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材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材 上海音乐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西方音乐史
  • 艺术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音乐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九五教材
  • 通史
  • 2016年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赣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5539508
商品编码:13615309932
丛书名: 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

具体描述

书名: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

定价:56元
作者:于润洋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805539508

页码:428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编写说明

编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
章 古希腊音乐
节 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一)音乐与神的崇拜
(二)古希腊的乐器
(三)诗歌的繁荣
(四)古希腊戏剧
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一)音程和音阶理论
(二)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
第二章 古罗马音乐
节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第二节 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第二编 中世纪音乐
概述
章 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节格里高利圣咏
(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一)日课
(二)弥撒
第三节 教会音乐理论
(一)音乐美学
(二)记谱法
(三)教会调式
(四)六声音阶
第四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一)附加段
(二)继叙咏
(三)宗教剧
第二章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节 早期的复调音乐
(一)奥尔加农
(二)华丽奥尔加农
(三)节奏模式
(四)第斯康特
第二节 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一)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
(二)莱奥南和佩罗坦
(三)孔杜克图斯
第三节经文歌
(一)克劳苏拉
(二)经文歌的产生
(三)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
第三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节 拉丁歌曲
(一)孔杜克图斯
(二)戈利亚德歌曲
第二节 方言歌曲
(一)早期的方言歌曲
(二)法国游吟诗人
(三)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
第三节 中世纪器乐
……

第三编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第四编 巴罗克时期音乐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七编 20世纪音乐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西方音乐通史 音乐卷(2016修订版)》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之“音乐卷”,向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通史。全书共分七编,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马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全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厚,趣味性强。是普通同等教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好教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的详细内容介绍,旨在全面呈现该书的知识体系和学术价值,同时避免提及任何与该书主题不符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内容。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 导言:构建西方音乐思想与实践的宏大叙事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精心策划并出版的一部面向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教材。本教材以其系统的结构、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力求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详尽的西方音乐发展全景图。作为“九五”教材体系的修订力作,它不仅继承了前一版本的精髓,更结合了新世纪以来音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教学实践的新要求,内容力求与时俱进,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引导学习者系统、深入地理解西方音乐自古至今的演变脉络,掌握其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重要流派、关键人物以及核心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陈述,更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音乐文化如何与社会、哲学、宗教、科技等诸多领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思想史著作。 第一部分:古典渊源——西方音乐的摇篮与早期发展 教材的开篇部分,着重考察了西方音乐的源头活水。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古希腊音乐理论体系,如毕达哥拉斯的音律学、柏拉图的音乐伦理思想,这些奠定了西方音乐思维的哲学基础。随后,教材详细梳理了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实践及其与早期基督教的融合过程。 重点章节集中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这里,读者将系统学习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复调音乐的萌芽——特别是奥尔加农的出现。对早期记谱法(如纽姆谱)的演变进行细致的描摹,有助于理解音乐如何从口头传统走向精确记录,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的辉煌与巴洛克的激情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教材详细阐述了“人文主义”思潮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呈现出世俗化和复调技艺的精进。重要的议题包括:佛兰德斯画派的“音乐帝国”、意大利牧歌的繁荣,以及宗教音乐中“改革派”与“反宗教改革派”之间的风格对话。马修斯、帕莱斯特里那等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被置于详尽的分析之中。 紧接着,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至1750年)的宏大叙事拉开帷幕。教材深刻剖析了歌剧这一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及其早期发展,从蒙特威尔第到亨德尔的演变历程。协奏曲、奏鸣曲、清唱剧等体裁的成熟被系统介绍。巴赫与亨德尔作为巴洛克晚期的双璧,其对位法、和声语言的精妙之处,构成了本部分的高潮。教材对巴赫晚期作品的结构逻辑分析尤为深入。 第三部分:古典主义的典范与浪漫主义的抒情 古典主义时期被视为西方音乐的“黄金时代”,教材聚焦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精湛技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巨匠的创作理念、结构创新(如奏鸣曲式、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定型)被作为核心内容进行讲解。本部分强调了古典主义时期对清晰、平衡与普适性美学的追求。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教材展现了音乐如何成为个体情感表达的最强有力的载体。从贝多芬晚期对传统规范的突破开始,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肖邦的诗意钢琴独奏曲、舒曼的艺术歌曲(Lied)的心理深度,以及李斯特对炫技与标题音乐的开拓。瓦格纳的“乐剧”理论及其对整体艺术的追求,以及晚期浪漫主义(如布鲁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史诗般篇幅与深刻的内心冲突,构成了本阶段的重点讨论对象。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变革与多元探索 二十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一个世纪。教材系统梳理了印象主义(德彪西、拉威尔)对传统和声的松动,以及表现主义(勋伯格)对调性的彻底颠覆。十二音体系的创立与序列音乐的理性建构被清晰地解释,为理解现代音乐的复杂性提供了必要工具。 此外,本卷详细考察了非德奥体系作曲家的重要贡献,例如俄罗斯的民族乐派、法国的“六人团”、美国的民族音乐探索。战后,教材深入探讨了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约翰·凯奇)、极简主义(斯蒂芬·赖克、菲利普·格拉斯)等前卫思潮,展现了作曲家们如何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音乐的边界和听觉经验。 第五部分:理论工具与文化视阈 为了支撑起对上述历史脉络的深入理解,教材在相关章节中穿插了对关键音乐理论的介绍,包括对不同时期和声语言的特点分析、对曲式结构的详细图解,以及对特定乐器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本修订版特别强调了音乐与时代文化的交互关系,力求超越纯粹的作曲家和作品罗列,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是如何反映社会思潮、如何参与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如何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自我革新的。 教学价值与适用对象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以其严谨的学术框架、清晰的叙事逻辑和丰富的例证材料,是高等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统性音乐史学习的理想教材。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专业鉴赏能力的基石。通过对这部巨著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构建起扎实、全面的西方音乐史知识体系,为未来的专业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西方音乐通史》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股浓厚的学院派气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论证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必须完成的学术任务,而非一次愉快的文化探寻。教材的笔触极其客观,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或情感色彩,这在处理如浪漫主义晚期那种充满个人挣扎与情感爆发的音乐时期时,显得尤为力不从心。我尝试去寻找那些关于李斯特那种孤傲与叛逆精神如何体现在钢琴作品中的细致剖析,或是瓦格纳如何通过“主导动机”构建其庞大音乐戏剧世界的深层逻辑,但得到的更多是结构性的描述,而非精神层面的穿透。这仿佛是透过一层厚厚的玻璃在观察历史,细节清晰可见,但温度却无法传达。对于我这种渴望理解音乐背后的“人”与“情”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理性的梳理,使得那些伟大的音乐瞬间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全书的论述似乎更倾向于音乐史的“骨架”搭建,而对“血肉”的描绘则显得相对单薄,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让历史“活”起来。

