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国史1
原价:85.00元
作者: 大卫·休谟; 刘仲敬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46379418
字数:
页码:41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休谟在他生活的时代,首先是历史学研究给他带来了声誉,而不是哲学、道德学或经济评论等论述。休谟正是靠着《英国史》的写作赢得了社会声誉后,学界才开始重新审视他的哲学、道德、经济等思想贡献。
《英国史(1)》以优质的翻译完美的再现经典,装祯精美。至出版以来倍受好评并荣获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
休谟的《英国史》,创作历时15年,全书超过150万字,迄今已再版超过100次,这是该书首次在国内译介出版,中文版分为6卷。
休谟的《英国史》叙述了从凯撒征服不列颠到1688年光荣革命这段英国史,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为“迄今所有的语言文学中写得最好的”,而史学大师爱德华·吉本也因此书称休谟为“苏格兰的塔西佗”,成为英国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期无人替代。目前国内对休谟的研究和译介迄今仅限于哲学著作,其历史著作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与休谟的学术地位极不相称。《英国史(1)》是国内首次引进的休谟的史学著作。
卷一:罗马不列颠—金雀花王朝,已于2012年1月出版;
卷二:安茹、兰开斯特、约克王朝,已于2012年1月出版;
卷三:都铎王朝早期,编辑中,计划于2012年10月出版;
卷四:伊丽莎白时代,翻译中,计划于2012年10月出版;
卷五:斯图亚特王朝,翻译中,计划于2013年10月出版;
卷六:克伦威尔到光荣革命,翻译中,计划于2013年12月出版。
购买此作者其他作品请点击:
《英国史(套装共2册)》
《英国史3、4(套装全2册)》
《英国史2》
《英国史3》
《英国史4》
内容提要
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成名之作,与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比肩的历史畅销书书。创作历时十五年,全书超过一百万字,再版超过一百次,讲述了从罗马—不列颠时代到光荣革命的英国历史,甫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并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英国史》共六卷,出版以来备受好评,于2013年列选国家出版基金羡慕。《英国史(1)》主要讲术的是罗马不列颠—金雀花王朝的历史。
目录
英国史(卷1)
休谟自传
法学博士亚当·斯密致绅士威廉·斯特拉恩书
第一章
第一节 不列颠人
第二节 罗马人
第三节 不列颠人
第四节 撒克逊人
第五节 七国
第六节 肯特王国
第七节 诺森伯兰王国
第八节 东盎格利亚王国
第九节 墨西亚王国
第十节 埃塞克斯王国
第十一节 苏塞克斯王国
第十二节 威塞克斯王国
第二章
第一节 埃格伯特
英国史玉
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
第二节 埃塞伍尔夫
第三节 埃塞尔伯德与埃塞尔伯特
第四节 埃塞里德
第五节 阿尔弗雷德
第六节 爱德华先主
第七节 阿泽尔斯坦
第八节 埃德蒙
第九节 埃德里德
第十节 埃德怀
第十一节 埃德伽
第十二节 殉道者爱德华
第三章
第一节 埃瑟尔里德
第二节 埃德蒙·埃恩塞德
第三节 克努特
第四节 哈罗德·哈尔福特
第五节 哈德克努特
第六节 忏悔者爱德华
第七节 哈罗德
附录一 盎格鲁-撒克逊政制和习俗
第四章 征服者威廉
第五章 威廉·鲁弗斯
第六章 亨利一世
第七章 斯蒂芬
第八章 亨利二世
第九章 亨利二世
第十章 理查德一世
第十一章 约翰王
附录二 摇建与盎格鲁-诺曼政体及其习俗
作者介绍
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与约翰·洛克(John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过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和《宗教的自然史》等。
文摘
第一章
英国史Ⅰ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
第一章
不列颠人——罗马人——撒克逊人——七国时代——肯特王国——诺森伯兰王国——东盎格利亚王国——墨西亚王国——埃塞克斯王国——苏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王国
第一节 不列颠人
一切文明国家无不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自己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险历程。远古时代遗留的史乘总是充满了模糊、矛盾,无法确证,令人掩卷长叹、不胜遗憾。有闲暇的才智之士自然应该越过文字的丰碑已经得以树立和保存的时代,深入简策微茫、史料残缺的远古。野蛮民族的功业一向依赖记忆和口传的历史,即使有文字记录残存,也不足以引起比较文明的各民族的兴趣。文明国家遭受的冲击往往构成国史最有启发性,也最有趣的部分。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命运的反复无常,突如其来的暴力、意料之外的革命、事出偶然的蛮族入侵大体都以血腥和残暴为结局。这样千篇一律的故事不免让读者感到厌恶。就文论文,野蛮民族的史乘埋葬在沉默和遗忘中,毋宁视为幸事。这些蛮邦之所以能引起研究者的兴味,原因不外乎考察其邃古微茫的起源,辨识其先民的语言、典章、习俗,与其邻邦对照。流俗的寓言说部一般用于顶替信史的地位,理应彻底摒弃。这是治史的通则。如果必须允许例外,也只能对希腊神话网开一面——这些神话如此闻名、如此可人,吸引人类任何一部分的关注,都不足为怪。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忽略不列颠古老的传统或传说,只考察罗马入侵时,此邦居民的状况。至于帝国征服史主要事件,与其说属于英国史,不如说属于罗马史,我们只给予粗略的回顾。我们将会匆匆掠过模糊、乏味的撒克逊纪年,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以后的时代。这些时代已经产生完整、清晰的信史,足以为读者提供乐趣和借鉴。
所有古代作家都同意:不列颠早期居民是高卢人和凯尔特人,从邻近的大陆迁居不列颠岛。他们的语言、风俗、政府和迷信都大致相同,细节上的差异仅限于他们与邻邦交流的时间早晚、联系多少,这是必然会产生的。高卢的居民——特别是那些邻近意大利的种落——与南方的邻居发展贸易关系,濡染了若干高雅艺术。这些艺术顺势向北渗透,将一线微光投向不列颠岛国。希腊和罗马的水手与商人——当时很少有别的来客——将这些悍勇部落难以置信的报告带回家园。他们夸大其词的目的,一如既往,是为了激发本国人民的羡慕之情。不过,早在恺撒登陆以前,不列颠东南部就已经迈出通向文明社会的最初和最重要步骤。布立吞人雅善耕穑,已经跃入复杂文明之列。
Caesar, lib.4.
这时,不列颠岛其余居民仍然保守游牧古风,以兽皮为衣,以岩穴为居,藏身于林莽之中。他们或者希冀掳掠,或者逃避强敌,或者不断为他们的牛群、牲畜寻找水草,因此居无定所、轻去其乡。他们不知有精致的生活,因而他们的需求和财富都简陋不足道。
布立吞人分为众多小邦和部族,民风尚武。他们仅有的财产就是他们的武器和牛群。布立吞人既然已经品尝了自由的美味,就再也不会容忍专横武断的王子或酋长。他们的政体和凯尔特各邦一样,虽然有君主,却是自由的。Diod. Sic. lib.4. Mela, lib.3. cap.6. Strabo, lib.4.普通人享有的自由似乎还多于他们的祖先高卢人。Dion Cassius, lib.75. Caesar, lib.6.每个小邦都派系林立,再受到对邻居的仇恨和嫉妒的刺激,因而永远处于战争状态。Tacit. Agr.在这里,和平的各种技艺不为人知,战争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主业,有雄心的人无不以此为追求目的。
