇
前言
第一章
抢跑IoT
第一节 离手机近的先打下来 8
第二节 工程师投资团队 13
第三节 按找老婆的标准找团队 19
第四节 全民持股,帮忙不添乱 25
第五节 集体智慧 32
第六节 生态赋能 38
第二章
竹林效应
第一节 竹林生态优于百年松树 47
第二节 利益一致,互为价值的放大器 53
第三节 兄弟文化 61
第四节 微妙的竞争 66
第五节 复杂的模式 69
第三章
奔跑中的思考
第一节 用军事理论做商业 75
第二节 以小米速度保持先锋势能 81
第三节 看透本质 88
第四节 保持逆境状态 95
第五节 “十一罗汉”模式 102
第六节 去除噪声 110
第七节 一场精密的战争 117
第八节 回归商业本质—效率 120
第四章
自动生成的未来
第一节 可以闭着眼睛选择的品牌电商 125
第二节 智能家居是个伪命题 132
第三节 遥控器电商 139
第四节 公司的属性决定了公司的高度 144
第五节 自动生成的未来版图 149
下篇 产品篇
前言
第一章
做产品,摸准时代的脉搏
第一节 未来十年是大消费的十年 159
第二节 蚂蚁市场 164
第三节 品质消费 170
第二章
精准产品定义
第一节 满足80%用户的80%需求 180
第二节 守正方可出奇:回归产品核心功能 184
第三节 解决产业级痛点,做下一代产品 188
第四节 大众产品高质化 195
第五节 小众产品大众化 200
第六节 诚实定价 211
第七节 跳出产品看产品 220
第三章
追求设计的最优解
第一节 合理性的最大化 227
第二节 极简,少即是多 235
第三节 自然,不突兀 245
第四节 “性冷淡里带点儿骚” 247
第五节 不自嗨,不炫技 251
第六节 干掉说明书 255
第四章
关乎品质,决不妥协
第一节 死磕细节 262
第二节 真材实料 273
第三节 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 277
第四节 内测如同炼狱 280
第五节 品控贯穿始终 283
后记 288
一群产品人,成就了小米生态链 288
洪华
一篇文章说清楚小米的经营逻辑 292
小马宋
附录 300
精彩书摘
序一
小米,就是要做中国制造业的鲇鱼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2007年金山上市以后我就算退出江湖了,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从来不约第三天的事情,凡事只约今天和明天。这样待了三四年,直到40岁进入不惑之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人不能这样过一辈子,还得有点追求和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2010年的时候,正好我财务自由了,很多想法有机会去实现了,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创业做小米。
小米创业的第一步是智能手机。2010年开始组建公司,2011年发布第一款手机,很快在智能手机市场撕开一个口子,用四年时间做到中国手机市场的第一。
在2013年年底,我看到了智能硬件和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趋势。当然,那个时候只是看到趋势,而IoT成为真正的现实至少还需要5年或是8年。我们决定,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小米,提前布局IoT。
做互联网的人都知道,我们前面有三座大山—BAT[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不想被它们挡得无路可走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绕行,去开辟一个新的战场。所以,在我们布局IoT的同时,也是为绕开BAT这三座大山。
无疑,我们的战略是对的。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我们投资了77家企业,已经有30多家发布了产品,这些产品几乎没有失败的。我觉得是大家实践了小米模式,所以产品获得了成功。今天,我能给小米生态链打99.99分。
小米模式的本质是效率
对于小米和我,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风口理论、互联网七字诀,还有铁人三项等理论。但大家似乎一直没有搞清楚小米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我告诉大家,小米公司的本质就是两个字:效率。我总是在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其实就是提升效率。
这几年中国人都到国外去买买买,为什么我们国内生产的产品没人买,而且还非常贵呢?因为店面费用高,促销人员费用高,渠道贵,中间环节多……所以物美价廉基本没有可能。我觉得中国制造的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出了问题。企业没有在研发上下功夫,而是考虑在这个链条中如何赚到钱,层层加价,层层效率都很低下。
国内很多产品做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效率低下,效率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产品差,价格高,用户不满意,每一个环节都赚不到多少钱。
用互联网思维去提升效率,其实这里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效率隐藏于所有的环节之中,看你如何把它挖出来。
比如小米用自己的电商平台销售,这就是最大限度地砍掉了中间环节,让产品从厂房到消费者手中的距离是最短的;比如我们选择精品战略,而不是机海战略,也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机海战略要将有限的研发、生产、营销资源分散掉,分摊到每一个产品线的成本就会很高,而我们就是集中全部火力开发一款好的产品,把所有资源都用在这个产品上;再比如我们对品质要求极高,这也是为了效率,要知道如果产品品质出问题,在售后环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会大大影响公司运营的效率……
其实,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的模式本身也是从效率出发。我们用“实业+金融”双轮驱动的方式,避免小米成为一家大公司。如果我们自己搞77个部门去生产不同的产品,会累死人,效率也会低下。我们把创业者变成老板,小米是一支舰队,生态链上每一家公司都是在高效运转的。
