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理论、方法与实践
定价:96.00元
售价:65.3元,便宜30.7元,折扣68
作者:陆兆华,马克明,杨玉珍,王震宇,刘月良,于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676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水为主线,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类型和退化机制、不同水源(淡水、咸水及废水)恢复退化湿地关键技术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区域湿地中人类影响为剧烈的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以期为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生态学、农学、林学、水土保持、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使用,亦可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参考。
总序
前言
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
1.1 湿地研究概述
1.2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分类
1.3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1 景观格局研究概述
2.2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2.3 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驱动因子
第3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环境梯度分析
3.1 植被数量分析方法
3.2 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3.3 黄河三角洲植物生态位和生态幅
3.4 结论和讨论
第4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模拟
4.1 理论基础
4.2 广义回归分析与空间预测工具简介
4.3 植被与环境数据获取与处理
4.4 植被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
4.5 初始模型的构建及模型的选择
4.6 模型解释
4.7 潜在植被空间预测
4.8 结论
第5章 淡水水源区退化湿地恢复技术
5.1 研究方法
5.2 退化淡水湿地恢复配水技术
5.3 退化淡水湿地恢复效应评价
5.4 结论
第6章 咸水水源区退化湿地恢复技术
6.1 主要盐生植物的室内水盐模拟调控技术
6.2 咸水退化湿地水盐调控技术
6.3 咸水水源区三种盐生植物水盐调控技术规程
第7章 废水水源区废水灌溉盐碱化退化湿地恢复技术
7.1 废水灌溉量对盐碱化退化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7.2 废水灌溉频率对盐碱化退化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7.3 结论
第8章 废水水源区清废轮灌盐碱化退化湿地恢复技术
8.1 材料与方法
8.2 废水灌溉方式对盐碱化退化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8.3 不同浓度废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8.4 结论
第9章 造纸废弃物综合利用恢复盐碱化退化湿地技术
9.1 盐分胁迫对芦苇种子萌发的影响
9.2 造纸废弃物综合利用对退化湿地恢复的影响
9.3 造纸废水灌溉对退化湿地植物的影响
9.4 造纸废弃物与再生水联合修复重度盐碱化土壤中营养元素迁移规律及修复机制研究
0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10.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概况
10.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0.3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10.4 评价指标获取
10.5 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10.6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保护对策
1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管理
11.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11.2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11.3 黄河三角洲多源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彩图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重量感,仿佛在讲述一段与时间赛跑的故事。我联想到的是那种需要几代人才能看到成效的宏大叙事,它不像是一份快速见效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这种气质,让我联想到上世纪那些关于资源管理和荒漠化治理的经典著作,它们都以一种冷静而坚定的笔触,记录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和局限。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展示“成功”的图景,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失败”或“曲折”的经验的坦诚剖析。因为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于对错误的审视之中。如果它能清晰地勾勒出,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哪些干预措施是无效的,哪些是具有潜在负面效应的,那么它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是无可估量的,它教会的将是规避风险的艺术。
评分初翻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引言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近乎学术辩论的张力。它似乎在与那些传统的、一刀切的生态治理模式进行无声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温和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通过激烈抨击来实现,而是通过展示一个更为精细、更具地方特异性的解决方案来实现的。那种对特定区域自然过程的深入洞察,使得任何试图套用普适性模型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我猜想,作者团队一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环境信号,比如土壤的微气候变化、特定植被群落的演替轨迹,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供决策者参考的指南。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是区分平庸研究和里程碑式著作的关键所在。它描绘的不是一个理想化的“自然”,而是一个被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后,如何通过科学干预,引导其走向可持续平衡的真实路径,这需要极高的洞察力和实证支撑。
评分读完几页摘要后,我被一种对未来环境的深切关怀所打动。这本书似乎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生态恢复不应被视为一种成本或负担,而应被视为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稳定性的关键投资。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要求作者不仅要精通生态学,还要对区域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变迁有深刻的理解。我猜测,书中必然涉及到如何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并将这种评估结果纳入到地方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当代环境科学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它展示了一种将自然资本视为核心资产的现代管理思维,如果能有效推广这种理念,那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再是空谈,而是基于科学量化的、可操作的蓝图。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著作,虽然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全部内容,但从其宏大的立意和严谨的结构中,已能窥见其非凡的价值。它似乎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地理区域生态修复的专著,更像是一份关于人地关系重塑的宣言。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试图将深奥的生态学理论,用一种近乎工程学的精确性进行梳理的尝试。想象一下,那些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动力学的模拟,是如何被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实践步骤的,这本身就是对知识体系整合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弥合努力,远比单纯的田野记录更为深刻。它提示我们,生态的恢复并非仅仅是种草植树,而是一场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工程。那种追求系统优化和长期稳定性的思维框架,是任何从事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人都应该仔细研读的范本,它展现了一种超越短期见效的、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从装帧和出版社的背景来看,这本书显然定位在专业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但其内在的逻辑脉络似乎具备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退化”这个概念——它是一个终点,还是一种可以逆转的动态过程?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被巧妙地植入到具体的生态工程设计之中。我尤其好奇它在描述“方法”时,是如何平衡最新科研成果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经验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生态恢复项目,必然是创新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是最新遥感技术与泥土中微生物活动的精准对接。如果书中能提供清晰的流程图或决策树,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逻辑,那么它的影响力将远超学术圈,真正触及到区域规划和环境教育的前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