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主 编:杨远婴 字 数:884千
书 号:978-7-5502-8962-8 页 数:632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39.5
尺 寸:190毫米×26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2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0.00元
正文用纸:银河书纸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电影媒介1
可见的人类 [匈]巴拉兹·贝拉4
上镜头性 [法]路易·德吕克9
电影不是戏剧 [意]里乔托·卡努杜18
电影,心理学 [德]于果·明斯特伯格24
电影(修正稿) [德]鲁道夫·爱因汉姆37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49
第二章电影语言61
电影修辞问题 [俄]鲍里斯·艾亨鲍姆65
在单镜头画面之外 [苏联]谢尔盖·爱森斯坦83
电影语言的演进 [法]安德烈·巴赞97
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107
第三章电影与纪录119
论纪录片 [苏联]吉加·维尔托夫122
纪录片的首要原则 [英]约翰·格里尔逊133
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美]琳达·威廉姆斯144
为什么道德问题是制作纪录片的关键问题? [美]比尔·尼克尔斯160
第四章电影与现实173
对现实主义的各种解释 [法]亨利·阿杰尔177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法]安德烈·巴赞188
“完整电影”的神话 [法]安德烈·巴赞195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引言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199
物质现实的复原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206
第五章电影作者论217
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 [法]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220
论作者策略 [法]安德烈·巴赞223
1962年的作者论笔记 [美]安德鲁·萨里斯233
作者论 [英]彼得·沃伦237
有关作者身份的一些概念 [英]爱德华·巴斯科姆249
第六章电影叙事学259
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 [法]弗朗索瓦·若斯特261
电影的叙事手段——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 [美]贝纳德·迪克268
现代电影与叙事性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276
叙事世界 [美]大卫·波德维尔299
第七章电影类型学313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美]托马斯·沙茨316
电影身体:性别、类型与滥用 [美]琳达·威廉姆斯336
作为一种电影实践模式的艺术电影 [美]大卫·波德维尔348
第八章电影明星学359
明星作为明星 [英]理查德·戴尔363
明星制度与好莱坞 [美]杰里米·G·巴特勒371
纳粹明星与女性表征 [美]安特耶·阿舍得386
第九章电影经济学395
思考电影经济学 [法]洛朗·克勒通398
电影宏观经济学——原理 [美]哈罗德·沃格尔407
商业议题与商业策略 [加]考林·霍斯金斯等414
高概念:当前的市场策略 [美]盖瑞·霍朋斯坦429
第十章电影历史学437
研究电影史 [美]罗伯特·艾伦 道格拉斯·戈梅里439
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 [美]汤姆·冈宁453
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 [美]米莲姆·布拉图·汉森460
电影:历史文献 [法]马克·费罗474
第十一章电影与精神分析489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美]查尔斯·F·阿尔特曼492
关于希区柯克电影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504
第十二章电影与性别研究519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 [英]劳拉·穆尔维522
同性恋理论与批评 [荷兰]安内柯·斯梅利克532
酷儿理论 [美]亚历山大·多蒂549
第十三章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557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法]让-路易·博德里561
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 [法]《电影手册》编辑部571
电影、思维与政治 [法]吉尔·德勒兹604
出版后记62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与电影理论的新动态、电影技术和美学、电影产业的新发展相适应而编选的电影理论“新读本”,在拓展选集思路的前提下,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旨在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
“新读本”中,既囊括了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巴赞、爱因汉姆、格里尔逊、麦茨、德勒兹等电影理论家的经典作品,又加入了汤姆·冈宁、比尔·尼克尔斯、大卫·波德维尔、米莲姆·汉森、齐泽克等新一代学者的重要文章。面对新的影像生产与作品对象,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武器。
主编简介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有:《电影学笔记》《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华语电影十导演》《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电影概论》《北影纪事》《外国电影批评文选》《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等。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的论文选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正在准备一个关于叙事结构变异的研究,苦于找不到一个既有深度又兼具广度的参考框架。这本《镜头背后的世界》提供的分析工具箱真是太实用了。它系统地梳理了从古典好莱坞到后现代解构主义电影中,叙事时间线是如何被操控的。我特别喜欢它对“非线性叙事”的分类,作者不仅罗列了案例,更重要的是,他构建了一套评估不同非线性结构效果的评价标准,比如“认知负荷度”和“情感疏离感”。这种结构化的梳理,让我能迅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理论前沿。此外,书中对“元电影”现象的探讨也极其到位,它清晰地界定了哪些是单纯的自我指涉,哪些真正触及了电影媒介本体的哲学问题。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选择也非常考究,那些手绘的场面调度示意图,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效率高太多了。对于严肃的电影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放在案头反复参阅。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度理论化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但《视觉的魔术》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用最直观的方式,揭示了视觉艺术的底层逻辑是如何被电影工业所利用的。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感知心理学”和“视觉语法”的结合。它用大量篇幅解释了“黄金分割”、“三点透视”等古典艺术原理,是如何在电影中被故意打破或强化以制造特定效果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色彩心理学”的分析,它不仅分类讲解了红、蓝、黄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还通过对比具体影片的调色板,展示了色彩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控制观众的情绪反应。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它采取了一种“原理——案例——应用”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掌握视觉表达技巧的影视制作新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摄影机捕捉到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了更强的掌控欲,不再是随便按下快门,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构图和选择光线。
评分说实话,我买了很多关于电影史的书,但很多都像是在读一本厚厚的年鉴,枯燥乏味,充满了年份和人名。然而,这本《银幕上的时代精神》的叙事方式极其迷人,它成功地将电影史变成了一部生动的社会变迁史。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流派划分,而是以“焦虑”、“乌托邦”、“身份认同”等社会议题为经纬,穿插讲述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例如,它在讨论战后欧洲电影时,聚焦于个体如何在废墟中重建意义,而不是机械地罗列新浪潮的导演名单。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视角,让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瞬间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们会需要看这样的电影。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分析电影本身,更教会了我如何用电影来“阅读”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语言充满了文学色彩,读起来非常享受,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电影理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皮毛阶段,总觉得那些探讨“凝视”和“意识形态”的书籍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但是这本《光影的密码》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思辨性,但这种思辨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电影案例。作者在探讨“作者论”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导演神化,而是非常犀利地指出了“作者性”在流水线工业电影中是如何被建构和消解的,这让我对好莱坞大片的生产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声音设计”的那一章,它详细分析了安东尼奥尼和塔可夫斯基如何利用环境音和静默来营造心理空间,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电影远不止是画面,声音的失衡或完美,对叙事力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逻辑推演严密,适合那些希望深入剖析电影文本结构的读者,读起来需要集中精力,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
评分这本《电影的魅力》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电影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看电影纯粹是图个乐子,对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一窍不通,每次看影评人分析什么“蒙太奇的魔力”或者“景深的处理”,我都感觉自己在听天书。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我们这些“小白”的困惑,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那些拗口的理论掰开揉碎了讲。比如,它对比了好几组经典电影的片段,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的剪辑手法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喜欢的那个镜头突然切换的紧张感是有理论依据的。书里还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光线如何塑造人物性格,简直就是一本“读懂电影光影语言”的速成指南。读完之后,再去重温那些老片子,简直像获得了新的“透视眼”,能看到以前完全忽略掉的细节,观影体验的丰富程度直接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也很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非常自然,像是在听一位非常健谈的资深影迷娓娓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