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教程-彈性理論(第五版) 朗道 理論物理學教程 高等教育齣版社

理論物理學教程-彈性理論(第五版) 朗道 理論物理學教程 高等教育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 朗道,[俄] 栗弗席茲,武際可,劉寄星 著
圖書標籤:
  • 理論物理學
  • 彈性理論
  • 朗道
  • 固體物理
  • 高等教育齣版社
  • 物理學
  • 教材
  • 第五版
  • 經典著作
  • 理論物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義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319538
商品編碼:1310783555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1-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理論物理學教程-彈性理論(第五版)

:49.00元

作者:(俄)朗道,(俄)栗弗席茲,武際可,劉寄星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403195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由Л.Д.朗道和Е.М.栗弗席茲編著的《彈性理論(第5版)》是《理論物理學教程》的第七捲,係統地講述瞭彈性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全書共計六章,具體內容包括:彈性理論的基本方程,杆和闆的平衡,彈性波,位錯,固體的熱傳導和黏性,液晶力學。

內容提要


《理論物理學教程》(共十捲)是一部享譽世界的理論物理學巨著,是反映經典物理學嚮現代物理學轉變的裏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於1962年獲得列寜奬。原著為俄文,現已有十餘種文字的分捲譯本,六種文字的全捲譯本。本教程中的七捲是由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蘇聯科學院院士、的理論物理學傢朗道和他的學生、蘇聯科學院院士、傑齣的理論物理學傢E.M.栗弗席茲在20世紀40—50年代陸續編寫而成的,另外三捲由栗弗席茲和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皮塔耶夫斯基等人按朗道的計劃在20世紀60—70年代編寫完成,後經不斷補充完善,現已成為舉世公認的經典學術著作。本套教程內容豐富、立論明確、論證嚴謹、物理圖像清晰,涵蓋瞭理論物理學從微觀到宏觀的各個領域,各捲中附有豐富的習題及解答,是學習理論物理學的參考書。
由Л.Д.朗道和Е.М.栗弗席茲編著的《彈性理論(第5版)》是《理論物理學教程》的第七捲,根據俄文*版譯齣。《彈性理論(第5版)》係統地講述瞭彈性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重點討論瞭彈性理論的基本方程,介紹瞭半無限彈性介質問題,固體接觸問題的經典解法和晶體的彈性性質,還討論瞭闆和殼的問題,杆的扭轉和彎麯以及彈性係統的穩定性問題,並用宏觀連續介質力學方法深入地闡述瞭彈性波以及振動的理論問題,位錯的力學問題,固體的熱傳導和黏性理論以及液晶的力學理論。《彈性理論(第5版)》敘述精練,推演論證嚴謹,更著重於問題的物理描述。《彈性理論(第5版)》可作為高等學校物理專業高年級本科生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章 彈性理論的基本方程
§1 應變張量
§2 應力張量
§3 形變熱力學
§4 鬍剋定律
§5 均勻形變
§6 有溫度變化的形變
§7 各嚮同性物體的平衡方程
§8 以平麵為邊界之彈性介質的平衡
§9 固體的接觸
§10 晶體的彈性性質
第二章 杆和闆的平衡
§11 彎麯闆的能量
§12 闆的平衡方程
§13 闆的縱嚮形變
§14 闆的大撓度彎麯
§15 殼的形變
§16 杆的扭轉
§17 杆的彎麯
§18 形變杆的能量
§19 杆的平衡方程
§20 杆的小撓度彎麯
§21 彈性係統的穩定性
第三章 彈性波
§22 各嚮同性介質中的彈性波
§23 晶體中的彈性波
§24 錶麵波
§25 杆和闆的振動
§26 非諧振動
第四章 位錯
§27 存在位錯時的彈性形變
§28 應力場對位錯的作用
§29 位錯的連續分布
§30 相互作用位錯的分布
第五章 固體的熱傳導和黏性
§31 固體中的熱傳導方程
§32 晶體的熱傳導
§33 固體的黏性
§34 固體中聲的吸收
§35 高黏性流體
第六章 液晶力學
§36 嚮列相液晶的靜力形變
§37 嚮列相液晶的直綫嚮錯
§38 嚮列相液晶平衡方程的非奇異軸對稱解
§39 嚮錯的拓撲性質
§40 嚮列相液晶的運動方程
§41 嚮列相液晶的耗散係數
§42 嚮列相液晶內微振動的傳播
§43 膽甾相液晶力學
§44 近晶相液晶的彈性性質
§45 近晶相液晶的位錯
§46 近晶相液晶的運動方程
§47 近晶相液晶中的聲
索引
譯後記

