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977年~1999年)收錄的範圍主要是自1977年~1999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人民代錶大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教育係統黨政部門等製定、發布的有關高等教育的重要曆史文件、法律法規、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重要會議文件及報刊資料等。本書還選錄瞭、發布的有關高等教育的重要曆史文獻。此外,本書也選錄瞭北京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文件、資料。全書共收錄文獻資料742篇,分上、下兩冊,上冊自1977年~1992年,下冊自1993年~1999年。
二、本書正文的編排采用編年體,按照時間順序統一編排。確定時間的原則為:法律法規用通過或批準時間,公文用發文或轉發時間,會議紀要用會議時間,文章、社論用發錶時間,講話、報告用講話、報告時間。
初次看到《1977-1999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其信息密度之高。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啓;而1999年,則是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二十餘年間,北京作為首都,其高等教育的變遷無疑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縮影和風嚮標。我想象中,這本書一定匯集瞭那個時期高校的校史資料、教育部門的政策文件、學術期刊上的相關研究以及重要會議的報告等。其中,關於大學的擴招政策是如何逐步推進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又麵臨著哪些挑戰和機遇?不同類型的高校(如綜閤性大學、理工科院校、師範院校等)在這一時期又呈現齣怎樣的發展差異?學科專業的調整是否適應瞭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而這本書很可能為我解答這些疑問提供瞭最直接的依據。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資料的匯編,更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科書,它能夠幫助我們梳理齣那段時期北京高等教育發展的清晰脈絡,理解其麯摺與輝煌,從而為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藉鑒。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1977-1999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給我一種非常堅實的感覺。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概覽,而是直接指嚮具體的文獻資料,並且將時間跨度和地域範圍精確地界定在瞭“1977-1999”和“北京”。這讓我預感到,書中將包含大量第一手、原始的、具有高度曆史價值的資料。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這二十多年間,北京的高等教育是如何應對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的挑戰的?比如,高校的辦學理念是如何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統一模式,逐漸轉嚮更加多元化、更具競爭力的方嚮?學生培養模式是否發生瞭根本性變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教師隊伍的評價和激勵機製又是如何演變的?這本書可能會收錄當時高校管理層的決策記錄、學生培養方案的改革文件、或者甚至是關於就業指導和校友工作的早期探索。這些細緻入微的資料,能夠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加立體和真實的曆史畫麵,理解北京高等教育在那個關鍵時期所經曆的陣痛與飛躍,以及它如何為今天的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是對教育實踐經驗的梳理和總結,對於當前教育改革者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1977-1999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對於長期關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特彆是對北京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及時且重要的。從1977年到1999年,這段時期是中國高等教育從低榖走嚮復蘇,再到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書中收錄的文獻資料,我相信會涵蓋那個年代關於高等教育政策的製定與調整,例如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北京市教育局的通知,以及各大高校的規章製度。此外,也可能會有關於高校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招生製度的演變、教學質量評估體係的建立,以及科研體製的改革等方麵的具體文獻。這些內容,對於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政策演變、管理模式創新、人纔培養機製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學術文化的變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想象一下,能夠直接閱讀到那個年代的政策文件,感受當時的討論氛圍,瞭解決策的依據,這對於還原曆史真相、深化研究理解,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和深刻啓示的源泉。
評分我對《1977-1999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所能夠揭示的那個特定時期北京高校在學術思想和科研創新方麵的動態。改革開放初期,思想的解放帶來瞭學術研究的春天,也伴隨著對西方學術思潮的引進與消化。我想,這本書中可能會收錄一些關於學科建設的早期討論,例如哪些學科得到瞭重點扶持,又有哪些新興學科開始受到關注。同時,高校教師的學術活動,包括他們發錶的論文、參與的學術會議、以及進行的科研項目,都是研究當時學術生態的重要載體。我尤其關注的是,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北京的高校是如何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的?有哪些重要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北京的高等教育領域開始生根發芽?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當年的學術期刊選編,或者是知名學者在該時期的學術論著節選?這些資料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北京高等教育在學術創新方麵的貢獻,以及它在全國乃至世界學術版圖中的地位。通過這些文獻,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些今日學術界的“前輩”是如何篳路藍縷,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學術繁榮奠定基礎的。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曆程的學者們提供瞭一份寶貴而詳實的史料。盡管我尚未有機會通讀全書,但從書名《1977-1999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中,我已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分量。這段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浪潮中,高等教育迎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撥亂反正,到恢復高考,再到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與質量提升,每一步都充滿瞭探索與實踐的艱辛。書中收錄的文獻資料,想必囊括瞭那個年代關於教育政策的製定、高校的管理模式改革、學科建設的調整、師資隊伍的培養以及人纔培養模式的探索等多個方麵。這些原始文獻,如同一個個珍貴的“時間膠囊”,能夠讓我們直觀地瞭解當時教育決策者的思路,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們在復雜環境下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所付齣的努力。通過閱讀這些“一手”資料,我們可以避免對那段曆史的簡單化和標簽化,更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發展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復雜邏輯。對於任何一個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脈絡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個不容錯過的起點。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段充滿活力與變革的教育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