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作者: Igor Kononenko; Matjaz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Kukar
ISBN13: 9781904275213
類型: 平裝(簡裝書)
齣版日期: 2007-04-30
齣版社: 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
頁數: 480
重量(剋): 708
尺寸: 156 x 235 x 26 mm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令人贊賞,厚重的開本拿在手裏很有分量,印刷清晰,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原以為這麼一本厚重的書籍,內容會極其詳盡地覆蓋強化學習的方方麵麵,特彆是深度Q網絡(DQN)及其各種改進版本,如Double DQN、Prioritized Replay等在Atari遊戲或機器人控製中的應用案例。書中確實花瞭不少篇幅來介紹馬爾科夫決策過程(MDP)的數學框架,以及貝爾曼方程的推導,這部分內容紮實得如同混凝土一般。然而,當我真正想知道如何搭建一個穩定的、能夠解決連續動作空間問題的策略梯度方法(如A2C或PPO)時,書中的論述就變得非常抽象和概念化瞭。它沒有提供任何關於環境仿真器的選擇、奬勵函數設計的藝術性,或是超參數調優的經驗法則。對於一個想要將強化學習理論應用於實際工程場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個理論地圖,指明瞭方嚮,卻沒給提供可靠的導航工具和燃料。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平衡探索(Exploration)與利用(Exploitation)在真實係統中的實際操作權衡,而不是單純的公式推導。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是衝著它封麵上暗示的“全麵覆蓋”去的,尤其是在我對無監督學習中的聚類算法(如DBSCAN, GMM)抱有濃厚興趣的時候。書裏對這些算法的數學原理描述得極其透徹,特彆是對密度估計的描述,讓我對這些算法的內在機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是許多市麵上其他書籍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當我翻到專門介紹數據預處理和特徵工程的部分時,我感到瞭明顯的失望。通常一本高質量的實踐指南會詳細介紹如何處理時間序列數據中的缺失值插補、如何利用主成分分析(PCA)進行有效的降維,以及如何針對高維稀疏數據設計特徵交叉。這本書中,這些內容被極其簡化,仿佛隻是一個腳注。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掌握瞭如何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用的特徵矩陣,然後直接跳到瞭模型訓練的理論探討。例如,在處理文本數據時,它對詞嵌入(Word Embedding)的介紹非常簡略,沒有深入講解Word2Vec或GloVe的實際應用細節,更彆提Transformer架構在序列到序列任務中的最新變體瞭。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嚮,使得這本書在作為一本工具書時,實用價值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初讀時會讓人感到有些許的“學術腔”,仿佛置身於一場高水平的研討會現場。作者在構建論點時,習慣於引用大量的經典文獻和前沿論文,這種嚴謹性毋庸置疑,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不斷地停下來查閱背景知識,閱讀體驗多少有些“費腦筋”。我本意是想找一本能幫我快速梳理推薦係統中矩陣分解和協同過濾算法的優化路徑的書籍,特彆是如何處理冷啓動問題的實用技巧。這本書中確實提到瞭相關的基礎理論,比如奇異值分解(SVD)的數學原理,解釋得非常到位,幾乎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然而,當討論到如何在大規模用戶數據上高效實現這些分解,以及如何融入深度學習模型來捕捉更復雜的非綫性用戶偏好時,內容便戛然而止,轉而深入探討瞭非參數估計的收斂速度問題。這讓我感覺,這本書在“如何讓算法跑起來並跑得快”這個工程實踐環節上,留下瞭巨大的空白。它更像是為那些誌在成為理論研究者的人準備的“內功心法”,而對於我這種想快速構建一個能上綫運行的信息檢索係統的工程師而言,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招式套路”。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章節組織結構非常清晰,邏輯層次分明,從基礎概念到高級理論的過渡非常平滑。我最初是希望從中學習如何構建一個健壯的異常檢測係統,特彆是針對物聯網(IoT)傳感器數據流的實時監控。書中對高斯混閤模型(GMM)的假設前提和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的原理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這一點非常齣色,有助於理解不同檢測方法的本質區彆。但奇怪的是,在討論到“如何實時處理每秒數百萬條數據流”這個問題時,書本仿佛瞬間切換瞭頻道,開始大談信息論在數據壓縮中的應用,或者轉嚮瞭因果推斷的哲學辯論。這種跨度之大,讓我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我急需瞭解的是流處理架構(如Kafka Streams或Flink)如何與這些異常檢測模型集成,或者在大規模圖數據中如何高效地識彆齣社區結構異常。這本書在提到這些實際應用場景時,總是點到為止,隨後便抽身迴到純粹的數學或統計學原理的深層挖掘中去。它似乎更偏愛探討“為什麼”,而對“怎麼做”避而不談,這對於一個急需解決實際生産問題的工程師來說,未免有些不夠“接地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幾何圖形,立刻給人一種專業而又神秘的感覺,就像是通往知識殿堂的入口。我帶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第一頁,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關於自然語言處理的最新進展和實戰案例。然而,翻閱瞭幾章之後,我發現作者的筆墨似乎更多地聚焦在瞭統計推斷和時間序列分析的理論基石上。當然,這些內容本身並不枯燥,講解得也足夠細緻,對於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非常有幫助,特彆是對於那些想深入理解模型背後數學原理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絕對是寶藏。書中對於貝葉斯方法的推導過程,我反復看瞭好幾遍,那清晰的邏輯鏈條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但坦白講,對於我這種更偏好快速上手應用,渴望看到更多深度學習框架(比如TensorFlow或PyTorch)中捲積神經網絡(CNN)如何處理圖像識彆任務的實踐者來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雖然令人敬佩,但實操層麵的指導略顯不足。我期待的那些可以直接復製粘貼到Jupyter Notebook中運行的、處理真實世界復雜數據集的完整項目代碼,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蹤影。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編纂的大學教材,而非一本即插即用的工程手冊,這讓我不得不去其他資源尋找那些“代碼落地”的技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