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研究-第七卷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
| 作者:郝吉明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03053022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成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研究丛书”的分册之一。本书紧密结合 未来10-15年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资 源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目标,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 问题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和预测,全面把握“新时期”的特点和要求,着 力针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农村环境与土壤环境、固废污染防治、海洋环 境、环境风险与健康、国际环境保护等领域提出下一个10年,特别是“十 三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路和重大举措。 本书内容系统性强、数据丰富,适合政府、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和环境 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历史纵深感。它并非孤立地看待“新时期”的环保成就与挑战,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过去几十年间环境治理模式的演变,从最初的“末端治理”到后来的“源头控制”,梳理得脉络清晰,如同在看一部浓缩的中国环境史。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帮助读者理解当前政策制定的历史必然性和阶段性特点。书中对于“环境正义”的探讨,更是超越了简单的受害者赔偿范畴,上升到了代际公平和城乡资源分配的层面。这种对深层伦理问题的触及,让这本书从一本专业报告,升华为一份值得深思的社会批判文集。阅读时,我时常停下来,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对后代的环境遗产负有什么样的责任。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治理的业余爱好者,我对这本书中关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的论述给予高度评价。传统观念总认为,环境问题是技术问题,但这本书坚定地指出,其核心是管理和激励机制问题。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地方官员在GDP考核压力和环保硬指标之间的两难境地。这种跨学科的理论引入,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调的政策分析变得立体起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新型激励工具的探索,比如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不仅关注资金的流向,更关注资金如何真正转化为长期保护的内生动力。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河流流域联防联控的复杂性分析,它揭示了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基于共同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区域协作体。这种深入到制度肌理的剖析,显示出作者对中国式治理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严谨而不失温度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客观性的同时,传递出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切人文关怀。在分析具体的技术路径和经济模型时,作者总是能适时地插入一些侧写性的文字,描述那些在治理过程中默默付出的人们的故事,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图表和数据鲜活了起来。例如,在讨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时,书中描绘的村民参与规划决策的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自下而上的变革力量。此外,本书对未来趋势的研判部分,颇具洞察力。它没有盲目乐观,而是谨慎地指出了“数字化治理”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的新冲突,这种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显得极其负责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理论高度、实践深度和人文温度的重量级作品,它为理解当代中国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信息密度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复杂议题简单化的倾向。第七卷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对公众参与和环境信息公开机制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作者没有停留在呼吁层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前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选择性披露”和“专业壁垒”两大顽疾。通过对比国际上几种成熟的公民监督模式,并结合我国特定的法律和文化背景,作者提出了一套渐进式的、可操作的改进方案。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让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在读完后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产生了一种“我似乎也能为此做点什么”的积极心态。书中关于环境司法的案例分析部分,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它揭示了法律的威慑力在实际执行中如何被各种“情面”和“发展需求”所稀释,这种对现实阻力的坦诚描写,远比歌颂成就来得更有力量和说服力。
评分初读这本关于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研究的第七卷时,我原以为会看到大量枯燥的政策条文和数据分析,毕竟“国家环境保护研究”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官方报告的严肃感。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生动笔触,将宏观的政策框架与微观的实践困境编织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深入田野的观察者。书中对于不同区域在环境治理上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污染与西部内陆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之间的矛盾,探讨得尤为深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绿色发展”这一概念的解构,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路径以及社会公平保障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都辅以详实的案例支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思路,从中央会议室走到了污染治理的一线车间,感受到了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张力与协作。尤其是在探讨跨部门协调机制的部分,那种将复杂的行政壁垒剖析得清晰透彻,同时又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现实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