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正版书籍,包含(新书、二手旧书),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西藏生死书
定价:39.80元
作者:索甲仁波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308083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值得终生阅读的庄严之书! ★当代*的心灵巨著! ★繁体版连续加印超过500次,30多种语言震撼全球! ★令几百万读者大彻大悟的不朽经典! ★一部足可参透生死、令彻大悟的“千年之书”! ★唯有懂得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谛! ★与《西藏度亡经》并称两大不朽的藏地经典!
内容提要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有智慧、慈悲澄明的关怀;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的快乐。
目录
篇 生
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第二章 无常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第四章 心性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第八章 世:自然中阴
第九章 精神之路
第十章 心要
第二篇 临终
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第三篇 死亡与重生
第十六章 基础地
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第十八掌 受生中阴
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第四篇 结论
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作者介绍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生于西藏,由20世纪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十三世喇嘛和蒋扬钦哲的上师)的转世。
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及全球。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的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西藏生死书》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为繁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义的方便法门。
文摘
序言
当我把这本书带到户外,尝试在更开阔的视野下阅读时,我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冲击。那种环境与文字之间的反差感极其强烈。在一片喧嚣的城市公园里阅读这些关于“无常”与“解脱”的文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仿佛我私自打开了一个通往另一个维度的窗口,而周围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但正是这种不协调感,反而凸显了书中所探讨议题的普适性与迫切性。它让我开始审视周遭的每一个细节:路边匆匆而过的人群、头顶变幻的云层,乃至呼吸的起伏,都似乎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这本书没有提供立竿见影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的焦虑和执着。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孤独的攀登,每一步都踩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上,但视野却不断在脚下的小路和远方的山巅之间切换,让人既感到充实,又有些许迷茫。这种体验是极其私密且不可言喻的。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巨大的悲悯情怀。尽管主题宏大,探讨的是生命与死亡的终极议题,但通篇读下来,却丝毫感受不到冰冷的教条,反而处处流淌着对众生痛苦的深刻理解和不忍。这种情感是通过极为克制但精准的文字传达出来的,不煽情,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邀请你——作为个体——去面对你自身最深的恐惧,并提供了一套审视恐惧的独特视角。阅读到某些关于“放下”的论述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修正自己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和争斗。这本书的“力量”不在于它能给你多少知识,而在于它能重塑你对“存在”本身的定义。它像是一股清流,洗涤了日常琐事的喧嚣,让人得以瞥见更深远的图景,这是一种对生命底色的重新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低语,充满了那种古老而深邃的韵味。它没有使用太多现代人熟悉的直白表达,反而大量采用了象征性的描述和层层递进的比喻,使得很多核心思想显得既神秘又难以捉摸。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种状态的描述,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意象,比如“空中的飞鸟”、“静止的湖面”、“穿透迷雾的光束”来暗示,这非常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和解读能力。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留白”的写作方式,因为它迫使读者不能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逻辑严谨的现代论述方式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挫败感,觉得作者在故弄玄虚。但如果你能沉浸其中,就会发现,正是这种看似绕弯子的表达,才最贴合它所描述的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境界,语言本身似乎也成了一种修行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封面设计得挺沉稳的,但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望而生畏。我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态去翻阅的,期待着某种醍醐灌顶的智慧,但前几页的文字,那种学术性和宗教语境的浓厚,着实让我有些迷失方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学者,突然被扔进了一座宏伟但结构复杂的古老图书馆,每一页都像是被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深奥的论述填满。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那种节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快的自助读物,它要求你慢下来,甚至可以说是强迫你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概念,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的书,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供奉”和“研习”的典籍,对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耗费精力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跨越了一道门槛,让人对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传承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并非线性叙事,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迷宫。你可能在某个章节读到了一个概念,觉得已经理解了,但当你翻到后半部分,会发现作者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用更深奥的层次重新阐述了同一个观点,让你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的理解只是冰山一角。这种重复、递进、不断深化主题的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欣赏它对“过程”本身的重视,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结果”。许多段落都在描绘“如何去感知”、“如何去转化”的微妙瞬间,那种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细致解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它不是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而是展示了通往答案的每一步艰辛与美丽。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完它,而在于你在阅读它时所经历的每一个心智上的“卡顿”和“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