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 因课堂视频而红遍网络,一周内播放超过3000万次,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
◆ 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称“带给我们年轻人一种难得的能量”
◆《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
◆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
◆
《好的孤独》
当你一个人独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孤独让你远离喧嚣,内心沉静而有力,判断无比清晰;
孤独带你找到自我,听取内心的声音,应对外界难题;
孤独领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乱和迷茫,活得从容坚定。
孤独让你与自己对话,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复杂会变得简单,所有空虚会变得充实,所有焦虑会变为平静,所有脆弱会变为强大。从此再也不会感到迷茫,再也不会为谁受伤。
当你*终脱胎换骨,一定会感谢曾经的孤独。
本书由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近10年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2》
本书是《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的全新续篇。全书包含9篇随笔感悟,讲述了9位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命运的女人的经历。她们和所有平凡女人一样,都曾深陷不安的情感沼泽,但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她们做出了看似艰难的选择:不再从外部世界寻找安全感,而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内心,从而获得了饱足的安全感。
韩梅梅想通过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故事,告诉所有人:人生本来就不安全,只有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才不会在乎拥有的、惦记没有的、害怕失去的、追求强扭的。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因为能给你安全感的,只有你自己。
《好的孤独》
陈果,1981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被称为“麻辣教师”。
2010年,她的课堂视频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一周内播放3000多万次,《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她的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2》
韩梅梅, 超级畅销书作家, 女,金牛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性格认真固执、热爱生活。做过很多的事,走过很多的地方。享受一切美好的东西,我行我素,相信爱情。
爱好:小说,唱歌,烹饪,摄影。
著有:《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系列、 《 写给亲爱的妹妹》 《遇见一些人,流泪》系列、《趁一切还来得及》等书。
《好的孤独》
《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2》
《好的孤独》
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孤独≠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任何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难以激发起自己对于生活拥抱欢呼的热情;翻了一圈电话本,数百个名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想说话的人;电视频道换了又换,却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声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来驱赶压迫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处闹市、被人群包围,也依旧如急流中的一块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钵僧,穿行人世,心无纤尘。当你沉入自我并享受孤独时,人群在你眼中自动隐退,因为喧嚣业已从你心中淡退,或者说,你业已从喧嚣中淡退。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孤独:自然界*古老的真相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从而隐居于孤寂之中。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环境固然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是在闹市中“心远地自偏”的出离。
孤独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独,孤独与任何可见可闻的形式无关。有些年轻人用抽烟来制造烟雾包裹中的寂寥,或者借酒来玩弄氤氲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颓废路线来表露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这是一种摆酷,或是一种造作,那只是对想象中的孤独的描摹,是流于表面的装扮,是看似冷寂的面具之下一颗急欲引人注意的虚荣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独者的风范。孤独源于思想的充沛饱满,是思想自发的精神流浪。
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古老的真相,是万物*原始的本来面目。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我们的皮肤隔开了我们与外界,我们孤单地蜷缩在自我的皮囊之中。传说中神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他造出了人来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能与之亲近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热闹的地球是孤独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它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蓝色的小点,淹没在无边的静默之中。
孤独不可耻
社交往往有两种类型:要么是利益驱动下的人脉构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嬉笑怒骂无外乎作秀,旨在互为工具、相互利用,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只充斥着烟火之浊流。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当然,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它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这些东西是有用的,所以是有价值的。但是,即使如此,与情深义重的友谊相比,与心心相印的爱情相比,它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廉价的交往,或者说,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的“任何一种关系,只要能被标价,不论小数点之前标了多少个‘0’,它都不可能是珍贵的”。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发自内心的赤诚,是金钱无力收买的。哪一天,如果连我们的“心”也有了价格,即使价格高昂,那么不是我们的“心”值钱了,而是我们把“心”糟蹋了。
