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词英汉汉英词典

30000词英汉汉英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芳等编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汉英词典
  • 双向词典
  • 英语学习
  • 语言学习
  • 工具书
  • 词汇
  • 翻译
  • 30000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806828694
商品编码:1028183313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德芳 等编 著作 定  价:37.8 出 版 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01日 页  数:793 装  帧:精装 ISBN:9787806828694 出版说明
凡例
略语表
英文词典正文
汉英词典正文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内容简介

本词典是中型成语词典,适合广大学生、教师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异域之声:跨越语言边界的文化探索 一、引言:声音的桥梁与思维的疆域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思维的载体。当我们试图踏入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本书《异域之声:跨越语言边界的文化探索》,并非一部单纯的词汇汇编,而是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文化考察之旅。它旨在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深层逻辑,探讨不同文明在表述世界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并尝试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的隐形桥梁。 我们深知,一部工具书,无论其收录量如何庞大,终究只能是语言的“骨架”。真正的语言生命力,在于其语境、习俗、历史沉淀和哲学思辨之中。因此,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超越字面意义的领域,聚焦于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学习语言,实现对异质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共情。 二、文化语境的重构:词汇背后的历史与地理 语言的演变,是历史地理的缩影。《异域之声》致力于挖掘那些在日常词汇中潜藏的文化密码。例如,某些特定的名词或动词,它们在母语中看似寻常,一旦被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体系中,便可能失去其原有的厚重感或特有的韵味。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不可译词”(Untranslatable Words)现象的文化根源。我们选取了十种主要的世界语言(包括但不限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米特语系等)中的典型案例,分析这些词汇是如何因特定的历史事件、地理环境或社会结构而诞生,并最终固化在语言基因中的。 例如,探讨日语中的“物哀”(Mono no aware)概念,我们不会仅仅提供一个接近的英文翻译,而是深入解析其与日本古典文学、禅宗美学以及季节更迭的紧密关联。同样,对于德语中的“Weltschmerz”(世界之痛)或北欧语系中描述“雪景”的多个精确词汇,本书将提供详尽的文化背景铺陈,让读者理解这些词汇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特定民族集体情感和环境适应的结果。这种对语境的细致重构,是实现真正跨文化理解的第一步。 三、句法与逻辑的较量:思维模式的差异化表达 不同的语言,往往意味着不同的逻辑组织方式和认知框架。古希腊人以其严谨的形而上学构建了其语法结构,而一些依赖语境和声调的语言则更侧重于人际关系和动态平衡的表达。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句法结构对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将对比分析主谓宾结构(SVO)、主宾谓结构(SOV)以及其他语言中更灵活的词序在表达复杂思想时的效率和侧重点。 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们将对比那些拥有精确未来时态的语言与那些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或语境来暗示未来的语言。时间在不同的文化中,是线性的、循环的,还是与行动紧密相连的?这直接反映在它们的句法处理上。 主体性与客体性: 某些语言倾向于将施动者置于核心地位,而另一些语言则更乐于将事件描述为一个自我发生的过程,弱化了“谁做了什么”的绝对性。通过对祈使句、被动语态以及特定“非人称”句式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对“行动者”和“责任”的不同理解。 修辞与情感的负载: 诗歌和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是语言魅力的集中体现。本书会解析不同文化中对隐喻、转喻、排比等手法的偏好,例如,某些文化偏爱具象的、基于自然界的比喻,而另一些则更青睐抽象的、哲理性的表达。 四、语言的变迁与未来:动态系统下的适应性 语言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它不断地吸收、排斥,并对社会变迁做出反应。《异域之声》的第三部分关注语言的动态演化,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跨语言接触所产生的现象。 本书探讨了词汇借用(Loanwords)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吸引力。为什么某些技术概念会被全球接受,而某些本土的哲学概念却难以被外来者理解?这不仅仅是翻译策略的问题,更是文化影响力较量的结果。 此外,本书还涉猎了技术发展对语言形态带来的冲击:数字交流中的缩写、表情符号(Emojis)在非文字交流中的功能替代,以及人工智能对语言学习和翻译的未来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并非预测未来,而是立足于历史的演进,审视当前语言社群如何适应这种快速变化。 五、结语:从词典到对话 《异域之声:跨越语言边界的文化探索》,致力于将读者从机械的查阅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语言世界。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化语境、句法结构和动态演变的深入剖析,让学习者和研究者明白:理解一门语言,远不止于掌握其词汇量或语法规则,更在于学会如何用另一种心智模式去观察和描绘这个世界。 本书的价值,在于激发读者对“意义”生成过程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跨文化对话,真正实现从“翻译”到“共情”的飞跃。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人类思维多样性抱有热忱的人,一同探索语言构筑的无限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汉英互译部分的质量,这对于需要进行中英双向交流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在对比了多个常用表达后,我发现部分汉语句子的英译版本,虽然语法上勉强说得通,但在地道性和流畅性上却大打折扣。这透露出编纂者可能更侧重于传统的、书面化的翻译,而忽略了当代英语口语和非正式场合的表达习惯。例如,对于一些习惯用语的翻译,直接套用字面意思,导致译文生硬晦涩,完全失去了原文的韵味和力量。高质量的词典应该提供与时俱进的、符合母语者习惯的译文参考,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词对词的替换。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和自然度,直接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

评分

在用户体验方面,这部词典的排版逻辑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清晰的版式和合理的词条结构是快速定位信息的基础。我发现,虽然词条数量达到了声称的规模,但词条内部的解释和例句组织却显得有些混乱。特别是对于那些多义词,解释的层次感不够分明,初学者很容易在众多的释义中迷失方向,难以把握重点。一个优秀的词典应该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词汇的细微差别。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彻底,更像是一个机械的列表堆砌。如果能在例句的选择上更贴近现代生活场景,并且对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更明确的区分,我相信它将更具实用价值。

评分

装帧设计和纸张质量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直观印象,坦率地说,有些令人失望。在这个时代,一本工具书的耐用性和手感同样重要。我希望印刷清晰、纸张不易泛黄,并且封面设计能够体现出其专业性和严谨性。可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显得过于老旧,缺乏现代感,仿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品。内页的纸张偏薄,长时间翻阅后,边缘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卷曲,墨迹也偶尔有洇开的现象,这使得查阅过程变得有些费力。对于一本需要高频率使用的工具书而言,这种基础的制作工艺上的疏忽,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的使用体验。毕竟,我们是花钱购买实体书的价值,不仅仅是里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它作为一件实体物品的品质保障。

评分

这部词典的定价策略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作为一名资深的英语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覆盖日常交流和专业领域所需词汇的工具书。市面上许多同类型的词典,要么过于侧重基础词汇,要么篇幅过大,携带不便。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时,30000词的容量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平衡点,既能满足深度学习的需求,又不会显得过于臃肿。然而,实际拿到手后,我发现它的设计理念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快餐式”的查询,而不是系统性的学习辅助。例如,对于一些新兴的网络用语和技术词汇,收录得非常有限,这对于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我期待的是一个更全面、更有前瞻性的词汇库,而不是一个仅仅停留在旧有框架内的参考书。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词汇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真正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谈到辅助功能,这本书的附加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本现代词典,除了核心的词汇查询外,理应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发音指南、词源解析、同义词辨析集合等。这些内容能极大地帮助学习者建立更完整的词汇网络,提升记忆效果。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非常单薄,仿佛只是一个纯粹的“翻译工具”,缺乏教学和引导的维度。对于追求全面提升的读者来说,仅仅依靠词条和释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融入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全天候的语言学习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