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
定价:56元
作者:于润洋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805539508
页码:428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编写说明
编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
章 古希腊音乐
节 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一)音乐与神的崇拜
(二)古希腊的乐器
(三)诗歌的繁荣
(四)古希腊戏剧
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一)音程和音阶理论
(二)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
第二章 古罗马音乐
节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第二节 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第二编 中世纪音乐
概述
章 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节格里高利圣咏
(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一)日课
(二)弥撒
第三节 教会音乐理论
(一)音乐美学
(二)记谱法
(三)教会调式
(四)六声音阶
第四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一)附加段
(二)继叙咏
(三)宗教剧
第二章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节 早期的复调音乐
(一)奥尔加农
(二)华丽奥尔加农
(三)节奏模式
(四)第斯康特
第二节 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一)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
(二)莱奥南和佩罗坦
(三)孔杜克图斯
第三节经文歌
(一)克劳苏拉
(二)经文歌的产生
(三)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
第三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节 拉丁歌曲
(一)孔杜克图斯
(二)戈利亚德歌曲
第二节 方言歌曲
(一)早期的方言歌曲
(二)法国游吟诗人
(三)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
第三节 中世纪器乐
……
第三编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第四编 巴罗克时期音乐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七编 20世纪音乐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西方音乐通史 音乐卷(2016修订版)》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之“音乐卷”,向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通史。全书共分七编,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马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全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厚,趣味性强。是普通同等教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好教材。
翻开这本《西方音乐通史》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股浓厚的学院派气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论证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必须完成的学术任务,而非一次愉快的文化探寻。教材的笔触极其客观,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或情感色彩,这在处理如浪漫主义晚期那种充满个人挣扎与情感爆发的音乐时期时,显得尤为力不从心。我尝试去寻找那些关于李斯特那种孤傲与叛逆精神如何体现在钢琴作品中的细致剖析,或是瓦格纳如何通过“主导动机”构建其庞大音乐戏剧世界的深层逻辑,但得到的更多是结构性的描述,而非精神层面的穿透。这仿佛是透过一层厚厚的玻璃在观察历史,细节清晰可见,但温度却无法传达。对于我这种渴望理解音乐背后的“人”与“情”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理性的梳理,使得那些伟大的音乐瞬间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全书的论述似乎更倾向于音乐史的“骨架”搭建,而对“血肉”的描绘则显得相对单薄,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让历史“活”起来。
评分从装帧和编排来看,这本教材无疑是符合二十世纪末高等教育出版物的标准范式的。纸张质量尚可,字体排版清晰,图表(如果存在的话,我印象中不多)规范。但其内容组织逻辑,尤其是在处理跨文化影响和不同音乐流派交织的部分时,略显保守和线性的单一。例如,当谈到印象派音乐时,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的传统分析,而对于当时法国社会对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浮世绘等视觉艺术的迷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音乐的色彩和音响概念,描述得不够深入和系统。这种对“外部刺激”的忽视,使得历史进程显得有些封闭和孤立。一个真正的“通史”应该展现的是文化的大熔炉效应,音乐的演变绝非关起门来在琴房里独立完成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音乐史与其他艺术门类、哲学思潮之间相互作用的精彩论述,而非仅仅是音乐内部的技术发展路径的单线追踪。
评分这本号称“西方音乐通史”的教材,着实让我这位求知若渴的音乐爱好者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阅读之旅。初捧此书,那厚实的篇幅和密集的文字便预示着一场硬仗。它试图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手法,勾勒出西方音乐自古至今的漫长脉络。然而,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而非一份真正引导人“通晓”历史的导览图。比如,在探讨巴洛克时期时,作者堆砌了大量的作曲家生平和作品目录,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信息量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容易让人迷失在繁复的名词和年代中,抓不住时代精神的核心。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能够揭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音乐语言的转变,而非仅仅罗列“谁在何时写了什么”。编排上,章节的划分略显僵硬,历史的连续性有时被切割得过于生硬,使得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乐派的过渡,缺乏一种行云流水的张力感。当然,作为一本“九五”教材,其基础知识的覆盖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西方音乐史的深度热情,恐怕还需要更富启发性的叙事技巧和更鲜活的案例解读。
评分我对这本教材中关于二十世纪早期音乐革命部分的呈现方式感到有些困惑。作者似乎在处理从调性瓦解到无调性、十二音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相对“保护性”的叙述策略。它清晰地解释了勋伯格的体系构建,但对于当时听众和评论界面对这种颠覆性变革的真实反应、音乐界内部的激烈争论,以及社会环境(如一战后的精神创伤)如何催生了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决裂,着墨不多。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初学者可能将无调性音乐视为一种纯粹的、突然出现的“技术升级”,而非一场深刻的、充满痛苦的艺术抗争。对我而言,音乐史的魅力就在于这些充满张力的冲突和挣扎。如果教材能更生动地描绘出当时音乐家们在突破旧有藩篱时的那种决绝与彷徨,而不是仅仅提供一套现成的理论框架,那么它对读者的启发价值将大大提升,不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时代编年史。
评分总而言之,作为一部普通高等教育的指定用书,这本《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在知识的广度和基础概念的准确性上,无疑是合格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地基。然而,它更像是一份为考试而准备的详尽笔记,而非一份激发终身学习热情的读物。它的语言风格平实稳健,缺乏那种能够抓住听众心智的“文学性”或“批判性”的激情。阅读完毕后,我的知识库得到了补充,但心灵深处对西方音乐那种澎湃的热爱和探索欲似乎并未被全然点燃。它告诉了我“什么发生了”,却未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人类精神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音乐素养,寻求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搭配大量的其他学术论文或传记作品来共同阅读,才能构建出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西方音乐世界图景。它是一份合格的地图,但缺少了沿途的风景导览和解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