宗教是布立吞各邦的要务。他们的神职人员——德鲁伊僧侣——一直掌握极大的权力。他们不仅主持祭祀典礼、指导宗教事务,而且掌握青少年的教育权。德鲁伊僧侣不服兵役、不纳赋税,有权判决民事诉讼和刑事案件,仲裁一切公私争议。违背德鲁伊教的金科玉律势必遭受严厉的惩罚。破戒者一旦被逐出教门,也就被摒弃在公共祭祀和公共宴享之外,受到举族同辈公民的排斥。与他接触的同伴也会蒙受渎神、不洁的污名,为众人共弃。他不再受法律保护,生活在悲惨和耻辱中。Caesar, lib.6. Strabo, lib.4.只有死亡才能给他带来解脱。在这种粗暴而乖戾的人民中,政府的纽带素来松弛,自然需要以迷信的恐怖代劳。
德鲁伊教迷信的恐怖远甚于同类宗教。德鲁伊僧侣不仅借助教权,用严厉的惩罚把世界束缚在恐怖之中,还守护着灵魂永恒转世的锁钥。他们的威权随着信徒的怯懦而自然增长。他们作法的地点在密林深处或其他秘密的休憩处。Plin. lib.12. cap.1.为了增加教门的神秘性,所有教义仅仅通过口传,严禁任何书面记录,以免密仪惨遭俗人亵渎神圣的检验。他们实行人牲,经常把战利品奉献给神明。私自藏匿祭神的供品是罪大恶极的行径。献祭的财宝藏于林莽,无人守卫,仅仅依靠宗教的恐怖保护。Caesar, lib.6.他们(德鲁伊教僧侣)能够以神圣的精神力量征服人性的贪婪,比起唆使人们做任何最反常、最狂暴的举动,大概更加耐人寻味。除了高卢人和布立吞人以外,人类从来没有将偶像崇拜提升到如此高度。罗马征服者发现,只要被征服的布立吞各邦原有的威权尚在,就不可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新主人及其法律,终于不得不运用刑事法规废止德鲁伊教。这些一向实行宗教宽容的征服者从来没有在其他场合采取过这样的暴力手段。
……
序言
这本关于英国历史的书,在我的案头已静静躺了许久,直到我决定开始一段深度阅读之旅,才终于翻开了它的第一页。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冰冷的数据,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遥远的年代展现在我的眼前。读到书中关于中世纪英国生活的片段,我仿佛能闻到乡村市集上烤面包的香气,听到铁匠铺里叮当作响的锤声,甚至能感受到农夫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也尤为出色,那些国王、贵族、甚至普通民众,都变得鲜活立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都仿佛在纸页间跃动。我特别对书中描写的都铎王朝时期感到着迷,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那些充满野心与智慧的君主,以及那些在权力斗争中起伏的人物,都让我欲罢不能。书中对亨利八世与教会关系的论述,以及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风格,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总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温度,理解了他们的选择,也反思了我们当下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叙述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充满了数字和事件,却缺乏人情味。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感性的笔触,将英国历史的脉络一一呈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描绘,作者详细阐述了贵族的城堡生活、农民的田园耕作、以及教会的神圣地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生动的想象。读到关于黑死病侵袭欧洲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恐惧和无助,也看到了他们在绝望中的坚韧。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他能够用生动的细节,将那些古老而遥远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一切。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历史人物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的选择,也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这本书,就是我开启对英国历史探索的绝佳钥匙。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他将英国漫长的历史,按照清晰的时间线和逻辑关系,一一展开。从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到凯尔特人的文化,再到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分裂与统一,每一个阶段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篇章,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社会结构的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自由民、奴隶和贵族的等级制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让我对那个看似原始的时代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引用了大量的一手史料,例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片段,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读到关于维京人入侵的章节时,我仿佛听到了海盗船划破海浪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安全感和不安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历史事件,如何去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以及如何去认识历史的连续性。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历史书要么是枯燥的教科书,要么是晦涩的学术论文,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将复杂而漫长的英国历史呈现得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并且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那些遥远的过去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梳理,从王权的巅峰到议会的崛起,再到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作者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我对英国民主的漫长道路有了清晰的认知。书中关于光荣革命的章节,对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的评价,以及对《权利法案》的解读,都非常深刻,让我看到了权力制衡的雏形是如何艰难地确立起来的。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例如对殖民扩张的批判性分析,对奴隶贸易的揭露,都展现了作者的史观的客观和深刻。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让我开始思考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评分这本书的气势磅礴,翻开扉页,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耳边回响着号角齐鸣,眼前掠过战马奔腾。