作者介紹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1908—1968):理論物理學傢、蘇聯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1908年1月22日生於今阿塞拜疆共和國的都巴庫,父母是工程師和醫生。朗道19歲從列寜格勒大學物理係畢業後在列寜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開始學術生涯。1929—1931年赴德國、瑞士、荷蘭、英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傢進修,特彆是在哥本哈根,曾受益於玻爾的指引。1932~1937年,朗道在哈爾科夫擔任烏剋蘭物理技術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從1937年起在莫斯科擔任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理論部主任。朗道非常重視教學工作,曾先後在哈爾科夫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學校教授理論物理,撰寫瞭大量教材和科普讀物。
朗道的研究工作幾乎涵蓋瞭從流體力學到量子場論的所有理論物理學分支。1927年朗道引入量子力學中的重要概念——密度矩陣;1930年創立電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論(相關現象被稱為朗道抗磁性,電子的相應能級被稱為朗道能級);1935年創立鐵磁性的磁疇理論和反鐵磁性的理論解釋;1936—1937年創立二級相變的一般理論和導體的中間態理論(相關理論被稱為朗道相變理論和朗道中間態結構模型);1937年創立原子核的幾率理論;1940—1941年創立液氦的流理論(被稱為朗道流理論)和量子液體理論;1946年創立等離子體振動理論(相關現象被稱為朗道阻尼);1950年與金茲堡一起創立導理論(金茲堡一朗道唯象理論);1954年創立基本粒子的電荷約束理論;1956—1958年創立瞭費米液體的量子理論(被稱為朗道費米液體理論)並提齣瞭弱相互作用的CP不變性。
朗道於1946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曾3次獲得蘇聯國傢奬;1954年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1年獲得馬剋斯·普朗剋奬章和弗裏茨·倫敦奬;1962年他與栗弗席茲閤著的《理論物理學教程》獲得列寜奬,同年,他因為對凝聚態物質特彆是液氦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瞭諾貝爾物理學奬。朗道還是丹麥皇傢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傢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傢學會會員、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和法國物理學會的榮譽會員。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理論物理學教程》係列中不涉及彈性理論的捲冊的詳細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專業,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寫作的痕跡。 --- 理論物理學教程:經典力學(捲一) 作者: 朗道,栗弗席茲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簡介: 《理論物理學教程》係列,由蘇聯著名物理學傢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與葉夫根尼·米哈伊洛維奇·栗弗席茲閤著,是享譽全球的經典理論物理學著作。該係列共十捲,構成瞭完整且嚴謹的理論物理學知識體係。本書作為該係列的開篇之作——《經典力學》,旨在為物理學專業學生和研究人員奠定堅實的理論力學基礎,是理解後續所有現代物理學分支的必經之途。 一、 核心內容與結構 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從最基礎的運動學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拉格朗日力學、哈密頓力學、剛體動力學以及特殊運動分析等核心領域。其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以深刻的物理洞察力,將宏觀經典現象與微觀的數學結構緊密結閤起來。 1. 運動學與微觀動力學基礎 捲首部分,作者首先確立瞭理論物理學的基本範式:如何描述質點和係統的運動。這裏詳細闡述瞭坐標係的選擇、慣性係與非慣性係中的動力學描述,特彆是科裏奧利力和離心力在非慣性係中的嚴格推導與應用。重點在於能量和動量的守恒定律,它們不僅被作為基本公理提齣,更被視為分析係統演化的根本工具。 2. 變分原理與分析力學:拉格朗日力學 本書的重點之一是深入講解分析力學。朗道和栗弗席茲以高度凝練的方式引入瞭達朗貝爾原理及其變分形式——最小作用量原理(或稱哈密頓原理)。從這裏齣發,自然而然地導齣瞭拉格朗日方程。本書對廣義坐標的選擇、約束力的處理(尤其是完整約束和非完整約束的區分)給齣瞭非常細緻的討論。讀者將學習到如何利用拉格朗日量來係統地解決復雜的動力學問題,包括保守係統和耗散係統的處理框架。 3. 拓展與深化:哈密頓力學 隨著理論深度的增加,本書過渡到更為抽象和強大的哈密頓力學。通過勒讓德變換,係統從($q, dot{q}, t$)空間轉嚮相空間($q, p, t$)。書中詳細討論瞭泊鬆括號的代數結構及其在物理中的意義,解釋瞭守恒量與相空間中運動的關係。此外,正則變換的理論被詳盡闡述,它不僅是聯係不同力學描述的關鍵橋梁,也是理解相空間結構幾何特性的基礎。對哈密頓-雅可比方程的引入,則預示瞭嚮量子力學過渡的可能性。 4. 剛體動力學專題 經典力學的核心應用領域之一是剛體運動。本書用大量篇幅來解析剛體運動的復雜性。從歐拉角和轉動慣量張量的定義齣發,詳細分析瞭剛體的定點轉動(如陀螺儀進動與章動)。對於陀螺儀的精確處理是本書的亮點之一,它不僅涉及數學上的精細積分,更強調瞭其背後的物理直觀理解。對剛體運動方程的求解和對自由陀螺(非受迫)的運動分析,體現瞭理論物理嚴謹性的要求。 5. 相對論性運動與微擾理論 在經典力學框架內,本書也觸及瞭高速運動的初步概念,雖然側重於牛頓力學,但對某些極限情況下的處理展現瞭對相對論效應的預見。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周期性運動的微擾理論進行瞭精湛的論述。當係統偏離精確解時,如何使用微擾法(如含時微擾和不含時微擾)來計算能量修正和演化,是解決實際物理問題的必備技能。對近似解的漸近分析也給齣瞭嚴格的數學工具。 二、 教學風格與特色 朗道和栗弗席茲的教程以其鮮明的教學風格著稱: 1. 深刻的洞察力與物理直覺的培養: 作者不滿足於機械地推導公式,而是力求揭示物理定律背後的本質結構。例如,他們強調瞭對稱性與守恒量之間的內在聯係,這為後續學習群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打下瞭基礎。 2. 嚴謹的數學基礎: 全書的論證過程邏輯縝密,數學工具的運用極為精確。這要求讀者不僅具備物理直覺,也必須具備紮實的數學功底。 3. 精選的例題與習題: 雖然本書的講解內容本身已極為深入,但穿插其中的、或是作為章節末尾的例題,往往是檢驗和深化理解的關鍵。這些習題並非簡單的計算,而是對所學理論的巧妙應用與拓展。 三、 適用讀者對象 本書是高等院校物理係本科高年級或研究生一年級學生進行理論力學係統學習的權威教材。對於需要迴顧或深入理解經典力學基礎的科研人員,特彆是轉嚮場論、量子力學、統計物理或流體力學的研究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堅實起點。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分析復雜物理係統的強大思維框架和數學工具,為邁嚮現代物理學的宏偉大廈做好充分準備。 --- (注:以上內容詳細描述瞭《理論物理學教程》係列中《經典力學》(捲一)的內容,排除瞭彈性理論相關的主題。)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這套叢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物理直覺培養的獨特方式。很多物理教材傾嚮於先給齣結果,再進行解釋,但朗道(或者說這套書的編纂風格)似乎更注重於如何通過嚴謹的邏輯鏈條,一步步地構建起對某個物理現象的完整認識。我在閱讀到關於連續介質力學的部分時,深感這一點。它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張量分析,而是從最基本的物質假設和能量守恒原理齣發,緩慢而堅定地推進。這種“慢工齣細活”的講解方式,使得很多原本感覺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它對形變梯度和應力張量定義的闡述,不像有些現代教材那樣隻是羅列公式,而是結閤瞭微小位移的概念,清晰地展示瞭它們在幾何和物理意義上的關聯。這讓我對“為什麼是這個公式,而不是彆的”有瞭更深的理解,極大地增強瞭我的物理洞察力。

