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佛度有缘人
定价:32.80元
作者:王宇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1
ISBN:9787504728951
页码:2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指拭你的心灵,让它在喧嚣中回归纯净,回归本位、自然。
倾听佛语的教导,汲取人文的滋养,感悟智慧的启迪。
以佛度日,以佛疗心。可使心灵得以平静,思想得以升华,智慧得以宽广,人格得以美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受名利之外的宁静、淡然、幸福、怡然自得、清幽淡雅……'
内容提要
有人问佛:为何不赐予我与别人一样闭月羞花的容颜?你真不公平!
佛曰:你怎么不知?那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是用来蒙蔽世俗眼睛的障碍物,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静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偏偏有人对它不屑一顾!
于是,又问:世间为何有那样多的遗憾?
佛曰:这原本就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体会不到快乐!
再问: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害怕不能把握时,应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还是劫!
此人大惊,乞求道:如何才能如您一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单纯天真。
人们以为:佛陀来自天堂。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他与普通人一样,来自人间,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后来,他放弃王位、出家求道,z终,在菩提树下修身成佛。
他以自身修行的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甚至连自身心灵的起落也无法掌控。'
目录
人之第yi智 心中有佛,与佛结缘
1. 用禅心化解生活中的烦恼
2. 笑对人生,知足常乐
3. 不要接受别人给予的痛苦
4. 安静——人生的美好境界
5. 没有永恒的快乐与痛苦
6. 万物自有定数,故遇事不可强求而行
7. 只有适当的舍弃,才会享受到财富
8. 不要拿别人的思想来左右自己的生活
9. 少嫉妒,少羡慕
10. 既要有勇气拿得起,更要有肚量放得下
11. 敢于放下,坦荡生活
人之第二智 慈悲待人,尔即成佛
1. 爱心是生命的源泉
2. 因为慈悲,人生路更宽
3. 人生z善良的行为是奉献
4. 要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5. 报复,等于往怨恨的烈火上浇油
6.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7. 把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才会得到更多
8. 用善心装点人生
9. 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人之第三智 心正成佛,心邪成魔
人之第四智 珍视情,感受幸福
人之第五智 持之以恒,登峰造极
人之第六智 知恩重义,活出真谛
人之第七智 以德立身,宽容致福
人之第八智 踏实做人,谦虚做事
人之第九智 减去欲望,减去负担
人之第十智 放弃自我,回归真我'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总是被各种“高深莫测”的解读劝退的人。坦率地说,很多佛教书籍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艰涩的古籍,生怕一不小心就理解错了背后的深意。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是线性的、从头读到尾的顺序,而是被划分成许多相互关联又可独立阅读的小主题。我习惯在睡前,随机翻开其中一个小节,比如关于“放下执念”或者“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的探讨。这种阅读方式的好处是,它能立刻针对我当下最需要的那一丝慰藉给出回应。文字的排版也很舒服,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呼吸的空间,不会因为信息的密度过大而感到窒息。更重要的是,书中引用的现代案例非常贴近生活,从社交媒体上的攀比心到信息爆炸时代的注意力分散,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精准的佛教对应点,将古老的智慧,嫁接到我们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现实土壤上,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即刻应用于生活中的工具箱。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痛苦”的态度。很多宗教或心灵书籍倾向于迅速地“解决”或“消除”痛苦,给人一种不真实的乐观感。但这本书非常坦诚地承认了痛苦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它没有试图粉饰太平,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痛苦的来源。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评判”和“抗拒”。这种观点的引入,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处理负面情绪的习惯。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总是在跟不如意的事情较劲,试图通过外力去改变那些本质上难以改变的部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为成熟和富有韧性的应对策略——接受,然后转化。这种“转化”不是逃避,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智慧的契机。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沉稳和可靠,它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告诉你前方有沼泽,但也有安全的路径可以绕过或踏过。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松弛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大脑似乎永远处于“待命”状态,总在计算成本、权衡利弊。我曾经尝试过冥想,但常常因为无法控制杂念而感到挫败。这本书并没有强迫我去进行复杂的技巧训练,而是从思维模式的根本上入手,教我们如何“看见”自己的思绪,而不是被它们“卷走”。比如,书中对比了“头脑中的喧嚣”和“内心的宁静”,并指出很多压力来源于我们对“应该怎样”的过度想象。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将“觉知”这个概念描述成一种像天空一样,任由风雨(念头)来去自如的观察者视角。这种描述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让我明白,缓解心理压力并非要消除所有想法,而是要改变我们与想法之间的关系。这种温和的引导,比任何激烈的“心灵鸡汤”都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带着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立刻让人心神安定下来。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佛学理论著作,毕竟“热点”这个词通常和快速消费的资讯联系在一起,但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琐碎却又反复折磨人的困扰切入,比如面对职场竞争的焦虑,亲密关系中的不解,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他巧妙地引入了佛教中关于“无常”和“缘起”的概念,将它们阐述得如同生活常识一般清晰明了。读到关于如何看待“得失心”的那一章时,我仿佛被一位饱经风霜却又极其慈悲的长者轻声点拨,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那种激烈的顿悟,而是一种温和的、水滴石穿的渗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高度的同理心,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教导,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陪伴者的位置,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答案,这对于一个佛学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最好的引路灯。
评分作为一名对佛学抱有好奇心的普通人,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可操作性”和“真诚度”。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使用过多古奥的梵文术语,即便是不得不引用的概念,作者也会立刻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或一个当代的场景进行解释,确保读者不会在术语的迷宫里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作者文字背后的那份真诚。这不是一本为了迎合市场热点而仓促拼凑的读物,它充满了作者长久以来对佛法的深入体悟,并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个渴望内心安宁的人。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盏长明灯,它指引的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自我完善的过程。它让我更愿意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并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那些以往被我忽略的,能够带来平静与喜悦的“缘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