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英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从遥远的史前部落,到罗马人的到来,再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每一个阶段的 transition 都被描绘得恰到好处,既有宏观的梳理,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时期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动力和影响。例如,书中对诺曼征服的描写,不仅仅是战争的胜负,更是对英语语言、法律体系乃至民族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的精彩阐释。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停下来,想象着威廉一世的士兵们踏上英格兰土地的情景,感受着那种历史的巨变带来的震撼。而且,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史料细节,引用了许多古老的文献和传说,使得整个叙述既严谨又富有故事性,仿佛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又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启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点燃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历史的结论,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追问,去理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英国漫长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直推演到现代社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英国帝国主义扩张的历史的分析,作者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体系的原因和影响。读到关于印度独立斗争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殖民统治的压迫和反抗的艰辛。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争议性话题,他能够从不同的立场,去解读那些历史事件,去分析那些历史人物的动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权力运作的深刻解读。它让我开始反思历史的教训,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我一直对英国的历史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过于庞杂,难以入门。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英国历史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英国近现代史的描写,例如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以及对战后英国社会转型的探讨。作者对丘吉尔的评价,以及对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的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对20世纪英国的命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插图,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生动和直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英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性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宝藏。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将英国漫长的历史,从早期文明的曙光,一直梳理到近现代的繁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作者层层深入,将从王权专制到议会民主的转变过程,梳理得清晰而透彻。例如,书中对《大宪章》的解读,以及对内战时期克伦威尔的评价,都让我对英国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些历史事件,去分析那些历史人物的动机。读到关于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时,我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革,也看到了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讨。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英国的历史都有着模糊的认识,总觉得那是一段充满着国王、战争和殖民的故事。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英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从古至今的英国历史串联起来,并且在宏观的框架下,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工业革命的描写,书中对蒸汽机的发明、工厂的兴起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的叙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改变世界的力量。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例如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的描绘,对贫富差距的探讨,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用诗意的语言,将冰冷的史实变得温暖而富有生命力。读到关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与压抑并存的描述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雾气缭绕的伦敦街头,感受着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英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零散的片段,例如圆桌骑士、莎士比亚、还有那个著名的“日不落帝国”。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睿智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英国历史的深处,让我对这个国家的过去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化的描写,作者详细阐述了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的繁荣景象,并且重点描绘了像莎士比亚这样伟大人物的创作过程和影响。读到关于伊丽莎白一世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较量时,我仿佛看到了英伦三岛在风雨飘摇中的坚韧与顽强。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优美,他能够用富有诗意的词句,描绘那些古老而遥远的岁月,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英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