就是在效率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做到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把200多元的移动电源产品做到69元;把动辄四五千的空气净化器做到699元;把市场上4 000多元的高档床垫做到699元……当然,受益的是消费者,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迅速普及开来。
这就引出了小米模式的另一个视角:从消费者的视角解读小米模式,就是高品质、高性价比。
我们常说品质、口碑、性价比,这些词最终凝聚成用户的信任。用户只要看到小米或是米家品牌,就不用思考,不用犹豫,一定是品质最好的,一定是同类产品里性价比最高的。小米要永远坚持走性价比的道路,不透支用户的信任,与用户交朋友。
在2016年,小米走过了六年的时候,在我们内部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我们能不能把产品卖得贵一点儿?在这个问题上,我是非常坚定地说“NO”。
纵观三十年商业史,卖得贵的品牌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是几个月。而性价比高的都能健康地运营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Costco(好市多)、无印良品、优衣库都是这样。为什么?因为毛利率低,就逼着自己追求效率,改善项目,这样才能保持公司的战斗力。一旦毛利率高,公司就会丧失持续创新的动力,就会一步一步变得平庸。坚持高性价比的模式,是具备长期竞争力必须坚持的路线。
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
在大家的认知中,产品定价越高越好,毛利越多越好,公司越大越好。而按照小米今天的模式来看,这些传统的商业认知都将失效—这就是小米的颠覆性。现在大家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小米模式背后的理论,那我们就不讲理论,像鲇鱼一样去搅动,进入一个行业,搅动一个行业,进而促使一个行业革命的发生。
2011年小米开始做手机,我们最大的成就不是用四年时间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而是推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进步,也迅速提高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让更多的用户更早地接触到智能手机。
2013年我们开始做插线板,以前的插线板又大又丑,30年工艺都没有进步。我们把插线板做小,做成艺术品,连包装盒都像苹果手表的包装一样精致。小米插线板上市一年之后,你看到市场上的插线板外观长得越来越像,设计感越来越强,工艺也有了很大提升,不得不承认是我们推动了插线板这个行业的集体革命。
进入一个行业、搅动一个行业的同时,我们也倒逼制造业上了一个台阶。小米生态链为了做出创新的产品,为了具有更高的产品品质,很多原有的生产制造条件不能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所以我们会和上游生产企业一起投入研发新的工艺,对生产线进行改造,甚至有的还会投资,帮助其建立新的生产线。
倒逼制造业升级,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们跟供应商一起沟通、设计、反复试验,坚持再坚持。如果熬不住就是放弃,但是现在熬过来之后再看,不仅我们的产品是完美的,也无形中帮助供应商完成了制造业升级的过程。
如果我们一件产品、两件产品、一百件产品都是这么做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改变中国制造业!这就是小米的终极梦想,让中国企业能制造出好产品。
我这个人有点儿“轴”,我们干的这件事把自己搞得非常累,还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不打破他们的舒适区,他们就没有动力革自己的命,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不管别人怎么骂我们,我们就是要认认真真把每一个产品做好,时间可以证明我们的做法,最终改变了中国制造业。
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推动中国制造业进步,让消费者用很便宜的价格享受到科技的乐趣。不管你们是否认同,我就是要一条路走到黑,就是要做感动人心但价格公道的产品。全球伟大的公司都是把好东西做得越来越便宜。
我不奢望大家现在都能理解小米的模式,我只希望10年、20年之后,当大家提到中国零售效率、制造业变革时,记得有“小米”这么一个名字就好。
序二
用真金白银和血汗换来的战地笔记
刘德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匆匆六年,白驹过隙。转眼,小米成立6年,这也是我加入小米的第六年。
这6年,我们一直在奔跑。用了4年的时间,我们把小米从零做到近千亿营收,估值450亿美元。用了3年时间,我们又跑出一个小米生态链。因缘际会,2010年,我正式加入小米,并成为小米的合伙人。此前,一直身处设计领域,我并不知道雷军是谁,更不知道未来小米会长成什么样。我创办了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任教期间创立了一家在工业设计界还算有名的公司。当小米的联合创始人洪峰找到我的时候,是我在美国读书中间回国的空隙。我想,应该还是我“喜欢上场打仗”的性格,促使我最终决定加入小米,跟另外6位合伙人一起奔跑。
加入小米后,我的分工是“工业设计+X”。这个“X”分别是供应链、银行、生态链。看起来,除了工业设计是我的专业所长,其他的对我来说,几乎就是陌生的领域。在小米创业初期,没有供应商愿意相信小米能成功。我们被拒绝了无数次,几近绝望。供应链的问题,对于我和小米,都是从零开始。但我们愣是“跑”下来了。生态链也一样。尽管业界一直有“打造生态”的声音,但谁也不知道符合自己的生态究竟什么样、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的。3年下来,小米生态链已经投资了77家企业,30家企业发布了二百多款产品,已经有16家年收入超过1亿,3家年收入超过10亿,还有4家独角兽公司。
这些成果都源自我们不停歇的,拿下一场又一场的战役。加入小米这6年以来,我只休过一次年假,是带孩子去迪斯尼。其实,这也是在小米工作的其他小伙伴们工作状态的写照。
