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冷冰冰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深思、泪目。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运营、技术中心总监。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等。
业余时间打理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近2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馒头大师曾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记者,但聊起历史来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独特的“新闻笔”,不论多么久远的事情,说来总像是当下的故事,还带着温度。读着他的文字,会让人想到唐诗里的意境,天晚欲雪,围坐火炉,他手持一盏,眉飞色舞,正向你娓娓道来。
——六神磊磊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故事。张玮抓住历史上一个事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西有趣化,你不仅得到知识,还得到见识。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评价和分析,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就会想当然。张玮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情形,无论是对人物的分析,还是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力求公正中立。更可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员)
没有温度,历史不过教科书,即便已然雨打风吹去,故纸堆里终有冷暖几许。《历史的温度》赠人暖意。
——徐达内(新榜创始人)
在一个狂奔的年代,我们有时候也要停一下,看看走过的路,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然后重新出发。张玮把他在新媒体中*热门的文章用*传统的方式出版,也有这种冷却与回归的意义。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我*推崇“深厚温柔”,这其实也是人们对深海的印象。用这句话评价馒头大师和他的馒头说很恰当:他展现对历史的精通,以及基于历史对时代和人情世故的了然;同时他不挑拨不炫耀,展现出巨大的温柔力。
——张伟(新世相创始人)
推荐序 严锋
自序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爱迪生的侧面.027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 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
“戴老板”之死.147
“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165
“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177
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188
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201
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209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222
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样一种体验?.236
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
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259
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274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286
“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299
史上最黑暗的一届奥运会.308
孙杨为什么会被别人质疑“服药”?.320
“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329
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339
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349
“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363
“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378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393
战争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407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419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背后.431
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444
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459
一座被死守的仓库.471
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483
血战台儿庄.499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515
后记.529
附录.读者评论.531
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最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最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
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最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
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最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
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最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
(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
最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这本书让我对“通俗说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通俗”就意味着简化和肤浅,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深刻的历史内容。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最喜欢的是他在讲解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会用一些非常巧妙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比如,他将某个朝代的兴衰比作一场精彩的戏剧,将不同势力之间的角逐比作一场棋局,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而且引人入胜。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在聊天,他不仅能让你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游览一座历史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故事,都值得我去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做旧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也很有质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非常微小的切入点开始,就像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日常生活的窗户。我一直觉得历史课本上的那些人物和事件,总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冰冷而遥远,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像是有温度的,能让你感受到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作者的文笔也非常细腻,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体会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时,更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悲悯。我记得有一段讲到一位普通士兵的家书,寥寥数语,却道尽了离别、思念和对未来的渺茫希望,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这种“细节见真章”的手法,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我非常期待接下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去感受历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温度。
评分我一直对“真性情”这个词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很着迷。总觉得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除了运筹帷幄,更应该有凡人的情感和冲动。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作者在描述历史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他们神化,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会去展现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嫉妒与善良,他们的勇气与胆怯。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让我觉得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和我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普通人。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一位名留青史的将军,作者并没有只关注他的战场功绩,而是着重描写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对战友的情谊,以及他在战争中的恐惧和迷茫。这种多维度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形象。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历史的醇厚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史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太学术,要么太浅显。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他擅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复杂的人物和事件讲解得清晰明了。我最喜欢的是他在描述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时,不仅仅是陈述事件本身,还会去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典故和历史轶事,这些内容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把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韧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是可以“读”的,是可以“感受”的。它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故事。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事件,重新赋予了生命。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那些“背后的故事”的挖掘,那些在正史中寥寥几笔带过的细节,在他笔下却变得鲜活而动人。他会去探究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揣摩他们的情感起伏,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困境。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那些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命运沉浮。我记得其中有段描写,关于一个被遗忘的朝代,作者并没有像其他历史书那样简单地将其抹去,而是通过一些零散的史料,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理想和失落。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注,让我觉得历史更加真实,也更加有温度。
评分拿到这两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题目,特别是“历史的温度”这个说法,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一门冰冷的学科,充斥着年份、人物和事件,但“温度”这个词,却暗示着一种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连接。翻开书,果然不负所望。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细节和故事。他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聊天,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故事唤醒。我特别喜欢他描写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些琐碎却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一个家庭的早餐,一次邻里间的闲聊,一次小小的口角,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历史离我如此之近,仿佛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能够听到他们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悲伤。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的思考和感悟,这些个人的视角,让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发现,原来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个普通人命运交织的画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鲜活的生命,也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有种莫名的情结,但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官方的、宏大的叙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我一直寻找的,正是那种“热血和真性情”。作者在讲述历史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陈述,而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会让你感受到那些英雄人物的壮志凌云,他们的豪情万丈,他们的不屈不挠。但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他也会揭示那些阴暗面,那些人性的弱点,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觉得更加震撼。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是神,而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也有痛苦和挣扎。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这些活生生的人对话,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感受他们的命运。尤其是书中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最终的蝴蝶效应。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喜欢这种不回避矛盾,不粉饰太平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记录往往是经过筛选和修饰的,很多真相往往被掩盖在华丽的辞藻之下。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敢于揭示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有些残酷的真相。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的时候,非常注重细节的挖掘,他会去考证那些被遗忘的文献,去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访谈,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图景。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的是某个朝代的宫廷斗争,并不是简单地描写几个皇帝之间的权力博弈,而是深入到那些侍女、太监,甚至是一些失宠的妃子身上,去描绘他们的命运和挣扎。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他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和不堪,反而用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去呈现,让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灰色地带,需要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感受到历史“温度”的书。这两本书,无疑是给了我这样的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和情感。他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描绘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关注,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微不足道的个体,在他笔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会去挖掘那些被尘封的故事,去还原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窥探历史背后真实的生命轨迹。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温暖和感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历史的门外旁观,而是已经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去感受历史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现的“热血”与“真性情”。我一直觉得,历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所展现出的那种无畏和担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但我同时也发现,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和复杂。他也会去展现那些英雄人物的挣扎和困惑,去描绘那些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和坚韧。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觉得更加震撼。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位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将领,作者不仅仅是在歌颂他的战功,更是深入刻画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他在无数次生死抉择中的挣扎。这种饱满而立体的刻画,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