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四版)
定價:68.00元
作者:(美)卡普拉,硃潤生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17133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599kg
編輯**
改版後的《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4版)》包括瞭一篇新的前言和後記。在這裏,作者審視瞭這本書自**版到如今25年的發展。探討瞭《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4版)》所得到的批評。並對一個未來的科學界所可能帶來的影響作瞭預言。《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4版)》由卡普拉著。
內容提要
本書的這一版已將亞原子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內。為此,我對某些章節稍作改動,使它們與新的研究結果更為一緻,並在書末增補一章,題目是“再談新物理學”,較詳細地描述瞭亞原子物理學一些*重要的新發展。令我感到不勝高興的是,所有*近的發展都不與我在25年前寫下的任何論點相悖。實際上,在初版中就已經預見到瞭其中的大部分。這就更加堅定瞭促使我寫這本書的強烈信念——我藉以對物理學和神秘主義進行比較的基本論點非但不會被未來的研究成果所否定,而且還將進一步被肯定。
目錄
譯者前言
第四版序言
版序言
篇 物理學的道路
章 近代物理學——一條具有情感的道路?
第二章 知與觀
第三章 語言
第四章 新物理學
第二篇 東方神秘主義的道路
第五章 印度教
第六章 佛教
第七章 中國的思想
第八章 道傢
第九章 禪宗
第三篇 相似性
第十章 一切事物的統一性
第十一章 對立物的世界
第十二章 空間與時間
第十三章 動態的宇宙
第十四章 空與形
第十五章 宇宙之舞
第十六章 誇剋對稱性
——一則新公案?
第十七章 變化的模式
第十八章 相互滲透
後 記
再談新物理學——再版後記
新物理學的未來——第四版後記
名詞注釋
原著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卡普拉,在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並在多所歐美大學研究過高能物理學。他的著作和演講大部分都是關於現代科學的哲學寓意,這些學術著作包括《轉摺點》和《生活的網》。他是伯剋利和加利福尼亞生態文化中心的奠基人和領導。
文摘
序言
我過去一直認為,科學和信仰是水火不容的兩條軌道,前者基於實證和邏輯,後者依賴直覺和超越經驗。但卡普拉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他巧妙地對比瞭粒子物理學中“觀察者效應”與禪宗中“覺悟”的概念,這種對比並非生硬的牽強附會,而是建立在對兩者深層結構相似性的洞察之上。比如,書中關於“非定域性”的討論,讓我聯想到佛教中萬物相互依存、互相構成的思想。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不禁贊嘆人類智慧的共通性。第四版相較於早期版本,想必融入瞭最新的物理學進展,這使得全書的論證基礎更加堅實可靠,不再是單純的哲學猜想,而是有瞭更多實驗物理學的佐證。我甚至開始思考,現代科學的未來發展方嚮,是否真的需要重新接駁那些古老的智慧遺産。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隨便翻翻的小說。你需要準備好迎接一係列挑戰性的概念,並且願意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實在”本質的提問。我喜歡作者在書中對“整體觀”的強調。在當代社會,我們習慣於將一切事物拆解、分析、歸類,但卡普拉提醒我們,這種還原論的方法論,在麵對宇宙這一終極整體時,是遠遠不夠的。當我們試圖用片段化的知識去拼湊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時,往往會丟失掉事物間最寶貴的連接性。這本書成功地建立瞭一個宏大的框架,將宇宙看作一個活的、不斷演化的有機體,而非一颱精密的機械。這種視角轉變,對提升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相當給力,硃潤生的譯本保持瞭原著的流暢和準確,這對於理解那些涉及到復雜物理概念和哲學思辨的內容至關重要。很多時候,翻譯的好壞決定瞭一本書的生命力,尤其像這種需要精確捕捉微妙語境的著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諸如“互補性原理”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耐心和清晰度。他沒有止步於僅僅介紹愛因斯坦和玻爾的爭論,而是將這些物理學的裏程碑事件,放置在瞭更廣闊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去審視。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學史,變得充滿瞭戲劇張力和人文關懷。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思想的探險,每翻開一頁,都像是走入瞭一個新的知識殿堂,既有科學的嚴謹支撐,又不乏哲學的浪漫色彩。對於那些總覺得物理學是“冷冰冰”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評分這本《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四版)》的作者卡普拉,真是一個奇纔。他居然能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領域——嚴謹的現代物理學和深邃的東方哲學——用一種如此引人入勝的方式聯係起來。初讀這本書時,我滿腦子都是對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睏惑,那些公式和概念總是顯得那麼高深莫測,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卡普拉的敘述方式卻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他沒有強迫你去啃那些硬邦邦的數學,而是通過引入諸如宇宙網、全息宇宙等概念,讓我對微觀世界的奇異性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更妙的是,他仿佛在提醒我們,科學的探索終點,或許與人類自古以來對世界本源的追問殊途同歸。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真理”的理解邊界,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教科書上的定義,思考它們是否僅僅是描述現實的一種方式,而非全部。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扔的書,它更像是一塊磨刀石,不斷激發著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展示齣的那種深切的敬畏感。他並未將科學視為徵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深入理解和欣賞自然之美的途徑。這種對未知的謙遜態度,在許多科技至上的論著中是難得一見的。讀完關於量子場論和弦理論的部分,我感到瞭一種近乎宗教般的震撼——原來我們日常經驗中的“實體”,在最基礎的層麵上,不過是能量場的振動和舞蹈。卡普拉並沒有急於給齣終極答案,他更傾嚮於描繪問題的美麗和復雜性。這種“在路上”的探索精神,比任何結論性的斷言都更具啓發性。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構建瞭一座連接理性思維與內在體驗的橋梁,讓科學愛好者和哲學探索者都能找到共鳴之處,實屬一本難得的智者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