这样的奔跑速度,让我时常想起《阿甘正传》,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在这部电影里,阿甘始终在奔跑,奔跑中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通过奔跑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他在奔跑中,心无杂念、不计较得失,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这正是我们每个创业者需要学习的精神。
这6年,我们就像阿甘一样,将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在一些不太擅长的领域,我们也力争把它做到最好。这是创业需要的精神。这个时代被互联网技术和资本裹挟着,飞快地向前迭代着。创业不需要瞻前顾后,权衡各种利益关系,制定所谓的三年、五年战略,只需要向着目标一路狂奔。
出乎意料疯长的小米生态链
2013年年中,雷总意识到IoT的风口不远了,让我组建一支队伍做投资,在市场上抢好的创业团队,用小米的价值观孵化一批企业。
在接到雷总做生态链的这个任务时,我感觉这是我的又一次创业,又一次要从零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只是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路和方法,从小米公司拉出来十几个工程师,开始了100亿投资的布局。
如前所述,三年下来,小米生态链成绩斐然,这其实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
记得当时投华米的时候,我们跟当地政府谈希望第一年能做到1亿,第二年做到3亿,第三年做到10亿。当地政府和华米的团队都不太相信。结果在小米手环上市的第二年,华米就真的做到了销售额超过10亿。
再比如,我们投资紫米做移动电源,大家都觉得移动电源没有什么前途,没有想象空间,这个产品太low(不上档次)。可是,紫米用一款产品改写了移动电源的行业格局,然后一心一意扩大规模。当一家做移动电源的企业流水超过20亿元的时候,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紫米现在是电池行业的“专家”,占全球电芯采购业务的七分之一,它可以拿到最好的电
芯价格,甚至有的企业买小米移动电源回去拆开,用里面的电芯制造自己的产品,这样都比他自己去采购电芯便宜。
单点突破,做到极致,你就是这个领域最牛的公司。紫米现在不仅是一个移动电源公司,是一个电池专家,也变成了一个电池供应链管理公司。
成功来得有点儿快,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设想。
商学院,建在战场上
商业理论要钱,军事理论要命,所以任何时代最先锋的、最高明的理论一定是军事理论。我们虽然没有系统的方法论,但我们在这一次创业中,运用了大量的军事理论,比如精准打击、特种部队、小站练兵、蒙古军团等等,发现军事理论用在商业中果然有奇效。
我们投资的这些创业团队,都是从零开始做一个全新的产品。我们输出小米的产品标准,再利用小米的资源,帮他们打赢第一仗,拿下基本盘。一般第一仗打完,都会出现一个爆品,同时这个团队也基本成熟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建在战场上的商学院,我们给他们钱,帮他们组团队,告诉他们如何定义一个产品,帮他们理顺供应链。小米做事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品标准极为苛刻,二是成本要控制得非常低。把商学院开在战场上,可能会有些伤亡,可能要交一些学费,但是士兵很快就能成长为将军,我们的成才率很高。
这是我们用互联网的逻辑训练出来的一支新军,非常具有战斗力。相对于很多传统行业里的公司,这个团队非常有价值,他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做插线板、做电饭煲、做电风扇,搅动了一个又一个行业。
苏峻原本是大学老师,被我拉出来做空气净化器。这家生产小米空气净化器的智米,真的是从一个人开始,用了两年时间,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我们帮他扔了很多学费进去,他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是在战场上完成的。
有一次他回到学校,看到学校里的前同事们,非常感慨,他感觉“那里的时间似乎是停滞的”,一切都跟两年前一样。而创业的他,这两年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甚至头发都白了。
现在回头来看,小米生态链不就是一个建在战场上的商学院吗?每一个决策都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所有的EMBA课程都是在头破血流中完成的。
我们在孵化77家企业的时候,每一家的情况都不同,在不同阶段出现了各种状况。我们一路跑,一路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就把它解决掉,解决完问题就调整步伐再往前跑。慢慢地,我们开始有一些方法和工具。在书的前半部分,我们把打造生态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所以在书的后半部分,我们会把如何做好一个产品的心得和盘托出。
这不是天下无敌的“葵花宝典”
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喜欢讲理念、讲世界观、讲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成功宝典”。恰恰缺少的是阿甘这样“简单而又固执”的人,缺少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的人。无论互联网怎么影响这个社会,做出好的产品才是根本。
其实过去几年,特别是在小米最顺风顺水的时候,大家总结了很多“小米模式”,过于把小米经典化、圣经化了。现在很多创业者想说,给我一套方法、一个公式,我照着做就可以成功了。这是懒人思维!没有一个成功是可以完全复制的,也没有一个公式是万能的。
这本书是我们的一部战地笔记。我们在一线打仗,随时随地做一做笔记,做一些阶段性的思考和总结。没有什么系统性,没有理论高度,不是“创业圣经”,但是非常真实,是我们用血肉和真金白银换来的。
你可能看不到华丽的辞藻、先进的理念、系统的知识,有些故事和语言表达你甚至会觉得过于质朴。但,你能看到一个真实、诚恳的小米,以及一群痴迷于做产品的兄弟。
这本书送给所有在创业中奔跑的伙伴。遥想,当你老了,像阿甘一样坐在长椅上回首这一生,会有喜悦、伤痛,但不会有遗憾。因为你的一生曾经至少有这么一次,为了一个梦想,心无杂念,勇敢奔跑。而我们这本“战地笔记”,希望可以在你奔跑的时候,哪怕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我们也是心怀慰藉的。
奔跑吧,兄弟!
