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体面的,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也挺有古典韵味的,摆在书架上倒是挺唬人的。但光有好看的外表有什么用呢?内容才是王道啊!我特意买了“第6版”,图的就是一个“新”和“全”。结果呢?很多我遇到的常见古汉语表达,它里面竟然找不到,或者找到了,解释也是蜻蜓点水,完全没有深入到语境和语法的层面去剖析。比如一些带有特定时代背景的词汇,这本书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词对应,但完全忽略了古代不同历史时期这个词的意义是存在微妙变化的。这种缺乏历史纵深感的解释,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文献的人来说,简直是治标不治本。我甚至怀疑这个“第6版”到底更新了什么,是不是只是把纸张换了一批,然后把“第5版”的目录稍微挪动了一下就拿出来卖了?如果它不能跟上时代对古汉语学习的新要求,比如增加一些与出土文献相关的词条,或者对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词义给出不同学派的观点,那它就失去了作为一本“权威”工具书的价值。我现在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在线的、可以实时更新和交叉引用的数据库,至少在检索效率和信息全面性上,这本书完全被秒杀了。这本“精装本”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停留在过去的老古董,缺乏生命力。
评分我对这本词典的失望,主要集中在它的“实用性”上。我购买任何工具书的核心诉求就是“快速定位问题并获得清晰解答”。但是使用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拉锯战。首先,检索效率不高,它的部首查字法,或者说什么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不人性化,很多时候我明明记得那个字是什么意思,但就是找不到它被归入哪个部首,或者它在哪个条目下被解释了。等我辛辛苦苦找到了那个词条,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那密密麻麻的解释文字,简直就像是微缩印刷的古文。很多时候,一个词条的解释能占到半页纸,但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只有三行,其余的都是各种繁琐的引经据典或者绕来绕去的同义词罗列。我希望它能像现代的英汉词典一样,用清晰的符号、缩写和分点来组织信息,比如【名词】、【动词】、【副词】的用法分别标注。但这本书似乎坚信读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不需要这种“低级”的辅助工具。作为一个需要快速查阅的普通学习者,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是挫败感和时间上的浪费,而不是学习上的助力。它真的配不上“实用”这个称号。
评分哎呀,最近真是被这本书给“坑”了!我原本以为能买到一本真正能帮我提高古汉语水平的工具书,毕竟名字听起来就挺“实用”的,而且还是“第6版”,总觉得应该经过了多次修订,内容会更扎实。谁知道翻开一看,简直是云里雾里。里面的解释很多都非常晦涩难懂,很多时候,一个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它的解释居然还要用到另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古代词汇来解释,这不就是典型的“用A解释B,用B解释A”的套路吗?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或者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我需要的是简单明了的现代汉语释义,最好能配上几个典型的例句,这样我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在古代语境中的用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个古文专家来给我讲解,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能听懂,但组合在一起我就完全抓瞎了。更别提排版了,字体小得可怜,页边距又窄得让人心慌,读久了眼睛真的受不了。我希望的是一本能陪伴我长期学习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一本让我望而生畏的“古籍残本”。这本书的定位似乎完全跑偏了,它更像是一本给专业研究者做参考的工具书,而不是给广大“学生”日常使用的“实用”词典。我真想问问编纂者,你们是真的用这本书学习过古汉语吗?体验感太差了,完全不推荐给对古汉语有兴趣的普通学习者。
评分说句大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精装版”,想着品质总归有保障。结果这“精”字似乎只体现在了它的物理形态上,而非内容的“精炼”。我最不能忍受的是,这本书的例句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例句本身就存在争议,或者引用来源不明。在学习古汉语时,精准的例句是理解词义的生命线,因为古汉语的语境太依赖于具体的句子结构了。如果提供的例句本身就是有瑕疵的,那它带来的误导性是巨大的。我宁愿它少放一些晦涩难懂的、来自极偏僻古籍的例句,而多放一些来自主流经典,且上下文清晰的句子。此外,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也处理得非常糟糕。有些重要的古籍出处没有给出详细的篇名和章节,让人无从考证;而另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词条,反而用大篇幅的引文来支撑,显得主次不分。一本好的工具书,应该是“庖丁解牛”般地将复杂知识结构化、清晰化。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将一堆零散的古文碎片直接粘贴在了纸上,要求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意思。这种对读者学习过程的漠视,是我认为这本书最不值得推荐的原因,尤其对于正在建立基础知识框架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噩梦。
评分让我来聊聊这本书的“版本迭代”问题。既然堂而皇之地打出“第6版”的旗号,那就意味着它应该吸取了前五版的教训,对内容进行了精细的打磨和优化。然而,实际体验下来,我感觉它在学术严谨性和现代教育需求的结合上做得非常不到位。我发现一些基础词汇的解释,在不同的“版”中似乎存在着微小的、但关键的矛盾,这让我对它的权威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一个好的工具书,尤其是涉及到语言规范的工具书,其内部逻辑和释义标准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连同一个编纂团队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读者就很难建立起对它的信任感。更令人费解的是,它似乎对一些网络热议的或者近年来在考古发现中被重新界定的词汇,反应极其迟钝,或者干脆就完全没有收录。这使得我在阅读一些近些年出版的古籍研究资料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来补充这本书的信息空白。一本放在当下的工具书,如果不能反映最新的学术进展,那它顶多算是一份历史文献的记录,而不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指南。这种“故步自封”的态度,是它最大的硬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