评分

从装帧和编排来看,这本教材无疑是符合二十世纪末高等教育出版物的标准范式的。纸张质量尚可,字体排版清晰,图表(如果存在的话,我印象中不多)规范。但其内容组织逻辑,尤其是在处理跨文化影响和不同音乐流派交织的部分时,略显保守和线性的单一。例如,当谈到印象派音乐时,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的传统分析,而对于当时法国社会对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浮世绘等视觉艺术的迷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音乐的色彩和音响概念,描述得不够深入和系统。这种对“外部刺激”的忽视,使得历史进程显得有些封闭和孤立。一个真正的“通史”应该展现的是文化的大熔炉效应,音乐的演变绝非关起门来在琴房里独立完成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音乐史与其他艺术门类、哲学思潮之间相互作用的精彩论述,而非仅仅是音乐内部的技术发展路径的单线追踪。

评分

这本号称“西方音乐通史”的教材,着实让我这位求知若渴的音乐爱好者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阅读之旅。初捧此书,那厚实的篇幅和密集的文字便预示着一场硬仗。它试图以一种宏大叙事的手法,勾勒出西方音乐自古至今的漫长脉络。然而,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而非一份真正引导人“通晓”历史的导览图。比如,在探讨巴洛克时期时,作者堆砌了大量的作曲家生平和作品目录,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信息量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容易让人迷失在繁复的名词和年代中,抓不住时代精神的核心。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能够揭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音乐语言的转变,而非仅仅罗列“谁在何时写了什么”。编排上,章节的划分略显僵硬,历史的连续性有时被切割得过于生硬,使得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乐派的过渡,缺乏一种行云流水的张力感。当然,作为一本“九五”教材,其基础知识的覆盖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西方音乐史的深度热情,恐怕还需要更富启发性的叙事技巧和更鲜活的案例解读。

评分

我对这本教材中关于二十世纪早期音乐革命部分的呈现方式感到有些困惑。作者似乎在处理从调性瓦解到无调性、十二音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相对“保护性”的叙述策略。它清晰地解释了勋伯格的体系构建,但对于当时听众和评论界面对这种颠覆性变革的真实反应、音乐界内部的激烈争论,以及社会环境(如一战后的精神创伤)如何催生了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决裂,着墨不多。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初学者可能将无调性音乐视为一种纯粹的、突然出现的“技术升级”,而非一场深刻的、充满痛苦的艺术抗争。对我而言,音乐史的魅力就在于这些充满张力的冲突和挣扎。如果教材能更生动地描绘出当时音乐家们在突破旧有藩篱时的那种决绝与彷徨,而不是仅仅提供一套现成的理论框架,那么它对读者的启发价值将大大提升,不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时代编年史。

评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普通高等教育的指定用书,这本《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音乐卷 西方音乐通史》(2016年修订版)在知识的广度和基础概念的准确性上,无疑是合格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地基。然而,它更像是一份为考试而准备的详尽笔记,而非一份激发终身学习热情的读物。它的语言风格平实稳健,缺乏那种能够抓住听众心智的“文学性”或“批判性”的激情。阅读完毕后,我的知识库得到了补充,但心灵深处对西方音乐那种澎湃的热爱和探索欲似乎并未被全然点燃。它告诉了我“什么发生了”,却未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人类精神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音乐素养,寻求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搭配大量的其他学术论文或传记作品来共同阅读,才能构建出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西方音乐世界图景。它是一份合格的地图,但缺少了沿途的风景导览和解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