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QCA设计原理与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0法0]|6170834 |
| 图书定价: | 59元 |
| 图书作者: | (比)伯努瓦·里豪克斯(Be[0no0]?t Rihoux);(美)查尔斯 C. 拉金(Charles C. Ragin)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7/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7368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结合了定性方[0法0]与定量方[0法0]的特点:介绍了定性比较分析[0法0]的认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设想、[0优0]势以及定性比较分析技术的五种用途等;系统地阐述了QCA方[0法0]在案例和变量选择中的关键标准和程序,包括相似系统与相异系统设计等;分别介绍了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0法0](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0法0](mv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0法0](fsQCA)的相关内容。另外,本书系统地介绍了 csQCA、mvQCA、fsQCA等方[0法0]在已有研究中应用的实例等。 本书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研究者的教材或工具书。本书既有方[0法0]的基本原理,又强调对实际运用中关键要点的把握。 |
| 目录 |
中文版序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0第0]1章 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研究方[0法0] / 1 Dirk Berg-Schlosser, Gisèle De Meur, Be[0no0]t Rihoux和Charles C. Ragin 1.1 QCA方[0法0]的定位 / 1 1.2 QCA方[0法0]的核心特征与假设 / 5 1.3 QCA方[0法0]的五类应用 / 13 注释 / 16 [0第0]2章 比较研究设计:案例和变量选择 / 17 Dirk Berg-Schlosser和Gisèle De Meur 2.1 案例选择 / 18 2.2 条件的选择 / 22 2.3 MSDO / MDSO:匹配案例和条件的系统程序 / 25 注释 / 28 [0第0]3章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0法0](csQCA) / 31 Be[0no0]t Rihoux和Gisèle De Meur 3.1 csQCA的基础:布尔代数简介 / 32 3.2 步骤1:构建二分数据表 / 36 3.3 步骤2:构造“真值表” / 40 3.4 步骤3:解决矛盾组态 / 43 3.5 步骤4:布尔小化 / 49 3.6 步骤5:纳入“逻辑余项”案例 / 52 3.7 步骤6:解释 / 57 注释 / 58 [0第0]4章 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0法0](mvQCA) / 61 Lasse Cronqvist和Dirk Berg-Schlosser 4.1 为什么使用mvQCA / 61 4.2 mvQCA和csQCA之间的差异 / 63 4.3 决定阈值 / 67 4.4 实例:Lipset理论 / 69 4.5 结论 / 73 注释 / 75 [0第0]5章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0法0](fsQCA) / 77 Charles C. Ragin 5.1 模糊集:简要陈述 / 78 5.2 使用清晰真值表辅助模糊集分析 / 90 5.3 程序应用 / 96 5.4 结论 / 102 注释 / 104 [0第0]6章 应用回顾与[0评0]论 / 105 Sakura Y [a0m0a0] saki 和Be[0no0]t Rihoux 6.1 csQCA / 105 6.2 mvQCA / 118 6.3 模糊集 / 119 6.4 结论 / 123 注释 / 124 [0第0]7章 回应对QCA的批[0评0] / 125 Gisèle De Meur, Be[0no0]t Rihoux和Sakura Y [a0m0a0] saki 7.1 数据的二分[0法0] / 126 7.2 非观察类案例的运用(“逻辑余项”) / 129 7.3 案例敏感度 / 132 7.4 条件挑选的难题 / 134 7.5 “黑匣子”问题 / 136 7.6 时间性问题 / 138 7.7 总结:“奇迹方[0法0]”不存在 / 140 注释 / 141 [0第0]8章 总结:前进的方向 / 143 Be[0no0]it Rihoux, Charles C. Ragin, Sakura Y [a0m0a0] saki和Damien Bol 8.1 QCA应用中主流的“良好实践” / 143 8.2 不同QCA技术间的联系 / 144 8.3 QCA技术与其他定性技术和定量技术的联系 / 145 8.4 创新追求 / 148 8.5 参与集体性研究工作和明智的方[0法0]论讨论 / 151 附录 组态比较方[0法0]的更多资源 / 153 术语汇编 / 155 参考文献 / 161 关于编著者 / 173 关于贡献者 / 175 |
我得说,这本书对于培养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它不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在那些探讨“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辨析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因果关系在社会科学中的复杂性。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单一变量去解释结果,但这套QCA的思维框架强迫你去思考,一个结果的出现,往往是几种不同因素——也许是资源、也许是制度、也许是外部冲击——以特定的“组合”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组合逻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因果机制”的理解。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研究设计中,是否遗漏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关键性的“衔接因素”。这本书就像一个高倍显微镜,让你能看清社会现象表象下那些隐藏的结构性关系,它要求你不仅要描述现象,更要解释现象的“构造方式”。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它都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研究层次的必备读物,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像某些方法论书籍那样,把最难啃的部分放在开头,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教学法。