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对“后浪电影学院”这个系列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些与主流教科书不同的、更具时代精神的视角。这本书在探讨结构时,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叙事中常见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倾向,这一点值得肯定。它试图从后现代的视角解构传统的“完整性”叙事,这一点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地方。但是,理论的批判性很强,建设性却显得不足。书中花了很多笔墨去拆解既有范式,但对于如何构建一套适应当前媒介环境的新范式,却语焉不详,或者说,给出的方向过于模糊和概念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清零”运动,知道旧的东西有问题,但面对一片空白,反而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着手。这种“颠覆多于构建”的倾向,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批判性反思,而非一本能指导未来创作的蓝图。
评分这本电影理论的书籍,光是书名就给人一种既新鲜又略带神秘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镜头语言或者叙事技巧的深入探讨,毕竟“电影学院”这几个字自带一种专业光环。然而,读完几章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宏观的、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辨。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去架设一个三幕剧,也没有细致地剖析某个经典场景的剪辑手法。相反,作者似乎更热衷于追问“为什么要有故事”以及“结构对情感表达的约束与解放”。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那些期待一本操作指南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疏离和晦涩。书中的论证过程常常需要读者跳脱出具体的影片案例,去思考叙事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潜意识层面的驱动力。我个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给资深创作者的“内参”,而非给新手的入门教程。它所描绘的“结构设计”似乎更接近于一种宇宙观的构建,而非具体的建筑蓝图。因此,如果你想快速上手拍摄一部合格的商业片,这本书可能无法提供直接的工具;但如果你热衷于探索故事形而上的本质,那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框架。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实在称不上流畅。它更像是一连串的讲座笔记被硬生生地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连贯的呼吸感。观点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大,上一页还在讨论蒙太奇的残余效应,下一页就开始探讨非线性叙事对时间感知的影响,中间的过渡衔接处理得非常生硬。我得反复回溯前面的内容,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案例似乎都是一些非常冷门的艺术电影,很多我甚至闻所未闻,这使得理论的支撑点变得难以捉摸。如果作者能多引用一些大众熟知的文本,哪怕只是作为反例,都能极大地降低读者的理解门槛。目前这种“高深莫测”的引证方式,使得全书笼罩着一层精英主义的氛围。我感觉作者似乎在刻意保持一种知识的壁垒,而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有效传递。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极大耐心和重复阅读才能略窥门径的作品,其阅读门槛设置得相当高,对普通爱好者的友好度几乎为零。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似乎是根据作者个人研究的兴趣点而非叙事逻辑的自然发展来组织的。某些章节的篇幅异常庞大,挤压了其他同样重要议题的讨论空间。比如,关于“角色动机深层编码”的部分几乎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内容确实详尽,但处理得略显啰嗦,细节的分析深入到了近乎微观的层面,这使得宏观的结构视角被淹没了。相比之下,关于“节奏与场面调度”的结构影响,这部分本应是结构设计的核心应用环节,却被一笔带过,处理得极其轻描淡写,像是附加在主论述上的一笔注脚。这种不平衡的权重分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把握作者认为哪些是“核心”的结构要素,哪些是“次要”的辅助概念。如果能有一个更均衡的叙事结构来组织这些理论模块,我想这本书的整体说服力会大大增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倒是挺有意思,封面设计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蓝色和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学院派的沉稳劲儿。拿在手里,确实有种“学术重磅”的感觉。然而,内页的细节处理上就显得有些粗糙了。字体选择偏小,行距也比较紧凑,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更关键的是,书中几乎没有插图或者图表来辅助说明那些复杂的结构模型。对于探讨“结构设计”这种需要视觉化表达的主题来说,纯文字的堆砌显得力不从心。理论本身就够抽象了,缺乏图解就像是在描述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却不给零件图一样,让人光靠想象力去构建那个“设计”的全貌,难度系数直线上升。我猜想,也许是碍于成本或者某种坚持,作者坚持了这种极简的排版风格,但从读者的使用体验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