前言/序言
雷军: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
7月初的一个晚上,阿黎(黎万强)抱着一堆书稿,说他来交作业。他说,我10年前希望他写一本关于用户体验与设计的书,他弄了10年时间,终于写完了。
2000年,阿黎大学刚毕业就加入金山,担任软件界面的设计师,他的能力很快得到了我们的认可,然后组建了金山用户体验设计团队,这是软件产业最早做用户交互研究的团队。他们做了金山毒霸、WPS(由金山软件开发的一款办公软件)等产品的软件交互设计,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2004年,我希望他写一本书,把金山做用户交互的经验分享给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他开始着手准备,稿子已经写了一半,他调到互联网业务部门去推动金山互联网转型,工作一忙,书稿的事情就搁下了。
2009年年底,阿黎离开金山了,他来找我,说想去玩商业摄影。我告诉他,我计划再创业,要不要一起干。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当时,我愣住了,“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吗?”他立刻回答,“你要做手机。”
阿黎知道我是一个狂热的手机发烧友,关于做手机,我自己一些独特的想法。我爱玩手机,更重要的是我做了20多年软件产品,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每次,见到一个手机公司的人,就拉着人家给人家提意见。大约10年前,诺基亚鼎盛的时候,我认识诺基亚全球研发的副总裁,给他提过上百条意见。所以,我特别想做一个能让发烧友一起参与的公司,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用户能一起参与进来做产品。
4年前,创办小米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这个公司未来能做多大,我们一定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跟每个来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这种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式。
我们抱着这种想法做了第一个产品,基于安卓做了MIUI(米柚)。MIUI严格来讲,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手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很复杂,基于这样的复杂程度,没有几个人能够把操作系统做到听取用户意见,因为它的研发周期很长。我们在想,怎么能够把操作系统做成能够听取用户意见的系统呢?后来我们借鉴了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模式,提出了每周迭代。为了适应每周迭代,对于操作系统来说,最难的就是怎么管理好用户需求,怎么能听得懂用户要什么,然后把它实现出来,质量控制,怎样做到一周就能发布……我觉得小米在这里面花了很多力气去琢磨,也是全球最早做到一个操作系统一周就能迭代的模式。
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聚集了第一批用户,也使我们验证了这个模式的有效性。为了验证这个模式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们初期对外都是保密的,而且我们不做公关,不做营销,我们就是做实验,看看基于这个模式的口碑传播,到底有多大能量。
可能大家有一种误解,说小米手机是善于营销才做到今天。实际上,小米手机第一次发布会是在2011年8月16日,是在MIUI发布了一年之后,而那个时候MIUI已经有50万用户了,那期间小米没有做过任何营销活动。这一点,可能是大家不太了解的地方。
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运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通过小米创业的第一年,已经充分验证了:第一,通过用户参与能够做出好产品;第二,一个好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是能够被传递的。这就构成了小米后来很重要的两点:第一是通过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第二点是靠用户的口碑来做传播和营销。这是小米的核心点,我们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来完成我们的产品研发,来完成我们的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我们的用户服务,把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阿黎作为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一起创办了小米公司,初期负责MIUI研发,后来负责小米网(mi.com)。非常感谢他能够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写了《参与感》这本书,把小米的经验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特别是阿黎总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从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了对参与感的构建和论证,有极大的行业意义。
更让我感动的是,阿黎还记得10年前的承诺,并且终于完成了。
雷军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