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作者: Igor Kononenko; Matjaz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Kukar
ISBN13: 9781904275213
类型: 平装(简装书)
出版日期: 2007-04-30
出版社: 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
页数: 480
重量(克): 708
尺寸: 156 x 235 x 26 mm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令人赞赏,厚重的开本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原以为这么一本厚重的书籍,内容会极其详尽地覆盖强化学习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深度Q网络(DQN)及其各种改进版本,如Double DQN、Prioritized Replay等在Atari游戏或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案例。书中确实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DP)的数学框架,以及贝尔曼方程的推导,这部分内容扎实得如同混凝土一般。然而,当我真正想知道如何搭建一个稳定的、能够解决连续动作空间问题的策略梯度方法(如A2C或PPO)时,书中的论述就变得非常抽象和概念化了。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环境仿真器的选择、奖励函数设计的艺术性,或是超参数调优的经验法则。对于一个想要将强化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场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理论地图,指明了方向,却没给提供可靠的导航工具和燃料。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平衡探索(Exploration)与利用(Exploitation)在真实系统中的实际操作权衡,而不是单纯的公式推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几何图形,立刻给人一种专业而又神秘的感觉,就像是通往知识殿堂的入口。我带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最新进展和实战案例。然而,翻阅了几章之后,我发现作者的笔墨似乎更多地聚焦在了统计推断和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石上。当然,这些内容本身并不枯燥,讲解得也足够细致,对于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想深入理解模型背后数学原理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绝对是宝藏。书中对于贝叶斯方法的推导过程,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那清晰的逻辑链条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但坦白讲,对于我这种更偏好快速上手应用,渴望看到更多深度学习框架(比如TensorFlow或PyTorch)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如何处理图像识别任务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虽然令人敬佩,但实操层面的指导略显不足。我期待的那些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Jupyter Notebook中运行的、处理真实世界复杂数据集的完整项目代码,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踪影。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纂的大学教材,而非一本即插即用的工程手册,这让我不得不去其他资源寻找那些“代码落地”的技巧。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非常清晰,逻辑层次分明,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理论的过渡非常平滑。我最初是希望从中学习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异常检测系统,特别是针对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流的实时监控。书中对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假设前提和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的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一点非常出色,有助于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本质区别。但奇怪的是,在讨论到“如何实时处理每秒数百万条数据流”这个问题时,书本仿佛瞬间切换了频道,开始大谈信息论在数据压缩中的应用,或者转向了因果推断的哲学辩论。这种跨度之大,让我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急需了解的是流处理架构(如Kafka Streams或Flink)如何与这些异常检测模型集成,或者在大规模图数据中如何高效地识别出社区结构异常。这本书在提到这些实际应用场景时,总是点到为止,随后便抽身回到纯粹的数学或统计学原理的深层挖掘中去。它似乎更偏爱探讨“为什么”,而对“怎么做”避而不谈,这对于一个急需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未免有些不够“接地气”。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封面上暗示的“全面覆盖”去的,尤其是在我对无监督学习中的聚类算法(如DBSCAN, GMM)抱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书里对这些算法的数学原理描述得极其透彻,特别是对密度估计的描述,让我对这些算法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许多市面上其他书籍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当我翻到专门介绍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的部分时,我感到了明显的失望。通常一本高质量的实践指南会详细介绍如何处理时间序列数据中的缺失值插补、如何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有效的降维,以及如何针对高维稀疏数据设计特征交叉。这本书中,这些内容被极其简化,仿佛只是一个脚注。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用的特征矩阵,然后直接跳到了模型训练的理论探讨。例如,在处理文本数据时,它对词嵌入(Word Embedding)的介绍非常简略,没有深入讲解Word2Vec或GloVe的实际应用细节,更别提Transformer架构在序列到序列任务中的最新变体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作为一本工具书时,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许的“学术腔”,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研讨会现场。作者在构建论点时,习惯于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前沿论文,这种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查阅背景知识,阅读体验多少有些“费脑筋”。我本意是想找一本能帮我快速梳理推荐系统中矩阵分解和协同过滤算法的优化路径的书籍,特别是如何处理冷启动问题的实用技巧。这本书中确实提到了相关的基础理论,比如奇异值分解(SVD)的数学原理,解释得非常到位,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然而,当讨论到如何在大规模用户数据上高效实现这些分解,以及如何融入深度学习模型来捕捉更复杂的非线性用户偏好时,内容便戛然而止,转而深入探讨了非参数估计的收敛速度问题。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如何让算法跑起来并跑得快”这个工程实践环节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它更像是为那些志在成为理论研究者的人准备的“内功心法”,而对于我这种想快速构建一个能上线运行的信息检索系统的工程师而言,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招式套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