开篇的导论部分非常友好,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研究复杂性的图景,让读者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为什么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接着,它才慢条斯理地引入QCA的核心概念,比如集合理论的基础。最精彩的是其后对不同变体——CSA QCA, COMPASS QCA等——的细致区分和应用场景分析。我发现自己并不是被动地在学习知识点,而是在经历一个设计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当我读到关于“条件组合的理论饱和度检验”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研究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陷阱,而作者已经提前为我铺设好了规避它们的路径。而且,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情绪化表达,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逻辑链条之上,这使得它在被反复查阅时,依然能保持其作为权威参考手册的地位,不会因为阅读时间的间隔而显得过时或模糊。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拿到手,便被它那几乎要吞噬一切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慑。我本以为它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学术巨著,毕竟“QCA设计原理与应用”听起来就充满了方法论的冰冷气息。然而,当我翻开扉页,看到那些精巧的图表和层层递进的逻辑时,一种奇妙的熟悉感涌了上来。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工具箱,细心地组合成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体系。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情境下,如何精确选择变量、如何构建逻辑积、如何解读结果的论述,极其详尽,简直就像一本武林秘籍,手把手教你如何驾驭这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它没有停留于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大量引用了实际案例,那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公共政策到组织管理等多个交叉领域,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QCA这种“中间路径”思维是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非线性、多因共存的复杂现象时,其展现出的洞察力,远非传统回归分析所能比拟。读完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正在被重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A导致B”的线性解释,而是开始学着欣赏那些“多重充分条件”的精妙交织。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超越定性与定量”这个副标题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可能是出版社为了吸引眼球而加上的营销口号。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并非夸大其词。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习惯于沉浸在质性访谈的细微之处的学者,和热衷于大规模数据统计的同行们,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作者没有强迫读者放弃任何一方的优势,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如何利用“模糊集”理论,将那些原本难以量化的概念——比如“组织文化强度”或“政治意愿高低”——转化为可以进行逻辑运算的集合成员度。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定性研究对现象丰富性的敏感捕捉,又引入了定量研究的系统性和可重复性。书中的许多章节,比如关于“真值表构建”的讨论,读起来就像在玩一场精密的逻辑游戏,每一步的推理都必须滴水不漏,既要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要有数学推理的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研究伦理和局限性时所展现出的坦诚,没有将QCA描绘成万能钥匙,而是清晰指出了它在样本量较小时可能遇到的挑战,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
评分这份文献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于方法论发展史的定位和展望。它并没有将QCA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工具,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科学哲学演进的脉络中进行审视。作者在多处篇幅中,隐晦地批评了某些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过度简化主义”倾向,同时又警惕了纯粹的定性解释可能带来的主观性偏差。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倡导一种“折衷的实在论”视角,即承认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并提供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分析工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经验证据的整合”的讨论,它强调了研究者在运用QCA时,必须紧密结合其专业领域知识,否则即便是最精密的计算也可能导向荒谬的结论。全书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严谨的方法论训练营,它不仅充实了我的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有效解释”的定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成熟的路径,让复杂问题的研究不再是艺术家的创作,而是可以被系统性、批判性地接近和解决的科学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