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定价:39.80元
作者:岱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50208988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余英时、王汎森、王明珂、罗志田 热诚推荐
★许倬云 感慨作序: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这本书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犹如家乘。
★百余幅珍稀照片再现学人风采,**手资料讲述家常琐事、私情恩怨,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 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内容提要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目录
作者介绍
岱峻,本名陈代俊,原籍四川资阳,现定居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师大中文系,执业媒体,业余文学创作,曾获全国及四川省多项文学奖。上世纪90年代转入民国学术史及学人研究,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等。
文摘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民国学术界的史诗。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好奇,尤其是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对学术的热忱,如何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为我揭示了这一切。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排除万难,筹建国家级的学术机构。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经费匮乏、战乱频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严谨的学术研究,不曾有一丝懈怠。书中对那些重要的学术争论、思想碰撞的描绘,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火花的时代,感受到了知识分子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本书的名字,“风雨中研院”,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叙述了一个学术机构的艰难历程,更象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执着、他们的牺牲,都凝聚在这四个字之中。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民国学术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评分翻开《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了敬意,他们如何在战乱与贫困中,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在我看来,简直是一种奇迹。这本书,恰恰为我揭示了这样一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作者用极为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研院”成立初期,那些先贤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一点一滴地搭建起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书中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学术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鲜活的细节,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学者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的记录所吸引,那是一种思想的火花,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那是一种不拘泥于陈规、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这本书的名字“风雨中研院”,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在时代的风雨飘摇中,总有一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民族的未来,播撒下知识的种子,点燃希望的火炬。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崇高的敬意。
评分《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那些默默耕耘的学者们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历史的进程是由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书写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幕后,还有一群更为重要的推手,他们以知识为武器,以学术为阵地,为国家的未来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作者在书中,通过生动详实的笔触,勾勒出了“研院”建立之初的种种艰难困苦。我看到了那些学者们,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在动荡年代,学者们如何克服交通不便、经费短缺、政治干预等种种障碍,坚持学术研究的情景所打动。他们的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民族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学术机构的兴衰史,更是展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执着,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衣冠”风范,那种严谨治学、温文尔雅、忧国忧民的气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如此辉煌的时代,那是因为有一群真正有担当、有远见、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未来。
评分初拿到《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泛黄的书页质感所吸引。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学术阵地、为中国文化传承播撒火种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名中的“衣冠”二字,仿佛就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严谨治学、温文尔雅的风貌,而“风雨中研院”则暗示了他们所处的艰辛与不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深入了解那些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动人故事。书中的扉页上,印着一些模糊的老照片,那是历史留下的痕迹,也仿佛是穿越时空向我传递着某种遥远而又亲切的讯息。我仔细端详着照片上的人物,猜测着他们的身份,想象着他们当年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下,一笔一画地构建起中国学术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理解他们当时的艰难抉择,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足以支撑起民族脊梁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溯源,一次对智识传承的致敬。
评分《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坚守学术的阵地,为民族的未来播撒智慧的火种。这本书,正是为我揭示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程。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研院”成立初期,那些伟大的学者们所经历的种种艰辛。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政治动荡的环境下,凭借着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一点一滴地搭建起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石。书中对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都充满了鲜活的细节,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学术的蓬勃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的片段所吸引,那是一种思想的交锋,那是对真理的无畏探索,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最好注解。这本书的名字,“风雨中研院”,饱含深情,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名称,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象征,他们用自己的肩膀,在风雨中,为中国的学术发展,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术界充满兴趣,而《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对那段历史认知的空白。初读时,我被作者严谨的考证态度和优美的文笔所折服。书中对于“研院”早期成立的背景、选址的考量、以及师资的组建,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一批批心怀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如何在百废待兴的国民政府中,艰难地筹划着国家学术机构的建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机构成立史,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资源匮乏,政治局势不稳,学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学术研究的空间,并不断拓展学科领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学术追求,更有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书中对他们之间学术争鸣、思想碰撞的记录,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学术的活力和开放性,也体会到了知识分子身上那种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辉煌,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凝聚了无数先贤的血汗与智慧,是他们用生命和热情,在“风雨”中,为我们撑起了一片知识的天空。
评分初次翻阅《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就被书名所吸引,总觉得“衣冠”二字,带着一种严谨、儒雅的气质,而“风雨中”则暗示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学术追求。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学术图景。作者以其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研院”成立初期,学者们如何在一片废墟上,艰难地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克服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如何抵挡政治的干扰,如何坚持着学术的独立和自由。书中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他们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符号,更是有着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的生动记录,那是一种思想的激荡,那是对知识的纯粹追求,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精神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聚了无数先贤的心血与智慧,是他们用执着和坚韧,在“风雨”中,为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评分说实话,读完《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的序言,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以一种极为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学术研究的艰难与辉煌。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学术支撑,而民国时期,正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时期,一批批才华横溢、怀揣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在战乱、贫困、政治动荡的多重压力下,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学术研究,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风雨中”这几个字,它不仅仅指代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象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政治风波、生存困境,以及思想上的种种挣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风雨”背后的故事,展现这些学人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如何在硝烟弥漫中点燃知识的火炬。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幅展开的画卷,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去感受那段艰辛却又充满希望的学术探索历程。我希望作者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衣冠”之士,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品格、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为中国学术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都怀有特殊的感情,《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更是让我得以深入探寻那个时代的另一面——学术界的风云变幻。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其强大的文化和学术根基,而民国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研院”早期建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不易。我看到了那些充满理想与抱负的学者们,如何在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年代,排除万难,为国家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学术研究机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将那些历史人物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执着、他们的牺牲,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当时学术思想的探讨和争鸣的描述,那是一种思想的盛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也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致敬,他们以“衣冠”之名,在“风雨”中,为中国学术的未来,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洗礼,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
评分《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那些为学术事业鞠躬尽瘁的先贤们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政治家和军事家塑造的,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在历史的幕后,还有一群更为重要的力量在发挥作用,那就是知识分子。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在动荡的年代,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于“研院”成立初期的种种艰难险阻的描绘,让我深深地震撼。我看到了那些学者们,如何在资源匮乏、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坚持着对学术的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中国建立起现代学术的脊梁。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执着,都让我深受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学者之间学术争论和思想碰撞的记录,那是一种智慧的火花,那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那是一种不畏强权的勇气。这本书的名字,“风雨中研院”,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它象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象征着他们为学术事业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那些默默耕耘的知识分子有了由衷的敬意,他们是民族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