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章 可压缩流体 §1 线性波与非线性波的定性差别 A.流动的一般方程·热力学概念 §2 介质 §3 理想气体·多方气体和内能可分离的介质 §4 理想气体的数学表述 §5 不遵循Hooke定律的固体 §6 离散介质 §7 运动的微分方程 §8 能量守恒 §9 焙 §10 等熵流·定常流·亚声速流和超声速流 §11 声学近似 §12 流动方程的矢量形式 §13 环量守恒·无旋流·位势 §14 Bernoalli定律 §15 极限速度和临界速度 B.特殊类型流动的微分方程 §16 定常流 §17 非定常流 §18 一维流和球形流的Lagrange方程 附录 浅水中波的运动 §19 浅水理论 第二章二元函数的双曲裂流动方程的数学理论 §20 包含两个二元函数的流动方程 §21 二阶微分方程 §22 特征曲线及特征方程 §23 一些特殊问题的特征方程 §24 初值问题·依赖域·影响区 §25 间断沿特征线的传播 §26 作为不同类型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的特征线 §27 特征初值 §28 关于边界值的补充 §29 简单波·与常状态区毗邻的流动 §30 速度图变换及其奇点·极限线 §31 多于两个散分方程的方程组 附录 §32 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函数的微分方程概述·特征曲面 第三章.一维流动 §33 一维流动问题 A.连续流动 §34 特征线 §35 依赖域·影响区 §36 更一般的初值 §37 Riemann不变量 §38 等熵流动的微分方程的积分 §39 关于Lagrange表示法的评述 B.稀疏波和压缩波 §40 简单波 §41 简单波中波形的畸变 §42 简单波中的质点轨迹和贯穿特征线 §43 稀疏波 §44 逃逸速度·完全和不完全稀疏波 §45 中心稀疏波 §46 中心稀疏波的显式公式 §47 关于Lagrange坐标中简单波的评述 §48 压缩波 B部分附录 …… 第四章 等熵无旋定常平面流 第五章 喷管与射流中的流动 第六章 三维流动 参考文献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流体力学发展的工程师,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非线性效应方面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止步于理想流体的讨论,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真实气体效应在高超声速条件下的复杂表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激波结构时所采用的层次递进方式。他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从物理图像入手,通过精妙的图示展示了斜激波、正激波的形成机制和能量耗散过程。特别是关于马赫反射和弯曲激波的章节,作者引用了最新的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佐证,这使得理论推导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观测基础之上的严谨逻辑链条。对于需要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人来说,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与跃动的橙色交织在一起,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高速运动的物理世界。我一直对航空航天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超越音速飞行的奥秘。这本书的装帧透露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质感,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印刷,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但翻开目录,发现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深度与可读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光是第一章的引言,就用生动的案例描述了空气动力学在不同速度下的奇妙变化,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描述,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探索空气中的极限运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是顶尖水准的。在讨论激波与边界层干扰的复杂问题时,作者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而是精心绘制了一系列流场可视化图。这些图表不仅仅是插图,它们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载体。例如,关于激波附着和分离的现象,书中的彩色等值线图清晰地展示了压力梯度和剪切力的分布,甚至连微小的涡流结构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那些关于激波后方化学反应的示意图,这些图表比任何纯文字的描述都更有冲击力,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高焓、高速度环境下,物质所经历的剧烈变化。如果说理论是骨架,那么这些精美的图示就是赋予骨架血肉的关键部分。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着一杯浓郁的黑咖啡,才开始正式研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它像是一位严谨的导师,又像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演说家。作者的文笔极其凝练,但绝不枯燥。比如在讲解膨胀波(Prandtl-Meyer Expansion Wave)时,他没有直接给出积分方程,而是通过一个想象中的“无界”扩张过程,引导读者体会压力、温度和速度是如何在连续的膨胀中相互转化的。这种注重物理直觉培养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物理边界。它激发了我去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静的空气,思考它们在特定条件下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复杂几何体绕流的深入剖析。当探讨到二维翼型进入跨音速乃至超音速状态时,传统的奥伯西克(Oblique Shock Wave)理论需要做出各种简化假设。然而,本书并未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引入了相似律和非线性理论的交叉应用。特别是关于激波-激波干扰和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的章节,内容处理得非常细致和前沿。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将那些需要大量计算流体力学(CFD)才能揭示的现象,用一种清晰的、可被笔算工具辅助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些章节,我感到自己的分析工具箱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计算马赫数,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实际飞行器设计中去主动管理和控制这些非线性现象,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专业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