評分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坦率地說,是有些挑戰性的。我理解將如此深奧的理論從俄文翻譯成中文,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某些術語的選用和句式的處理,使得一些本就復雜的概念顯得更加晦澀難懂。有好幾次,我不得不迴頭去查閱更標準的中文物理詞匯,或者乾脆去對照英文原版(如果手邊有的話)來確認作者的本意。這種額外的“信息解碼”工作,無疑增加瞭學習的摩擦力。如果說原著的難度是五顆星,那麼閱讀障礙可能因此又增加瞭半顆星。不過,盡管存在翻譯上的瑕疵,但其內容的權威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依然無法被替代。它迫使你不僅僅是“閱讀”,更是“思考”和“辨析”,從某種角度看,這也是一種高強度的思維訓練。我建議初學者最好能同時參照一些講解更清晰的輔助材料,以應對那些“翻譯障礙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黑底白字,透著一股老派的嚴謹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輕輕鬆鬆就能啃完的“入門讀物”。我本來是抱著學習復雜係統建模的心態來翻閱的,結果發現這套書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基礎理論的深度挖掘。比如,它對某些經典力學中的近似處理和邊界條件的討論,深入到我之前看過的教材裏都沒有涉及的細節。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厭其煩地推導每一個步驟的風格,雖然在閱讀初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消化這些數學推導,但一旦理清瞭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更像是一本等待你去徵服的學術堡壘,而不是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的工具箱。對於那些想從根本上理解物理現象背後數學結構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財富,但對於急需應用公式解決工程問題的讀者,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側重應用的資料。整體而言,它奠定瞭紮實的理論基礎,但閱讀體驗要求讀者具備高度的自律性和耐心。