与“寂寞”相比,“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前辈们讲究“慎独”: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或是在忙于应对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应接不暇地做着杂七杂八的事,接触着亲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实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特别触动我的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那样,充满着激昂的口号和绝对的肯定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与一个睿智的长者对话,或者说,是在与另一个更深刻、更成熟的自己对话。它探讨的“孤独”与“安全感”,都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念,而是深入到了我们作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安顿自我,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我曾经一度非常害怕孤独,觉得一个人就是失败,就是可怜,所以总是拼命地去寻找陪伴,去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去换取那份虚无缥缈的安全感。这本书恰恰点醒了我,它让我看到,孤独并非敌人,它也可以是滋养心灵的土壤,是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契机。那种“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的观点,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内省,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它提醒我,我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我的力量也不在于别人的认可。我开始尝试着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恐惧的独处时光,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那种不被外界干扰的自由。这种感觉,就像是卸下了沉重的枷锁,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向外索取,而是向内生长,从自己身上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评分最近接触到的一本书,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没有那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成功秘籍”,也没有那种空洞的“人生哲理”。它更像是一次温柔的自我对话,一次关于如何安顿内心的深度探索。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寻找“安全感”,总觉得生活需要某种坚实的依靠,才能让我安心。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迎合他人,去建立各种连接,只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份稳定的认可。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平缓却又极其有力的语言,点醒了我——真正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别人能给予的,它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内心。这种说法,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去实践,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我觉察。它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所做的种种努力,有多少是出于真实的需要,有多少仅仅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换取那份虚假的“安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在你迷茫的森林里,为你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小径,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它让我开始明白,与其向外攀援,不如向内扎根,那种自给自足的生命力,才是最坚不可摧的铠甲。
评分这本读起来让人内心格外踏实,那种感觉就像是坐在炉火旁,听着窗外的风雨,内心却无比温暖和安宁。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励志书,上来就讲“我要成功,我要改变”,然后列出一堆让你望而生畏的目标。这本书更像是带你慢下来,去看看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去理解那些让你不安的根源。我尤其对里面关于“安全感”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是告诉你去和谁建立怎样的关系才能获得安全,也不是让你去攒多少钱才能安心。它更多的是在说,你本身就拥有让你自己感到安全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了解,来自于你对生活的接纳,来自于你与自己的和解。我发现自己过去总是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和认可来定义自己,总觉得别人的肯定才是衡量我价值的标准,所以总是活在小心翼翼的讨好和不安之中。这本书就像一道清泉,浇灌了我干渴的心田,让我开始明白,真正稳定的“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是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的,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充实和自信。它没有强迫我去做任何改变,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外在的“成功”。
评分我最近翻开的一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用一个个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引导你去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孤独”这件事。以前我总是把孤独看作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是一种需要极力摆脱的状态。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孤独也可以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一种让你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更自由地探索世界的空间。它不是让你走向孤僻,而是让你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从中汲取养分。更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关于“安全感”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过去一直在向外寻求安全感,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保护,或者某种形式的保障。但这种建立在他人之上的安全感,是多么脆弱和不可靠。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安全感,是发自内心的,是你能够自我安抚、自我肯定、自我负责的能力。它不是别人能给予的,也不是你能乞求来的,而是你自己内心力量的体现。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因为过度依赖他人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原来都是因为我没有学会“向内看”。
评分我最近真的被一本书深深打动了,虽然它讲的不是我一直以来以为的那种“励志”——那种恨不得鸡血打满,告诉你怎么立刻成功、如何征服世界的鸡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温柔的陪伴,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你迷茫、脆弱的时候,静静地听你说,然后用一种极其平和却又无比有力的方式,触碰你内心最深处的角落。我一直以为安全感是需要外在的肯定、别人的认可、甚至是某种物质的保障来给予的,但这本书颠覆了我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的,也不是你能向别人索取的,它就根植在你自己的内心深处,是你自己可以培养、可以建立的强大堡垒。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感受那种内心的宁静和力量。它没有给我具体的“怎么做”的步骤,但它给了我一种“为什么”的理解,以及一种“我可以”的信念。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有人为你点亮了一盏灯,虽然光不刺眼,却足以让你看清脚下的路,也看到了远方的风景。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一些比喻,非常形象生动,一下子就能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产生共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安的时刻,原来都是源于我把对安全的期待,寄托在了不该寄托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