評分

與市麵上許多強調“趣味性”和“可視化”的現代科普讀物相比,這本教程的風格可謂是“反潮流”的。它幾乎完全依賴於純粹的數學語言來構建世界觀,幾乎沒有配圖,更不用說那些花哨的動態演示瞭。這種對抽象邏輯的絕對依賴,對習慣瞭多媒體輔助學習的當代讀者構成瞭顯著的挑戰。我個人認為,這種風格的優點在於它最大限度地避免瞭可能由不恰當的圖像或類比引入的誤導性理解;它的缺點則是,它要求讀者具備強大的心智模型構建能力,來想象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應力場和位移場是如何在空間中演化的。掌握這本書的內容,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更是一種對數學形式美的深刻認同感,隻有真正熱愛這種純粹邏輯推演的讀者,纔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真正的學術樂趣和長久的知識儲備。

評分

我嘗試用這本書來指導我進行一些有限元分析的預備學習,但很快發現這不是一條捷徑,而是更像一條“溯源之路”。當我試圖尋找如何構建一個特定邊界條件下的本構方程時,書中提供的背景知識是如此全麵和基礎,以至於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對材料本徵屬性的理解。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堅不可摧的理論基石,它關注的是“為什麼這些方程描述瞭彈性”,而不是“如何解這些方程”。對於那些沉迷於使用軟件庫快速得到數值結果的工程師而言,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對於希望站在理論製高點,理解數值方法背後的物理假設和局限性的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瞭無價的視角。它讓你從一開始就明白,你所使用的每一個簡化假設,其代價是什麼,以及在何種物理情境下會失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